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致富

2020-12-10 西部網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懷揣知識走進農村,在新農村建設的舞臺上大顯身手,他們就是大學生村官。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7年間,田間、地頭、農家成為王萌萌工作軌跡中的重要節點。紮根農村,帶領鄉親一起奮鬥過上好日子,讓她這棵「85後」幼苗,在農村這片廣袤的田野上,成長為村民們心中值得信賴的大樹。

2019年2月27日,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非洲菊產業扶貧基地與貧困戶交流。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2013年,她返鄉擔任大學生村官,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鄉親。7年來,她紮根農村,成立合作社、建扶貧車間、發展種養循環經濟產業園,用實際成效號召村民發展多元化產業。如今,全村13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很多農民還在她的幫助下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

回鄉當了7年大學生村官,王萌萌身上的變化還真不少——皮膚曬黑了,一雙運動鞋、一件運動衣和一條牛仔褲成了日常裝束,平時掛在嘴邊的都是村民和扶貧。

同樣改變的,還有西孔村和周邊鄉鎮。西孔村變美了,村風變淳了,村裡有了穩定的產業項目,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不僅西孔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後村」,變為產業興旺的「明星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升,周邊鄉鎮的村民也在她的帶動下種植蔬菜瓜果5000多畝,戶均年增收20000餘元。

「農村工作大有可為,我想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致富,讓他們在家鄉創業也能過上好日子。」王萌萌從不後悔選擇回鄉發展,她說,要在最美好的年華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今年,32歲的王萌萌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0年5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左)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的農戶家中走訪。攝影/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畢業回鄉當大學生村官

「這些年好不容易把你從農村送出去了,想讓你過上好點的生活,你倒好,自己回來了。」起初,王萌萌的父母堅決反對她回鄉。「農村比城市更需要大學生,多一個人回來就多一分希望。我這次回鄉打算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面對父母的反對和質疑,王萌萌耐心解釋,她心中的想法從未動搖。

「大學畢業了,不好好找一份工作,卻跑回家當起了村官。」她的同學也對此很不理解。王萌萌卻不這樣認為,「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回到農村再正常不過了。能幫到鄉親們,我也很滿足。」

王萌萌認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西孔村鄰近高速道口,交通便利,具有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獨特優勢。在認真分析後,王萌萌準備種大棚草莓,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前來採摘、觀光,帶動村裡產業發展。

「讓村民轉變思想、發展特色產業,光靠嘴巴說是行不通的,空口無憑不如先試先行,幹出個名堂來。」7年前,西孔村村民還只種植「一麥一稻」。王萌萌的到來為西孔村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2013年,王萌萌帶頭創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示範基地」,建起了草莓園。

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右二)帶領村民種葡萄。(王萌萌供圖)

發展現代農業 助力脫貧攻堅

種好草莓並不是一件容易事。王萌萌聽說合肥市長豐縣一個農戶有著十幾年種植草莓的經驗。王萌萌決定前去請教。第一次上門時,一個60多歲嚴姓老漢聽說是來學習技術的,果斷回絕:「姑娘,你找錯門了,這裡沒有什麼可學的。」王萌萌吃了一次「閉門羹」。

「大爺,我是真心拜你為師,學點知識回去幫助鄉親們共同致富。」王萌萌沒有放棄,再次找到老人,恭恭敬敬地說。這次老人沒有拒絕:「你這娃娃還真有一股子韌勁,原先我怕你吃不了苦,才攆你走的。現在看來,你是鐵了心要學這門技術,我不會保守那麼點『小秘密』。」

2013年8月,王萌萌貸款近20萬元到杭州購買草莓苗。可是,草莓苗種下後一周內死掉一半,憑空損失10萬元。面對鄉親們更加懷疑的眼光,王萌萌把淚咽在肚裡。請教過專家後,王萌萌才知道原因,是草莓苗在運輸途中受熱,造成冷熱不均所導致。王萌萌連忙再去杭州買回草莓苗進行補種,邊幹邊學起來。當年12月底,紅燦燦、亮晶晶的草莓陸續掛果。

「雖然沒盈利,但好在打開了口碑。」原來,春節期間,每每家裡有親戚來訪時,王萌萌都會主動把大家帶到草莓園裡體驗採摘。看著熱鬧的採摘場面,村民們逐漸變質疑為接納,紛紛前來參觀諮詢,許多村民跟著王萌萌一起種起了草莓。

到了2014年5月,王萌萌又出一招,在草莓園對面種植大棚西瓜。繼西瓜種植之後,王萌萌還發展了大棚蔬菜——辣椒和豆角。通過實踐積累寶貴的種植草莓、西瓜等的一手經驗。

