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 老院 · 老情懷(二十九)市場一、二、三路

2021-01-22 胡拍

歷史無法複製,往事已成追憶。雖然希望能用鏡頭留住歲月的痕跡,然而本篇卻只能記錄如今的街區風貌。胡拍始終堅持圖片原創、配以簡單文字敘述的風格,而本篇會增加一些網絡上的老照片資料,以冀喚起讀者的回憶。

市場一、二、三路曾是日佔時期新町內非常有日式特色的街道,當時三條街道分別叫市場通一、二、三丁目(「丁目」是支路的意思)。市場三路上的勸業場曾是青島著名的規模龐大的集貿市場。百年後的今天,除了僅剩的幾棟老建築外,這整片的日式街區已蕩然無存。

市場一路  

市場一、二、三路是三條並行的馬路,均東起聊城路,西至堂邑路。市場二、三路通往聊城路的是石階路,不能通行車輛,惟有市場一路可以通車。1945年以前,市場三路雖以日本商家為主,但也有中國商店,而市場一、二路則極少有中國商店,幾乎全是日本人在此經商。

 市場一路最西端是日本正金銀行,解放後是房地產管理局。這條路上的日本商店有橫山洋服店、福西洋行、森洋家具店、吉澤洋行、清月飯店、隆光公司、淺井商店。另有一家柏本耳鼻喉科醫院。



 市場一路上較為突出的建築有三座。一是中央大飯店,這家大飯店屬於一等料理旅館店,花崗巖的四層樓高建築在樓房普遍為3層磚木結構的街道中格外醒目,提供日式食宿,房間設置榻榻米,食物精美,僅次於麻布町(曲阜路)的大和旅館。解放後,中央大飯店的一樓曾是一家糧店,樓上是民居。

如今,這棟樓的狀況堪憂,內部年久失修,樓道狹窄昏暗,雜物亂放,管道漏水。現多為外來人員租住。


二是招遠路口西側的木堅村洋行,樓高3層。旁邊的濟南銀行是第三家突出的建築,它在青島的日資銀行中僅次於正金、朝鮮兩家銀行。

招遠路


這是一張拍攝於日佔時期招遠路的老照片,這一帶是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居住區,照片中的建築一樓多是一些店鋪,二樓是住宅。這一區域的建築多是一些日式磚木結構樓房,房屋的強度查,加之年久失修,解放後陸續拆除,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三路綜合改造中大面積拆除,現在僅剩下市場一路部分老建築。

市場二路  

這是一張第一次日佔時期的老照片,場景是市場二路、招遠路口。這一帶是日本人的居住和生活區。

 市場二路的商店密集,鱗次櫛比,是聊城路之外又一條日商集中的老街。西段是青島市場的北門,有寺本商店、田口洋品店、梅井洋品店、成和公司等諸多商店、飯店和公司,以及東家旅館、肥後屋旅館、一富士旅館等三家小型旅館,還曾有一家岡崎齒科醫院。


市場二路曾經有過繁榮,從1943年開始,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遭遇失敗,日本結盟的德、意兩國也遭失敗,一切物資均為軍控,日本青年男子幾乎都被徵入伍,不但日偽統治下的中國人處於水深火熱、貧困不堪的生活境地,日本百姓也身受戰爭之災。市場二路等幾條街道的日本人商店有些關門歇業,有的無貨可賣,到1945年初,曾一度繁榮的市場二路已經冷冷清清,入夜又受到電力限制,更是一片黑暗。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日民主政權任命黎玉為山東省長,林一山為青島市長;蔣介石的**政府則任命何思源為山東省長,李先良為青島市長,還下令日本軍隊只準向**政府投降。日本人在第三公園集合,一批一批被遣送回國,市場一、二路上的樓房全成了空的。

市場二路這條老街,因房屋老化,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全街都被拆除建了新樓,並新設了過街天橋。

左側市場二路,右側陽穀路,中間的形似郵輪的建築是上世紀90年代赫赫有名的「振業大廈」,許多的外貿公司、船運貨運公司曾在此辦公。


市場三路  

老青島把市場三路一帶叫「大窯溝」,早些年是德佔初期建窯燒磚的地方,因地勢低洼,比較平坦,因此得名,這裡又靠近小港碼頭,漁民靠岸卸貨、購買物品的比較多,所以這裡是德國殖民者最早開辦的商埠之一,是一個熱鬧的民間貿易集散地。 1923年4月17日日佔時期改稱市場三路,沿用至今。

