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鄉親養蝦致富,他是湛江調神村的「紅太陽」

2020-12-24 海大集團

早晨十點多的陽光,緩緩地灑在了調神村這片土地上,村道兩旁的桉樹成排成列地佇立著,安靜地享受著光與風的擁抱。不一會兒,我們便到達了目的地,眼前的三角梅樹花開正好、繁茂豔麗,讓人賞心悅目,旁邊一座三層、裝修簡單而氣派的別墅便是本期報導主人公——海大經銷商玉哥的家。玉哥擁有小麥色的健康膚色,一身素黑的衣著,脖上的金鍊條特別惹人注目。沒有過於客套的開場白,玉哥一見我們便急忙招呼入座,一邊給我們倒茶,一邊將他與村民們養殖致富的故事娓娓道來。

(玉哥別墅前的三角梅)

海上升起一輪「紅太陽」,邁出養殖致富第一步

在正式進入養殖行業之前,頗具經商天賦的玉哥以海蜇加工為生,不久後便把海蜇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村民們口都親切地喊他「紅太陽」。」當地村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出海捕撈海鮮的人越來越多,海鮮貿易市場的「蛋糕」不斷被瓜分。

「既然海蜇做不下去了,就得好好想想其他辦法,」在玉哥看來,無論做什麼都好,一定得與海鮮市場做出差異化來,「當時這邊養蝦的人還不多,綜合考慮之下,也許養蝦能另闢蹊徑。」從2006年開始養蝦的玉哥,馬上賺取了人生的第二桶金,「捕魚的人年景好的時候每年能有個四五十萬收入,但養蝦養得好的人很多都發財了,年收入一兩百萬的隨處可見,生活過得可滋潤了。」

(海大經銷商玉哥)

養蝦的成功,極大地提升了玉哥的養殖信心,「養殖規模越做越大,乾脆也一起賣蝦飼料好了!」湛江海大從2006年進軍湛江蝦料市場,海大口碑隨之在當地得到提升,「當時整個行業做破碎料的多,而海大經過工藝改進的顆粒料,對水質影響小、優勢更明顯。」村民們口中的海大好飼料,也引起了玉哥的關注,「不知道要如何聯繫上海大的業務員,於是我從村裡別的經銷商蝦塘邊,找到了海大的飼料袋,給上面印製的聯繫方式打了電話,2008年正式開始代理海大飼料。」

(玉哥的養殖基地)

「小時候吃過苦、挨過餓,正因為白手起家,所以我不敢盲目賭大,只做穩賺不賠的生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與機緣,從小吃慣苦頭的玉哥做起生意來一路走穩、思慮周全。如今,無論是養殖規模還是經營效益,玉哥在當地都是數一數二的,不少村民從他身上看到了養蝦的好前景,也跟著養起蝦來,紛紛邁出養殖致富的第一步,而且只要跟著玉哥搞養殖的,基本都用上了海大料。目前,在人口總數四五千人的調神村裡,養蝦戶就有100多戶,佔了總人數的10%-20%。

修煉「蝦語」14載,跟著他幹的人都富起來了

對於玉哥,有人說他運氣好,也有人說他有天賦,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成功只是因為足夠努力。自從養蝦後,玉哥一得空就坐在蝦塘邊觀察,記錄下許多養殖心得,「剛開始什麼都不懂,最怕就是蝦生病了,最懊悔的是聽不懂『蝦話』」,玉哥在摸索中不斷總結與學習,並逐漸學會了自己調水、消毒、養水與做預防,「水養得好,蝦就養得好,那時海大的服務工程師也經常過來,我們一起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調神村養蝦基地臨海而建)

今年,是玉哥養蝦的第14個年頭,從行業「小白」一路升級為養蝦高手,玉哥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聽懂蝦言蝦語,「『蝦語』是一門非常有趣、有用的語言,值得所有養殖戶一起探討與學習。」事實上,玉哥口中的「蝦語」指的就是長年累月養蝦、觀察、總結後所形成的的養殖經驗,「養蝦的時間長了,有時把蝦撈起,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玉哥自信地說道。

由於養殖實操經驗豐富,玉哥經常被邀請到各種技術論壇分享「蝦語」的修煉歷程與心得,「海大除了產品和服務好,還有一點非常好的就是,會帶上經銷商和養殖戶到各地參觀交流,學習別人的先進養殖技術,然後我們再到交流會上與大家一起談論。」玉哥一邊倒茶,一邊笑著說道:「我是土包子,一開始只會講方言,也不懂怎麼分享,後來分享的次數多了,也有了進步。」2013年時,玉哥還先後被邀請到印尼和越南發展養蝦事業,但都被他婉拒了:「我當然知道當時去國外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考慮到家裡生意多,我得對別人負責嘛,況且我家人都在這,所以就沒去了,繼續做好家門口的生意,也就滿足了。」

