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是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的轉折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 《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隨後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了紀錄片拍攝在國家文化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意義,推動了紀錄片的繁榮發展。近十年來,各種類型的紀錄片從不同側面以多元化的表達,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中國形象,傳遞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精神,體現主流意識形態,匯聚成富有活力的、開放的和充滿時代氣息的紀錄片主流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5G、4K、AI等先進技術的助推下,紀錄片的紀實性進一步提升;紀錄片的國際傳播開闢了更多有效的路徑,其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也更加多元化,這擴大了紀錄片在國內外的傳播面和影響力。
關鍵詞:中國紀錄片;創作發展;主流文化;多元表達;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許建華,成都大學副教授 ;歐陽宏生,成都大學特聘教授、傳媒研究院院長,四川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近十年來,通過一系列政策的逐漸調控,中國紀錄片走上了有史以來發展最為迅猛的快車道,產量和播出量逐年持續穩定增長,不斷湧現出現象級、話題級的紀錄片,優秀紀錄片精品更是層出不窮,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各種類型的紀錄片,從不同側面,以影像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傳遞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精神、傳播中國文化、體現主流意識形態,匯聚成富有活力的、開放的和充滿時代氣息的紀錄片主流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5G、4K、AI等先進技術的助推下,紀錄片的紀實性進一步提升,紀錄片的國際傳播開闢了更多有效的路徑,紀錄片的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從而擴大了紀錄片在國內外的傳播面和影響力。
一、紀錄片發展的頂層布局,夯實主流文化的傳播平臺
紀錄片向來是傳遞國家聲音、展示國家形象、傳播民族文化、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與電視劇、綜藝節目相比,紀錄片的產業化發展滯後不少,我國自製的紀錄片產出和播出數量都較少,紀錄片遠未能有效地發揮其承載時代的作用,這與國家文化安全發展戰略需求極不匹配。在中央的頂層設計理念下,國家廣電總局高瞻遠矚,於2010年發布了《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紀錄片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轉折點,「由此發端,政策與市場成為了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的兩個車輪,中國紀錄片的發展開始由自發無序逐步轉向自覺有序,由事業發展迅速轉向產業發展」。
2010年,中央新影集團成立,其集團成員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是我國唯一一家生產新聞紀錄影片的專業機構,承擔著黨和國家重大時政活動資料的膠片拍攝及保存任務。2011年元旦,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成為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龍頭。緊接著,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也相繼開辦紀實頻道,與上海紀實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一起,形成了中國紀錄片產業化發展中強勁的買方市場;以生產和播出市場的成功搭建,構築起了紀錄片產業化發展各個環節的主體。
為了進一步整合紀錄片的創作力量,喚起全國各級電視臺紀錄片創作的熱情,規範紀錄片的產業化標準,2011年到2012年,國家廣電總局又相繼出臺了季度推優、年度評優扶持、開通中國紀錄片網、限娛令等一系列政策。2013年7月,在河南鄭州成立全國100多家製作機構參與的中國紀錄片製作聯盟,和全國32家省級和60多家市級電視臺參與的播出聯盟,開播每天 30 分鐘的《紀錄中國》欄目,這進一步整合了我國紀錄片的制播力量,標誌著我國紀錄片製作和播出形成了抱團發展之勢。這為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播出環境。
二、各類型紀錄片努力呈現主流文化景觀
