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郭松齡起兵反奉,揭秘張學良如何在倒戈事件中贏得軍心

2020-12-10 歷史在哪兒

民國的那些事那些人都蒙著一層傳奇的色彩,有一對父子的故事至今還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那就是東北老張家張作霖張學良父子,這對父子不僅都曾身居高位而且都很有傳奇色彩。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位張少帥與自己的恩師郭松齡當年的那些事。

熟悉張學良的人對郭松齡都不陌生。郭松齡出生於瀋陽東陵區趙家鋪村的一個普通家庭。1913年秋天,打小就聰慧的郭松齡考入了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又回到奉天。與小小年紀的張學良結識後二人聊得非常投機,讓張學良學到了很多知識。此後,張學良一直把恩師郭松齡當作自己的兄弟。

當年風華正茂的張學良

01

1925年郭松齡舉兵反奉,其實郭松齡反奉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與奉軍高級將領楊宇霆的不和,又因為張作霖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了這位愛國將領的憤怒,於是假借「少帥」之名舉兵反奉,這「郭鬼子」還想著借「挾天子」的名義「令諸侯」呢。

也正因為這樣,郭松齡掌握了奉軍的精銳部隊。郭松齡的倒戈事件自然在全國產生軒然大坡,要知道此時奉軍剛剛贏得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正是如日中天,內部卻出了問題,外界包括日本方面一開始都是抱著看熱鬧的態度。只可惜,少帥在巨流河成功擋住郭松齡的攻勢,又從內部瓦解軍心,起兵反奉最終宣告失敗。

郭松齡

02

其實在12月中下旬,郭松齡的軍隊已經全無鬥志,郭松齡在12月22日在新民屯召開軍事會議。會議上,郭松齡面對一臉疲憊之色的將領們說,自己要親自去前線督戰。可惜,將領們低下頭沉默不語,郭松齡長嘆一聲,宣布散會。

郭松齡知道大勢已去,就開始計劃逃跑。23日凌晨2點,郭松齡攜妻子等一眾人逃走,走到遼中縣老大房村時,遇到了吳俊升部的騎兵。這時騎兵朝他們射擊,有一個隨行人員被射死了,他叫林長民,這林長民在民國也是著名的人物,林長民的女兒,叫林徽因。

電視劇《少帥》中的張學良

03

郭松齡被俘後,曾給張學良寫過一封信,請他照顧自己的老母親,無奈張學良卻沒有從父親手裡保住郭松齡的性命,實在是可惜。少帥晚年後說起這事,還為沒有保住恩師的性命抹眼淚。

槍斃郭松齡夫婦後張作霖就與張作相一起商量如何處置隨郭松齡一起倒戈的奉軍,張作相就說,這些兵也是小六子的兵,就交給少帥吧。張學良不僅沒有追究其他人的責任,還讓他們繼續任職。因此這次倒戈事件結束後只死了郭松齡夫婦。

《少帥》劇照

張學良此時25歲,這件事後變得更加得軍心,他知人善任,一直以來治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東北軍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都對他們的少帥很信服,他們心中也只有一個少帥。

