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第四代鈴木雨燕1.0L感受如何了解一下?去年陸續發表了Baleno、Ignis及SX4的鈴木,一如預料的成為車市大黑馬,反應在銷售成績上也是節節攀升,不僅已經逆轉斯巴魯,並且在17年8月在一些地區成績還擠下大眾,超過5成的成長幅度更居所有品牌之冠,而接下來還有超級重點車款雨燕準備披掛上陣,按照雨燕過去的超人氣來看,繼續維持這樣的成長態勢我想肯定沒有問題!當然也知道雨燕的重要性,畢竟這可是品牌最依賴的戰略車型,為了拉長雨燕上市前鋪陳,早在17年的9月中旬就陸續展開媒體試駕,並在當年的10月26日上市。透過我們的報導,帶你來看看當年第四代雨燕究竟改了什麼!
去年雨燕同樣配置鈴木當年開發HEARTECT高強度輕量化底盤,剛性增加10%,但重量反倒減少了15%。除了6具安全氣囊外,雨燕亦將ESP電子穩定系統、HHC斜坡起步輔助系統、TPMS胎壓偵測系統等都列入標配。雨燕是2004年首度推出的世界戰略小車,歷經四代的沿革,在全球已售出超過500萬輛,但細數雨燕的發展歷程,其實第一代(2000-2004)車型時並非定位為世界戰略車,而是以Igins之名取代過往Cultus的小型掀背車,直到第二代車型才以身輕如燕的雨燕統一名號。
去年雨燕車身尺碼為3840×1735×1480mm,比起前代車型更寬更扁,車型比例上更具動感。去年四代目接班人2016年底率先在日本上市,同樣建構在鈴木當年開發的高強度輕量化HEARTECT平臺,高鋼性的鋼材比過往剛性增加10%,但重量反倒減少了15%,加上引擎本體也從1.2四缸NA改換成新世代1.0L三缸渦輪引擎,比起前代車型重量減輕了將近100kg,光從數據就可以猜到去年雨燕不僅操控性更加優異,油耗表現也是大有進步!車頭碩大的六角型水箱罩與下方開口型一體式氣霸使得去年雨燕蛻變的更加動感,HID頭燈搭配LED日行燈。
去年雨燕問世之前原廠並沒有以明確的概念車先行,比較類似的就屬2015年3月日內瓦車展上所發表的五門掀背小車iK-2 Concept,事實上這輛概念車與同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所發表的Baleno也有血緣關係,如此也讓Baleno與雨燕有著許多相近之處,外觀的雕琢與客群定位或許才是原廠區分兩者的依據,Baleno趨向都會小家庭使用,而雨燕則走向運動化自駕的車格設定。與過去3850×1695×1510mm的車身尺碼相比,去年雨燕(3840×1735×1480mm)明顯寬扁許多,帶來更多運動氣息,事實上外觀設計也比前代車型帥勁許多,期架勢甚至不輸給改款前的雨燕 Sport,當然也就與走樸實路線的Baleno有著更明顯的區隔。去年雨燕保有經典的AC柱塗黑設計,更延伸至車尾,營造更為俐落的懸浮式車頂。
後車門把也首度上移至C柱上,創造出類雙門跑車的視覺感受,去年雨燕腳踩16寸雙色切削鋁製輪轂搭配輪胎尺寸185/55 R16,而雨燕之所以蛻變的如此動感,除了更為寬扁的身型比例外,車頭碩大的六角型水箱護罩以及下方一體式開口型進氣壩絕對是一大功臣,看來更具侵略性,頭燈造型雖然沒有太多特別之處,但也修飾的有些許銳角藉此強調流線,車側除了依舊保有雨燕經典的ABC柱塗黑設計,去年車型還延伸至尾門,營造出俐落的懸浮式車頂,而且為了跟上車壇證流行的Coupe-like類轎跑式設計,後車門把也改採隱藏式設計,車尾雖然沒有車頭來的驚豔,但細看其實蘊藏不少工夫,包含尾門鈑件類似小鴨尾的折線以及後保杆不在那麼圓潤,多少賦予雨燕更運動的扮相,也擺脫過往較為內斂的外型。
相較於車頭的霸氣,車尾則略顯保守許多鈴木的內飾鋪陳向來走實用路線,並不會有太多花俏的裝飾。去年雨燕內飾以黑色為主搭配中控臺、車門把的白色飾板,至少替視覺上增添些許新意,中控臺相較改款前變的簡化有條裡許多,提供簡單的CD/ MP3/藍芽功能,為了配合去年雨燕稍為偏向運動化的設定,儀錶板換上了戰鬥機式雙筒設計搭配紅色雙環,以及當年平底式方向盤,點綴出微熱血的性能氛圍,可惜的是,販售版本在中央資訊幕方面,並未跟進Baleno採用可顯示行駛G力、引擎馬力扭力、油門剎車操作等訊息的4.2寸全彩LCD顯示屏,這些攸關操駕的資訊不是比較適合雨燕嗎?有些令人有些不解!
