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蘇聯時代的莫斯科狂歡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瑪格南圖片社 MagnumPhotos瑪格南圖片社

在埃爾米塔日的夜店裡消遣取樂的情侶。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在俄羅斯文化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充滿傳說的十年。提到那個年代,不只是從解體的蘇聯秩序走向全球資本主義的轉型,還關乎一場令人難忘的文化運動。本土藝術,流行音樂,銳舞文化,時尚,這些都在政治混亂的漩渦中野蠻生長起來,至今仍在當代俄羅斯文化和影像中迴響,並影響著此後的一代又一代人。瑪格南攝影師格奧爾基·平克哈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在1990年代拍下的作品,便是對那個十年的獨特見解,記錄了新生國家裡的歡愉、風險和身份探求。

迪斯科。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1988年6月底,在蘇聯岌岌可危時,我加入了瑪格南圖片社,」平克哈索夫回憶道,「1988年8月初,我跟法國解放報的一位記者待在布拉格,記錄布拉格之春二十周年。我的第二份測試是去記錄亞美尼亞小鎮久姆裡(曾用名Leninakan)和斯皮塔克的地震,那讓我大為震驚,比戰爭更恐怖。恐襲只會破壞一些建築,但那裡儼然已是一片廢墟。」

上:埃爾米塔日花園一景。這是一個流行的碰頭地點。

下:莫斯科的派對上,擅長模仿瑪麗蓮·夢露的Vladik Mamyshev。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此後,我在莫斯科為法國雜誌《Actuel》拍攝,後來又為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發表於《紐約時報》的文章《年輕俄羅斯的叛逆頹廢》(Young Russia’s Defiant Decadence)拍攝配圖。為紐約時報拍的作品成了一個開端,也是此後我用鏡頭記錄改革的基礎。

進入Arlequin舞廳前必須在入口存放槍枝。

莫斯科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在九十年代初,莫斯科的夜生活和流行音樂蓬勃發展,全新獨立雜誌《OM》和《Ptyuch》很快成為當地的時尚聖經,迅速崛起,地下藝術開始進入放開後的媒體空間,一切都在無管制自由市場的框架下生長起來。在那個新的莫斯科,放縱成了一種探索工具、一場旅程,走向的是不可預知、令人陶醉的未來。

俄羅斯,1995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身為紐約時報通訊員,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奇妙人物和亞文化,感到一股全新的、強有力的青春活力、生命力和熱情,這些都推動著社會變革。我會把這比做馬列維奇、馬雅可夫斯基、艾森斯坦等俄羅斯先鋒人物,他們也是跟二十世紀初的革命齊頭並進。」平克哈索夫回憶。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埃爾米塔日花園裡的舞廳。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那就像一場海嘯。前一代人沒法捍衛他們崇尚國家統一和傳統社會秩序的價值觀——於是這場海嘯不斷推進,淹沒並推翻不穩定的腐敗政權。對我來說,這並不像六十年代的歐洲,這是代際的衝突,年輕人推翻墮落的父母,渴望掌權並宣告新的正義。」

莫斯科表演藝術家Garik Vinogradov在家裡舉辦演出。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瑪格南攝影師格奧爾基·平克哈索夫於1952年生於莫斯科,自七十年代末以來便從事攝影,後於1985年搬到巴黎。今天,鐵幕已經消逝,而同時屬於兩側世界的平克哈索夫在1993年完成了一份一針見血的莫斯科視覺探究。

Victor Frolov和朋友。

聖彼得堡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東正教洗禮。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他帶著相機,一路探尋未知的歡愉,去到舞廳、賭場、酒店和同性戀俱樂部。平克哈索夫的拍攝對象或是沐浴在紅色、綠色和藍色的燈光中,或是出現在舞池的煙霧和雷射下,他們無不沉浸於自己的世界,靜止不動,跳出短暫的瞬間成為永恆。

偷住在城市中心區一間房子裡的藝術家們。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平克哈索夫以拍攝光線的出色作品而為人所知,他能夠讓最為單調平凡的場景變成堪稱經典的靜態畫面。

他曾拍下在舞廳裡擁抱的一對同性戀情侶,以及在紅場上欣賞煙花的人群,這些照片遠遠不只是記錄,更是對全球歷史和俄羅斯人精神本質的深刻洞察。

埃爾米塔日花園一景。這是一個流行的碰頭地點。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埃爾米塔日花園一景。這是一個流行的碰頭地點。

俄羅斯,莫斯科,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攝影師與藝術和電影有著深刻的聯繫,這也對他的攝影作品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對所有的瑪格南同仁有著深深的尊敬,但最為景仰的還是圖片社的創始人,尤其是亨利·卡蒂爾-布列松的性格。我感覺自己跟他離得很近,因為他和我一樣,一開始是藝術家,也並不打算成為記者。是種種際遇,以及希望見證身邊世界的熱忱,讓他承擔起這個角色。」平克哈索夫這樣表示。

俄羅斯年輕人常去麥當勞吃東西。

莫斯科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基輔車站。

前蘇聯,莫斯科,1991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我是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那裡第一次聽到布列松的名字。在我的藝術生涯之初,塔可夫斯基很喜歡我的攝影作品,但是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他就讓我把布列松視為榜樣,我當時還不知道這是誰。

『世界日新月異,』塔可夫斯基說,『不會總是像現在這樣的,有機會就抓緊拍吧。』我把他視為大師,自然不能忽略他的建議,即便當時的我並不想從事紀實攝影,也不想窺探別人的私人生活。他是對的,世界變得非常快。誰能想到蘇聯會解體,一切溝通交流也不斷改變。今天再來看這些照片,我們會覺得這種生活仿佛來自遙遠異域。」

在GUM中央百貨商店購物。

俄羅斯,莫斯科,1997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平克哈索夫以個人視角刻畫那十年光陰,拍攝了從八十年代的地下走到地上的創意先鋒,其中每個人都在九十年代的新世界裡找到了不同的道路。鏡頭下的藝術家Garrick Vinogradov在個人工作室裡;擅長模仿夢露的Vladislav Mamyshev-Monroe則打扮成前者的模樣,在奢華的大都會酒店裡被抓拍到;音樂人Boris Grebenshikov在明媚的陽光下靠在牆邊,身旁是自己的女兒......

葉爾欽和戈巴契夫的人形紙板。

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廣場,1993年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與此同時,平克哈索夫的攝影探索也不限於夜生活和波西米亞。他還把鏡頭對準街頭、偷住房子的現象、火車站、辦公室,甚至是跟錢打交道的股交所,以反映那個年代錯綜複雜的狀態。

列寧雕像(第二天便換上了彼得大帝的雕像)。

聖彼得堡,莫斯科站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1993年,俄羅斯的白宮在憲政危機中燃起戰火,商店裡食品短缺,失業情況嚴重,經濟危機如烏雲籠罩。雖然觀眾可以清楚意識到平克哈索夫作品的黑暗底色,這些照片卻依然有著一種懷舊感。外國廣告的鮮亮色彩和對豔麗奢華的渴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都會是俄羅斯文化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透過平克哈索夫的鏡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最初的新奇、清醒與驚嘆。

在紅場欣賞克裡姆林宮的煙火。

莫斯科

© Gueorgui Pinkhassov | Magnum Photos

原標題:《與Gueorgui Pinkhassov在後蘇聯時代的莫斯科狂歡》

瑪格南圖片社,傳遞影像力量,講述真實故事。

官方微博微信:MagnumPhoto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