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促進逾7萬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2020-12-22 騰訊網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瑞雪兆豐年!12月16日,在紛紛揚揚的雪花中,雲南昭通市彝良縣萬物生食品廠正式開業並舉行萬物生新品發布暨招商大會。該廠全面投產後,全年可生產3840萬瓶雞肉醬和辣子雞,實現產值6億元。將輻射帶動彝良全縣15個鄉鎮生態土雞林下養殖產業發展,促進2萬戶超過7萬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平均每戶年收入3萬元以上。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彝良縣萬物生集團的前身是昭通市眾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由彝良縣王藝璇等11位返鄉青年共同發起成立的本土企業。經過多年努力和打拼,旗下擁有彝良縣萬物生養殖專業合作社、萬物生山莊、彝良縣景探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萬物生屠宰廠、萬物生深加工廠、廣東山裡農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昆明農特產品體驗運營中心等實體。註冊有「烏蒙萬物生」「鳳羽雞」等品牌,先後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並被評為雲南省標準化示範養殖場、昭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和昭通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從事土雞養殖、屠宰深加工及農特產品銷售。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自2015年6月成立以來,公司帶動1700餘戶貧困群眾養殖土雞,戶均土雞養殖收入13200元,人均純收入3000元,養殖農戶實現脫貧致富目標,過上了幸福的生活。2019年11月,該集團百萬生態土雞屠宰深加工項目建成投產,已經發展為雲南省目前規模較大、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活禽屠宰廠,採用全自動化流水線屠宰加超聲波排酸,年生鮮土雞加工產能達1000萬羽,每年銷售生鮮土雞400萬隻,可實現產值3.8億元。目前,公司已帶動2182戶貧困群眾參與就業和脫貧。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萬物生集團深加工食品廠項目投產運營,為彝良農業產業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了很好示範帶動作用,為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彝良縣副縣長李章和表示,萬物生集團成立以來,堅持「帶動家鄉發展,改變落後面貌,建設美麗鄉村」的宗旨,秉持「一群人、一條心、一件事、一輩子」的理念,牢記「為更多人提供原生態有機健康食品」的使命,努力拓寬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渠道,在昭通市樹立起了一面帶動鄉親致富奔小康的旗幟。

招商大會當天,來自昭通、昆明、廣州以及上海、北京、四川、貴州等地29家企業,盯住「萬物生」綠色生態農業,看好市場前景,與「萬物生」籤單1.8億元,攜手共贏。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我們都是彝良兒女,有著一路青春與熱血,是彝良這片熱土孕育了我們,所以我們最該感恩的就是腳下這片土地。」萬物生集團董事長王藝璇介紹,萬物生企業秉持「一群人、一條心、一件事、一輩子」的理念,「既能為更多人提供創業的平臺又能為更多消費者提供原生態有機健康食品」,堅信金山銀山不如家鄉的綠水青山,帶領大家勇闖市場,打造家鄉的第一家上市企業。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為此,該公司制定了5年發展計劃:2021年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革,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以上;2022年到2023年積極培育企業精神,力爭主營業務收入翻番,分別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打造進入資本市場的基石;2024年實現銷售網點鋪設超過20個省及直轄市,銷售收入過6億並向證監會提出上市申請;2025年實現銷售收入過10億,力爭成為彝良第一家農業上市企業。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雲南彝良返鄉青年創辦企業「萬物生」

據悉,萬物生食品廠的拳頭產品「辣雞醬」和「辣子雞」的生產,將不斷提升萬物生土雞的附加值和養殖戶的利潤空間,以此帶動更多貧困人口發展產業、實現就業、短期脫貧,長期致富。也將全面帶動彝良縣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發展。

雲南網記者謝毅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萬物生食品廠盛大開業 將惠及更多烏蒙百姓
    萬物生集團董事長王藝璇在開業儀式上介紹,屠宰深加工全部建成投產後,可輻射帶動全縣15個鄉鎮生態土雞林下養殖產業,惠及2萬戶超過7萬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戶均年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左:萬物生集團董事長王藝璇出席新品發布暨招商大會彝良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章和在致辭中說,萬物生公司成立以來,堅持「帶動家鄉發展,改變落後面貌,建設美麗鄉村」的宗旨,秉持「一群人、一條心、一件事、一輩子」的理念,牢記「為更多人提供原生態有機健康食品」的使命,努力拓寬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渠道
  • 肇東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產增收