  1917年末在市場三路籌建了「勸業場」,《膠澳志》載:「其建築之宏偉,為本埠各市場之冠,下層牆址用花崗石,樓高34尺,正中設鐘樓高95尺(約31米),內置大鐘,屬近世復興式建築。工費現洋18萬6千元,官發材料值7千餘元。」許多年裡,這裡是青島第一市場,尤其蔬菜,有許多是「淨菜」,肉類也衛生新鮮。梁實秋晚年在臺灣回憶,他的妻子程季淑當時遠從魚山路到這裡買菜。
   「市場」是「口」字型,東西南北轉一圈,中間為甬道,兩邊是商店,一樓以副食為主,二樓為百貨店。抗日戰爭勝利後,「市場」回到了中國人的手裡。解放後,一樓依然是副食品商店,二樓所有間壁一律拆除,建成一個「口」字型的、全國少有的大商店,叫「婦女兒童用品商店」,老百姓戲稱為「老婆孩子商店」。

1945年以前,市場三路的商店大部分是日本人開的,有東京庵蕎麥麵店;以賣清酒為主的酒館叫「飲食店」,這條街上有多福、田舍家兩家;另外西餐店有明星,咖啡店有大和,茶座有映畫莊。


「映畫莊」這個茶座,是電氣館的附屬店。早在1919年時,日本軍曹三浦愛三在市場三路的東面,開設了一家電氣館——電影院。佔地面積960平方米,影院觀眾廳內設座席600個,院內設備比較豪華,主要供日本人用。後來又開了青島映畫劇場(青島影劇院)、東洋劇場(勝利電影院)。除映畫莊茶座外,還開有若草餐廳、三浦美術社、三浦電器商店及妓院,他是日本在青島藝妓組合的會長、日本居留民團委員,還是黑龍會會長。


1945年日本投降後,電氣館被南京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重光電影院」,1946年改名為「神州電影院」,1948年改名為「電化教育館」,青島解放後,該院由膠東軍區文工團接管,1950年,該院一直屬中蘇友好館領導,改名為「友協電影院」,1955年9月歸屬文化局領導,「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東風電影院」,直至拆除。

八十年代,市場三路開辦成農貿市場,那時的市場三路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到處是購物的人群,加上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的開放,這裡成了老市北最繁華的區域。


 市場三路上的建築都是三層的樓房,緊鄰的滄口路上卻都是二層的樓房,兩條路靠長長的石階相連,有一處石階路還是通過樓底穿過的,也是青島馬路的一怪,與波螺油子、觀海二路合稱「馬路三怪」。

20世紀80年代以後,市場三路大規模重建,北側全都蓋起新樓,昔日的「市場」改建成了30層的大樓。市場三路及周邊的改造,使原有的繁華、喧鬧悄無聲息得像潮水一樣消退了。由於市場的退路進室使馬路上減少了人流,原本以為能更好的擴大其連帶效應,沒想到市場三路這個青島市最為古老、最熱鬧的農貿集散地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讓這個歷史悠久的商業老街徹底的失去了人氣。

 現如今這裡一條橫穿的高速快車道替代了昔日的繁榮。市場三路已被邊緣化。這裡的老街,院裡成了青島人的記憶。

讓我們再來看看一看現如今的市場三路。



東阿路   



(本文部分文字資料整理於魯海《老街故事》)