(特約養蝦專家)(對蝦養殖技術論壇)

採訪期間,短短個把小時內玉哥就接了幾個電話,有的想預約拿貨時間,更多的是向他請教養殖問題,「養殖戶遇到了問題都喜歡找我,能幫著解決問題我也覺得很開心,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養蝦、一起賺錢的感覺很棒。」玉哥在村民眼中,是一個熱心腸的人,遇到了攤上經濟困難的養殖戶,他願意「等到他們養殖成功了再收錢」。在海大團隊與玉哥的技術幫扶下,村裡的養戶們也逐漸實現了共同富裕、共奔小康的目標。「今年我手上幾十個客戶,除了個別兩個,其他全部賺到錢了,很多房子都買了好幾套了,」談起這個時,玉哥笑得特別開心。

打造當地養蝦業的「黃埔軍校」,讓養殖技術傳承下去

平時,海大業務員總跑到玉哥家裡交流技術問題,一來二去的就熟絡了起來。「玉哥和嫂子對我們特別好,每次到都把我們留下來吃飯,後來我們夜裡需要在這邊值班,就直接睡在了他們家。」湛江海大一部一位業務員說道。對於玉哥而言,海大這幫小夥子就像自家兄弟,「他們都聰明能幹,平時也主動幫我們做事,幫忙搬貨、搬苗都不在話下。

(海大技術團隊到玉哥家聚餐)

「玉哥這裡是調神村養蝦業的『黃埔軍校』,只要業務員夠勤快,多跑塘頭,玉哥都會手把手教給他們很多養殖實操技能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湛江海大一部營銷經理周彪感慨道。事實上,從玉哥這兒「走出去」的業務員一批緊接著一批,按他的話說就是「培養好了,就派到別的更需要他們的地方,這也算發揮了我的價值」。

在湛江海大一部營銷副總經理譚於智看來,玉哥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且敢於接受新鮮事物,勇於調整養殖模式:「我國很多養殖戶養殖靠經驗,一旦傳承不易改變,所以技術傳播比較困難,而玉哥總能根據我們提出的技術要點進行實操轉化。」

(海大服務技術人員奔走塘頭欄舍)

「我們每個月都將根據養殖節奏與氣候等因素的變化,制定一套新的技術方案,團隊自行消化後再傳遞給客戶。」譚總興奮地說道:「我們特別喜歡跟玉哥這種養殖高手交流,因為方案傳遞到他手上後,他會針對使用情況與我們反饋,還會結合實際反過來教我們的技術人員,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一個個適合當地使用、因地制宜的個性化方案。」

(海大技術服務人員與養殖戶合影)

仔細想來,調神村高密度養蝦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歸功於得天獨厚的養殖條件外,更重要的是擁有與時俱進的養殖理念和模式。「行業在變,養殖模式在變,養一年學一年,養蝦知識是學不完的。」雖然玉哥已經成為當地的養蝦高手,但學無止境的道理他還是深諳於心。「養蝦辛苦,但是也很有意義,我認為很值得傳承下去,」目前,玉哥已經在培養18歲的兒子傳承這份家業,一顆後起之星將繼續照亮這片鄉土。

