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愛啃書的初拾
20世紀的90年代,中國文壇的文學創作收穫頗豐。
特別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1993年,以西北文壇為首的長篇創作大放異彩。
先是陝西「文曲星」賈平凹創作的《廢都》轟動文壇,人們或貶或褒的爭論異常激烈,大有捋袖揮拳之勢;後是西北平原的「老憨」陳忠實寫下了史詩性質的《白鹿原》,其盪氣迴腸的閱讀體驗,被人們稱為「中國當代小說走向世界的開端」。
同為陝西作家的陳忠實和賈平凹,不僅都得過茅盾文學獎,私下交際也頗多;特別是1993年兩人的《白鹿原》《廢都》相繼發行,統統又在發行過程中遇到坎坷……這些類似的經歷,總讓人忍不住將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
所以,今天結合《廢都》《白鹿原》的創作背景和思想含義,對兩部作品的同與異也進行簡單分析;順便聊聊,同樣有著性描寫的兩部作品,為何命運截然不同!
【創作背景:相同的書寫初衷,不同的命運走向】
從古至今,文人向來是社會變化的敏感群體,能夠率先感受到物質和精神的微妙變化。
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隨著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風潮席捲各地,作為精神開拓地的中國文壇也從內到外的發生著劇烈轉變。
對於陝西作家陳忠實和賈平凹來說,現代化思潮更是衝擊了支撐他們創作的秦地傳統文化;
面對這樣的歷史轉型背景,賈平凹和陳忠實的執筆創作,也是在傳統和現代,精神與物質的相互博弈中,尋找一個平衡點,以此緩和這種無處不在的衝突。
用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對個人命運的認識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思考,這是陳忠實和賈平凹在創作初衷上的相同點。
但受個人經歷的影響,陳忠實和賈平凹不同的創作心態,也形成了兩部作品的主題差異;而這份差異至今也為人津津樂道。
《白鹿原》的主旋律在於「變遷」兩字。
在創作《白鹿原》前,陳忠實只是個懶散度日的職業作家,直到路遙憑藉《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首部作品,引起文壇轟動後,陳忠實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年過四十了,也該構造一部墊棺巨著了。
不同於賈平凹憑藉多部短篇而來的名聲鵲起,陳忠實當時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關中人,身體裡流淌著關中文化的血液,所以他的創作方向,首先考慮的就是呈現生養自己的渭河平原的變遷歷程。
為了生動還原渭河平原的「傳統和現代」衝擊,陳忠實還曾親自到藍田縣認真翻閱了《藍田縣誌》等歷史資料,來學習和了解中國近代史,並做出大量的文學藝術準備。
可以說,他是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出鑄造了《白鹿原》的傳奇。
而賈平凹的《廢都》主旋律在於一個「廢」字。
創作《廢都》時期,賈平凹的生活遭受到了命運的過分調侃:
先是妻子韓俊芳認定賈平凹精神出軌,不顧賈平凹的解釋和辯駁,硬是提出了離婚;後是患上B肝,漫長的治療過程讓身體針眼密集;後來母親染病動手術,同時妹夫意外死去,妹妹和幼子被迫回到娘家……
一系列的變故,讓賈平凹的精神狀況每況愈下,經常沉淪在「無能為力」的悲哀宿命論中。
為了排遣內心的落寞和失意,賈平凹最後選擇跑到偏僻的地方去寫小說;而這部作品就是飽受爭議的《廢都》。
《廢都》的出版是1993年的7月,瞬間紅遍大江南北。光是首印就達到50萬冊,另有6家出版社以「租版型」的方式同時印刷,每家印數超過10萬冊。
在文化消費還未恢復活力的年代,《廢都》的出版不僅在銷量上創作了記錄,而且在評論界也是創作了記錄;幾乎所有的評論家都寫了評論文章,集結成冊為70萬字的《廢都大評》。
而同期出版的《白鹿原》則是以800冊開機,這種保險起見的出版態度,也曾讓陳忠實鬱悶無比。
但具有反轉色彩的是,陳忠實的《白鹿原》籤訂的是版稅收入合同,定價10%,而賈平凹的《廢都》則是以每千字30元的稿費來進行計算的。
正是因為這份合同,讓陳忠實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1個靠寫小說成為富豪的作家,並在2006年的第1屆作家富豪榜上,以455萬的版稅收入位居13位。
而這年的《廢都》因為內容問題,正處在被禁狀態;直到2009年才解封!
【思想表達:相同的性描寫,不同的表達方式】
作為「陝軍東徵」的兩部代表作,《白鹿原》與《廢都》的本質主題都是觀照現實;要麼是用傳統反映現代,要麼是從現代中窺探傳統。同時為了輔助這種思想表達,兩部作品都採用了引人熱議的性描寫。
上世紀的90年代初,人們的思想觀念仍舊處於保守狀態。
所以,這樣的寫作方式的確是給文學界當頭一棒;因此兩部作品在發行過程中,也都遭遇了重重阻力。
先是《白鹿原》出世遭受評論家抨擊,認為博取眼球、無實際意義;後雖因文學價值入選茅盾獎,但卻不得不按照評選要求,刪掉敏感片段;所以,市面上的《白鹿原》有兩個版本,一是茅盾獎的刪減版,二是陳忠實的原版。
後是賈平凹《廢都》,因為作品內容是對男女荒唐事的揭露,導致短短三個月後,作品就遭到封殺和全面禁印,就連責任編輯和出版社領導,也被行政處分;直到2009年才解禁。
可即便兩者有著類似的命運,後來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白鹿原》獲得茅盾文學獎,後被拍攝為電視劇,從而家喻戶曉;而《廢都》命運有些坎坷了,即便後期重新出世,可依舊褒貶不一。
這又是為何呢?還要從文學作品中性描寫的意義說起!