長按二維碼,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老上海的腔調,藏在青石板路兩旁的老街裡
    安亭鎮是一條江南風格的景區老街 ,保留了江南水鄉的「路—橋—街」格局,老街建築內斂而有氣度,明清時代韻味撲面而至。婁塘老街嘉定區婁塘中大街60號婁塘老街,沒有一些商業化的老街繁華,但它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留有上海最後的較為完整的「彈硌路」。
  • 道不盡的老街情懷,承載了多少重慶人的記憶!
    老街的故事   每個重慶人對老街都有獨特的情懷,始於繁華,歸於寧靜。那些古老的街道記載著動人的故事,斑駁的牆體、角落的青苔承載了太多回憶……   歲月逝去,我們年歲漸長,老街卻依然不減當年風華,你願意聆聽它們過去的故事嗎?
  • 步行5公裡,探索南寧老口老街邕江邊境國家森林村的秘密老街
    01水利工程、兩岸旅遊和網紅土地拍賣我一直想去老口老街,而老口水利樞紐是新的網紅拍照地點南寧,所以我們決定在去老口老街之前先坐公交車去體驗一下。早餐後乘坐地鐵1號線至石埠站A出口,換乘807公交車至老口水利樞紐。
  • 洛陽老街,更多地保持了原始風貌,青石板路,老建築
    老街道文化形成金中京,隋唐東都被東舊址上建設的,從現在起三年多的歷史,洛陽老街是保存了原始的樣子,來往的人們拋售,拋售的商人和兩旁的高樓林立的商業街,處處滿足古都的味道。商業步行街的更有趣,比舊街的房子都是久遠,許多老字號的店,也有小吃也非常多,這裡是吸引了很多的遊客,每年都有許多遊客來到洛陽的舊街玩,品嘗美食,古街更多地保持著原始風貌,青石板路,古建築,在老街可以吃到很多洛陽本地的菜,這裡的夜景非常漂亮,到了晚上,這裡的燈籠就會亮起來,給老街增添了許多味道。
  • 周末「老臺北」一角:「穿越」迪化老街的時空
    從事資訊產品行銷的黃先生經常在周末帶家人到迪化街轉轉,一逛就是一整天。他尤其喜歡那裡古樸、愜意的感覺。他認為,有些老街的改造走向同質化,失去特色,只想著賺觀光客的錢,到頭來反而沒了吸引力。  迪化街曾經是臺北最繁華的碼頭集散中心,雖然時過境遷,但如今仍是多種食材的重要批發地,其建築也頗具特色。百年老店扎堆,近年來文創店鋪也日漸增加。
  • 武漢一文藝街區,幾十棟百年老建築,一磚一瓦都是老武漢的歷史
    我是從中華路走小街巷穿胡同到的曇華林的,沒走幾百米,就能夠看到「曇華林」的道路交通指示牌,說來還有點不好意思,當時還不知道曇華林是一個什麼樣的景點,一位是一個類似公園的林子,所以即使看見了路牌加上路牌周圍的施工,腦子裡也是一頭霧水。後來問過了路人之後,才知道「曇華林」原來是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一條街道,就說是一條老街吧。
  • 老外灘、南塘老街等寧波步行街改造升級了
    寧波南塘老街、寧波老外灘等本土優質步行街,正積極探索一條展現寧波城市新形象、新魅力的途徑。 接下來,寧波步行街的提升改造,將重點推動空間互聯互通、豐富夜間遊憩業態、優化街區環境等。 寧波老外灘將重點推動空間的互聯互通。
  • 海口騎樓老街裡,有個藏起來的海鮮市場,那可是大場面
    騎樓老街是每位來海口的遊客必到之處,這處海口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至今有700多年歷史,騎樓老街有著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美譽。海口騎樓區涵蓋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而最有特色的卻是這裡的小巷子。住在了騎樓老街裡,最喜歡在騎樓老街裡漫無目的閒逛的感覺。
  • 西文廟坪:千年老街「逆生長」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黃豔楓「緊走慢走,走不出老街。」長沙老街的魅力就在於一份美好的記憶、一份獨特的情懷。拐進城市一角,驚喜尋得一處淨土,那便是大隱於市的西文廟坪。與高樓大廈咫尺之隔的西文廟坪,曾是昔日長沙府最高學府所在,是老長沙的核心區域,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老街片區,住著一群地道的長沙老口子,有著老長沙最具韻味的市井煙火。從學宮門正街到南牆灣,青磚灰瓦,古典而幽靜,走進悠悠的古巷,仿佛走入了時光隧道,穿越了千年,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體會著古樸文化底蘊。
  • 視頻網站入局經典老劇的「情懷生意」?
    有對比就有選擇,市場給出的最無可辯駁的理由,便是資本作用下被「扭曲」的新劇市場,當流量、替身、魔改、注水等掩蓋故事和表演本身,劇集品質也必然參差不齊。而在這個娛樂信息大量過剩的網際網路時代,品相不佳的劇集自然競爭力不足,淪為市場的棄子。原創能力不足和無休止的翻拍,是新劇示弱的又一重要表現。
  • 老街裡的古早味、舊市場的煙火氣……街頭巷尾,尋覓老廈門的味道