可惜,雖然少帥的部隊上下一心,但是「九一八」事變後沒有打一槍一炮就把東三省拱手讓人,熱河戰役又遭慘敗,「不抵抗將軍」之名也就在張學良將軍身上坐實了。

相關焦點

  • 「反骨仔」郭松齡,反奉失敗後丟了身價性命,他有留下後人麼?
    眾所周知「郭鬼子」在反奉失敗後,郭松齡夫妻二人便被張作霖「就地正法」了。那麼問題來了,郭松齡到底有沒有後人留下,或者說如果有後人,在反奉失敗後,有沒有遭到張作霖的清算。如果郭松齡有後人,那麼今安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 「反骨仔」郭松齡,有留下後人麼?如果有今何在?
    (1883~1925),曾為奉軍將領,東北王張作霖的心腹將領、少帥張學良亦師亦友的結拜兄弟,由於郭松齡長得人高馬大,故人送外號「郭鬼子」。第一次是在1911年,因為受革命思想影響,時任清軍營長的郭松齡,隨著潮流萌生了推翻清朝的念頭,而且說幹就幹,直接在奉天參加了由張榕所領導的反清組織密謀起義;第二次便是1925年的反奉行動,反叛張作霖,並最終以失敗告終,同時丟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很多人說郭松齡反奉,是因為和楊宇霆爭風吃醋,純屬軍閥內部的「黑吃黑」,止為爭權奪利。這種說法百分百是錯誤的。是的,郭松齡在奉系軍閥裡功勞很大、得到的封賞卻很不相稱,而且,他是和楊宇霆政見不同,有很多爭執。但這決不是郭松齡反奉的根本原因。郭松齡之所以反奉,原因很簡單:他不能容忍張作霖「賣國」。
  • 郭松齡倒戈事件,對奉軍的損失到底有多大?
    郭松齡的反奉事件給奉系軍造成多大損失?首先可以肯定,損失非常大。大到奉軍最強大、最先進、最精銳的軍隊,幾乎被消滅了。從巡邏營開始到30萬東北軍,在張作霖領導下的奉軍一直是具有濃厚封建習慣的私人武裝。這也是智峰第一次戰爭中,匪徒人數不少於直軍人數的重要原因,而吳佩夫卻把他們打成碎片。自從郭松齡加入奉軍以來,這種情況已經改變。郭嵩齡得到了年輕指揮官張學良的支持並參軍。儘管郭松齡有很多問題,例如心臟和心臟,必須報告心臟和心臟,但是毫無疑問郭松齡的訓練能力。在郭松齡的訓練下,奉軍終於有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它已成為奉軍所有民馬中最強大的軍隊。
  • 郭松齡手握7萬大軍反對張作霖,兵臨城下,為何又失敗了?
    當時的張學良本尊,正在巨流河東岸布防,而他的對面,打著他旗號起兵造反的,正是他一生的授業恩師——郭松齡。 這樣的教學方式,贏得了張學良的尊敬。 1920年,張學良從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很快便向父親張作霖推薦了郭松齡。 在張學良的支持下,郭松齡對他手底下的東北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頒布了包括「淘汰匪兵、兵痞」、「進行愛國教育」在內的諸多新規。
  • 郭松齡倒戈事件後,日本找張作霖兌現密約,張作霖是如何應對的?
    1925年11月23日,奉軍爆發了「郭松齡倒戈事件」。由於張學良對郭松齡信任異常,郭松齡部配備的都是精兵強將,武器裝備也是當時奉軍最先進的,因此郭松齡部是當時奉軍內部戰鬥最強的部隊。也正是因為如此,郭松齡在短時間內便打到了奉天附近,眼看就要攻入奉天城了。為了拖住郭松齡,為自己重新集結力量爭取時間,張作霖便找了日本人幫忙。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張學良為什麼說:如果有郭松齡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退到關內的張學良及東北軍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指責和唾罵,此時的張學良悔恨交加,不無感慨地說:"如果茂辰在,日本人絕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呢?這得從郭松齡這個良師益友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說起了。 郭松齡,字茂辰,188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
  • 郭松齡不願為虎作倀,率軍圍攻張作霖,卻成了張學良一生的遺憾
    前言1925年12月中旬,伴隨著寒冷呼嘯的北風,一場爭奪權力與勢力的戰爭在東北大地上拉開始了序幕。交戰的雙方同用了張學良的旗號,在這場戰爭打響時,張學良本人正在巨流河東岸進行布防工作,連他也沒想到一河之隔的對岸,以他名號造反的人是他的授業恩師,郭松齡。郭松齡出生於1883年,是遼寧瀋陽市人,據說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他出生時剛好是中國受列強凌辱的時代,當時的東北地區首當其衝,日俄兩國多次將戰火引申到此,明目張胆地瓜分中國的領土。