富有活力與時代感,充滿「貴族氣」的紀錄片天然具有主流文化的價值品格。正如王丹彥所說:「在宏觀層面上,紀錄片拍攝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形象傳播效果和國家文化戰略安全;在微觀層面上,紀錄片能夠提升我國影視作品的品質,培養國民科學理性的處世態度和積極健康的審美品位。」[王丹彥:《推進中國紀錄片的時代創新》,《中國電視(紀錄)》2013年第10期,第40—44頁。]紀錄片的發展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文化戰略發展的高度。近十年來,從歷史文獻資料到自然地貌,從國家戰略到個體命運,從中華文明到現代科技成就,從時尚文化到教育醫療等各種題材紀錄片,均努力從不同側面呈現中國人民為求生存、發展,開拓進取,追求和平、安寧、富足的美好生活的主流文化內蘊。在具體表現上,各類題材則各具特色。
(一)文獻紀錄片:以鮮活的史料述說理想與信念
我國文獻紀錄片秉承「以史為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紀實美學原則。國家的政策、資金、資源、平臺等都向文獻紀錄片傾斜,每逢重大革命歷史紀念日和重大活動節點,從中央電視臺到省級電視臺都會以大投入製作相關的文獻紀錄片,幾乎每年都有眾多高品質的文獻紀錄片問世,高高擎起主流文化的大旗,將近百年來中華民族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奮力探索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路,中國人民奮發有為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生動真實地呈現給世界。
縱觀近十年來,文獻紀錄片之所以能夠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是因為其創作者們在史料的選擇、編排、呈現、話語表達等方面都有不少創造性突破,讓塵封的歷史事件、冰冷的歷史遺物,以獨特鮮活的形式走近觀眾。
1.口述史的話語表達,讓文獻資料具有鮮活、生動的說服力。紀錄片中見證者、親歷者的現身說法,是最富有說服力的史料。《英雄兒女》是一部對英雄的讚歌,該片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對百位志願軍老戰士進行搶救式採訪,其中年齡最大的102歲,通過他們的口述,英雄風採得以真切呈現,正如導演閆東所說:「感謝這100多位老戰士,沒有他們,片子不會有這樣的質感;沒有他們,我們不可能說清楚什麼是英雄兒女。」大魯藝》採用口述歷史的創作方式,採訪幾十位與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有關的教師、學員,甚至農民,透過他們飽含深情的追憶,真實感人地呈現「魯藝精神」。《長徵》《我的抗戰》《奠基新中國》《永遠的紅軍》《將改革進行到底》《紅軍不怕遠徵難》《西南聯大》等都有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見證者講述歷史。
2.情景再現,讓歷史再次鮮活重現。情景再現是紀錄片對觀眾最具有吸引力的表現形式,近十來年,紀錄片中的情景再現手段不斷創新出奇。《我們走在大路上》利用大量的歷史膠片資料、三維動畫、精美油畫等配合實景拍攝,將7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壯麗圖景一一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國家記憶——1979中美建交》中,實景搭建復原了當時中美談判中的會議室,以真實的場景渲染了作品的氣氛,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有的是讓演員以表演的形式再現歷史,如《東北抗聯》《長徵》《旗幟》《大辛亥》《南海一號》等都有讓演員扮演歷史人物、重現歷史情景的畫面。這種真人扮演、再現情景的形式,一方面產生了戲劇性的藝術效果,極易牢牢吸引住觀眾;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於紀錄片真實性的較大爭議。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情景再現表現手法的運用在恪守紀錄片的真實性、貼近性創作原則的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更加寬闊的視野。
3.捕捉富有生活質感的細節,讓歷史親切可感。由於文獻紀錄片具有明顯的宣傳教育功能,稍不注意就會流於說教。近年來,它摒棄了畫面加解說詞的枯燥說教,在進行細節的呈現時,尤其善於尋找富有生活質感的細節,讓情感、思想、價值觀等在真實可感的生活場景中悄然流露。《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精心剪輯和選取大量的真實歷史素材片斷,以細節來烘託、表現事件和人物。如:片中反覆出現出兵前毛主席凝重的神情,突出表現了毛主席對出兵決策的慎重;黃草嶺阻擊戰中斷糧的志願軍啃冰雪的細節,彰顯了志願軍的頑強意志;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的鎬頭,也似乎在訴說那段戰爭傳奇……《奠基新中國》中99歲的老紅軍劉家祁接受採訪時,雙手顫抖但強忍病痛的紅軍堅毅形象再次重現……正是這些鮮活的細節,讓歷史如在眼前。
(二)時政論紀錄片:以宏闊的理論視野引導社會輿論
近年來密集播出的時政論紀錄片適時引導社會主流輿論,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視高潮。如何讓理論性、政策性、導向性很強的時政論紀錄片,將深刻的理論闡釋透徹,將國家政策有效傳播,其在材料結構組織、敘事視野選取、內容表達上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取向。