相關焦點

  • 廣西崇左扶綏縣龜王黃仍致富後不忘帶領鄉親
    廣西崇左扶綏縣龜王黃仍致富後不忘帶領鄉親2015-05-25 11: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左江日報        瀏覽量: 5795 次 我要評論 這幾句話在龜鱉養殖戶中廣泛流傳,既形象地說出了龜鱉業的養殖特點,又是養龜鱉致富者的真實寫照。  5月21日,記者走進扶綏縣中東鎮三哨村採訪時,見到了廣西龜鱉產業協會的副會長、崇左市龜鱉產業協會副會長、扶綏縣中東鎮三哨村龜鱉養殖協會會長「龜鱉養殖大王」黃仍,村裡人都稱他為「龜王」。在他的六層樓前,你很難想像這座不起眼的樓房裡養了10000多隻不同品種的龜鱉,價值高達上千萬元。
  • 放棄北京幾十萬年薪回鄉當「村官」 他帶領鄉親們養出 漫山遍野的...
    原標題:放棄北京幾十萬年薪回鄉當「村官」  他帶領鄉親們養出 漫山遍野的「奔跑豬」帶領鄉親們養蕨麻豬脫貧的羅家磨村第一書記趙樹鴻。  如果不是2013年初的那個打給家裡的電話,現在的趙樹鴻,也許正在北京,坐在公司明亮寬敞的辦公室裡,從事著他喜歡的軟體開發工作。
  • 村民喜領「蝦分紅」
    日前,雷州北和鎮北港村900多名村民領到「蝦分紅」,人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們興奮地說道,村裡修的蝦塘就是農民的「聚寶盆」,村民們既能養蝦賺錢致富,又能領取「分紅」款。北港村是北和鎮下轄的一條沿海村莊。
  • 大德鎮:返鄉創辦服裝廠 帶領鄉親齊奔富
    他創辦了盈進服裝有限公司,為當地村民提供60多個就業崗位,吸納15名貧困戶就業,為大德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年45歲的王楚元,當初初中畢業就外出東莞打工,做普工做起,到創辦自己的製衣廠。2007年,他又毅然把工廠從東莞搬回家鄉大德。後來工廠被臺灣企業「立達服飾」併購,王楚元又做起生產廠長。
  • 王萌萌: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致富
    紮根農村,帶領鄉親一起奮鬥過上好日子,讓她這棵「85後」幼苗,在農村這片廣袤的田野上,成長為村民們心中值得信賴的大樹。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2013年,她返鄉擔任大學生村官,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鄉親。7年來,她紮根農村,成立合作社、建扶貧車間、發展種養循環經濟產業園,用實際成效號召村民發展多元化產業。如今,全村13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很多農民還在她的幫助下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
  • 青春,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中閃光
    「通過流轉土地、吸納就業、定期分紅、收購產品,給周邊貧困戶創造了更多的經濟效益,鄉親們不出遠門就能在家門口掙錢,過更好的生活,大家奔好日子的勁頭更足了!」通渭縣憨農牧業養殖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幸欣帶領群眾致富的決心引起全場人的掌聲……會場裡座無虛席,掌聲此起彼伏,與會者被精彩的報告感染了。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退休後不忘鄉親,帶病返回第二故鄉,以「豁出老命也要幫助鄉親致富」的堅定信念,嘔心瀝血,勤苦勞作,把生命最後時光留在了黑土地。楊曉滬(1953—2015)一在大夥眼裡,楊曉滬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一米八七的個子,消瘦的身形,在上世紀70年代足夠引人注目。
  • 「第九屆中國養蝦高手年會」參會指南出爐!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15個議題報告+3場主題互動論壇+60餘家名優企業展+「2020中國蝦業年度榜」頒獎盛典+3場同期會議,12月10-11日,湛江見!  行業翹首期待的「第九屆中國養蝦高手年會」定於2020年12月10-11日在廣東湛江舉行,本屆年會將以「預見蝦業未來十年」為主題,聚集蝦業各領域的頂級智慧,整合全球有效資源,議題將觸及對蝦業鏈條中包括種苗、飼料、動保、設備、流通、消費等利益相關者,主要內容包括前沿育種育苗技術、新型養殖模式、飼料新配方、檢測新手段、病害防控新技術、新型養殖設備等關乎未來發展的問題展開。
  • 巴中玫瑰姑娘丁小惠,帶領鄉親們種下「致富花」!
    我帶動當地老百姓讓他們自己種,從我這裡買苗種,這樣的話,他自己花了錢,他才會上心,他種多得多,種少得少。」丁小慧改變了以往農村產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創建「共生」模式,讓種植戶與企業業主利益分享、風險共擔,激發了種植戶自身動力,也為企業長足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建製衣廠辦烹飪班她帶鄉親共致富
    本報訊(首席記者 杜慧 通訊員 劉書兵)「一家致富不算富,眾人致富才能奔上小康路。」這是平山縣溫塘鎮西黃泥村村民付麗會常說的一句話。付麗會今年42歲,她出生時,正是國家改革開放起步時期,上學期間親歷了人們從缺吃少穿到走向豐衣足食的幸福新生活。
  • 高質量回鄉創業——80後「香椿姐」帶領鄉親鼓起錢袋子
