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君和小娘?《知否》裡的奇特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

2021-01-08 北十先生

昨天,萬眾期待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盛大開播(為什麼說盛大?因為女主家姓盛),這也是趙麗穎和馮紹峰結婚以來,第一次銀幕同框……

男女主相遇,馮紹峰和趙麗穎夫婦

雖然,目前播出的兩集,幾大流量主演都還沒亮相,出來的畫風是這樣的……

女主小時候,劉楚恬飾演

萌萌噠小明蘭

該劇是根據網絡作家關心則亂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揚州一個官宦家庭盛家。目前,電視劇裡還沒出現朝代背景的交代,但兩個小男主一出場就討論了一段高遠志向——他們想一文一武收復燕雲十六州,那麼很明顯,就是宋朝了。

馮紹峰和王仁君小時候……

當然,雖然有著名歷史名詞,它卻不是一部歷史劇,這部劇主要講的啥內容呢?官方宣傳是:通過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展開了一幅由閨閣少女到侯門主母的生活畫卷,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用我們通俗的話講,這又是一部大女主戲,而故事的大局,是一部宅鬥劇。

就是這個少女的成長、愛情、婚姻宅鬥大戲

1.女主家的宅子到底多大

以我們現在的城市家庭結構,宅子幾十平,成員通常是爹媽加獨生子女,多的也就一個兄弟姐妹,想鬥起來,大概只有子女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同仇敵愾進行混合雙打……

女主挨打

但,在追求多生優生,為國家貢獻人頭稅的古代,一個大戶人家,不分家的情況下,光一代人口就比我們祖宗幾代加起來都多。那麼,看看女主盛明蘭家的宅子到底有多大呢?盛家家主盛紘不算什麼高官,按出場說的,是揚州知州的副手——通判,相當於揚州二把手。家裡有一個正妻、兩個小妾、男孩三個,女孩四個。所以,該劇剛播出,就有人大呼:這個宅鬥戲,好像宅子不夠大呀。

一家之主盛紘

我們先來看看宋代的通判,大概相當於一個什麼官。《宋史·志一百二十·職官七》記載:「宋初懲五代藩鎮之弊,乾德初,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時大郡置二員。餘置一員。州不及萬戶不置」,通判是宋代為了防止唐末藩鎮坐大的局面而設置的官職,大一點郡裡有兩個通判,小一些的,就設置一個,如果一個州連萬戶家庭都不足的,就不配置通判了。

這段記載,大概是泛指,因為,宋朝的行政區劃裡,已經沒有了郡,而是路、府(州軍監)、縣幾個等級。

話說回來,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宋朝就用文官坐鎮各大州府,稱為知州,但就是這樣,天子也是牽著腸子掛著肚——不放心,於是又派一副官——也就是通判作為監督。通判的職責:「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籤書施行。」就是說,長官想幹啥,得和通判一起籤字才能生效,因此,通判也稱為「監州」,雖然是下屬,但就是監視你一人獨大來的。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和市委書記,或市委秘書長的關係。

《水滸傳》裡,宋江就是被通判給告發,從而逼上梁山的。可見,通判的監管範圍大大的。

盛家家主穿上官服了,大宋大官帽

不過,想就此論清楚盛家家長屬於幾品官,好讓大家有個直觀概念還是不容易的。宋代的各州大小不一樣,官職的品階也就不一樣。而且,宋代的官職系統繁雜,分為實職和虛職,本官位是一個官職,實際去幹的活,是另外一個官職該幹的內容。比如,在朝廷裡的三品大員,被派到地方去當通判,那麼,通判就是他實際幹的事,而三品大員那個官職,只是他拿工資的職位,該職位的本位工作,又有其他人替他「權知」幹著。

典型的像包青天大人,淳祐二年擔任龍圖閣直學士、右司郎中,但他實際的活兒是「權知開封府事」,那麼,他只需要管開封府就行。也就是他經常自稱的「本府」。而在外人嘴裡,他又經常被叫「包龍圖」。

也就是說,通判只是差遣官,並沒有實際品階,每個通判,都有他自己的本官位,也許是一品,也許是九品,並不固定。從盛家大老爺的描述,他是被從京城踹出來的,他的本位官職應該不是那麼高,至少,相比起宰相、侯爺等既貴且富的大宅子,通判家宅鬥,似乎格局確實小了一點。

不過,正所謂「三個女人一臺戲」,兩三個女人就能鬥破蒼穹,更別說,還有他們開枝散葉下來的一大家子。不鬧幾個矛盾,鬥出點花樣,欺負欺負小三,滿足一下現代女性強烈譴責第三者的訴求,難道聚在一起搓麻將嗎?