1.以宏闊的理論視野,鞭辟入裡地闡述、解惑釋疑,引導社會輿論。《公司的力量》《金磚之國》《貨幣》《中國面臨的挑戰》等時政財經類紀錄片,從不同角度追根溯源,深度闡釋現代金融的核心議題、中國經濟崛起面臨的挑戰等現實問題,這類財經類時政片一經播出立刻獲得企業界、政界、知識界的廣泛關注。《大轉型》《大國重器》《國企備忘錄》《創新中國》《中關村》等從不同角度透徹分析我國社會步入轉型期,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製造業現狀如何、前景如何等關涉改革進程的深層次問題。《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大國外交》《大國治道》《共築未來》《共同命運》等更是站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分別從不同角度闡釋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一帶一路」倡導的格局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
2.通過故事化的表達,使深刻的理論變得形象化。如:《永遠在路上》《法治中國》《巡視利劍》《紅色通緝》等反腐倡廉的紀錄片,利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現身說法。尤其是《紅色通緝》通過紅色通緝令上被抓捕、追逃回來的楊秀珠、黃玉榮等16位犯罪分子親口敘述外逃生活及其心路歷程的故事,令觀眾十分警醒的貪腐故事,向觀眾闡明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已經上升到了戰略布局的高度。
3.經緯交織、時空縱橫的宏大敘事,產生了強烈的心理震撼力。如《旗幟》《強軍》《輝煌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運行中國》《大國治道》等,這些紀錄片或圍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拍攝,或展示威武的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曆程,或呈現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等,所涉及的歷史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其往往進行宏大敘事,在時空縱橫的歷史長河中,反思歷史,描繪現實,展望未來,激發起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情懷。
(三)歷史文化紀錄片:以淡定從容的氣度彰顯文化自信的主流價值觀
近十年來,歷史文化紀錄片不斷向縱深開掘,延伸出不同的亞類型,如美食文化、茶文化、文博文化、中醫文化、工藝文化紀錄片……不同題材的歷史文化紀錄片均有突出表現,而貫穿其中的主體精神,則是反映中國人民在新時代裡,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自豪。而在具體表現形式和選材上,其往往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緩緩地浸潤人心,顯示出從容淡定的民族氣質。
《敦煌》是一部文化內蘊豐厚的力作。學者胡智鋒認為《敦煌》是用一種不偏不倚的、欣賞的浸入方式來展現敦煌,著墨於偉大的文化成就本身,而非糾纏於意識形態的對錯,顯示出大國文化的包容與淡定。《南宋》著力於對南宋王朝在詩詞、繪畫、戲曲、科學、哲學、農業技術等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的還原,呈現了南宋人精神生活恬淡灑脫的一面。《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或以開放、包容、淡定的姿態再現悠遠豐美的中華文化,或在對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堅守的記錄中體現中國人執著、專注、恬靜的生活方式。
在選材上,大量選取與人生存、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來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最有代表性的是美食題材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就受到國內外觀眾的追捧,成為現象級的作品。受其影響,一系列美食文化紀錄片持續推出,如《嘿!小面》《一城一味》《味道新疆》《流動的盛宴》《早餐中國》《中國宴》……通過對異彩紛呈的中華美食文化的表現,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人平和、健康、簡單、知足的精神世界和執著於平淡生活的熱情。《茶》《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絲路》《瓷路》《京劇》《園林》《牡丹》《本草中國》《本草中華》《中國玉文化》等,或以茶,或以絲,或以瓷器,或以戲曲等富有中國特色的物品和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為文化中介——這類題材的紀錄片具有較強的親和力,易於引起觀眾的普遍共鳴,有著濃鬱的人文情懷,反映了中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多樣的審美情趣。
還有相當多的歷史文化紀錄片,在選材上,則截取歷史的橫斷面,通過一個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來呈現中國歷史的血脈相連、文化的綿延不絕。《楚國800年》《黃帝》《下南洋》《神秘的西夏》《我從漢朝來》《孔子》《從秦始皇到漢武帝》《蘇東坡》《三國的世界》《西南聯大》《法醫宋慈》《楚漢》等,通過王朝的興衰更迭、著名歷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展示了歷經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未曾消失的精神內核:堅守、包容、創新。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同樣的,歷史文化紀錄片也不是用影像對歷史史實的簡單翻拍,往往通過一個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化符號,來觀照時代精神,呼應當下的主流價值觀,從而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四)現實題材紀錄片:在多重主題的開掘中聚焦時代精神
