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以慶祝建軍節為主題的盛大閱兵。受閱官兵以戰鬥姿態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展示中國軍隊的實力與自信。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每當看到戰士們列陣沙場,這首大氣磅礴的軍歌都在耳邊迴蕩!在世界各國,軍歌都是鼓舞士氣、振奮軍心、增強氣勢的有力武器。其誕生初期,甚至有著作戰實際意義。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雖然大部分人並沒有軍營生活經歷,但對這首「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都耳熟能詳。網友說,「這是幼兒時期老爸教我的第一首歌」、「每次學校運動會都會唱響的曲子」、「不管是人民的聚會還是祖國的節日,都會對這首軍歌銘感五內並振奮不已」。這幾天,不知道是不是受建軍節閱兵氛圍的影響,連小編所住小區的保安訓練,都會先立正合唱這首歌以振奮精神!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誕生於1939年。因為其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共和國建設的和平年代,鼓舞了一代代軍人為民族獨立和祖國強大而一往無前。即使並非軍人,聽到熟悉的旋律,唱起激昂的歌詞,也總是熱血沸騰、精神振奮。
這首歌的詞作者公木,原名張松如。「公木」正是「松」字的拆分。公木一生創作頗豐,電影《英雄兒女》的主題歌「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也出自公木筆下。他還曾參與修訂《東方紅》的歌詞,創作電影《橋》、《白毛女》的主題歌。
曲作者鄭律成,出生於朝鮮,19歲時跟隨進步朝鮮青年來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是繼聶耳、冼星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人民音樂家。1950年正式加入中國國籍。
「軍歌」最早的名稱,是《八路軍進行曲》。1939年1月,公木與鄭律成結識。二人約定合作,寫一組大合唱。一個星期之內,公木一口氣完成了《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八路軍與新四軍》等八首歌曲的寫作。公木每寫完一首,鄭律成就拿去編曲。10月,《八路軍大合唱》的全部編曲始告完成。一時廣為傳唱,深得戰士們喜愛。
抗戰勝利後,將《八路軍進行曲》原歌詞作了適當的調整,原歌詞「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改為「朱德的旗幟高高飄揚」,由中央軍委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新中國成立後,又改為「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1988年,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東方重氣勢 西方重節奏
世界各國的軍隊,都有屬於自己的歌曲、音樂,這也是各國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歌曲通常都是極盡大氣恢弘之能事,鼓舞士氣是其最大的作用與目的,但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俄羅斯就有《喀秋莎》這樣展現愛情的抒情詩;生性幽默的老美,則有一首著名的101空降師軍歌《傘繩上的鮮血》。《兄弟連》中有一集,就是空降兵們唱起這首歌。歌詞寫的是一名菜鳥傘兵在跳傘練習的時候,因為過度緊張,沒有掛上降落傘尼龍帶就跳出機艙,最後墜落地面摔死的過程。歌詞渲染了他摔死的慘狀、甚至還寫了醫護兵們的幸災樂禍,最後一句是「他不需要再跳了」。實在不懂美國佬的腦迴路——士兵們每天唱著這樣的歌,得有多強大的內心才能繼續跳下去!
我們的人民軍隊已經走過了90周年的光榮歷程,時間並不短,但若是論起現代戰爭的歷史,在世界上並不長。因此我們的現代軍歌歷史也並不長。大家都知道,國民革命軍北伐時的軍歌,用的是《兩隻老虎》的調子。
研究者介紹,歐洲國家普遍有較為久遠的軍樂傳統。英國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就有許多軍樂。在莎士比亞的戲劇裡,凡是有行軍和戰鬥的場合都有鼓號齊鳴的徵戰之歌。早期的軍樂隊對於作戰有實際意義,節奏和鼓點被用來幫助士兵們保持前進陣型的整齊度,不同的調子也能用來傳遞命令。這就要求曲子必須節奏感強而曲調簡單。這個風格一直延續到今天。
對於有長期軍樂傳統的國家,其軍樂都會有很鮮明的國家特色,比如英軍多用較為輕快的行進步點,德軍通常都用相對較短的樂句,俄軍則喜歡連貫的長樂句和重鼓點。各自配器特點也十分鮮明,比如英美常見的橫笛和鼓,在法德俄就很少,大英國協則有大量的風笛。
如同咱們的大量軍旅歌曲受到全國人民、包括並非軍人的民眾喜愛一樣,世界各國都有一批經典軍歌擁有大量粉絲。比如誕生於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最關鍵時刻的《莫斯科保衛者進行曲》、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誕生的《共和國戰歌》(其曲調被多次改編,包括上文提到的那個悲催的摔死傘兵之歌,還曾被改編成足球俱樂部曼聯的隊歌)、全世界最有名的國歌之一《馬賽曲》、紅場閱兵護旗隊出場時的音樂《普列奧布拉仁斯基進行曲》、因鼓動性太強一度遭禁的德國《霍亨弗裡德伯格進行曲》,等等。
網絡上有不少軍歌愛好者建立的論壇。筆者在裡面混跡一段時間後,發現大家普遍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要論起軍歌的氣勢、雄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戰鬥民族妥妥排第一!」「吾中國向無軍歌」?
戊戌變法後,梁啓超流亡日本,看到日本報章所載贈人從軍詩,「皆祝其勿生還」。梁被這種「祈戰死」的精神打動,深感自己國民精神的萎靡,轉而又發現日本軍歌對培養其國民尚武精神的積極作用,不禁感慨道:「中國歷代詩歌皆言從軍苦,日本之詩歌無不言從軍樂」「吾中國向無軍歌」,「於發揚蹈厲之氣尤缺。」
梁啓超身在軍國主義大氛圍下,難免不受其影響。雖然中國的軍歌傳統的確乏善可陳,但也還是有的。如果把範圍擴大一點,《秦風·無衣》算得上最早的軍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與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怎麼說沒有徵衣?我們將同披戰袍。大王已下令集合,趕快準備好兵器,我和你同仇敵愾。
三國時,魏國有《魏鼓吹曲》組歌十二首《戰滎陽》《獲呂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等;吳國有《吳鼓吹曲》組歌十二首《攄武師》《伐烏林》《克皖城》《通荊門》等。被稱為「字硬句堅,一掃沉靡,頗有些《長徵組歌》的氣勢。」
歷史演進中,還有唐代《秦王破陣樂》、《大角歌》以及明朝戚繼光所做《凱歌》等軍歌,如果寫一部中國軍歌史,其實還是有不少內容。北洋政府時期,更有諸如張之洞的《大帥練兵歌》、袁世凱的「練兵歌」系列、吳佩孚的「滿江紅」軍歌、國民革命軍的《知識青年從軍歌》等等。
戰國時,齊桓公伐戎狄之際,管仲作《上山歌》與《下山歌》於軍中。軍士們唱著歌行軍,踏著鏗鏘的節拍,分外精神,速度大增。桓公高興地道:「寡人今日知人力可以歌取也。」——寡人今天才懂得,一首歌竟有這麼大的力量!
一首歌曲的力量有時候的確很大。氣勢昂揚的軍歌可以凝聚軍心、鼓舞鬥志、(礪精神、激發勇氣。一夜楚歌甚至能瓦解敵軍、不戰而勝。那麼,下次領導批評、同事打壓、銀行催款、起床困難……的時候,默默唱一首軍歌來激勵自己吧,以戰士的姿態來迎接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