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騎士階層」,再有「騎士精神」,這種精神的產生是從這一階層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性變化開始的。
所以,如果要了解「騎士精神」,就必須要知道,「騎士」這一階層到底發生了幾次什麼樣的變化,以及這一階層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宣揚「騎士精神」。
第一階段,騎士從底層人物變為實際上的「新貴族」
「騎士」的地位本來是很低的,屬於社會的最底層,是大封建主用來守衛自己領土的武力人員,也就是士兵或者僱傭兵。
雖然受著大封建主供養,但作戰所需要的馬匹、兵器等等都需要自備。這一點和古希臘時期貴族為自家奴隸上戰場之前所做的準備非常相似,可見,這一階段騎士的地位是很低的。
既然要為大封建主守衛土地,那麼他們必然會駐紮到領地的各個地區,於是就出現了騎士需要負責某一片土地的現象,而逐漸就形成了自己的封地。
在最初,騎士相當於這塊封地的管理者,並不是擁有者,最直接的證明就是他們的後代沒有土地的繼承權。但是後來,隨著這些騎士勢力逐漸壯大,「中央集權」就受到了威脅。
於是,「騎士」所獲得的封地也開始了繼承。
這就說明了,「騎士」已經從社會底層變為了實際上的「新貴族」,只不過在精神層面上還沒有被承認。
第二階段,宗教信仰的介入,讓「騎士」貴族身份名副其實
在第一個時期裡,「騎士」雖然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新貴族,但因為來自於社會底層的出身、從事的暴力職業以及貧乏的文化修養,他們是不可能融進原有貴族圈層的。
要知道,有些窮人之所以愛裝作有錢,正是因為害怕別人知道他窮,騎士階層在這個階段也是如此,他們迫切需要社會承認他們「貴族」的身份,而不是只享受這貴族的實際待遇。
就在這個時候,基督教介入了這一境況,它將騎士發展成為了基督徒,將其稱為「上帝的戰士」。
從主觀上來說,基督教如果想要獲得崇高的地位,除了有龐大的信徒,還必須要有武力支持,「騎士」這一尷尬的階層正好滿足了其所有的要求。不僅獲得了大量的信仰支持,還對老貴族勢力進行了「策反」、「分化」。老貴族手下的騎士都信仰了基督教,那麼如果衝突起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就不難想像了。
於是,「做一個基督教徒」就成為了「騎士」的準則之一。
而這一名分在基督教以信仰的名義發動了幾次戰爭之後,徹底坐實。因為其表現出來的「忠誠」、「勇猛」以及「戰鬥力」,再也沒有人膽敢質疑「騎士」新貴族的地位。
宣揚手段:不忘出身和文學造勢
宗教之所以能被人承認,很大原因是因為它具有「勸人向善」的教化作用,所以基督教下的騎士精神都是一些非常正面的形象:
謙卑、榮譽、犧牲、忠誠、光明、憐憫、英勇、誠實、奉獻、公正……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騎士精神」呢?是因為「騎士」階層的新貴族和老貴族有著根本的不同。
老貴族是世襲的,所以尤其注重家族文化的傳承,以血統為尊;但騎士是新興階層,他們沒有一個很好的出身,所以更追求品行上的純潔。
騎士的口碑在民間非常好,因為他們沒有因為稱為貴族就忘記了自己曾經的平民出身,總會去幫助平民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對待底層人民非常的謙卑、隨和,這樣是他們為什麼會被民間推崇。
一是騎士階層實際上是底層社會在上流貴族之間的代表,二是因為他們的品行確實無可挑剔。
於是,就出現了以「宣揚騎士精神」為主要目的的「騎士文學」,有小說、有史詩等等體例。
很多人一提到「騎士小說」就會想起《堂吉訶德》的荒謬,但不得不說,堂吉訶德其實是一位真正的騎士,雖然他所行之事荒誕不經,但內心的純良以及對於「騎士精神」的堅守,是非常可敬的。
一時間,這種文學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騎士的正面形象也就得以樹立。
直到熱兵器盛行,以長矛與戰馬為主要作戰手段的騎士階層逐漸沒落,騎士小說才變得越來越荒誕不經,這也是《堂吉訶德》所諷刺的內容。
所以說,「騎士精神」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品質,值得人去推崇、追求。
四位顏值與才華並存的民國女子,每一位都是值得尊敬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