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研究生 唐冬冬 本報記者 謝宛霏
王萌萌,代表作《大愛無聲》、《米九》、《愛如晨曦》、《路上好姑娘》。
作為80後作家,王萌萌歷時十餘年,深入生活第一線,以志願者的身份和精神謳歌志願者,先後出版了反映中國志願者群體的《大愛無聲》、《米九》、《愛如晨曦》、《路上好姑娘》等作品。上海書展期間,《中國青年作家報》專訪了這位80後作家王萌萌。
生活體驗是創作欲望的來源
作為「半路出家」的寫作者,豐富而深刻的志願經歷是王萌萌寫作中最大的動力和材料源泉。在她看來,寫好志願文學首先應當有真實的經歷和足夠細膩敏感的觀察力,並且懂得如何將這些轉化為成熟的文學文本。
王萌萌的文學生涯起步於2006年。為了尋求生命的價值,她辭去白領工作,走進了雲南大山中支教、體驗生活,創作出了以志願者為題材的36萬餘字的長篇小說《大愛無聲》。她曾三次奔赴雲南,走訪了很多偏遠的小學、村寨和貧困學生的家,因而作品中呈現出許多真實感人的細節。在寫作環保主題的小說《米九》時,她前往環保一線,從東部沿海的溼地到海拔五千多米的藏北草原,從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到成都郊區的小動物救助站等,親身體驗環保工作者真實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在小說中需要作家去虛構、重建很多內容,所以對於人物而言只能說有原型,難以一一對應。但是有一點是絕對無法虛構的:細節。有人讀了《米九》深感震撼,問我怎麼能寫得那麼傳神,常常使人身臨其境,其實是因為那些驚心動魄的描寫都是我的親身體驗。」她的第三部小說《愛如晨曦》正逢上海世博會籌辦時,內容講的是上海普通社區志願者的情感經歷和志願服務經歷,這些人物的原型就來源於王萌萌的生活環境,因而無不細膩立體。
王萌萌認為,作家本人對真實生活的體驗是任何二手資料都不能代替的內容。要想寫出高質量的作品,這種體驗不能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採風,而應該真正和特定環境中的人、事相交融,了解生命個體的處境和思想,再深入思索他們在其中的抉擇與轉變。不同的人群有其特定的價值觀和性格特徵,在王萌萌深入一個原本陌生的環境後,寫作者的敏感使她能夠在不同的視角中切換,保持對寫作對象以及自身的疏離感。她從上海遠赴雲南,先以外來者的身份觀察當地風土人情,而當她在志願者的角色中「成為」了當地人,又能反觀自己的出發地上海。
生活體驗是創作欲望的來源,王萌萌將在生活中的感受和經歷記錄下來,最終寫成三部志願題材的長篇小說。有讀者認為,靈動的思考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使王萌萌的文字充滿真實情感和現實觀照,足夠紮實的前期積累和體察也是她能夠在志願文學中呈現出獨特風格的根本原因。
紀實散文是積累素材的途徑
今年出版的散文集《路上好姑娘》也是王萌萌靠著自己真實的經歷寫成的紀實性散文,有幫困扶貧,12年公益路上的奔跑;有動物保護,從北極之都的苔原,到鹽城丹頂鶴保護區,再到成都流浪小動物救助站;也有深入雲南山鄉支教結識的好姑娘們,她們的生存際遇令人唏噓;還有命運轉角猝不及防的光亮與陰影。相比於虛構作品,它更像是一種生活記錄,同時也是在積累創作素材。
通過這樣的方式,她既能保持對文字的敏感,也可以在一種較為輕鬆的狀態中為小說創作做準備。
王萌萌認為,志願經歷是她寶貴的財富,讓她形成了樸實自然的文風。但她也還在了解不同作品的風格和視野,以拓寬自己寫作的思路。談及志願文學的寫作經驗時,她首先提出應當認識到,文學類型間的界限是被人為設定的,而無論是何種題材都離不開作家本人的現實體驗。
在王萌萌看來,散文寫作是一種日常的修養活動,而小說對作家的消耗極大,需要作家高度集中的精力和獨立創作空間,以此重新建立一個新世界,這個新世界是作家生命力和價值觀的全面體現。
「寫作者應當在前期通過閱讀、練筆和思考去學習更多的技巧,包括錘鍊語言、設置人物、將素材整理作故事大綱等,這些是需要內化成能力的部分。」王萌萌說,但是真正進入到寫作狀態中時應該忘記這些技巧,或者說相對於技術性的內容,在那個狀態中應當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小說的發展和行文之上。