2.各種稱呼是真的嗎?

除了宅子問題,該劇另一個被人吐槽的點,是各種稀奇古怪的稱呼——把家庭裡大老爺稱為「主君」,嫡母稱為「主母」,其他生了孩子的小妾,從上到下,都稱為「小娘」。因為這些稱呼都是平時已知的稱謂裡不常見的,因此,甭管是否符合歷史,大家聽著,都忍不住先尷尬一遍。

其實,一家之主的男主人稱為「主君」,是有史可考的。早在先秦時期,「君」就是下層或孩子們對貴族、長輩們的一個尊稱。

後來,「家君」「尊君」「家公」這類的稱呼不絕於書,如「君與家君期日中。」——《世說新語·方正》;「此尊君不肯耳」《晉書·王述傳》;「吾年幾三十,而不為家公所知」《晉書·山簡傳》,等等。君已有代指尊稱一家之主的意思,那麼「主君」一詞產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最初,「主君」一詞大多指國君,《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齊侯使高張來唁公,稱主君」。一國之君是主君,一家之主,也是這個家庭裡的最高長官,因此,「主君」變為一個小家庭的老爺的代稱,就隨之出現了。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風操》裡就有說:「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

小妾稱丈夫主君

另外,《知否》劇中選用這個稱謂,大概也是做了考究的,就在宋朝人自己的官方正史《宋史·列女傳》中,這個詞就被一個女人用上了。

「王貞婦,夫家臨海人也。德祐二年冬,大元兵入浙東,婦與其舅、姑、夫皆被執。既而舅、姑與夫皆死,主將見婦皙美,欲內之,婦號慟欲自殺,為奪挽不得死。夜令俘囚婦人雜守之。婦乃陽謂主將曰:『若以吾為妻妾者,欲令終身善事主君也。吾舅、姑與夫死,而我不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之人,若將焉用之!願請為服期,即惟命。苟不聽我,我終死耳,不能為若妻也。』主將恐其誠死,許之,然防守益嚴。」

說有一個姓王的貞潔烈婦,本來和老公、公婆一起安安穩穩地生活在一起,大元朝攻入南宋時,王烈婦的公婆和男人一起死在途中,主將看見王烈婦長得漂亮,就想把她收到房裡沒羞沒臊,但王烈婦是貞潔烈女呀,當時就又哭又鬧,採取了多種自殺的方法,都被主將攔下來了。王女士急中生智,為了給丈夫和公婆守孝,就編了一段話忽悠主將,借著為公婆和老公辦個喪禮為由,拖延時間。就是這段陳述裡,出現了「主君」一詞。「你要是打算納我為妻妾,讓我終身侍奉主君你……」

由此可知,「主君」是實實在在有的。

至於盛家子女們怎麼稱呼這個一家之主,當然是「爹爹」一詞最合適。《四朝聞見錄》裡,宋高宗稱宋徽宗,就是喊爹爹。清代梁章鉅的《稱謂錄》又舉例佐證,證明宋朝宮闈裡對皇帝都稱「爹爹」,後來民間也由此沿用。

女主喊爹爹

在古代,一家之主稱君,一家之母,則多數被稱為「君母」。《儀禮·喪服·小功章》:「君母之父母、從母。」鄭玄怕大家看不懂,注釋解說道:「君母,父之嫡妻也。」《左傳》對此加以佐證:「蒯聵得罪於君父君母,逋竄於晉」,就是說衛國的太子蒯聵,不被著名的衛靈公和嫡母南子喜歡,只能收拾東西滾到晉國去了。題外話,這段時間,孔子也在衛國,還創造了著名的典故「子見南子」。

女主見男二,知禮後退

《知否》劇裡採用和「主君」對應的稱呼,把嫡母喊「主母」。早先,主母一般是指一國之主的老母親,後來也漸漸演變為一個大家族裡管事的女主人。不過,主母只是個統稱,各種身份的人來稱呼主母,也是有其他稱謂的。比如東漢劉熙所作的《釋名》中說,小妾把丈夫成為「男君」,丈夫的原配妻子,就稱為「女君」。

