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著蝦的身體、有5隻眼睛、揮著粗壯的鉗子……這樣的「四不像」,竟然是大多數現代動物的祖先?學術刊物《自然》11月5日發表由中國學者最新發現的一種遠古動物——章氏麒麟蝦。這種5億多年前的遠古動物集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就像一座橋梁,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
此次章氏麒麟蝦化石發現於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有5.2億年歷史。它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麒麟類似,集合了多種不同動物的形態特點。麒麟蝦的身體分節、有堅硬的殼,和現在的蝦相似。它的頭部有5隻眼睛,這是當時海洋中另一種動物——奧帕賓海蠍的典型特徵。麒麟蝦還有粗而短的前肢,靠抱握和夾持捕獵,這又與寒武紀另一種明星動物——奇蝦相似。
研究團隊還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對麒麟蝦化石進行了精細的演化分析。結果顯示,麒麟蝦的演化位置,正好是奇蝦等生物進化成真正節肢動物的一種過渡類群。它的出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中缺失的關鍵環節。
「麒麟蝦就好比演化中的橋梁。通過它們,人類能清楚地看到動物的遠古祖先,如何一步步從進化的長河中走來。」參與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說。
兩女子差點被座頭鯨吞沒
近日,兩名美國女子朱莉·麥克索雷和麗茲·科特崔爾在加利福尼亞州阿維拉海灘附近觀鯨。沒想到,海面上突然湧起波浪,一條座頭鯨瞬間出現在她們眼前,差點將她們連同獨木舟一起吞下肚。這一景象也被同行其他遊客拍下。麥克索雷回憶,因為太嚇人了,過程有點記不清,她只知道等回過神來,兩人漂浮在海面,獨木舟也被打翻,而那條座頭鯨消失不見了。幸運的是,兩人沒有受傷。座頭鯨因為經常會躍出水面,而受到觀鯨愛好者的喜愛。它們通常以磷蝦和小魚為食,且其食道直徑過窄,不會出現吞食人類的情況。海洋專家建議,觀賞海洋生物時仍然需要保持至少100碼(約91米)的安全距離。
希臘海島「試水」綠色交通系統
德國大眾集團11月4日與希臘政府籤署諒解備忘錄,將在希臘一座海島上提供電動汽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在這個小島上搭建綠色交通系統。
被選中的小島名為阿斯提帕雷亞,位於愛琴海上,人口只有1300,是一座頗受歡迎的旅遊勝地。島上公共運輸服務非常有限,只有兩輛公交車。
按照希臘政府和大眾的合作計劃,項目為期6年,將用1000輛電動車代替島上現有的1500輛燃油車。大眾將在島上安裝230個私人充電設施以及一些公用充電樁。此外,部分汽車租賃服務將被電動車和小型電動摩託車共享服務取代。
大眾集團執行長赫貝茨·迪斯4日說:「我們的長期目標是每個人出行都實現零排放,在阿斯提帕雷亞島項目上,我們將探索如何在眼前就實現這一願景。」
快速射電暴
來自銀河系磁星
本周《自然》雜誌發布的三項研究表明,銀河系一顆磁星(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是快速射電暴FRB 200428的起源。
2020年4月28日,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CHIME望遠鏡和美國的STARE2望遠鏡都探測到了來自天空中同一區域的一個快速射電暴。研究人員認為,FRB 200428源自銀河系內的一顆已知磁陀星——SGR 1935+2154。
來自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廣西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團隊,報導了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對這一天空區域的監測結果。雖然中國的望遠鏡沒有觀測到FRB 200428,但它記錄下了名為短伽馬射線暴的極高能爆炸,有助於我們了解引起快速射電暴的背後事件。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磁星至少是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全部快速射電暴的起源。
遠古女獵手
佔到三到五成
數百年來,科學家普遍認為人類早期為獲取食物就開始「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即男人外出打獵、女人採摘食物。然而,南美洲出土的一具9000年前女性遺骸推翻這種說法。美國研究人員以此為線索,推測史前美洲狩獵者中女性佔比達到三至五成。
研究帶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助理教授蘭迪·哈斯認為,這些發現不僅顯示「對至少一部分史前人類而言,『男性負責狩獵』這一假說不正確」,更說明當今勞動力市場上男女分工等「差異可能根本不是與生俱來」。
哈斯2018年在秘魯一處知名考古遺址與當地人發現兩具遠古人類遺骸。經由分析骨架和牙釉質,考古人員確認其中一具遺骸屬於一名17歲至19歲女性,另一具屬於一名25歲至30歲男性。隨同遺骸出土的還有一系列狩獵工具,包括石質拋擲尖物和動物處理工具,證明兩人生前為狩獵者,因為遠古人類有將人生前常用品陪葬的習俗。研究人員以這些工具為線索,推測那名女性生前主要捕獵安第斯鹿和羊駝的祖先。
由於不確定當時是否常見女性狩獵者,研究人員隨後分析美洲107處遠古遺址出土的429具遺骸。其中,27具陪葬品中有大型動物狩獵工具。研究人員說,這些狩獵者中11名為女性,足以「證明早期女性在狩獵大型動物時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綜合新華社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