王萌萌沒有忘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初衷。2015年5月,王萌萌牽頭成立了「吳圩鎮皖圩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吸納社員135戶,免費提供技術培訓指導,引導農戶搞種植、養殖,陸續建起了草莓園、西瓜園、蔬菜基地、棗園、葡萄園1000多畝,帶動30多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同時,還為當地提供100多個工作崗位,切實解決當地閒散人員的就業問題。

「我們的創業基地既是生產基地,也是服務基地。」王萌萌沒有止步於本村產業振興,而是把目光延伸到全鎮、全縣等更廣闊的農村。她牢記自己第一次銷售草莓時「質優卻價低」的教訓,通過改善包裝、打造品牌等方法,發展現代農業,提升效益。她牽頭建成農產品服務體系示範推廣園,做活市場,增強輻射,逐步引領壯大了皖圩草莓、東大崗水蜜桃等一批特色產業。同時,帶動周邊鄉鎮陸續建起西瓜園、棗園等5000多畝。

「要想帶動村民興業,必須自己成功創業。」王萌萌說。2017年5月,王萌萌利用創業示範基地建成吳圩鎮第一個扶貧車間,讓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將種植技術傳授給更多貧困戶。累計吸納貧困戶65戶97人就業,目前均已實現脫貧。2018年,王萌萌還發展起種養循環經濟產業園,養殖生豬,種葡萄、草莓等,不僅讓參與種植養殖的97戶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達2萬元,每年還為村集體增加不低於15萬元的收入。

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右)帶領村民養小龍蝦。(王萌萌供圖)

推廣農業技術 惠及貧困村民

王萌萌發現,村民缺少現代農業技術,是制約其脫貧致富的因素。對此,她充分整合資源,採取遠程站點視頻教學、邀請專家授課、企業觀摩指導、農戶經驗交流等方式,提高貧困農戶的種植水平。

今年6月和7月,王萌萌舉辦了兩次種養殖技術培訓班,給村民送技術。而自2016年7月起,她就在創業示範基地免費舉辦「馬鈴薯水稻綠色輪作雙千工程」培訓班,培訓500餘人次,引導貧困戶種植馬鈴薯1600餘畝,實現畝均增收2000餘元。7年來,王萌萌共組織舉辦技術推廣活動50餘場次,培訓人員4000多人次。

說起技術培訓,西孔村村民王風和汪婷夫婦感受很深。他倆都是「90後」年輕人,3年前曾嘗試稻蝦養殖,本想靠此脫貧致富。「但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會,投放的蝦苗基本死完了。」汪婷說。

王萌萌對於因不懂技術而造成農業損失有著切身體會,得知情況後二話不說,趕緊幫忙聯繫做養殖的朋友,尋找稻蝦共養經驗豐富的行家裡手,連夜拍照上傳請教,最終找到解決辦法。

「要做好現代農業,就要學好農業技術。要想養得好,就要知道怎麼養。我家現在一年養小龍蝦的收入有好幾萬元。」汪婷說:「這樣不用外出務工了,還能夠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真的特別好!」

讓村民充分學習網際網路知識,轉變傳統思想,是王萌萌開展的技術培訓重要內容之一。2020年,王萌萌在村裡舉辦一期「村播」培訓班,希望讓村民搭上網絡直播的順風車,鞏固脫貧成果。

「記得王萌萌第一次給我打電話,讓我用電商形式銷售葡萄,我壓根不感興趣,把電話掛了。」在蔣集鎮勝華葡萄園種植葡萄的熊權勝說:「後來她反覆勸我,我便抱著瞧瞧看的心態去培訓班學習。現在通過網絡搭橋,來園裡採摘葡萄的遊客翻倍了。通過電商銷售的收入,已佔葡萄園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除了技術,項目、銷路也是產業扶貧的關鍵。」在實踐中,王萌萌針對「缺項目」問題,結合西孔村的自然條件,為農戶挑選有潛力、穩增收的項目,並率先示範,讓群眾看得見效益,增強信心。針對「缺銷路」問題,緊扣市場需求,為貧困戶提供「育、繁、推」一體化的農業服務,並想辦法吸引回頭客,搞好口碑營銷。

在王萌萌的帶動和幫助下,村民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2019年,西孔村1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2019年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前左一)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攝影/新華社記者 楊宗友

建言聚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得益於7年來在農村的實踐經驗,這位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對農村問題有著深刻認識,她的建議也主要聚焦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今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王萌萌提出「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突出做好數字鄉村建設」的建議。在王萌萌看來,數字鄉村建設將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點之一。

「通過挖掘數字經濟潛力與提升數位化治理能力,讓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王萌萌說,希望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加大對縣域及縣域以下的支持力度,並積極探索縣域鄉村數位化公共服務手段。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些村民外出務工受到影響,留在了村裡。王萌萌一邊忙疫情防控,一邊幫村民找發展路子。許多村民在王萌萌的幫助下走上留在家鄉的創業發展之路。

