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一本書——《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為劉鶚所著,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也許只有提及「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名號時,很多人才會覺得有所印象。清朝古典小說的定位又讓它變得小眾,很容易會將它同傳統死板的章回體小說相聯繫。但當我們通讀《老殘遊記》時,會發現它無疑是一本「奇書」。
本書只有短短20回,敘述了外號老殘的郎中20多天內的遊玩見聞,以此揭露晚清的社會風貌和現象。至於20回之後發現的遺稿續集,開始描寫神魔鬼怪並沒有結尾,皆沒有放進正文。
要了解這本書,就要了解劉鶚這個人。劉鶚並不是像吳研人等人一樣的職業小說家,寫《老殘遊記》既是發心中之憤,也是為了周濟好友。然而就是這麼一部隨興之作,在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他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他承襲家學,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音樂、算學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太古學派的思想伴隨著他的一生,所以他注重實業,主張實業救國,卻經歷屢屢失敗。在「以出世執行做入世的事業,於拯民與水火中而得解脫」的人生理想下,他辦了不少好事,最後卻因「勾結洋人,倒賣倉米」的罪名發配新疆而病逝。
正是因為事業上的屢屢失敗和不被理解,劉鶚寫出了一本感嘆國家現狀,望救國救民的醒世之作。文中的主人公老殘是作者自身的象徵,也是他的理想。老殘出身科第世家,對八股文不感興趣,會水利工程,這些特徵都像作者本人。在老殘身上有傳統文人憂國憂民的思想,他比普通群眾多了學識,比官場人士多了一份正直,他正是作者的理想。
若只是一本醒世之作,很多書也達到了相同的目的,有些還在對社會的揭露深度上超過了它,但《老殘遊記》可以被稱為一本「奇書」。它揭露的角度和大多數小說不同,別的小說都在寫貪官之惡,《老殘遊記》卻在寫清官之惡。作者認為「天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諳事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這樣的視角是一般小說沒有的。
同我看過的另幾本清代小說《鏡花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相比,它不再站在說書人視角,出現更多的心理描寫,寫作逐漸向著現代小說轉化。小說的對情節的追求也不像傳統清代小說,它沒有遵循傳統的以情節為主線,也有人稱這部小說是「獨特的遊記體」。
而最令我喜歡的是小說中對晚清自然風景和社會風貌的描述。山水方面的描寫真是賞心悅目,如濟南之遊呈現了一個戶戶垂柳的舊濟南風光。老殘所看所感的舊社會和舊風景,那中國傳統文士的情懷,現在只能在書上品讀享受。高中做到練習時,「《老殘遊記》——帝國的最後一瞥」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一瞥是深沉,是眷戀,是想要救國救民卻無濟於事的失落,是老殘的最後一瞥,也是劉鶚的最後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