    :廈門第八菜市場→開元路阿吉仔吉治百貨→騎樓老街→閩南古厝→沙坡尾→演武觀景平臺廈門第八市場承載著無數人的「廈門記憶」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這裡便是廈門的海鮮集散地走進八市,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帶魚閃著銀光,海蝦活蹦亂跳野生鯊魚帶著海洋氣息,貝類種類繁多對遊人來說,要想深刻地認識廈門就得到八市走一走體會一下廈門人的市井生活2開元路
  • 漫步阡陌小巷重拾古韻 "60後"五年繪就"上海百歲老街圖"-老街,喻曉...
    「路很小,加上當地人都將房子出租給了外地人,直至天黑,都沒找到老街,只能打道回府。」  但來回折騰似乎沒有動搖喻曉的信念,他說,自己這輩子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事,但尋找上海老街或許是最值得驕傲的事情。依據他的統計,上海目前有190條老街,可能還會因為動拆遷進一步減少數量。
  • 海口騎樓老街三條街區修復完成 歷史名街如何"活著"保護
    顏老伯的家,在博愛北路,是典型的海口騎樓。據海口市騎樓辦副主任、海口旅遊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愛華介紹,海口騎樓老街是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出的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海口修復騎樓老街綜合整治項目於2010年8月開工,總投資5.5億元。
  • 重現「京韻風採、大市風貌」,96萬塊「老磚」還原北京這條老街
    一是使其具備較好的耐風化、耐水等特性;二是讓其外觀呈現青色,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施工方介紹,這些老磚都是從山西、河北專門定製而來。參照老照片,用古法砌築老磚,一棟棟建築再現歷史風韻。像88號一樣,東四南北大街沿線建築基本都採用老磚、古法砌築,老磚總用量達到96萬塊,力圖恢復原汁原味的老街味道。修復現場2「卸妝」重現 逐一剔補今年9月,通過「卸妝」,一座年近70歲的紅磚樓門重見天日。
  • 老街老巷,尋覓老城記憶
    照片均為通訊員提供一座城市,充滿著各種溫馨的回憶,儘管我們回不去從前,但我們可以回到自己走過的路、穿過的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老街老巷,每條老街老巷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有一些街巷老舊的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去觸摸它歷史遺留下的痕跡。
  • 上海市場背後的記憶(下):老洛陽人對上海市場有份獨特記憶
    在符剛看來,小環境離不開大環境,上海市場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變遷。上海市場成立之初就是為了服務周邊大廠的工作人員,隨著時代的發展,上海市場的商業也從引領潮流逐漸變為大眾消費。  2010年,為了改善交通狀況,我市啟動青島路打通工程。2012年,青島路上海市場路段封閉施工,上海市場步行街在時代的變遷中默默退出。2014年,青島路全線通車。
  • 深圳最老的街,大到百貨店小到精品店都有,引導著深圳的消費潮流
    直到晚明開始,老街一直都是方圓數十裡赫赫有名的商業墟市,再到如今深圳建立成為特區之後,老街自然是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深圳最早的商業中心,成為了深圳最老的街。我是坐深圳地鐵二號線去的,在湖貝站下的地鐵,走了一小段路,從解放路進入,也可以坐地鐵三號線,在老街站下,出來就是繁華的商業街。
  • 洛陽一條老街四個名,不僅坐擁歷史名勝,更盡顯老洛陽煙火氣息
    按照距離算,每走二三百米,您就會從一條街進入另一條街,是「一街四名」。五賢街不長,與鹽店口街、豫通街連成一條不足千米長的東西向街道,其前身是著名的洛潼公路。修中州路之前,這街是自東向西進出洛陽的唯一官道,當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西狩」後,從西安回北京,走的就是這條路。
  • 海南有座騎樓老街被稱為威尼斯,距今500年歷史,烙印老海口記憶
    當我跟她說海口有個「威尼斯」能一品海南本土美食的魅力,她頭也不回地拉著我快馬加鞭趕去了這條烙印老海口記憶的古老街巷。那就是始建於明朝,具有將近500多年歷史,烙印老海口記憶的水巷口。在水巷口街區,真的可以體會到有歷史的地方就有溫度,有溫度的地方就是遍地人間煙火的奇妙感覺。
  • 19路電車走過的路,是否也留下你的生活點滴?
    該廟山門旁曾長期為19路終點站所在地。 虹口老街 虹口老街近貌 即東漢陽路219弄。又名沙虹老街、裡虹口老街,簡稱老街。嘉慶《上海縣誌》已有虹口鎮之名,19世紀末上海地圖已標註虹口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