從主題思想來看,性描寫是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家要麼將其作為一種生命現象來把握處理,用以增加作品的色彩;要麼是揭示一定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社會問題,批判傳統的倫理觀念,表達現實社會的需要,再或者是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讓人更深刻更全面去認識作品中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描寫態度的不同,分寸把握的差異,也會讓作品呈現出不同的美學意義和社會效果。
《白鹿原》和《廢都》便是如此!
先分析陳忠實的《白鹿原》:
上文講到了,關中平原的樸實精神,對陳忠實造成了深遠影響,作品《白鹿原》的人物設定更能清楚表達這點;無論是處世不亂的白嘉軒,還是行為規範的朱先生,都體現了關中文化的深沉厚重;這是陳忠實對傳統文化的守護。
但在時代的變革期間,這種傳統文化始終要去糟的,所以陳忠實的寫作是從傳統反觀現代;這就導致,他筆下的性描寫更多是展現儒家傳統與自然人慾的對抗和衝擊。
作為核心人物的田小娥,與老秀才、黑娃、鹿子霖等不同男人發生過關係;按理說這樣的人物設定是不討喜的,但《白鹿原》所傳遞的悲情色彩,卻主要來源于田小娥。
可以說,陳忠實對性的描寫,不僅展現了人物內心,更把當時的社會形態和人際關係的種種畸形現象呈現給讀者;那些女性的悲慘命運、情愛在特定時代中的壓迫、封建制度套索在人物思想中的枷鎖、以及理想的亡失和非道德的成功……都跟隨著渭河平原的50年變遷史展現的淋漓盡致。
不難看出:即便陳忠實寫性,但卻是用來輔助人物命運的,因而顯得高明和莊嚴;可以說,自然的人慾在陳忠實的筆下,成為透視人性和人物心理的深邃窗口。
從思想意義上分析:陳忠實的性描寫,是對封建文化和腐朽道德的強有力衝擊!
再說賈平凹《廢都》:
不同於陳忠實所展現的整個民族走向,賈平凹更關注當代人的內心世界,寫的是一種心境;所以,看《廢都》這部作品不難發現:賈平凹完全是以自我批判的意識,展現了時代變化下,知識分子的道貌岸然,以及人性受物慾引誘的貪念和醜惡。
就拿主人公莊之蝶來說:他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作家,更是西京城的四大名人之一。
但縱觀全文,卻很難發現賈平凹對他創作場景的描寫,以及對他斐然才華的展露;更多時候,是展現他的頹廢和貪婪:比如貪婪數錢的樣子、為鄉鎮企業代言題詞收費的樣子……
可就是如此道貌岸然的他,卻憑藉作家身份招蜂引蝶,讓無數女子甘願獻身。
這些建立在名聲和榮譽上的交易,哪有什麼精神交流,只有頹廢和自私的宣洩而已。
因此,《廢都》的情感基調是壓抑的,讓人有種對荒唐現實的失語感。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賈平凹將《廢都》作為首部城市題材進行發表,可字裡行間仍舊充滿了城市物質對樸實農村的劇烈衝擊;偌大的西京城儘是揚起的風沙,儘是坑坑窪窪的路面,毫無現代的生機活力可言。
可以說:賈平凹寫《廢都》的頹廢,更像是對被汙濁了的現代生活的強有力回擊;他寫的越是頹廢,就愈發讓人在沉重的閱讀中獲得覺醒的力量。
就思想意義而言,《廢都》完全是以滿目瘡痍的方式,對荒唐人性的猛烈回擊;但也因為這份剖析太過直白激烈,導致作品毀譽參半。
【放在最後的話】
如今再比較《廢都》和《白鹿原》,仍舊讓人感嘆良多!
從文學創作力來講,賈平凹比陳忠實略勝一籌,他的很多短篇都膾炙人口,特別是進入千禧年後,幾乎每兩年都會出版一部長篇小說。
但從文學影響力來看,陳忠實儘管只有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其影響力可謂是驚動了整個文壇,如今讀來仍覺得震撼無比。
可以說:陳忠實的《白鹿原》寫活了時代,更超越了時代,雖然出世也遭遇波折,但仍舊憑藉巨大影響力,成為中國文壇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之一;而賈平凹的《廢都》則因為市場局限性,直到2009年才得以解封,重新回歸市場;如果要探究這部作品的現實意義,還是更建議大家結合時代背景去分析,從而撥開眼花繚亂的男女糾葛,去探測錯綜複雜的人性!
記得賈平凹當年寫完《廢都》後,曾這樣評價自己:
《廢都》之前,我是陝西文壇乾淨的人,《廢都》之後,我卻成為文壇最骯髒的人。
這番透露著苦悶和不甘的感嘆,可見《廢都》對他文學創作的影響之大。
如今的時代不斷發展,市面讀物也眼花繚亂;所以回顧陳忠實和賈平凹當年的創作經歷時,不由得感慨:那段歲月雖然迷茫失意,卻是身為作家的他們最美好的黃金時代。
魯迅先生曾說:許多事情要等到平息之後回頭來看,才會更明白,或許還能得出一點東西來。
《白鹿原》也好,《廢都》也好,它們最終的現實意義,便是呈現對個人命運以及對社會狀態的深刻思考,這其中關乎生存,更關乎人性……
也把賈平凹的《廢都》推薦給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點擊連結【去看看】;願大家獲得全新的感悟和收穫。
@愛啃書的初拾
從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歷中,淬鍊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