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
7月28日,廣東揭陽發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顧客在一家腸粉店食用河粉後先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已造成1人搶救無效去世,2人病情較重,2人病情穩定,6人症狀較輕,此消息一出令許多人們驚訝不已。
該病情介紹書顯示的初步診斷為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性腦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代謝性酸中毒等。
廣東省省疾控專家初步判斷顧客為米酵菌酸中毒。
這並不是米酵菌酸第一次造成中毒事件,早在1930年代就在食物中毒事件中發生了這一毒素,之前也發生過類似情況。
2018年10月25日,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半江鎮一家庭因食用變質河粉致米酵菌酸中毒,病情危重;同期,東莞市也發生3起類似事件,造成1人死亡,3人重症。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麵亞種產生的一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椰毒假單胞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當中,這種細菌本身很怕熱,正常的烹飪就足以殺滅。但被這種細菌汙染過的食物,如果放置時間較長產生了毒素——米酵菌酸,就具有了很好的耐熱性。正常烹飪的加熱無法讓其失活,依然能夠讓人中毒,食入該毒素汙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動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
作為酵米麵中毒和銀耳中毒的病原菌產生的毒素之一,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是椰毒假單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謝產物。臨床症狀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脹等,重者出現黃疸、腹水、皮下出血、驚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腦腎實質性器官損害症狀。
米酵菌酸引發的急性中毒,進食後2~24小時出現上腹不適,噁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樣物),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重者可出現皮膚黃染、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體溫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達40%~100%。
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面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在中國,發酵玉米面製品、河粉、腸粉(卷粉)、陳村粉、粿條、米線(米粉)、瀨粉等溼米粉,以及銀耳和木耳等食物受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的風險比較大。此外糯米麵湯圓、吊漿粑、小米或高粱米麵製品、馬鈴薯粉條、甘薯、澱粉等也容易產生米酵菌酸。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潮溼、陰雨的天氣,再加上儲存不好,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長繁殖,吃了這種食物就會發生中毒。雖然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但日曬兩日後可去除94%以上變質銀耳中的毒素。
如何自救
立即手法(處理材料的方法)或藥物催吐,催吐後口服活性炭,並儘快到醫院治療。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一律送往醫院觀察、治療。
個人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嚴禁用浸泡、黴變的玉米製作食品。家庭製備發酵穀類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製作、不食用酵米麵。禁止出售發黴變質的鮮銀耳。學會正確辨別銀耳的質量。正常幹銀耳水泡發後,朵形完整、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變質銀耳不成形、發黏、無彈性,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有異臭味。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銀耳的基底部。
此外,在外吃飯時要注意分辨食物是否有異常,感覺食物不對勁時應及時停止進食,到醫院進行檢查就診並尋找相關部門核查事實,謹防更具嚴重性事件的發生。尤其是喜歡嗦粉人士!!
這不僅令人想到食源性疾病,即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前列,是當前世界上最突出的衛生問題。其中細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夏秋季發病率最高。
每次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都令人感到惋惜,因此我們更要
注重食物安全,掌握相關知識,
警惕食物中毒。
責 編 | 王一瑄
圖 文 | 黃金瓊
排 版 | 黃金瓊 王一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