如今的西孔村產業發展豐富,已成為「一年四季有花開,一年四季有果熟」的現代化產業村。最近,王萌萌又將目光聚焦在鄉村旅遊產業上,準備為下一階段的產業升級增添力量。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路上,王萌萌用自己的擔當和作為展現了青年人自力更生、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書寫了別樣的精彩人生!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建製衣廠辦烹飪班她帶鄉親共致富
    本報訊(首席記者 杜慧 通訊員 劉書兵)「一家致富不算富,眾人致富才能奔上小康路。」這是平山縣溫塘鎮西黃泥村村民付麗會常說的一句話。付麗會今年42歲,她出生時,正是國家改革開放起步時期,上學期間親歷了人們從缺吃少穿到走向豐衣足食的幸福新生活。
  • 青春,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中閃光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想起鎮村幹部和我說起高泉村的情況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我久久不能平靜。……貧窮的記憶刺痛了我,也燃起了我想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的鬥志!」安定區團結鎮高泉村黨支部書記、定西興泰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守英激情滿懷地說。
  • 王萌萌:生活體驗是創作欲望的來源
    作為80後作家,王萌萌歷時十餘年,深入生活第一線,以志願者的身份和精神謳歌志願者,先後出版了反映中國志願者群體的《大愛無聲》、《米九》、《愛如晨曦》、《路上好姑娘》等作品。上海書展期間,《中國青年作家報》專訪了這位80後作家王萌萌。
  • 笑臉背後的故事⑦|小玩具大力量,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就靠它!
    一場意外讓姜果明家債臺高築身殘志不殘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路子還帶著更多的鄉親在家門口實現了脫貧今天推出《扶貧檔案之笑臉背後的故事》系列報導第七篇一起來看看吧家住黃材鎮石山村港子組村民姜果明從小家裡就很窮
  • 學好技能好致富_扶貧_中國西藏網
    雖然達娃次仁和西繞旺堆原先會一些養豬的技術,但是合作社成立之後,要大規模飼養藏香豬,還要讓合作社正常運轉有穩定的收益,帶動更多人致富,就需要專業養殖技術的輔助,這下可難住了兩人。  沒多久,為了讓養殖戶切實掌握藏香豬養殖技術,順利推動合作社發展,巴宜區農業農村局對藏香豬養殖戶進行集中培訓。達娃次仁乘著農牧民技能培訓的東風,參加了藏香豬養殖的培訓。
  • 商城縣:「黃金樹」結出致富果
    怎樣才能增收致富呢?通過四處請教、查閱資料,謝青梅決定在家鄉嘗試種植具有「黃金樹」之稱的紅豆杉。到雲南、貴州等地輾轉考察,向農技人員學習育苗技術,大量閱讀農業科技書籍,加上十多年的摸索實踐,2009年,謝青梅牽頭成立了商城縣青梅紅豆杉專業合作社,開始帶領鄉親們走上了「黃金樹」產業脫貧致富路。
  • 小玩具大力量 鄉親致富就靠它
    「通過玩具代加工,我自己脫了貧,還帶著周邊群眾同走致富之路,感覺很開心。」李清範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她準備再投些資金,擴大加工廠規模,讓更多的人在家門口上班掙錢。
  • 她是靠什麼來帶頭致富?靠種菜
    2001年剛從保山嫁到隴川時,家裡田地少,又不懂技術,更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十分困難,丈夫外出打工, 傅國秀就留在家裡操持家務、打理田地。一種強烈的脫離貧困的心,使得傅國秀意識到只依靠種穀子、甘蔗是很難改變命運的,她必須要想辦法找到一條致富門路。經過反覆觀察和思考,她發現隴川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菜,一合計,便在自家3.5畝田裡種上了西紅柿、茄子等蔬菜。
  • 新疆南疆民間土陶藝人 傳承藝術帶動鄉親致富
    新疆南疆民間土陶藝人 傳承藝術帶動鄉親致富     12月26日,阿吉·艾買提在製作土陶手工藝品去年阿吉成立土陶手工藝人專業合作社,招收了40多名當地農民,一起學習土陶製作技藝共同致富。阿吉·艾買提是阿克陶縣巴仁鄉土陶民族工藝的第六代傳人,他燒製成的精美陶瓷手工藝品土陶碗、土陶碟、水壺、託盤等樣式多達100多種,極具地方民族特色。
  • 湖湘好網民丨餘小龍:陽光致富,扶助鄉親 山谷中走出的「百合大王」
    紅網時刻12月23日訊(記者 李璐 王嫣 攝影 秦樓 張必聞 陳杰)12月23日下午,在2020年度湖湘好網民新風大典頒獎儀式上,扶助鄉親、陽光致富增收帶頭人餘小龍,獲湖湘好網民新風大典·道德新風獎。餘小龍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他身體雖有殘疾,但從未向命運投降。他是自強模範、陽光致富增收帶頭人。
  • 廣西崇左扶綏縣龜王黃仍致富後不忘帶領鄉親