丫鬟稱一家之母

歷朝歷代對嫡母的稱謂也很多,如「娘娘」「大人」「姊姊」「家家」「娘子」等等。

把親娘喊「姊姊」的,是北齊高家的事。文宣帝高洋的妻子李祖娥被痴情的弟弟長廣王高湛霸佔,甚至還懷了孩子,李祖娥羞愧得不敢見以前的兒子,兒子也覺得羞恥,怒斥:「你以為我不知道嗎?姊姊肚子大了,所以不敢見兒子。」

宋代釋印肅寫的一首《頌十玄談·達本》中,把親媽喊「娘娘」。

策杖還須遠本鄉,未曾舉足見娘娘。

多時不隔如今面,子母連天笑一場。

所以,如果下次見到有影視劇用了以上這些稱謂,千萬別見怪。

另外,劇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娘」這個詞。這個確實讓人難以理解,話說,小妾本身已經是小娘了,還要被裡裡外外的人都稱小娘,孩子也被代指是「小娘養的」,這其實也是蠻欺負人的。

誰都把小妾喊小娘

關於小妾被嫡母家孩子的稱呼,陸遊在《家世舊聞》裡說:「八月,祖母生先君;九月,杜支婆生叔父。」自己又作注釋說:「先世以來,庶母皆稱支婆。」陸遊是南宋人,他所說的「先世以來」,應該包含了北宋,所以,北宋年間的人稱呼庶母,應該是支婆才比較正確。不過,這稱呼確實難聽了點,即使劇裡要啟用這詞,女演員們大概也會集體抗議——我們還不是婆子。

劇裡還逢人稱「娘子」,說起來,「娘子」的使用度最廣泛,解釋也不相同。《南村輟耕錄》裡說,「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國夫人,皆曰娘子」。而翟顥的《通俗編》裡則說:「杭人議親帖,蓋當時女子在母家即稱娘子……」合著,老公喊老婆叫娘子,下人稱女主人叫娘子,姑娘沒出嫁叫娘子,宮裡的妃子們,也叫娘子……全世界都被白娘子承包了!

最後,從目前更新的兩集來看,雖然劇情節奏還沒有進入主題,卻已經吸引了不少好評了。畢竟,畫面一打開,就有各種遵守古禮的場景映入眼帘——盛府嫡長女婚嫁,按納徵之禮,男方送來了兩隻大雁。

納徵送雁和鴨子

接著,賓客賀喜的空隙間,又有先秦貴族的遊戲項目——投壺,對於我們這些講究的人來說,嗯,這劇還是挺講究的!

不過,劇中也有粗糙的時候,比如,壞坯子,被讀成「胚子」,美人才是胚子啊。另還有好幾處讀錯音的地方,以及外人當著主人的面說,「(你家)小女不錯,嫁了個好人家」,嗯?老兄,尊敬一點好不?「令愛」也稱一聲啊。如果不會,來搜歷史學習一下呀。

紅衣盛明蘭

當然,這都是些無傷大雅的錯誤,畢竟,這裡還有姑娘們的新晉老公朱一龍,顏狗們,繼續到劇中談戀愛去吧!

朱一龍飾演齊衡,女主鐵桿粉

可惜她名花有主啦

文章來源:搜歷史(ID:soulishi)