雖說雨燕與Baleno車長相差無幾,但前者軸距2450mm、後者則為2520mm,兩相比較下來,空間可就有不小落差,Baleno擁有不錯的空間機能表現,在先前的試駕就留下深刻印象,而雨燕當前座調整至適當坐姿後,以身高約173cm的示範人來看,後排膝部空間大概僅剩不到一個拳頭寬,頭部空間在較為方正的車頂線幫助下還算留有餘裕,後座底板並沒有平整化,因此後排中間的乘客可能就得辛苦一點了,行李箱空間基本有265L。
透過後排座椅6/4分離前倒後可擴大至579L的容積量,是說雨燕本來就鎖定自駕通勤或是情侶用車,這樣的空間表現其實也就夠用了。將前座調整至適當坐姿後,以身高約173示範人來看膝部空間大約剩不到一個拳頭,頭部空間還算可以接受。動力引擎方面,原廠替雨燕準備了1.2L Duljet四缸自然進氣引擎,也就是Ignis使用的那具,另外還有去年的1.0L Boosterjet,這具新世代三缸渦輪增壓引擎也已隨著Baleno部分地區部署的雨燕統一以後者為主。
這具1.0L Boosterjet三缸渦輪引擎,帳面數據為111ps/5500rpm,最大扭力16.3kgm在1500- 4000rpm轉速區間都能享有,並搭配附換擋撥片的6速自動擋,動力系統與改款前雨燕所配置的1.2L(93.8ps/12.0kgm)四缸自然進氣引擎搭配4速自動擋截然不同,不僅動力提升一個檔次,換擋效率更勝一籌,19.2km/L的油耗表現也完勝過去的16.5km/L,最重要的是稅金下修了一個等級。內飾鋪陳保有鈴木一貫簡單實用的風格,但透過車門把、中控臺的白色飾板加減點綴質感。事實上,這具1.0L Boosterjet三缸渦輪引擎先前在Baleno就有充分體驗,畢竟排氣量不到1千cc,也就不會期待有太過驚人的動力表現,但16.3kgm的最大扭力在1500rpm就釋放,等於是輕踩油門就能感受,並一路延伸至4000rpm都能享有,基本上市區行駛或是高速公路巡航都算相當夠用,而且這具6速自動擋變速箱還算機靈,拖著約1噸的車重(空車重為940kg)起步算是輕快,循序漸進的踩踏油門,加速力道不算緩慢,還提供換擋撥片來滿足駕駛自主控制的熱血,而且最小迴轉半徑僅4.8m,穿梭都會巷弄依舊身手靈活,對於首購族的新手駕駛而言相當容易上手。
音響設備配置相當基礎的CD+MP3+藍芽功能,視聽娛樂及智慧型手機聯網等功能算是鈴木車款比較薄弱的一環,儘管雨燕動力配置與Baleno相同,懸掛也同為前麥弗遜、後拖曳臂,但鈴木所給予的駕馭特性卻截然不同。雨燕具備更低的重心、更短的軸距、更輕盈的車重以及更為硬朗的懸掛設定,操駕更加靈活且沉穩,過彎極限也較高,應付微熱血不成問題,不過三缸引擎還是有先天上的毛病,那就是單數氣缸做動難以平衡,引擎啟動及怠速時震動都略為明顯。
動力引擎配置與Baleno相當的1.0L三缸Boosterjet渦輪引擎,擁有111ps/16.3kgm最大輸出,變速箱搭配6速自動擋附換擋撥片,相較於改款前的4速自動擋有著更優異的動力傳遞效率、燃油表現,延續去年來的策略,雨燕當時上市後也將採單一車規,安全配備也會比照Baleno,將6氣囊、ABS/EBD/BAS整合式剎車系統、ESP電子穩定系統、HHC斜坡起步輔助系統、 TPMS胎壓偵測系統等都列入標配,也符合當前購車安全潮流。
平底式方向盤也是去年雨燕首度配置,為配合雨燕更運動化的設定,儀錶板採用如同戰鬥機式的雙筒設計,並加以紅色光環提點性能氛圍。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點是,對於雨燕可能陷入困境,一來是雨燕與Baleno車格相近,但並沒有在配備上做出區隔,二來也可能與Baleno訂價逼近脫離不了關係,如以一來也讓被認為車系定位較高的雨燕勢必得高,也許就會失去原有的價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