  • 張學良與郭松齡,為什麼從良師益友,變成反目成仇,戰場刀兵相見
    郭松齡是張學良的親信。一個跟著爹,一個跟著兒子,本來郭松齡和張學良的關係是師徒,郭松齡是張學良的老師,但是兩個人後來處成了忘年之交。張學良和郭松林認識是在張作霖辦的東三省講武學堂,他們是因為情懷才那麼投機,特別談得來。郭松齡在1904年的時候,日本和俄國在我們國家領土上打了一場戰役,最後日本人贏了,叫日俄戰爭。
  • 蘭臺說史·《少帥》裡看不到的真實郭松齡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而現實中,據東北軍老人們回憶中的郭松齡確實如此。參謀趙毅回憶:「郭氏為人剛愎自用,作風跋扈專斷,不為張作霖所重,獨賴張學良多方向其父講好話,終於使郭得以暢行其意志。」張學良的親信劉鳴九也稱郭松齡給張學良當參謀長時,開始時對張學良「奉命惟謹,十分恭順」,但隨著張學良信任的增加,郭松齡日益驕橫,而且劉鳴九也回憶郭松齡待人處事偏激狹隘。
  • 鼎盛時擁兵40萬,人生中8次倒戈,結局慘死海上,馮玉祥究竟如何
    倒戈將軍馮玉祥的愛國之路充滿了離奇馮玉祥的第一次倒戈行為發生在1911年的灤州起義,作為清廷中下級軍官他倒戈起義造反,緊接著在清朝滅亡後加入袁世凱的陣營,成了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成為旅長後,他再次深耕軍伍,四年後,率軍與護國軍作戰,因戰功被袁世凱封為三等男爵。
  • 郭松齡叛亂造成的奉軍損失有多大?史學家:遠不止帳面上的損失
    郭松齡反奉這件事情,一直是東北老少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張作霖在一次直奉大戰之敗後,養精蓄銳,幾年後,發動了第二次直奉戰役。第二次勝利之後,奉系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其中當屬精銳的是張學良有郭松齡管理的第三兵團。
  • 回望918,張學良為何不抵抗?兩場戰爭已將東北軍血脈消耗殆盡
    1931年9月18日晚上8點,北平中和戲院內人群湧動,臺上正在演出的是著名京劇家梅蘭芳。在戲院二樓的包間中,站著20多名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保護著正在看戲的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夫人于鳳至、以及趙四小姐。三人有說有笑,喝著茶,吃著點心,看著梅蘭芳的《世界鋒》,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
  • 郭松齡七萬精銳兵臨城下,為何很快兵敗被殺?在錦州犯下三個大錯
    在擊敗張學良和張作相的部隊攻克連山防線(今葫蘆島市境)之後,郭軍於1925年12月5日進入錦州,這可是關內外的咽喉要地和瀋陽的重要屏障,了解遼瀋戰役的朋友自然清楚。 對於郭松齡反奉的軍事行動,日本政府和關東軍在一開始處於觀望狀態,也就是吃不準張作霖、郭松齡哪個掌握東北對日本更為有利,因此宣布了「中立」。所以跟雙方同時進行接觸待價而沽,在這方面,實用主義者張作霖已經是急病亂投醫,口頭答應了日本人的一切要求,只要日方能夠幫忙保住其權利和地位即可,而郭松齡的態度則截然相反。
  • 為何馮玉祥被稱為倒戈將軍?原來他八次叛變,好在沒有投降日本
    第二次叛變:1915年,也就是大總統的袁世凱倒行逆施,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準備復闢。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袁世凱復闢之前,馮玉祥是袁世凱麾下將領。後來馮玉祥見袁世凱軍隊與南方軍隊的交戰中處於下風,且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馮玉祥遂倒戈,加入倒袁的護國運動。
  •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為啥能接管東北?老張把小張安排的明明白白
    東北群雄不是老奸巨猾的老狐狸,就是機敏善變的人傑人精,那麼張學良是如何坐穩東北王的位子的呢? 其實早在皇姑屯事件之前,張作霖便已經有意識的向張學良交接權力,為張學良鋪路了,這是因為張作霖曾經好幾次遭到刺殺險死還生,他已經意識到自己並不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