2010年到2012年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傾向於拍攝新聞和文化消費的社會現實類,到2012年以央視「活力中國」的百部現實題材作品和上海紀實頻道的《真實25小時》欄目為標誌,現實題材紀錄片在題材的選擇、主題的表達上發生了明顯轉向。2013年12月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啟動「中國夢」題材紀錄片項目扶持計劃。2015年6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出「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的 「雙百」紀錄片拍攝計劃。在政策導向的進一步加持下,關注現實百態人生,不同社會層面的紀錄片均聚焦於表現新時代中國人奮鬥進取、追夢不息的時代精神。
1.以平民視角,展示普通人的拼搏、進取精神。這類紀錄片在記錄普通人喜怒哀樂的過程中,展現其多樣人生;表現了激蕩的時代大潮中,普通人的人生執念。如:《大廚之舞》《追夢人》《城市夢想》等是對農民工在城市中艱辛生活的刻畫;《二十歲的夏天》《中國有個暑立裡》《我的藏曆新年》等是描述少數民族人民積極樂觀生活的;《長壽密碼》《長生語》是關於老年朋友的長壽養生文化的;《技術狂也有春天》《時尚圈》《遊戲·人生》《野生動物攝影師》《我為漢服狂》等表現的是年輕人多彩的拼搏生活;《農婦與田》《我是老李》《挑山女人》等展示了中國農村、農民的新生活;《高考》《高三四班》《藝考匆匆》等反映了青年學生努力求學的拼搏精神;《搖搖晃晃的人間》《看海》表現殘障人士對生命的珍視……正是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一起匯聚反映了新時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個體的夢想,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匯聚成偉大的「中國夢」。
2.以跟拍的紀實手法拍攝,使中國形象、中國精神更具信服力。採用跟拍的創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摒棄了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儘量客觀冷靜地呈現生活的本來面貌,是當下現實題材紀錄片最流行的創作手法。不少紀錄片創作者不惜長時間地跟蹤拍攝,以此真實地還原作品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如:《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跟蹤拍攝時間達6年之久,揭示了兒童成長的深層心理。《中國有個暑立裡》跟蹤拍攝時間更是長達10年,記錄了10年的時間裡,一個彝族山寨的村民因籃球而發生的生活巨變……
3.以訪談深度揭示作品主題。訪談是獲取關於事件或人物的補充資料以增強紀錄片真實性的創作方法,被廣泛地運用於各類紀錄片創作中。在現實題材紀錄片中,「『跟拍+訪談』的模式創新,推動了當下紀錄片美學、觀念和方法的演進,同時賦予了跟拍、訪談新的內涵。」《人間世》《永不言棄》《生門》《120的故事》《生命緣》《紀實72小時》《巡邏現場實錄》等紀錄片中,訪談的介入,既串聯情節,又補充細節,深度揭示作品主題、人物性格命運等,因而在現實題材紀錄片中使用得越來越多。
(五)自然地理紀錄片:以中國視角呈現人類共同價值,傳遞中國聲音
由於受到資金、技術設備等條件限制,中國自然地理類紀錄片的發展一直較為滯後。2010年中央電視臺推出全新的欄目《地理中國》,自此有了以自然地理為主的常規電視欄目,由此邁開了中國自然地理類紀錄片發展的較大步伐。《地理中國》「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熱愛自然、珍惜自然,弘揚科學精神,激發愛國熱情,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正契合當今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全球共識。
這個欄目的紀錄片從中國視角出發,既展示中國壯美的山河、富饒的物質資源,更是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如:《大漠長河》聚焦中國「荒漠化」危機;《自然密碼》《索日家和雪豹》《丹頂鶴》《巖羊》《文昌魚》《河狸的故事》等揭示中國瀕危物種的生存危機,以及由此帶出的環境汙染、水資源匱乏、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生態惡化問題;《環球同此涼熱》《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闡釋氣候變化與人類生存的關係;《第三極》講述青藏高原人與自然的故事;《草原:我們的故事》展現了中國遼闊的草原上,草原民族生存與草原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這些紀錄片以形象的畫面、理性的思考、嚴肅的態度抒寫人文情懷,直面生態破壞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災難性後果,啟人深思。
