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劉嘉敏 通訊員 楊紀歐)3月10日下午,陳東紅醫生剛披上紅馬甲,作為志願者站在了小區防控一線,沒多久,一行7人就湧進了名仕閣小區的出入大堂。職業的敏感立刻讓他警惕起來,他提高聲音進行疏散:「請大家散開,距離1米以上排隊測體溫。」然後他手握體溫槍,伸直手臂,逐個給大家測體溫。突然,他的臉色一變,暗自想:「37.8℃!這麼高?」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白衣女子,他再次提醒大家,請大家站開一些。他請女子伸出手臂,測手腕的溫度,顯示是37.6℃,再測脖子的溫度,同樣高。女子解釋說,可能是剛下車的原因。陳醫生立刻請女子站在門外通風的地方,女子要把手中的物品交給同行者,也被陳醫生制止,他請同行者先不要接觸,讓女子安靜一會再測體溫,並再次疏散大堂裡的進出人員。女子在通風處站了一會,再測體溫是36.6℃,大家舒了一口氣。陳醫生叮囑女子繼續監測自己的體溫,儘量減少與人近距離接觸。
陳東紅在羅湖區桂園街道老圍社區名仕閣防控,這是一座高層住宅樓,居住著500多戶人家,出入的人員很多。上崗不到半小時,陳東紅就遇到了特殊情況。憑藉做醫生的經驗,他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妥善處理,穩定了現場氣氛,緩解了大家的緊張情緒。
整個過程,陳東紅髮揮職業優勢,穩定大家的情緒。負責老圍社區志願活動的健景楊社工暗暗喘了一口大氣:幸虧有這樣的居民敢於擔當,在社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做志願者。
這是陳東紅在老圍社區做志願者的第一天,而他卻不是第一天做志願者。早在2月14日,他就是一名勇敢的抗疫戰士了。
醫者仁心溫暖群眾自製簡易「防護服」衝在防疫一線
陳東紅是一位整形外科醫生,他很遺憾沒機會像呼吸科和傳染科的醫生一樣衝到防疫最前沿救死扶傷,但他積極協助醫院所在社區,對醫學觀察人員入戶測體溫、詢問接觸史、協助解除隔離等。那時,防護用品還不是很充足,他與夥伴們用垃圾袋當鞋套,雨衣做「防護服」,自己縫製「防護帽」。就這樣,他們身著簡易「防護服」,用醫者的無私無畏,連續20多天奮戰在防控第一線。天性樂觀的陳東紅,特意在自己縫製的防護帽上加上了蝴蝶結,並保存下來留作紀念。隊友們被他的積極樂觀感染,也變得輕鬆起來。
早在疫情爆發初期,他便迎難而上,勇敢擔當,用醫者仁心的人間大愛,溫暖著被疫情困住的群眾,激勵著周圍的夥伴共同抗疫。
義務當起講師進行培訓 自製視頻化解市民恐懼
疫情初始,他發現許多人處於憂慮狀態,面對不可知的疫情充滿了擔憂。於是,他憑藉自己行醫28年的經驗,搜集國內外防護知識,並親自示範,將洗手的七步曲做成視頻,把口罩的使用範圍和方法做成PPT,為三個社區的居民做線上培訓十幾場,讓人們學會正確防護,化解了大家對病毒的恐懼。聽過他上課的人都說,學到了很多防護小常識,是平時沒有注意到的。
隨著深圳市的全面復工,返深人員劇增,社區防控到了關鍵時刻,老圍社區黨委決定在社區疫情防控圍合管理的7個出入口增派人手,對病毒嚴防死守。健景社工立刻面向社區發出了火線召集令,招募疫情防控志願者。家住老圍社區名仕閣的陳東紅,聽說社區需要,立刻報名,進入社區疫情防控第一線,並當即申請辦理義工證,正式加入義工隊伍。戰爭年代,英雄們火線入黨;和平時期,疫情防控,普通居民火線加入志願者行列,同樣令人鼓舞和感動。
作為一名醫生,在疫情防控中,他把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到極致。到老圍社區防控崗位的第二天,就義務當起了講師,為社區抗疫志願者進行培訓,教大家如何自我防護,在防疫崗位上遇到特殊情況該如何應對。他現場示範洗手的七個步驟、測量體溫的最佳距離,以及手機、鑰匙等隨身用品的正確消毒方法。他講得深入淺出,志願者聽得津津有味。培訓結束後,志願者張先生表示,很受益,再站崗執勤時就更有信心了。
老圍社區負責抗疫志願活動的健景楊社工感謝他的加入,他謙遜地笑笑,說:「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是我的天職。在這特殊時期,不能進病房,但堅守在社區疫情防控第一線,同樣義不容辭,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