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為後起之秀,憑藉被劃入長三角的地理優勢和在科研創新領域的巨大實力,在經濟增速上連續多年居於中西部省份前列。省會合肥更是從建國之初人口不足五萬人的小邑發展成為如今GDP逼近萬億,位列省會城市前十強的新一線城市。
當創新成為安徽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後,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創新成為安徽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擔負著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但安徽高校卻斷層嚴重,域內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我國的頂尖高校,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一起代表合肥拿下了我國的第二個科學中心。
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儘管還有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大學兩所211高校,但這兩所高校在國內的同類型高校中難以居於前列。除此之外,由於安徽省屬高校辦學經費極其有限(均不足十億元),在沿海高校動輒幾十億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寒酸,安徽省屬高校距離雙一流之路尤其漫漫。
原國立安徽大學正統——安徽師範大學
創建於1928年的省立安徽大學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發端,由著名學者劉文典出任首任校長。1946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躋身國家隊,擁有文、法、理和農四大學院,下轄12個系。
1949年,國立安徽大學成建制遷往蕪湖,但在1952年開始的院系調整後僅留下師範學院和農學院兩個學院。後來安徽省又將師範學院和農學院兩院分開,獨立為安徽師範學院和安徽農業學院。同年,安徽農學院遷往省會合肥獨立建校,安徽師範學院承襲安徽大學的所有財產、圖書、物品、人事等在蕪湖赭山南麓繼續辦學。
這意味著由安徽師範學院發展而來的安徽師範大學是原國立安徽大學的正統血脈,其繼承了國立安徽大學的法理傳統。正是由於安徽師範大學具有深厚的積澱,學校一直是安徽省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校也隨之發展壯大。
科研人才培養質量冠絕安徽省屬高校
由於偏安蕪湖,極具實力的安徽師範大學沒有拿到安徽省的211名額,因此發展逐漸落在省會的安徽大學之後。但是安徽師範大學仍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等領域取得了許多的成績。
以安徽師範大學最引以為傲的人才培養來說,安徽師範大學在恢復高考後共培養了4名院士、40名傑青和1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校友數量在全國範圍內排名19位,而前18名高校都是985高校。以較為年輕的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來看,安徽師範大學共培養了13名,在全國範圍內排名33位。
毫不誇張地說,安徽師範大學的科研人才培養質量足以吊打一半數量以上的211高校。在安徽省內更是冠絕安徽省屬高校,為國家在科研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安徽師範大學能進雙一流嗎?
儘管如此,安徽師範大學還是很難進入下一輪雙一流。這是因為安徽師範大學在國家級科研獎勵、一流學科、學科評估和國家級科研基地等多個方面都沒有取得突破。綜合實力在全國非雙一流高校中並不算突出。
舉例來說,安徽師範大學在第四輪學科評估(教育部組織的唯一官方評估)中,僅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化學兩個學科獲評B類學科,其餘學科均在B-及以下。儘管這個成績在安徽省屬高校中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拔得頭籌了。但是放在全國範圍內來看,安徽師範大學在師範類大學中不再突出,距離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尚有很大的距離。
除此之外,安徽師範大學的國家級科研獎勵、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第三方排名等都沒有取得突破。因此安徽師範大學想在2020年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還是困難重重。
後序
但話又說了回來,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目標,在此輪雙一流評估中,還是有必要將人才培養納入考核範圍。如果這樣,安徽師範大學或許能脫穎而出,闖入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