    近日,中國網記者走進北京市聖水太行專業合作社,與80後「香椿姐」周文霞暢談鄉村致富經。周文霞(左一)帶領團隊參加北京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回鄉創業 帶領村民一起富「看到村民經濟水平和20年前相比沒有任何提高,讓我很心酸、很心痛。」周文霞離開鄉村時,不到20歲。20年後,她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重返聖水峪村。
  • 洛陽小夥大學畢業後返鄉養獺兔 闖出一條致富路
    張飛可說,為了提高獺兔的存活率,他一方面總結、觀摩學習技能,另一方面開始與科研院所合作,與河南科技大學籤訂技術開發(合作)協議,聯合開展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自己富不算富,共同致富是正路。」懷著帶領鄉親共同富裕的信念,張飛可積極實施產業扶貧,將獺兔養殖變成帶動群眾致富的搖錢樹。他分批組織,向貧困戶講解養殖知識,上門手把手傳授飼養、防疫技術,保護價籤訂收購合同,全方位考慮貧困戶的利益。「村裡有一些獺兔散養戶,每戶養獺兔一二十隻。
  • 湖湘好網民丨餘小龍:陽光致富,扶助鄉親 山谷中走出的「百合大王」
    紅網時刻12月23日訊(記者 李璐 王嫣 攝影 秦樓 張必聞 陳杰)12月23日下午,在2020年度湖湘好網民新風大典頒獎儀式上,扶助鄉親、陽光致富增收帶頭人餘小龍,獲湖湘好網民新風大典·道德新風獎。餘小龍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他身體雖有殘疾,但從未向命運投降。他是自強模範、陽光致富增收帶頭人。
  • 「大頭哥」致富記
    新華社西寧12月10日電(記者王浡)黑枸杞、紅枸杞、食用玫瑰花、蜂蜜、沙蔥和藜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仁達合作社的貨架上,這些土特產引得遊客紛紛駐足購買。「這是當地的『大頭哥』牌土雞蛋,味道好,我們每周都會來買點。」遊客周桂平手裡拎著一提雞蛋說。
  • 陳開麗:走出「金豬」致富路
    陳開麗走出「金豬」致富路雲南硯山縣阿猛鎮石板房村委會的陳開麗夫婦是遠近知名的養殖大戶,多年來,憑著山裡人勤勞吃苦、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經過不斷地摸索和學習,闖出了一條帶領鄉親養豬的致富之路。2018年、2019年先後獲「女致富帶頭人」「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帶領鄉親同奔致富路勤勞樸實、踏實苦幹的創業精神終於轉化成了財富,富起來的陳開麗沒有忘記黨和政府的扶持,開始想著帶領村裡人致富。「村裡人想要致富,就必須抱團合作,這樣才能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 紮根深山養魚帶領鄉親致富
    今年26歲的朱桂勇是芹洋鄉豐谷村人,從小特別喜歡各類植物和小動物,高考成績優異的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選擇了西南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大學畢業後就職於上海寵物醫院。期間,在外經商的父母給了他一筆資金,作為他買房的首付和結婚的費用。但他的內心卻總想著回鄉做點什麼。
  • 農家漢子林下養雞,蘆花雞打開致富門
    羽毛黑白相間、雞冠紅得發亮,近40畝林地裡,大大小小的蘆花雞或在林下覓食,或飛上欄杆,個個精神抖擻,活蹦亂跳。瞅瞅時間,該給蘆花雞餵食了。站在柵欄外的農場主郝天偉拎著飼料桶走進了蘆花雞的領地,飼料才下食槽,一隻只分布在角落的蘆花雞便飛奔而至,爭相搶食,場面煞是好看。
  • 新疆南疆民間土陶藝人 傳承藝術帶動鄉親致富
    新疆南疆民間土陶藝人 傳承藝術帶動鄉親致富     12月26日,阿吉·艾買提在製作土陶手工藝品中新社發 那斯甫江·馬木提 攝   新疆阿克陶縣巴仁鄉沙依瓦克村土陶藝人阿吉·艾買提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土陶技藝傳承人,他製作的土陶品種達一百多種,年銷售額40餘萬元。去年阿吉成立土陶手工藝人專業合作社,招收了40多名當地農民,一起學習土陶製作技藝共同致富。
  • 致富能人帶領群眾叩響幸福大門——記新幹縣三力夾子加工廠創辦者...
    1995年,他從新幹前往浙江義烏做木工裝修,生意還不錯,一幹就是十年。2005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義烏本地一位從事竹木工藝品加工及製作的企業家陳總,陳總鼓勵他加入到竹木行業的隊伍,並表示願意為他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幫助。皮國青由此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 江津區白沙鎮田野追夢人劉西友致富不忘幫帶鄉鄰
    筆者在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橫山村採訪時,認識了一位叫劉西友的社長,他當過兵、外出務工做過建築工人,後來返鄉創業,養過豬、搞過種植,通過勤勞的雙手成功脫貧。 2017年,他被村民們推選為社長,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歲月流逝,多少人的夢想,在日復一日的現實生活中逐漸磨滅。劉西友在不惑之年依然心懷夢想,努力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全村人奔跑在新時代的致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