    取暖項目」遍地開花,全面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同時,開工建設6條扶貧道路,新打水源井7眼、鋪設管網43.5公裡,打通「腸梗阻」;享受醫療待遇累計4381人次、一站式結算報銷614萬元,發放低保補助206.8萬元、五保補助165.2萬元,對貧困戶家庭義務教育子女發放春季學期補助共744人次23.36萬元,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走進肇東市西八裡鎮西北岔村的水稻種植基地,金黃黃的稻穗在風中翩翩起舞,孕育著貧困戶新希望。
  • 長葛市後河鎮:扭住穩定增收「牛鼻子」 鼓起貧困群眾「錢袋子」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工作中,後河鎮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始終把如何鼓起貧困人口的「錢袋子」作為工作重點,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千方百計解決「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 發展產業促增收。
  • 成縣:「90後」返鄉青年的「兔大王」夢
    「90後」返鄉青年的「兔大王」夢隴南日報通訊員 左謙茹每日甘肅網5月9日訊 據隴南日報報導 暮春時節,走進成縣紙坊鎮府城村「90後」返鄉青年周鵬的生態兔養殖場為了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減輕母親的負擔,2018年底,他放棄了天水市某企業總經理助理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創業。經過前期市場考察、分析,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周鵬決定發展養兔業,在查閱了很多資料收集相關數據後,他先後到山東嘉祥縣、四川自貢等地方考察學習兔子養殖技術。
  • 瓜州縣「四駕齊驅」拓寬群眾增收路
    今年以來,瓜州縣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認真貫徹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四不摘」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促進群眾實現多渠道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堅持園區示範帶動,打造富民增收合力。
  • 如何為困難群眾託起「穩穩的幸福」?河南就業創業扶貧為貧困勞動力...
    為企業紓困,穩定現有企業崗位,全省為企業減徵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376.2億元;返還失業保險穩崗資金38.83億元,惠及企業2.04萬戶、職工165.58萬人,穩住了企業、保住了崗位,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也就有了基礎和載體。
  • 雲南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目前,全省已在集中安置區周邊實施農業產業扶貧項目2559個,認定就業扶貧車間211個,設立就業服務窗口1128個,開展培訓54.43萬人次,轉移就業55.79萬人,實現有勞動力搬遷家庭戶均2.3人就業,全省搬遷群眾中無「零」就業家庭。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年時間內10.2萬名貧困群眾進城入鎮,開啟新生活。但如何實現安居樂業、穩定發展?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在促進農民就業方面,根思鄉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農村低保家庭、「零轉移」勞動力家庭、大齡返鄉農民和失地農民等,認定為就業困難人員。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可按規定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津貼。家政、養老、護理等家庭服務業吸納上述農村勞力就業,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穩定就業崗位獎勵。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市縣動態 九江市:拓寬就業渠道 助力農民增收
    九江市:拓寬就業渠道 助力農民增收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近年來,九江市人社部門以保促穩,大力宣傳就業創業政策,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紮實做好「六穩」「六保」,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和增收。
  • 廣西北投集團三年認購環江貧困群眾大米15萬公斤
    群眾正把打包好的米過稱。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黃仲 攝廣西新聞網環江11月15日訊(通訊員 蒙宏譙 黃松濤 黃仲)連日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明倫鎮相堯、豹山、才帛三個村的群眾忙著把今年剛剛收穫的大米打包,等著前來採購的卡車。「我今天出售1000斤大米,後援幫扶單位來收購的時候高於市場價1.2元,讓我增收1200元。」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雲南昭通:向最後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雲南昭通:向最後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按照建設配套搬家、就業產業支撐、管理服務保障「三步走」思路,在35.47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全部順利實現搬家入住的基礎上,加快配套學校、醫療服務機構、扶貧車間及配套產業基地等建設進度,統籌謀劃做好遷入地和遷出地「兩篇文章」,讓廣大搬遷群眾一步實現由貧困山區到現代城鎮、由傳統農民到城鎮市民的直過式跨越。
  • 致富能人帶領群眾叩響幸福大門——記新幹縣三力夾子加工廠創辦者...
