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狂轟濫炸下,我在陣地當譯電員」

2020-12-25 澎湃新聞

【記憶】「狂轟濫炸下,我在陣地當譯電員」

2020-11-08 10: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高文炳,南昌新建區人,今年87歲,先後參加過進軍大西南、陽江戰役、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我從雲南軍區司令部機訓大隊提前結業,被抽調到前線擔任機要員。」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後,前線對機要人員的需求迅速增加,17歲的高文炳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剛進入朝鮮境內,就遭遇了敵軍轟炸,同去的15名機要幹部犧牲了2名。「去戰場時就沒準備活著回國。」戰爭的殘酷,更堅定了高文炳的信念和決心,「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切!」

「我們工作在用松樹枝搭起的簡易防空洞裡,把裝密碼的皮包往膝蓋上一放就成了桌子;晚上,為了不讓燭光引來敵機,就用雨衣蓋住自己,一隻手舉著蠟燭,另一隻手工作,稍不注意,頭髮和眉毛就會燒著。」戰爭中,敵軍飛機不斷轟炸、掃射,整個防線幾乎全部置於敵軍的狂轟濫炸之下,已經沒有所謂前後方的區別了。收發報工作責任重大,稍有延誤或失誤,就將鑄成大錯。「有時候剛翻譯好的電文,就被子彈打了幾個洞,又趕緊重新翻譯過。」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下,高文炳和戰友們堅決保證每份收發報校對兩遍以上,「一次錯誤和延誤都沒有。」高文炳驕傲地說。

回憶70年前的烽火歲月,高文炳說,上甘嶺戰役是最慘烈也是最英勇頑強的戰鬥。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開始,高文炳隨其所在的第六十軍炮兵團於上甘嶺附近的五聖山側面山坡下駐紮。隨著戰爭的持續激烈,前線坑道的戰士們缺少包括水在內的所有給養,因此,營以下幹部除做好本職工作外,都要輪流上前線運送糧食、彈藥和飲用水。

「從五聖山到前線坑道只有1000多米路程,卻是我走過的最難最光榮的路。」1000多米路程十幾道封鎖線,一路上狂轟濫炸、炮火隆隆、煙霧瀰漫,隨意抓一把沙土,就能抓出數十個彈片,路面的粉末和彈坑足有一尺多深。「有次我背了上百斤重的彈藥和炒麵,途中遇到八架『野馬式』敵機襲擊,左腿肚被彈片擊中,血肉模糊、疼痛鑽心,無法行走。」在一次運送物資的途中,高文炳不幸負傷,「但看到我們主峰上迎風飄揚的紅旗,想到戰友們還在坑道裡堅守,就顧不上那麼多,趕緊用隨身帶的急救包做了簡易包紮,一路匍匐前進穿過火線,將物資送到。」

「我們的陣地就是鋼鐵!」高文炳挺直了腰,大聲說。「那時候環境太苦了,但戰友們的士氣像猛虎一樣高昂,敵人向我們發動900多次衝鋒,都被我們打敗,沒能從我們手中奪得一寸土地。"

「我是倖存者、幸運者、幸福者。」老人激動地說,「現在生活越來越幸福、祖國越來越強大,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友們的血沒有白流。」

