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龍葵,你可能感到很陌生,
但要是說起「甜星星」、「黑星星」,
是不是瞬間就勾起了你兒時的回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小時候,每次在田野、路邊覓得這種野果,小夥伴兒們總要搶著摘下幾顆,塞進嘴裡,酸酸甜甜的味道和快樂,嵌在很多東北人的記憶裡。
其實,「甜星星」、「黑星星」都是外號,這種野果學名叫龍葵。在哈爾濱市賓縣常安鎮永增村王家屯裡,就有一片龍葵種植大棚。這種曾經的小野果被有心村民批量種植,成了鄉村增收致富的「寶貝疙瘩」。
靈機一動,
電視節目教他把「甜星星」挪下山
「你看這些龍葵都已經結果了,密密麻麻壓彎了枝頭。」6月18日,在種植大棚裡,望著一株株結滿果實的龍葵,張生路喜上眉梢,再有一個月,他的「寶貝疙瘩」就可以採摘銷售了。
別看已72歲,張生路的腦子仍然很活泛。聊起當初為何盯上龍葵,發展規模種植?張生路說,是央視的一檔節目給了他靈感。
「2013年的一天,我坐在炕頭兒看電視。節目裡一位咱黑龍江老鄉帶著紅菇娘種植項目上了央視舞臺,想尋找投資夥伴。當時我靈機一動,琢磨著紅菇娘能賺錢,那咱賓縣山上隨處可見的『甜星星』憑啥不能?」張生路說成熟後的龍葵果,不但好吃,還含有少量維生素C和皂苷,有鎮咳和祛痰的藥用功效,他認準是一條增收致富好路子。
敢想敢幹,他馬上就上山,挖出幾株龍葵苗帶回家,試種在小院裡。
「第二年,我家小園裡『撲騰』起了一大片龍葵,結果率還很高。」張生路在心裡拍了板:「龍葵種植這條路,可以走!」
不斷摸索,
連闖「產量」「質量」兩道關,
發展規模化種植
正式種植龍葵的第一年,張生路發現有兩道「難關」擺在他眼前。
「想要做大龍葵種植,產量必須跟得上市場需求。本地氣候一入秋,就降溫,龍葵不愛結果,這是個難題。」張生路說,為了確保產量,除了扣棚種植,還要進行嫁接。經過反覆的嘗試和摸索,張生路從日本引進了一種叫「託魯巴姆」的茄科嫁接專用砧木。「給龍葵找了個好『婆家』,產量提高了一大截。」張生路說。
產量高了,質量也要上得去。為了保證規模種植的龍葵果實又大又甜,張生路選擇全程施用農家肥和豆肥,絕對不上化肥和農藥。「消費者買得放心,才能有回頭客,才能持續發展。」張生路說,龍葵種植的路不好走,他靠著韌勁兒,不斷摸索總結,才跨過了一道道坎兒。
穩步發展,
小小「甜星星」成脫貧致富大產業
如今張生路在賓縣的龍葵種植基地規模越來越大。他和兒子還成立了龍葵果種植有限公司。去年, 分公司開到了大連,在那裡扣起了三棟大棚,也發展起了龍葵種植。
「百姓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高,好吃龍葵這一口兒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還有很多人購買,就是為了重拾兒時的記憶。」張生路說,隨著龍葵藥用價值不斷被開發,種植效益也越來越也好。畝產1500斤以上,每斤鮮果的平均售價可以超過60元。
「明年,我還想在賓縣擴大種植面積,讓很多鄉親也成為龍葵種植戶。」有鄉親來討教種植技巧,張生路總是傾囊相授。「一枝獨秀不是春」,他盼著, 賓縣龍葵果的品牌能越叫越響,小小「甜星星」能做成帶動鄉親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董佳杭 戚牧 記者:郝欣
編輯:馬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