    返鄉創辦實業20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掀起了打工的熱潮,1968年出生的皮國青積極加入打工的隊伍中。1995年,他從新幹前往浙江義烏做木工裝修,生意還不錯,一幹就是十年。「為滿足村民及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心願,加上當時大眾創業的熱潮,我堅定了回鄉創辦竹子加工廠的信心。」皮國青說。看準了工藝品製作這條致富之路,就要擼起袖子加油幹。8月,在三湖鎮黨委、政府和廖坊村委的鼓勵和幫助下,皮國青投資5萬元創辦了新幹縣三力夾子加工廠,招聘廖坊村及附近村民進廠務工。那年,工廠收入5萬多元。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的皮國青深受鼓舞,他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和模具。
  • 聚力打好穩定增收攻堅戰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搭建「黑帳篷」、體驗遊、生態遊、演藝表演……文巴村的致富模式在於讓更多貧困人口參與其中,不僅如此,收購出售手工製品、牛羊肉、酸奶等特色農產品,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貧困村穩定退出。 培育和發展產業是增加村集體經濟,穩定脫貧的根本保障。我省立足各村資源稟賦,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特色產業,增強後續發展能力,既能保障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又能幫助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增收脫貧。
  • 鶴壁市山城區:以金融「貸動」促增收、穩脫貧、保小康
    一、穩定政策促增收。堅持後脫貧時代金融扶貧策落實不動搖。依託金融扶貧政策「四大體系」和「三級」金融扶貧機構,持續加大政策落實力度。一是摸家底、大兜底。同時,把經濟效益和帶貧能力較強的企業作為精準扶貧企業貸款特定對象,落實「貸款10萬保障1人就業」政策。目前,符合貸款對象的「邊緣戶」2戶、企業5家。 二、激發內力穩脫貧。根據全區貧困人口現狀,抓根本、追溯源、硬舉措,以金融扶貧激發群眾增收內生動力,實現穩步脫貧。一是金融貸變為創業貸。把金融貸款作為群眾創業的有力保障。
  • 【雲嶺戰貧】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鋪就全面小康幸福路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只有激發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幹勁。近年來,雲南採取多舉措著力在思想上扶、在發展上幫、在典型上引,通過身邊典型感染人、激勵人,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讓貧困群眾在參與中增強能力、樹立信心,激發他們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
  • 安慶嶽西:返鄉青年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他還利用線上渠道將產品銷往全國,短短幾年,企業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同時,解決周邊50名群眾(其中貧困戶26人)就業,每人平均月收入1500元。村民韓春來曾是貧困戶,一人拉扯兩個孩子生活,2017年進入鞋廠上班,每年有3萬多元收入,還能兼顧農活,最終脫貧。2019年,下坊村也通過鞋廠增加集體經濟純收入5萬元。「家鄉經濟環境變好了,我們也有幹勁。
  • 吳英傑:立足本地實際發展特色產業 確保群眾穩定可持續增收
    他強調,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緊緊圍繞推進新時代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繼續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立足實際發展特色產業,確保群眾穩定可持續增收,紮實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積極配合省際間交叉考核工作,用實際行動體現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絕對忠誠
  • 六穩六保|勇擔社會責任的「七彩雲南」答卷
    七彩雲南與班章、南糯、景邁等古茶山70餘家茶葉初制所長期深度合作,打造了一條集源頭種植、科研、生產、陳化、銷售和茶文化推廣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輻射10餘萬畝優質茶園,為千萬茶農進一步夯實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 王方周:帶動群眾增收 傳承傳統手藝
    王方周:帶動群眾增收 傳承傳統手藝  評論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時間:2020-12-02 14:03:27
  • 福建古村落鄉村旅遊煥發新活力 青年返鄉逐夢
    王東明 攝(八閩千姿)福建古村落鄉村旅遊煥發新活力 青年返鄉逐夢中新網福建寧德5月20日電 (呂巧琴 葉茂)「聽一夜水流,古鎮頑皮的呼嚕聲……鯉魚銜走舊夢,炊煙等歸人。」如有遊客投食,錦鯉競相爭食,往來穿梭;如雙手持續擊掌,鯉魚也會聞聲而來,見影而聚,充滿了濃烈的「人情味」。來自周寧縣的遊客彭女士告訴記者,每周她都會從周寧縣城關帶著孩子到鯉魚溪遊玩,這裡空氣清新、景色美麗,孩子也喜歡。圖為鯉魚溪兩岸古民居林立。 王東明 攝正是浦源村的古樸靜謐,吸引陳子昀返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