來源:江西檔案、江西日報

*微信改版後,

好多人都說找不到小布了,

為了第一時間收到推送,

原標題:《【記憶】「狂轟濫炸下,我在陣地當譯電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微視頻|鄭光晨:冒著美軍飛機轟炸,在陣地上做譯電員
    微視頻|鄭光晨:冒著美軍飛機轟炸,在陣地上做譯電員 2020-10-17 1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在志願軍38軍當譯電員
    南報融媒體記者 嚴星宇攝   「我16歲參軍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機要學校進行專業學習,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志願軍三十八軍司令部機要處當譯電員。」回憶起那段血與火的光榮歲月,抗美援朝老戰士、南京中共黨史學會抗美援朝研究分會副會長鄭光晨覺得非常自豪。
  • 抗美援朝戰場機要譯電員,從密碼電報裡「認識」了英雄們
    16歲當兵,17歲入朝參戰,老兵方祖岐說,抗美援朝「是我接受戰爭洗禮、形成革命人生觀的起點,也是我成為合格軍人的起點」。在抗美援朝戰場,方祖岐作為一名機要譯電員,在「戰況簡報」中見證了邱少雲、孫佔元、黃繼光等戰鬥英雄的英勇事跡,感受到上甘嶺戰役的壯烈和志願軍官兵的英勇。
  • 抗戰中川軍守陣地的法子殘酷震撼!四川麻將血戰到底就從這叫響的
    沒錯,四川人玩麻將,十有八九都要血戰到底,可幾人能真正知道,如今麻將桌上的「血戰到底」卻是由川軍在慘烈的抗戰陣地上叫響的!關於川軍「血戰到底」的故事,很多川軍老兵都耳熟能詳。老兵們說,當年他們剛上陣地的時候,一開始,他們真的是被打慘了,打瓜了。
  • 「追蹤者」的狂轟濫炸
    大家好,我是日久,在上期「秋季選拔」正式賽第四場中,葉山亮打敗了新戶緋沙子。 今天我們來到「秋季選拔」正式賽第四場,這場比賽主題是甜品。與前面幾場比賽不同的是,這場比賽得到了食戟管理局的認可,是一場正式的食戟。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宋子文重金打造的精銳—稅警總團1937年10月2日,日軍精銳第9師團在空軍的支援,戰車的掩護下,由北南犯,進攻第9集團軍在薀藻浜沿岸的陳家行至塘橋站之間的既設陣地。這時,黃杰率領第8軍(轄稅警總團,第61師)從南翔推進至陳家行一帶。該部奉命接替第87師陣地,當即與日軍激戰兩天;雙方損失均重。
  • 抗美援朝老兵黃英財:「我在朝鮮當偵察兵」
    電視裡的場面、故事感人,又讓我想起在朝鮮當偵察兵的日子。」黃英財老人退休在家,喜歡看抗美援朝的電視劇。睹劇思人,歲月悠悠。那是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是機智勇敢的磨礪,那是生死相依的情義。美軍機經常低空飛行,向志願軍陣地和北朝鮮村落掃射,傷亡較重。剛入朝鮮時,偵察兵的武器落後,大多數是原來繳獲國民黨軍的武器。黃英財伸出雙手,作著雙槍手勢:「大多數偵察兵每人發兩把駁殼槍,每槍可上10發子彈。配上4顆手榴彈,一把短匕首。身上背上一袋炒米。」「美國兵是清一色的卡賓槍,但他們怕死,不會真拼命,氣勢上輸給了志願軍。」
  • 在勘察陣地時,發現了越南老幼十多人,我營把他們集中起來
    ——漸行遠去血與火的徵程、刻骨銘心生與死的記憶(7)作者:張道平在越南高平省河安縣安樂鄉那民村陣地,炮兵209團一營連續幾天來在此陣地進行戰鬥,一共發射了六、七次全營齊射,三番五次在那民佔領陣地、撤出陣地、再佔領,再撤出。
  • 「我的陣地,決不能失守」
    「我的陣地,決不能失守」——孝感市紀檢幹部楊福生的駐村防疫擔當  正月初二,孝感市紀委監委機關駐應城市張萬村工作隊隊長楊福生回歸「戰場」,衝鋒在鄉村防疫第一線
  • 38年撤離長沙,譯電員粗心少譯一字,致3萬人喪生3高官被處死
