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 10: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高文炳,南昌新建區人,今年87歲,先後參加過進軍大西南、陽江戰役、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我從雲南軍區司令部機訓大隊提前結業,被抽調到前線擔任機要員。」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後,前線對機要人員的需求迅速增加,17歲的高文炳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剛進入朝鮮境內,就遭遇了敵軍轟炸,同去的15名機要幹部犧牲了2名。「去戰場時就沒準備活著回國。」戰爭的殘酷,更堅定了高文炳的信念和決心,「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切!」
「我們工作在用松樹枝搭起的簡易防空洞裡,把裝密碼的皮包往膝蓋上一放就成了桌子;晚上,為了不讓燭光引來敵機,就用雨衣蓋住自己,一隻手舉著蠟燭,另一隻手工作,稍不注意,頭髮和眉毛就會燒著。」戰爭中,敵軍飛機不斷轟炸、掃射,整個防線幾乎全部置於敵軍的狂轟濫炸之下,已經沒有所謂前後方的區別了。收發報工作責任重大,稍有延誤或失誤,就將鑄成大錯。「有時候剛翻譯好的電文,就被子彈打了幾個洞,又趕緊重新翻譯過。」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下,高文炳和戰友們堅決保證每份收發報校對兩遍以上,「一次錯誤和延誤都沒有。」高文炳驕傲地說。
回憶70年前的烽火歲月,高文炳說,上甘嶺戰役是最慘烈也是最英勇頑強的戰鬥。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開始,高文炳隨其所在的第六十軍炮兵團於上甘嶺附近的五聖山側面山坡下駐紮。隨著戰爭的持續激烈,前線坑道的戰士們缺少包括水在內的所有給養,因此,營以下幹部除做好本職工作外,都要輪流上前線運送糧食、彈藥和飲用水。
「從五聖山到前線坑道只有1000多米路程,卻是我走過的最難最光榮的路。」1000多米路程十幾道封鎖線,一路上狂轟濫炸、炮火隆隆、煙霧瀰漫,隨意抓一把沙土,就能抓出數十個彈片,路面的粉末和彈坑足有一尺多深。「有次我背了上百斤重的彈藥和炒麵,途中遇到八架『野馬式』敵機襲擊,左腿肚被彈片擊中,血肉模糊、疼痛鑽心,無法行走。」在一次運送物資的途中,高文炳不幸負傷,「但看到我們主峰上迎風飄揚的紅旗,想到戰友們還在坑道裡堅守,就顧不上那麼多,趕緊用隨身帶的急救包做了簡易包紮,一路匍匐前進穿過火線,將物資送到。」
「我們的陣地就是鋼鐵!」高文炳挺直了腰,大聲說。「那時候環境太苦了,但戰友們的士氣像猛虎一樣高昂,敵人向我們發動900多次衝鋒,都被我們打敗,沒能從我們手中奪得一寸土地。"
「我是倖存者、幸運者、幸福者。」老人激動地說,「現在生活越來越幸福、祖國越來越強大,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友們的血沒有白流。」
來源:江西檔案、江西日報
*微信改版後,
好多人都說找不到小布了,
為了第一時間收到推送,
原標題:《【記憶】「狂轟濫炸下,我在陣地當譯電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