《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等都是新中國動畫史上耳熟能詳的作品,但是你知道新中國的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又誕生於哪裡嗎?
圖/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
實際上,新中國的第一部動畫片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當時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甕中捉鱉》,1947年開始攝製,1948年發行。其中描寫了蔣-介石在美帝支持下發動了內-戰,但在人民力量的打擊下,終告失敗,成了甕中之鱉。影片表現手法幽默誇張,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鐘,但是畫面風格鮮明,令人印象深刻。該片放映後,受到了觀眾們的強烈歡迎。
圖/新中國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同樣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47年設置完成。
這兩部短片由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友人持永只仁先生完成,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情況下,用再生的電影膠片完成了拍攝,為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它們的內容都極具時代特色,雖然動畫片中帶有明顯的西方動畫風格,但作為初次嘗試的作品仍然可圈可點。
那麼,誕生了它們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又經歷了怎樣的歷史?為什麼它能在當時創下了新中國影視界的許多「第一」?
長春電影製片廠——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
圖/建廠初期(1940年代), 來源:長影舊址博物館館藏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是在1937年偽滿時期日本「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基礎上建立的。
從現存在的檔案資料看,「滿映」 為日本東京照相化學研究所建築師增谷麟仿照法國「烏髮」電影製片廠的建築形式及布局進行設計,由日本清水組建造。所有的原始設計文件均使用日文。
長春電影製片廠早期建築群的特點是以辦公樓縱向中軸線為軸,左右對稱,前後平行的一座建築群,左側為1~3號攝影棚,右側為4~6號攝影棚。
圖/原始設計平面圖(長影集團有限公司)
長影老廠區內至今仍原狀保存有1939年興建的洗印車間和部分室內攝影棚、錄音室等。尤其是洗印車間,從建成投產到2012年最後一卷電影膠片衝印離廠,雖洗印設備幾經更換,但是整個建築和空間形式一直保持著原狀。
圖/洗印車間內當年的工作場景,來源:《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原狀保留下來的3號攝影棚,室內仍留存著原拍攝使用的馬道、懸掛燈具的滑車,天花為懸掛式隔音布,室內隔音板內填塞的是鋸末隔音層,隔音板上還留有掛「天片」的木龍骨。
「天片」即大塊的白帆布,拍片時在上面刷白漿後再畫布景,一部電影拍完用水一衝就掉。
1970年代後,此棚曾作為特技攝影棚使用,所以室內中央還有一個水池。這些留存都記載著一部部電影的拍攝歷程和電影工作者們的心血。
圖/電影《奇襲白虎團》棚拍劇照,來源:長影舊址博物館館藏
圖/電影《沙家浜》棚拍劇照,來源:長影舊址博物館館藏
圖/3號攝影棚室內現狀
圖/解放前的長影,來源:長影集團有限公司
1945年,日本投降,當年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
1946年內戰一觸即發,東北電影公司於5月23日遷往黑龍省興山市(即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所小學校裡搭設「廠房」,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
圖/解放後的長影,長影集團有限公司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
東影根據當時電影市場被美影片佔據的狀況,進行了各類片種的試製。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發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圖/科教片《預防鼠疫》
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攝製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影片。
圖/影片《白毛女》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決定,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也就是這一年,影片《祖國的花朵》,《平原遊擊隊》,《董存瑞》出品發行。
長影老廠區正面主樓現已改建為長影舊址博物館,已於2014年8月19日向大眾開放參觀
圖/廠區主辦公樓外部現狀
圖/廠區洗印車間外部現狀
「老廠」的「新生」
圖/圖12 荷載試驗現場(由施工單位提供)
2014年起,長春電影製片廠開始進行早期建築的保護修繕和規劃;201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早期建築—混錄棚、13放映室、14放映室保護修繕工程展開。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近代史中的一頁。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不少工業廠區在城市的擴張中逐步消失,長影廠並不是孤例,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無法阻止的浪潮。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現有條件下,將長影廠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特別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工藝價值發掘並展現出來,使中國的電影發展歷程能夠被更多人所熟知,留住老電影人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