    可在這之中,卻有一個譯電員因為粗心少譯一字,致長沙軍民提前陷入恐慌,長沙也不慎陷入一片火海,3萬人喪生。因此事之牽連,3高官被處死。一、焦土抗戰這是一場發生在1938年的慘劇,當時的中華大地,處在一片硝煙之下,就如同國歌裡唱的那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日寇的鐵蹄踏遍半個中國,無數大城市在炮火中淪為日軍佔領區。
  • 抗美援朝老戰士惠美成:為奪回陣地,上甘嶺上,我吹響了衝鋒號
    惠美成老人看到獎章就想到戰爭年代的記憶  這塊手帕為什麼對老人來說保留至今又如此珍貴呢?老人凝望著這塊手帕並講起了這塊手帕的故事:那是1952年春天的一個晚上。我跟隨祖國慰問團宣傳隊下連隊慰問演出,一夜之間一口氣跑了三個連隊。待演出結束,天已經亮了。在回來的路上,不小心被敵人發現了,炮彈就像雨點一樣飛了過來,在我們身旁爆炸,為保護隊員們的安全,我奮不顧身地指揮大家及時趴下。在彈坑裡,有位女同志十分緊張,站著不動,不知所措,我趕緊按住她隱蔽。
  • 鴻城街道打造「線上線下」安全宣傳陣地
    鴻城街道打造「線上線下」安全宣傳陣地 2020-12-14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抗美援朝記憶:血與火的洗禮(下)
    《陣地快報》一天一期、一期兩版,頭版是我記錄的新華社消息,二版是全團狀況、上級有關指示和精神、英雄先進事跡報導。遇到重要的戰鬥就出四版和號外,節日時刊頭還套上紅。就是這臺收音機和這張小報,成了全團和祖國聯繫的主要信息來源,成為廣大指戰員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 遼瀋戰役最慘烈的惡戰,東野命令:讓敵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
    林彪則對三戰四平失利、攻打長春大房身機場的艱難記憶過於深刻,再加上對漫長補給線的擔憂,所以對側敵南下頗多顧慮。他們更傾向於通過圍點打援,自北向南逐次解決國民黨軍在東北僅存的三大據點。這個戰略設想求穩,但會延緩東北解放進程,並有可能放跑一部分敵軍。經過反覆溝通,林彪最終與毛主席達成一致,開始執行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
  • 楊石頭:什麼平臺是你的品牌陣地?
    品牌陣地並非新鮮事物,而是早已有之,並隨著新型媒介的出現不斷遷移重心,擴充功能。社交媒體迅猛發展下,品牌紛紛入駐微博、微信,傳播信息兼具用戶溝通、互動功能;近幾年,短視頻以「沉浸式、場景化、傳播性強」等特點佔據更多用戶時長,「官方抖音帳號」成為品牌標配,隨著直播、小程序等功能的開發使用,有了更大想像空間。
  • 「守好社區陣地是我的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每天忍著病痛、穿著紙尿褲,衝在防控一線——「守好社區陣地是我的責任」日前,甄洪月(左)深夜來到新華橋卡口巡查值守情況,囑咐值守工作人員做好防寒保暖。「打好社區疫情防控阻擊戰,守好社區陣地,是我的責任!再苦,也要堅持下來。」甄洪月笑著說,「社區30名工作人員,從除夕到現在,沒有一個掉隊的!」「我們社區西邊是大運河,東邊是繁華的華北商業圈。0.3平方公裡的面積,住著1983戶居民。」甄洪月說,平房多、困難群眾多、流動人口多,是疫情防控的難點所在。
  • 詩歌:下在記憶深處的雪
    我想起某年的一個冬天暮色四合 人跡罕見北風揮著它鋒利的鞭子北風吹著它呼嘯而過的哨子——那一晚 有一場大雪下在我記憶的深處鋪滿了關於故鄉記憶的每個角落——在記憶的深處一匹牛犢和幾個小孩在雪地裡奔跑撒播著尖細的聲音鳥雀站在陡峭的樹枝上鳴叫搜尋著歸去的巢穴一個老人用長長的竹杆擊落
  • 俄羅斯文件解密:德軍狂轟濫炸克裡姆林宮,蘇聯人這樣應對
    然而在二戰期間,位於莫斯科市中心、作為俄羅斯標誌的克裡姆林宮,在德軍狂轟濫炸之下竟然未受到任何大的損失,俄羅斯解密的一份絕密文獻揭開了這一奇蹟。 消失的克裡姆林宮 1941年11月初,180萬德軍、1700輛坦克、1390架飛機、14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已經進攻到了莫斯科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