其更深一層的主題則是揭示面對全球正在遭遇的、日漸威脅人類生存的生態困境,中國表現出了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責任擔當。《鳥喇嘛》展示了僧人扎西桑俄為保護鳥類所做的不懈努力;《雪豹》突出了中國人民為保護雪豹這一珍稀動物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水脈》展示了在南水北調工程中,中國人的水利工程技術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第三極》裡農婦養護受傷的黑頸鶴;《大熊貓》中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為大熊貓回歸自然而努力;《草原:我們的故事》裡,面對草原沙漠化問題,中國人開始拯救行動……在應對各種生態危機的過程中,中國人民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中國在全球化生態危機中的責任擔當。
三、倚重技術,提升「紀實+」
2010年,從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傳遞出來的信息表明,採用高清技術拍攝紀錄片是進入紀錄片市場的門檻。紀錄片倚重技術,提升紀實性的時代來臨。隨著高清、3D、航拍、VR等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其豐富了紀錄片的拍攝手段,同時對紀錄片的內容製作、美學風格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拓寬記錄拍攝的內容
紀錄片區別於其他節目的首要特點是其紀實性,然而在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中,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內容可能因為時間久遠,已經無法再現;有些內容則因為人力無法企及,也就不能準確表現,這導致紀錄片的紀實性大打折扣。而現代科技卻可以使消失的歷史場景、歷史遺蹟在影像中復原,更深入、細緻、精準、全面地展示事件進程與物象結構,拓寬所能記錄拍攝的內容。
如:在紀錄片《頤和園》中,利用3D動畫特效技術,將甕山時期、清漪園時期的古建築復原,再現了昔日頤和園的美麗景致。《旗幟》製作了長徵路上飛奪瀘定橋、長徵勝利大會師等栩栩如生的動態場景;《大山的精靈》則是我國第一部利用3D技術,在自然環境中拍攝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其將野生金絲猴在大自然中真實的生存狀態,以自然的立體的效果呈現在觀眾眼前;《美麗中國》使用超高速攝影機,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求偶和交配的全過程;《故宮100》用微距攝影,展示了故宮建築的繁複與精緻;《自然的力量》運用水下攝像、紅外攝影、無人機航拍等拍攝技術,使觀眾窺見到了許多神奇的自然景觀……這些片子利用3D、高速攝影、微距攝影、航拍等技術,拓寬了記錄的內容,使紀錄片呈現出更多的影像奇觀。
(二)提升記錄內容的美感
在紀錄片的發展史上,其美學追求從未停止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畫面、聲音製作精良成為紀錄片的普遍要求。航拍、3D、高清、潛拍、多機位拍攝等技術在紀錄片製作中的廣泛運用,使紀錄片呈現出美輪美奐的畫面,從而產生了出人意料的視聽效果。
例如:《舌尖上的中國》使用高清設備SONYF3,採用微距攝影,拍攝出的美食清晰、鮮活、逼真,極易使觀眾產生由視覺美感所引發的味覺觸動的通感效應。《美麗中國》使用超高速攝影機,利用超高速、延時、紅外線、航空俯拍等各種技術,拍攝出大美中國的精美畫面。《如果國寶會說話》使用VR音頻技術,使其鷹唳、馬蹄、虎嘯等各種音響呈現出逼真的立體聲環繞效果。《士兵突擊》採用高空航拍、潛水拍攝、軍事爆破、煙霧彈等高科技拍攝手段,營造出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視聽效果。《鳥瞰中國》《第三極》《自然的力量》《航拍中國》《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等紀錄大片,更是將各種最新的現代拍攝技術嫻熟地綜合運用,將影像的視聽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從而使之產生電影故事片般質感,激發起觀眾對美麗中國的讚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航拍中國》第二季的出現預示著中國正在形成自己的航拍美學體系,而在影像呈現、故事呈現和藝術呈現的背後,體現了當代中國和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四、國際傳播的實踐路徑
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突出強調要切實把紀錄片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大力實施國產紀錄片走出去戰略。隨後央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促進了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國產紀錄片的創作者們,通過對紀錄片國際傳播的題材選擇、主題確立、表現手段、傳播平臺等方面的研究,逐漸探索出了一些紀錄片製作的國際化模式。
(一)題材主題: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弘揚
紀錄片的國際傳播中,彌合文化折扣的第一步就在於題材主題的選擇上,只有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熟悉的、感興趣的、共同關心的題材和主題,因其體現了人類共同價值觀,才有產生對話和交流的可能,進而才能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和輻射力。
