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放整齊的竹段子
皮國青在車間指導
工人給刷子植毛
成品刷子
近日,記者來到新幹縣三湖鎮廖坊村三力夾子加工廠,只見車間內機械嗡嗡運轉,工人們忙著鋸竹、劈片、裝配……大伙兒臉上寫滿了喜悅。這喜悅,離不開三力夾子加工廠的創辦人皮國青。
返鄉創辦實業
20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掀起了打工的熱潮,1968年出生的皮國青積極加入打工的隊伍中。1995年,他從新幹前往浙江義烏做木工裝修,生意還不錯,一幹就是十年。2005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義烏本地一位從事竹木工藝品加工及製作的企業家陳總,陳總鼓勵他加入到竹木行業的隊伍,並表示願意為他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幫助。皮國青由此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2005年6月,皮國青回到家鄉三湖鎮廖坊村,在實地考察中,他發現竹子加工市場前景好且家鄉勞動力資源豐富,很多村民想通過務工實現脫貧致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外出務工。「為滿足村民及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心願,加上當時大眾創業的熱潮,我堅定了回鄉創辦竹子加工廠的信心。」皮國青說。看準了工藝品製作這條致富之路,就要擼起袖子加油幹。8月,在三湖鎮黨委、政府和廖坊村委的鼓勵和幫助下,皮國青投資5萬元創辦了新幹縣三力夾子加工廠,招聘廖坊村及附近村民進廠務工。那年,工廠收入5萬多元。
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的皮國青深受鼓舞,他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和模具。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工廠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主要加工生產各類竹夾子和竹刷子,代加工國內和外貿訂單,產品主要應用於相片夾、酒店、餐飲等方面,遠銷非洲、中東和歐美等地區,並輻射到周邊的樟樹、新餘等地,廠內員工也發展到現在的120多人,每年的營業額達到600多萬元。皮國青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致富不忘鄉鄰
近年來,新幹縣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因地制宜在全縣13個鄉鎮全力打造進村「扶貧車間」,大力推行「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模式,搭建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平臺,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實現貧困群眾「足不出村、就地脫貧」。
皮國青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回饋家鄉,在廠裡建立扶貧車間,設立就業扶貧專崗,吸納本村1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車間務工,每人每月2000多元,有力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皮國青說:「在政府的幫助下,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作為一名黨員,我不能忘了身邊的鄉親,希望能夠帶領鄉親一起走上脫貧致富路。」
為充分發揮竹夾子手工加工技術門檻低、勞動強度不大這一特點,皮國青在全鎮13個村設置加工點,每月定期將原材料放置各加工點,引導村莊周邊一些在家的勞動力弱的貧困戶、五保戶等人群在家手工製作竹夾子,製作好後,再由各村點長上門統一收回,並根據各人加工的數量按件支付加工費用。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廖坊村及周邊村莊以及整個三湖鎮的群眾都紛紛做起了竹夾子,拓寬了村民致富增收的門路。目前,全鎮在家手工加工竹夾子的農民約3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人。
晏適臣、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劉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