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是我國軍閥混戰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22歲便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炮科,為日後軍閥混戰之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之後,23歲的段祺瑞又獲得了到德國留學的機會,34歲便成為袁世凱的左膀右臂,正式步入政治爭奪之戰。在38歲時,他又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後又在"西原借款、三造共和、收復外蒙"等事件中盡顯個人的政治、軍事才能。
後61歲的段祺瑞歷經臨時執政被驅逐下臺一事,便一心向佛,多次嚴詞拒絕與日本人往來,72歲因病逝世前他又寫下"八勿遺囑",卻因時局動蕩而"死無葬身之地",家業也終被付之一炬,令人深感悽涼!
臨終留著名遺囑
段祺瑞生於時局動蕩的民國時期,他一生的人生經歷都與軍事和政治密不可分,卻奈何時局動蕩、人心不一,內有各路軍閥混戰,外有列強虎視眈眈。
在段祺瑞自己看來,他還未實現自己的抱負,卻已經被政治鬥爭的漩渦所吞噬,時逢臨時執政又慘遭下臺,故唯有將希望寄託於後世。於是,他在臨終之前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八勿遺囑",並將對後世的告誡和期許都寫進了遺囑之中。
一勿: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首先,段祺瑞是想告知世人不要為他這一生以及現在所寫遺囑中的政治觀點輕易與人發生爭執;其次,他或是想告訴世人政爭於國於己並無益處。
二勿: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段祺瑞早在光緒年間就已參與軍事、政治,並親眼目睹清政府的空談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深知實踐的重要性,或因此而有感而發。
三勿: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段祺瑞長於光緒年間,或因早年親見、親聞清政府的奢靡之風,深感財政危機的困境,更是一生踐行"廉潔"二字,也期望後世能夠明了其中利害。
四勿: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生於軍閥混戰年代的段祺瑞早已聽慣了過激言論,也看慣了因聽信過激言論而一再失利動搖邦本的清政府的結局,因此他深感勿信過激言行的重要性。
五勿: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說的便是處理外交事宜的官員要謹記鞏固國防。段祺瑞曾在北洋軍政司任職,加之當時我國多次割地賠款,或是這一點讓他深感外交和國防之間的緊密聯繫和重要性。
六勿: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說的便是開展教育工作要注重對國粹的保留。在民國時期外國侵略者在我國開辦多所學校,便是希望在思想上奴役中國國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要便是保存國粹。
七勿: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數。家可以看作是"小國",一個民族傳承千年的禮節當然不可棄之不用,否則又與列強入侵時造成的"思想奴役"有何區別?而看慣了西化思潮的段祺瑞或正是此意。
八勿: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少年留學德國的段祺瑞深知求學之路不易,須克服多方誘惑,而想要學有所成便不能懈怠,不能貪圖一時玩樂忘了求學的初心。
由國至家、由表及裡,以上"八勿"便是段祺瑞對後世的期許,以及對國家復興的期望。
逝世後"死無葬身之地"
留下聞名於世的"八勿遺囑"之後,年過古稀的段祺瑞於1936年11月1日因突發胃病而逝世。段祺瑞逝世之後,其家人決定將其遺體帶回北京進行安葬。
據說,原本段祺瑞的墓地地址早已選定,但其長子並不滿意墓地的選址,因而想要再行挑選更為適合的墓地,於是便決定將遺體暫時安放在北京西山的臥佛寺,等找到合適墓地時再進行安葬。而這一決定,也為段祺瑞的"死無葬身之地"埋下伏筆。
此舉本來是好意,但卻沒想到1937年7月抗戰突然爆發,北京的局勢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為了段祺瑞的遺體不被侵擾,於是其家人臨時決定將遺體暫時安葬於當時北平西郊的白石橋附近,待日後再行處理遷移墓地一事。
可這一等卻等了十多年的時間,直到1949年1月北平解放的時候,段祺瑞的家人才有機會重新將其墓地遷到北郊的清河鎮。又歷經十四年之久,才將墓地移到了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並請章士釗先生為段祺瑞題寫墓碑。
歷經多次輾轉,至此段祺瑞才有了最後的安息之地,而世人也對這一段輾轉往事深感嘆息。後世人用"死無葬身之地"六個字來形容段祺瑞墓地輾轉遷移的經歷,表面看似誇張,但實則又有貼切之處。
家業被付之一炬
對於上述段祺瑞逝世之後,其墓地多次遷移、"死無葬身之地"的經歷已令世人嘆息不已,而其逝世之後家業又被付之一炬的舊事則更讓人感嘆戰亂年代世事悽涼。
不得不說的是,段祺瑞雖然是政界要員,但他卻不喜奢侈,早年身居要職時多有人贈送房產、金銀珠寶,卻都一一被他拒絕,至晚年逝世前夕仍要求喪葬事宜從簡,而他的"家業"也只有唯一一處系他人所贈的公館,卻終毀於日本侵略者所縱大火之中。
段祺瑞逝世後不到一年,抗戰突然爆發,段家在政界的影響力早已隨段祺瑞的離世逐漸下降,又因其家人忙於喪葬事宜無暇管理此公館,加之日本侵略者勢頭正盛又與段祺瑞因"西原借款"事件有仇,因而日本人便打起了此處公館的主意。
日本人佔領北平之後,為了洩憤和報復,便將段祺瑞生前的唯一處家業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而公館中其他值錢的家具、擺件等也被一一賣掉。至此,段祺瑞的唯一一處家業毀於日本侵略者的手中。
小結
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年代,段祺瑞一生追尋國家復興之路,更是為後世留下了著名的"八勿遺囑",於國於家、於官於民都大有裨益。
戎馬一生、叱吒風雲便是段祺瑞生前的真實寫照,可誰又會想到逝世後的段祺瑞會歷經"死無葬身之地"、墓地多次輾轉遷移、唯一一處家業被日本人付之一炬等難安九泉之事,令人多有悽涼之感,卻也惜和平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