因而,中國紀錄片在突出中國元素、中國文化的同時,還應是國際社會普遍熟悉和關心的內容。《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適價值觀。《絲路》《瓷路》《茶》等都展現了中國的特色文化元素,而在幾千年世界歷史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它們又早已為世界各地的人所熟悉。對於外國人不熟悉的中國題材,則重在挖掘其中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觀。《本草中華》《本草中國》《秘境神草》等傳播神奇的中醫藥文化,往往在展示一味野生本草的過程中講述一段中國故事,演繹出對親情的呵護、對生命的珍視,乃至人與自然之關係等人類繁衍過程中的普遍情懷。中國題材、中國故事,更應立足當下真實的中國社會,「把變化中的中國介紹給世界」。《鳥瞰中國》《航拍中國》《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等紀錄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示大美中國,展示快速發展中的中國新面貌,傳達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
就全球性題材來說,當今世界生態危機日益威脅到人類生存,環境保護、生態恢復、愛護自然等與人類共同命運息息相關的話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近年來,我國自然類紀錄片異軍突起,正是契合了這樣一種選題思路。《環球同此涼熱》並不簡單停留於對氣候變暖現象知識的科學普及,而是通過科學研究,深入探索 「人類活動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這一全球性共識,並進一步啟迪人們思考未來人類文明何去何從。《雪豹》《丹頂鶴》《巖羊》等則關注中國境內的瀕危物種;《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更是給人類敲響了生死存亡的警鐘;《第三極》《未至之境》《長江之戀》《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等則是站在人類未來的高度,透過中國特色的自然環境,聚焦全球生態危機。
(二)國際表達:第三者視角敘述
文化傳播要想打破不同文化壁壘的隔閡,在表達方式上,傳播者應保持中立的態度,站在全球立場上,心懷世界格局,秉持不偏不倚的態度,才能贏得世界各國觀眾普遍的心理共鳴和情感體驗,文化傳播才能被異域的人有效接受。引入第三者視角敘述,增加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傳播策略。
《敦煌》是一部傳播中華歷史文化的宏大敘事作品,是彰顯主流文化的力作。在片中,藉助誦讀外國學者斯坦因的信,使人們能夠從多視角去認知歷史,使作品能夠從多角度去闡釋文化。《公司的力量》《貨幣》《金磚之國》等為了保證觀點的公允、立論的理性化,輾轉於世界各地,採訪政治、經濟、歷史、社會學等中外學者上百人,借歷史觀照當下。《我的中國》通過六位生活在中國的外國朋友講述他們對中國春節的生活體驗,展示新時代中國人的追夢精神。《做客中國》邀請三位美國主持人深入中國農村生活,參與見證,描繪中國精準扶貧的成就。這樣一種創作態度,恰恰反映了「用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去重新思考世界,從古代中國到世界大事,這是文化自信的一種標誌,中國的紀錄片也因此形成從容大氣的文化風度和兼容並包的國際視野。」這些紀錄片以第三者視角與傳播者視角一起來審視歷史,形成全球性立場,使立論更具說服力。
(三)傳播路徑:加強國際合作
2010年,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海外紀錄片銷售金額在國際節目銷售金額中佔比6%左右,並且大多數是出售資源,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力相當微弱。中國紀錄片應如何打開國際市場?如何形成暢通的銷售渠道,進而在國際傳播中真正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加強國際合作是近年來中國紀錄片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進行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經過十來年的摸索,中國紀錄片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多樣化的國際合作模式。
1.與國際一流電視機構聯合攝製。如央視紀錄頻道與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美國野生救援協會聯合攝製《野性的終結》;與美國史密森頻道、南非Earth Touch公司聯合攝製《極速獵殺》;《色彩中國》由五洲傳播中心與紐西蘭Making Movies製作公司聯合製作,在德國、法國、紐西蘭等國家播出。通過這種模式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的管理和製作技術、國際化的表達方式,中國自然類紀錄片質量明顯提升。
2.與國際知名電視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形成制播一體的國際傳播通道。央視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攝製的《秘境中國之天坑》在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與英國聯合攝製的《生命的奇蹟》《改變地球的一代人》《非洲》,通過NGC、BBC的海外主流電視渠道銷售播出。《華彩中國》欄目是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合作的項目,在全球共41個頻道播出,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3億用戶可以收看到……