    廣西崇左扶綏縣龜王黃仍致富後不忘帶領鄉親2015-05-25 11: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左江日報        瀏覽量: 5795 次 我要評論 這幾句話在龜鱉養殖戶中廣泛流傳,既形象地說出了龜鱉業的養殖特點,又是養龜鱉致富者的真實寫照。  5月21日,記者走進扶綏縣中東鎮三哨村採訪時,見到了廣西龜鱉產業協會的副會長、崇左市龜鱉產業協會副會長、扶綏縣中東鎮三哨村龜鱉養殖協會會長「龜鱉養殖大王」黃仍,村裡人都稱他為「龜王」。在他的六層樓前,你很難想像這座不起眼的樓房裡養了10000多隻不同品種的龜鱉,價值高達上千萬元。
  • 王萌萌:曾是央視最美主持人,為婚姻放棄一切,丈夫患病不離不棄
    這個女主持人就是王萌萌,相信許多觀眾並不認識王萌萌這個女主持人,因為王萌萌很早就步入了婚姻,所以導致許多觀眾並不認識她,不過說起她的老公王雷,相信有不少網友都認識吧,王雷是著名主持人,他主持風格幽默輕鬆,面帶微笑,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小編就很喜歡他主持的節目。
  • 致富能人帶領群眾叩響幸福大門——記新幹縣三力夾子加工廠創辦者...
    看準了工藝品製作這條致富之路,就要擼起袖子加油幹。8月,在三湖鎮黨委、政府和廖坊村委的鼓勵和幫助下,皮國青投資5萬元創辦了新幹縣三力夾子加工廠,招聘廖坊村及附近村民進廠務工。那年,工廠收入5萬多元。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的皮國青深受鼓舞,他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和模具。
  • 江蘇淮安:火龍果成「金銀果」 致富日子更紅火
    2013年,受家鄉政策鼓舞,農校畢業出身的周其軍承包了幾畝地準備發展特色農業。周其軍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不忘回饋鄉親。每年採摘旺季,他會邀請村裡十幾名留守人員來大棚務工,高峰期用工人數可達20至30人,根據崗位不同,人均月工資1500至3000元不等。因為時間靈活,還能照顧家庭,在家門口就有錢掙,村民們的積極性很高。
  • |如今成鄉親們致富的「寶疙瘩」
    這種曾經的小野果被有心村民批量種植,成了鄉村增收致富的「寶貝疙瘩」。靈機一動,電視節目教他把「甜星星」挪下山「你看這些龍葵都已經結果了,密密麻麻壓彎了枝頭。」6月18日,在種植大棚裡,望著一株株結滿果實的龍葵,張生路喜上眉梢,再有一個月,他的「寶貝疙瘩」就可以採摘銷售了。
  • 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產業興旺讓鄉村振興更有底氣(2)
    新華社照片,定遠(安徽),2020年5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產業興旺讓鄉村振興更有底氣王萌萌(左)在安徽滁州西孔村的農戶家中走訪(5月8日攝)。大學畢業後,王萌萌放棄了在省會城市合肥的工作機會,通過公開招考,成為西孔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幹部。七年來,王萌萌帶領村民發展草莓、西瓜、龍蝦等特色農業項目,西孔村的特色農業實現了從0到4000畝的飛躍式發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5000元,13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退休後不忘鄉親,帶病返回第二故鄉,以「豁出老命也要幫助鄉親致富」的堅定信念,嘔心瀝血,勤苦勞作,把生命最後時光留在了黑土地。楊曉滬(1953—2015)一在大夥眼裡,楊曉滬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一米八七的個子,消瘦的身形,在上世紀70年代足夠引人注目。
  • 大德鎮:返鄉創辦服裝廠 帶領鄉親齊奔富
    同時,他還又購回了設備,準備擴大生產規模,為大德鎮附近的鄉親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領鄉親共同致富。返鄉創業人士王楚元說:「現在我們工廠目前有60幾個工人。其中有15個左右是建卡貧困戶。我開這個廠,第一次自己盈利第二次。想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圖文:程超)
  • 前央視主持王萌萌,嫁42歲患病丈夫不離不棄,如今生活幸福美滿
    但今天要說的這位絕對稱得上是娛樂圈的楷模,她就是前央視主持人——王萌萌。說起王萌萌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對其一定有些陌生,雖然沒有董卿、朱迅等人的知名度,但她卻被大家冠以了「央視最美」主持的美譽。小時候經常看電視的王萌萌對主持人有了很大的興趣,這顆夢想也悄悄地在她心裡種下了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王萌萌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地考上了復旦大學上海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