相關焦點

  • 此《知否》和彼《知否》:是海棠依舊還是綠肥紅瘦?
    直到2018年12月底,《知否》才終於揭開面紗與觀眾見面。從第一集開始就顯示出高水準的製作,精緻的服化道、古韻十足的場景、唯美大氣的配樂、演員的原聲演繹,這些無不顯示了這部劇的誠意。最初幾集小演員們的演技讓人眼前一亮。之後主演們的表演也都可圈可點。女主努力改寫命運的勵志劇情以及男女主人公情感互動也讓觀眾們看得興味盎然。
  • 知否大娘子的結局是什麼 盛家大娘子和林小娘誰笑到最後
    知否大娘子是好人嗎?知否大娘子結局是什麼?知否大娘子扮演者劉琳資料!大娘子最後的結局是好的,穩坐了盛家主母的地位,並且一直活到了最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雖然才剛開播幾天,但是已經引起了無數觀眾的好評,特別是劇中性格暴躁的大娘子,憑藉起對懟天懟地的性格圈粉無數,下面來看看大娘子的相關資料吧!
  • 知否:明蘭墨蘭大婚穿綠色嫁衣,你看來其中的含義了嗎?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電視劇這幾集看著太解氣了,男主顧廷燁因救駕有功跟對了主兒後加官進爵重新踏入秦府,一雪前恥;在明蘭精心設計下墨蘭和林小娘中圈套,墨蘭嫁到梁府,林小娘被主君看穿亂棍打死在祠堂,但是很多觀眾對墨蘭為何穿綠色的嫁衣而有疑問。
  • 《知否知否》——細數古代婚姻中妻和妾的大不同
    別急,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和我們今天的一夫一妻制有很大區別,因為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不要以為妻妾都是老婆,看了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後,就會發現,原來妻和妾在家中的地位差距竟然如此之大。首先,妻和妾的出身不同。
  • 《知否》原著劇情:梁晗看上明蘭,盛紘比大娘子美,華蘭容貌驚豔
    在知否原著裡,盛家四個姑娘按綜合美貌顏值排序的話:明蘭>華蘭≥墨蘭>如蘭。 其實小說裡盛家人均高顏值。女主明蘭原著裡是穿越女,主角光環決定明蘭貌若天仙。那麼盛家其他人的顏值到底有多美呢?
  • 知否為什麼是綠色嫁衣,綠色嫁衣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這兩日,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收視已經達到了高潮,因為等了40集,我們的六姑娘明蘭終於嫁出去啦!拍手叫好!相比於府中的其它幾個姐姐,明蘭的婚禮顯得十分隆重,多了許多細節。不過,在這部劇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墨蘭還是明蘭,嫁人的時候穿的喜服都是綠色的,這就讓人很好奇了。
  • 知否王若佛牽制林噙霜,妻對妾有防範衛小娘一步好棋下成死棋
    既然後院的女人誰看誰都是兩眼清,衛小娘已經是被評價為「翻不出么蛾子」,保住衛小娘,第一可以穩定自己在後院的勢力,第二作為大娘子可以把小娘的孩子收到自己房內管教(這一點劇裡明確提過),第三可以在家主面前抵消由於林小娘而帶來的妒婦形象,在主君那裡留下賢德的印象。
  • 《知否》告訴我們的道理:父母的三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初看《知否》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部宅鬥劇,或是一個女人的逆襲史,後來再看,就覺得這部電視劇也隱藏著很多育兒道理,可以說,拋開宅鬥和情愛,這也是一部家庭教育片。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因果,父母是因,孩子是果,而這其中的道理,在《知否》中都能一一體現。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分集劇情介紹(1—78集大結局)
    老太太提起今日若非六姑娘出頭,盛家臉面可要丟到一裡地外去了,讓盛紘去看看她們母女。小明蘭等著盛紘,求爹爹去看看阿娘。盛紘以官中事多為由,晚點再去看望。小明蘭將祖母給的酥餅給爹爹,盛紘讓小明蘭留著自己吃,還讓小明蘭回去告訴小娘。小明蘭想著爹爹一會會來看望小娘而特別高興,蹦蹦跳跳地跑開了。
  • 《知否》:精明的林小娘怎樣把自己作上死路
    《知否》裡的人物性格特徵非常明顯,大娘子的糊塗短視、明蘭的聰明隱忍、華蘭的端莊賢淑、如蘭的大大咧咧、墨蘭的善妒好鬥等。今天要說的是林小娘這個人。林小娘作為盛家的妾室,能在盛家過得體面,在揚州城的時候,甚至讓大娘子成為當地官眷的笑話,不得不說她是有點小手段的。