3.與社交媒體、國際網站合作。如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製作精良、內容深刻的《1937南京記憶》《靖國神社》在日本的最大視頻網站Niconico播出。《做客中國》由五洲傳播中心、國家地理頻道等聯合製作,相繼在中外電視臺和網絡平臺播出。
4.積極籌辦和參與電視節、紀錄片節和各種營銷活動,打造中國品牌。在第50屆法國坎城春季電視節上,紀錄頻道精心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超級工程》《貨幣》《金磚之國》《南海一號》等分別與美國、約旦和拉美地區籤訂了發行和播出協議。在歐洲最大的紀錄片節第24屆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上,紀錄頻道推出10部原創紀錄片。2018年,五洲與34個國家和地區的67家成員組成「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其中25家電視臺播出《絲路時間》。這些活動推動紀錄片參與國際交流與傳播,提高了中國紀錄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五、融媒體打開了電視紀錄片傳播的新視域
從2010年以來,搜狐、愛奇藝等中國許多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紛紛在其網站上開設了紀錄片頻道。這一現象說明,在融媒體大潮的裹挾下,紀錄片開始打破了只在電視媒體傳播的傳統。近年來,隨著高清、5G、AI等技術的發展,更是打開了紀錄片傳播的廣闊視域,在傳播渠道開掘、傳播方式採用、傳播受眾聚集等方面,均呈現出一些新趨勢。
(一)傳播渠道:多形態多元平臺互動傳播
融媒體為紀錄片的傳播帶來多元平臺,多樣化形式。
1.電視紀錄片與新媒體視頻網站的合作。當前,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視頻網站的合作可以說已經步入了深水區。從傳統媒體早期主要是將紀錄片賣給視頻網站或聯合出品,來擴大紀錄片的影響力和增加收益,到目前隨著視頻網站的平臺優勢逐漸顯露,很多網站開始推出平臺方與內容方共生共享的長期分帳機制,如優酷B2B2C模式。
2.紀錄片與院線合作。紀錄片搬上大銀幕,是融媒體時代紀錄片擴大傳播影響力的又一渠道。《復興之路》《我在故宮修文物》成為電視媒體與院線合作的先行者。
3.電視媒體重組、整合,打造成集電視與新媒體於一體化的整合形態。中央電視臺從長遠的戰略發展高度出發,不斷進行內部重組、整合改革。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央視頻融媒體發展有限公司,與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一起建設總臺5G新媒體平臺。在內容上,聚焦泛文藝、泛資訊、泛知識三大類;在形態上,主打短視頻,兼顧長視頻。隨著短視頻應用的增長,2019年11月20日「央視頻」App正式上線,實現全臺內容數據和用戶數據的共享,給央視短視頻搭建了一個播出平臺。可以預見,隨著「央視頻」App應用推廣深入,紀錄片藉助自家新媒體平臺,其影響力將會進一步擴大。
(二)傳播形式:大體量和短視頻兩極化發展
中國紀錄片早已形成了圍繞一個主題、製作多集的大體量形式。近年來,為了擴大影響力,塑造品牌,更是將規模進一步擴大,從多集形態,發展到多季形態。如《本草中國》2季、《本草中華》2季、《人間世》2季、《舌尖上的中國》3季,《脫貧大決戰》4季、《了不起的匠人》4季……逐漸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其傳播影響力也隨著內容的不斷深化拓展而輻射開來。
另一方面,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受眾接受信息碎片化的收看心理,電視臺紛紛推出微紀錄片、短視頻。其一般在15分鐘之內,甚至有的只有1—2分鐘。央視紀錄頻道的短視頻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記住鄉愁》《故宮100》等被剪輯成單集幾分鐘的微紀錄片;央視2019年開播《秘境之眼》每天一期,每期1分40秒,其節目更加小巧靈活。在「5G+4K+AI」等新技術的助力下,2019年CCTV-9 紀錄頻道改版,推出融媒體微紀錄片節目15分鐘的《9視頻》和5分鐘的《微9視頻》,打造有影響力的短紀錄片。一些長紀錄片在製作初期就會考慮多平臺傳播的方便,將節目內容分成許多有一定獨立意義的單元小節,適應新媒體碎片化播放趨勢,為紀錄片帶來更廣泛的影響力。
結語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的普及,給紀錄片的生態帶來多方面的衝擊。一方面,其創作手法、表現手段、風格特徵等呈現出多元化和融合化特色,紀實性走向泛化;另一方面,其拓寬了紀錄片的傳播渠道,甚至新媒體的強勢傳播催生出網生紀錄片、網生紀錄片向電視臺反向輸出的格局。2019年發展迅速的新媒體OTT端,在大屏優勢、5G網絡和AI技術的助力下,將為紀錄片帶來新的發展前景。不管新技術如何去影響紀錄片的形態和傳播,但是紀錄片的本質特徵記錄社會的發展變遷、表達多元社會裡人類共同的價值觀,這是不變的主題。就中國紀錄片來說,傳播新時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塑造中國形象,這是始終需要牢牢把握的前行方向。(注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