寫作者一定要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身處這樣一個發展變化都十分迅疾與劇烈的時代,選擇了寫作,就像是走上了高空鋼索。」王萌萌說,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一個非專職寫作者會遇到很多紛繁複雜的個人事務和個人情緒、觀念的浮動,這些都會對寫作產生幹擾。隨著寫作經歷的積累和個人的不斷反思,王萌萌漸漸感受到激情寫作和專業寫作存在很大差別,而專業寫作需要更多的積累、訓練和對寫作狀態的掌控力,必須對寫作有更高的要求。
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純粹,需要作家擁有強大的毅力和自律精神,以及對專業素養的錘鍊和打磨。她坦言,當代文學中出現了一些審美取向的差異,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內容反而在被漠視和厭倦,年輕人對於個人情緒、隱秘生活體驗更為關注。王萌萌筆下的善良和光明遠遠超過對黑暗的描寫,並不是因為她看不見那些現實的陰暗面,而是基於個人的思考和願景做出了一名職業作家的選擇。有人認為,王萌萌的志願者小說跳出了印象中「80後」青春小說創作範疇,體現了難能可貴的社會責任和博大情懷。
王萌萌坦言,寫作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寫作者很容易時間顛倒、作息混亂,那麼如何平衡寫作和日常生活的關係也非常重要。「寫作本身是一種情感投入,寫作者如果想要進行更加長久持續的創作,不能將寫作當成一種束縛。我曾經有過一段對寫作始終保持緊張感、不斷進行自我質疑的時期,這種自我否定和糾結反而會消耗自己更多的精力,不會對寫作產生幫助。」她如是說。
王萌萌特別強調,寫作者一定要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走好生活的路是寫作的前提。專業作家應當首先做好生活和寫作的平衡,不能一味給自己設置心理和身體上的壓力,再對有限的寫作時間、作品產出負責,嚴格自律,才能有更長遠的發展。
【 圓桌談 】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80後開始作為一個群體被社會關注,已經10年了。每年都會出現很多80後作家,但社會上普遍關注的,好像只有郭敬明和韓寒。王萌萌以同屬於80後一代的另外一種昂揚向上的風貌,對文學中的80後的形象給予了極有裨益的有力匡正。
@楊學鋒:王萌萌是從山東走出來的青年作家,也是全國首位志願者作家。她憑藉對志願者事業和文學創作的熱愛和堅守,結合自己的志願者生活經歷,創作了志願者長篇小說三部曲。她不僅具備志願者責任、奉獻和擔當的優秀品質,也具備一個有追求的青年作家深入生活、不斷探索的文學素養。我們的時代需要倡導這種志願者精神,我們文學界需要積極鼓勵這種接地氣、揚正氣、聚人氣的文學創作。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王紀人:王萌萌是80後作家,當同年代作家大多還執著於青春小說的時候,她卻另闢蹊徑。正如司馬遷在《項羽本紀》裡說的「異軍蒼頭特起」,她自2008年出版《大愛無聲》以來,又先後出版了《米九》、《愛如晨曦》,構成了書寫志願者的長篇系列三部曲。她以實實在在的創作業績在中國開拓了一種新的文學題材,並且率先以志願者的身份寫志願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新的文學現象。
@評論家賀紹俊:80後這一代是天生遠離優美的一代人,所以我開始讀王萌萌的小說時,我一點都不相信這是出自一位80後之手。
@資深出版人郟宗培:在王萌萌的小說中,有時下80後、90後作家文學作品最為「稀缺」的社會責任感。
@《路上好姑娘》責任編輯於晨:作者用質樸的文字記錄下很多不完美的故事,而打動我們的恰恰是那些真實的努力,堅持或者放棄。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