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無法複製,往事已成追憶。雖然希望能用鏡頭留住歲月的痕跡,然而本篇卻只能記錄如今的街區風貌。胡拍始終堅持圖片原創、配以簡單文字敘述的風格,而本篇會增加一些網絡上的老照片資料,以冀喚起讀者的回憶。
市場一、二、三路曾是日佔時期新町內非常有日式特色的街道,當時三條街道分別叫市場通一、二、三丁目(「丁目」是支路的意思)。市場三路上的勸業場曾是青島著名的規模龐大的集貿市場。百年後的今天,除了僅剩的幾棟老建築外,這整片的日式街區已蕩然無存。
市場一路
市場一、二、三路是三條並行的馬路,均東起聊城路,西至堂邑路。市場二、三路通往聊城路的是石階路,不能通行車輛,惟有市場一路可以通車。1945年以前,市場三路雖以日本商家為主,但也有中國商店,而市場一、二路則極少有中國商店,幾乎全是日本人在此經商。
市場一路最西端是日本正金銀行,解放後是房地產管理局。這條路上的日本商店有橫山洋服店、福西洋行、森洋家具店、吉澤洋行、清月飯店、隆光公司、淺井商店。另有一家柏本耳鼻喉科醫院。
市場一路上較為突出的建築有三座。一是中央大飯店,這家大飯店屬於一等料理旅館店,花崗巖的四層樓高建築在樓房普遍為3層磚木結構的街道中格外醒目,提供日式食宿,房間設置榻榻米,食物精美,僅次於麻布町(曲阜路)的大和旅館。解放後,中央大飯店的一樓曾是一家糧店,樓上是民居。
如今,這棟樓的狀況堪憂,內部年久失修,樓道狹窄昏暗,雜物亂放,管道漏水。現多為外來人員租住。
二是招遠路口西側的木堅村洋行,樓高3層。旁邊的濟南銀行是第三家突出的建築,它在青島的日資銀行中僅次於正金、朝鮮兩家銀行。
招遠路
這是一張拍攝於日佔時期招遠路的老照片,這一帶是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居住區,照片中的建築一樓多是一些店鋪,二樓是住宅。這一區域的建築多是一些日式磚木結構樓房,房屋的強度查,加之年久失修,解放後陸續拆除,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三路綜合改造中大面積拆除,現在僅剩下市場一路部分老建築。
市場二路
這是一張第一次日佔時期的老照片,場景是市場二路、招遠路口。這一帶是日本人的居住和生活區。
市場二路的商店密集,鱗次櫛比,是聊城路之外又一條日商集中的老街。西段是青島市場的北門,有寺本商店、田口洋品店、梅井洋品店、成和公司等諸多商店、飯店和公司,以及東家旅館、肥後屋旅館、一富士旅館等三家小型旅館,還曾有一家岡崎齒科醫院。
市場二路曾經有過繁榮,從1943年開始,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遭遇失敗,日本結盟的德、意兩國也遭失敗,一切物資均為軍控,日本青年男子幾乎都被徵入伍,不但日偽統治下的中國人處於水深火熱、貧困不堪的生活境地,日本百姓也身受戰爭之災。市場二路等幾條街道的日本人商店有些關門歇業,有的無貨可賣,到1945年初,曾一度繁榮的市場二路已經冷冷清清,入夜又受到電力限制,更是一片黑暗。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日民主政權任命黎玉為山東省長,林一山為青島市長;蔣介石的**政府則任命何思源為山東省長,李先良為青島市長,還下令日本軍隊只準向**政府投降。日本人在第三公園集合,一批一批被遣送回國,市場一、二路上的樓房全成了空的。
市場二路這條老街,因房屋老化,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全街都被拆除建了新樓,並新設了過街天橋。
左側市場二路,右側陽穀路,中間的形似郵輪的建築是上世紀90年代赫赫有名的「振業大廈」,許多的外貿公司、船運貨運公司曾在此辦公。
市場三路
老青島把市場三路一帶叫「大窯溝」,早些年是德佔初期建窯燒磚的地方,因地勢低洼,比較平坦,因此得名,這裡又靠近小港碼頭,漁民靠岸卸貨、購買物品的比較多,所以這裡是德國殖民者最早開辦的商埠之一,是一個熱鬧的民間貿易集散地。 1923年4月17日日佔時期改稱市場三路,沿用至今。
1945年以前,市場三路的商店大部分是日本人開的,有東京庵蕎麥麵店;以賣清酒為主的酒館叫「飲食店」,這條街上有多福、田舍家兩家;另外西餐店有明星,咖啡店有大和,茶座有映畫莊。
「映畫莊」這個茶座,是電氣館的附屬店。早在1919年時,日本軍曹三浦愛三在市場三路的東面,開設了一家電氣館——電影院。佔地面積960平方米,影院觀眾廳內設座席600個,院內設備比較豪華,主要供日本人用。後來又開了青島映畫劇場(青島影劇院)、東洋劇場(勝利電影院)。除映畫莊茶座外,還開有若草餐廳、三浦美術社、三浦電器商店及妓院,他是日本在青島藝妓組合的會長、日本居留民團委員,還是黑龍會會長。
1945年日本投降後,電氣館被南京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重光電影院」,1946年改名為「神州電影院」,1948年改名為「電化教育館」,青島解放後,該院由膠東軍區文工團接管,1950年,該院一直屬中蘇友好館領導,改名為「友協電影院」,1955年9月歸屬文化局領導,「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東風電影院」,直至拆除。
八十年代,市場三路開辦成農貿市場,那時的市場三路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到處是購物的人群,加上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的開放,這裡成了老市北最繁華的區域。
市場三路上的建築都是三層的樓房,緊鄰的滄口路上卻都是二層的樓房,兩條路靠長長的石階相連,有一處石階路還是通過樓底穿過的,也是青島馬路的一怪,與波螺油子、觀海二路合稱「馬路三怪」。
20世紀80年代以後,市場三路大規模重建,北側全都蓋起新樓,昔日的「市場」改建成了30層的大樓。市場三路及周邊的改造,使原有的繁華、喧鬧悄無聲息得像潮水一樣消退了。由於市場的退路進室使馬路上減少了人流,原本以為能更好的擴大其連帶效應,沒想到市場三路這個青島市最為古老、最熱鬧的農貿集散地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讓這個歷史悠久的商業老街徹底的失去了人氣。
現如今這裡一條橫穿的高速快車道替代了昔日的繁榮。市場三路已被邊緣化。這裡的老街,院裡成了青島人的記憶。
讓我們再來看看一看現如今的市場三路。
東阿路
(本文部分文字資料整理於魯海《老街故事》)
長按二維碼,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