  • 同是穿越女主,《知否》明蘭,比《庶女攻略》羅十一娘幸福多了
    我是先看的《庶女攻略》,《知否》是電視劇出來後,為了早一步知道劇情,才追的小說。但是我在看《知否》的時候,總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現在《錦心似玉》官宣了,我又開始刷原著《庶女攻略》,才發現原來兩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從《知否》中看「白蓮花」有哪些特質?(附贈識別條例)
    《知否》這部劇種為人民頗為吐槽的一部分,便是其中的「白蓮花」,這裡的白蓮花可不止一個,但是個個令人厭惡。相似的靈魂,相似的性情,說的就是這些白蓮花們。一、哭哭啼啼,裝作嬌弱《知否》裡出了名的白蓮花一號:林小娘。這位小娘可是哭哭啼啼的代名詞。做錯了事情、被人揭露,就開始哭;哭著喊著就一句話:大娘子看我們是庶出,瞧不上我們。
  • 《知否》裡網友最羨慕像局外人的如蘭,但原著小說裡她結局不完美
    電視劇《知否》終於大結局了,播出平臺分成數天播完的做法,雖然讓觀眾吐槽不斷,但是總體來說,電視劇《知否》的編劇改編水平,還是滿足了相當一部分原著黨的喜好,畢竟有趙麗穎、馮紹峰、朱一龍這樣的又有流量、又有演技實力的小生小花在,有正午陽光劇組嚴謹的拍攝支持,拋開播出剪輯一些讓人吐槽的地方不說
  • 《知否》盛弘寵妾滅妻,不待見大娘子,究竟是誰的錯?
    01王若弗作為盛家的大娘子,盛弘的嫡妻,在林小娘被打板子致死之前,雖然每天咋咋呼呼,但是卻因為丈夫寵妾滅妻,活成了貴婦圈裡的笑話。大娘子從一出場就和林小娘不對付,在她看來,盛弘對自己沒有甜言蜜語,也沒有噓寒問暖,一切皆是因為有林小娘這樣一個「小妖精」的存在。
  • 《知否》孤獨終老林小娘:成功女人的三點特質,她敗在了最後一點
    古代的男人大多都很難和嫡妻一生一世一雙人,這是和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娶妻都想娶一個能幹的名門嫡女,但凡這樣的女人都是十分強勢的,勢必會造成夫妻之間感情不和。但小妾就不一樣了,在她們眼中,男人就是她們的天,哪個男人會不喜歡對自己百依百順溫柔細語的女人呢?
  • 稱呼lo娘為「妹子」卻被對方拉黑?這個規矩很奇葩,但lo娘都知道
    投稿者表示自己是一位萌新lo娘,而最近,她去找資深lo娘問問題,因為兩人的關係都不算特別熟,而萌新lo娘對圈子裡的規矩也沒有完全了解透徹,所以在聊天的時候,她就直接稱呼資深lo娘為「妹子」了。那位資深lo娘看到這種稱呼之後,當即將萌新lo娘拉黑,並且發帖表示自己對此感到十分生氣。面對這樣的事情,這位萌新lo娘自己也覺得很委屈。
  • 小姐不要亂叫,養娘未必是娘
    說起稱謂這種事情,那可是大有文化,你可千萬別以為和我們現在一樣,要是按照現在的習慣去喊人家,那一不小心就得罪人了啊, 所以啊,我們現在還是先把怎麼跟宋朝人打交道講清楚。要打交道首先要有一個稱謂,尤其是古代的女子,小姐不要亂叫,養娘未必是娘,至於是何種道理,我就和大家好好聊聊。
  • 《知否》日本開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譯成日文,令人捧腹
    今天《知否》的日版預告出來了。今年10月21日在日本的電視臺正式播出,日版電視劇的名字是《明蘭:才女的春天》。這個名字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俗氣,但是畢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翻譯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再加上是在日本播出,總是要符合他們的習慣。
  • 對他人的稱呼是有講究的,春秋時期一個稱呼的背後可能隱含著褒貶
    本期為您繼續解讀《春秋》, 人與人之間交往,彼此稱呼是必不可少的。怎樣稱呼他人是一門學問,當然熟人之間彼此的稱呼講究到沒那麼多,如果是正式場合或者不太熟悉的人,那就得注意了。稱呼不合適,很有可能會招致他人的反感。另外對他人不合適的稱呼,也會顯得自己沒有修養和禮貌。
  • 《知否》:王若弗若不是有劉媽媽在身邊,只怕一手好牌會打的更爛
    #知否#劇評系列從《知否》一播出,劇中的大娘子王若弗便幾乎承包了劇中所有的笑點。這樣的人若身邊沒有明白之人為她指點迷津,平日裡不知道要吃多少暗虧。而劇中的大娘子每次遇到麻煩,劉媽媽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為大娘子解圍的那個人,她看待一些事情比大娘子都看得明白,身為大娘子的貼身女史,對大娘子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