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為我國第34個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今年兒童預防接種日主題是「及時接種疫苗,共築健康屏障」。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流感病毒每年在中國都會造成一定範圍感染,但由於其病死率比新冠病毒低,所以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其實流感在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群中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張文宏建議,現在打疫苗一般是一類疫苗孩子是必打,二類疫苗醫生提倡打。
一類疫苗對小孩子的意義尤其大,比如結核病的疫苗、肝炎的疫苗,這些接種的疫苗都有非常重要的時間點,最好在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接種,而且接種一次基本上是終生免疫。
而流感、水痘、肺炎這樣的二類疫苗,國家雖然沒有強制要求接種,但是這種苗很多時候除了孩子以外,對整個人群來說意義都很大,醫生也提倡打!
目前國內最佳效果的疫苗(包含一類二類)接種方案如下:
該方案將自費疫苗和免費疫苗整合在一起,包括16種疫苗共計36劑次,可以預防20種感染性疾病。
年齡 推薦接種的疫苗種類
出生24小時內
B肝疫苗+卡介苗
2月齡
B肝疫苗+五聯疫苗+肺炎疫苗+輪病疫苗+流腦疫苗
3月齡
五聯疫苗+肺炎疫苗
4月齡
五聯疫苗+肺炎疫苗+輪病疫苗+流腦疫苗
6月齡
輪病疫苗+手足口疫苗+流感疫苗+流腦疫苗
7月齡
B肝疫苗+手足口疫苗+流感疫苗
8月齡
麻風疫苗+乙腦疫苗
12月齡
水痘疫苗+肺炎疫苗+流腦疫苗
18月齡
五聯疫苗+A肝疫苗+麻腮風疫苗
2歲
乙腦疫苗+腮腺炎疫苗
4歲
麻腮風疫苗+水痘疫苗
6歲
百白破疫苗
9歲
宮頸癌疫苗3劑
疫苗接種除了對孩子身體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入學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預防接種證是孩子入託、入學、出國等必須提供的預防接種證明材料。
我國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對所有入託、入學的孩子查驗接種證;沒有完成第一類疫苗全程接種的孩子,必須及時進行補種,6歲及以上入學兒童在完成所有免疫規劃疫苗全程接種後,預防接種單位同時要出具《國家免疫規劃疫苗預防接種完成證明》,在兒童入學時交學校查驗存檔;未完成全程接種的適齡兒童,要及時安排預約和補種,儘可能在兒童入託、入學前完成補種。
此外,入學前的父母還要密切關注當地實時的疫苗接種政策。比如近兩年,貴陽市幼兒園入學前的接種證查驗,明確要求孩子入園前需要加種腮腺炎疫苗。
2018年,流行性腮腺炎在貴陽市學校和託幼機構學生中發生聚集性病例,導致部分幼兒園、小學採取停課措施。
貴陽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科長高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多數兒童在一歲半左右已接種一劑免疫規劃疫苗內的麻腮風疫苗,而第二劑的接種,目前我省還未納入免疫規劃疫苗。但現在很多研究都發現,腮腺炎疫苗一劑的保護率不高,第一年後只有70%左右。到兒童入學入託年齡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保護性了,要2劑才能達到更好地保護。因此,2018年腮腺炎疫苗納入入學入託建議接種的疫苗。疫苗接種率上來了,2019年,貴陽市腮腺炎的發病率大幅下降。
提示!有下列症狀的小朋友不適合接種疫苗:
1.傳染病恢復期,或者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而未過檢疫期的兒童不宜打預防針。此時孩子的免疫力可能比較低,若此時打預防針容易使孩子發生不良反應,有時會讓孩子病情加重。
2.感冒、發熱的時候不能打預防針。此時若打預防針會使體溫升高,誘發或加重疾病。
3.患哮喘、溼疹、蕁麻疹的孩子和有過敏性體質的孩子不宜打預防針。這類孩子打預防針後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些致敏性較強的預防針(如麻疹活疫苗或百白破混合製劑等)會導致孩子過敏。
4.有癲癇和驚厥史的孩子不宜打預防針。這類孩子如果打預防針,尤其是打乙腦或百白破混合製劑,可能會發生暈厥、抽風和休克的危險;有嚴重佝僂病的孩子不宜用小兒麻痺糖丸疫苗。
5.患急、慢性腎臟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化膿性皮膚病等。
6.預防接種期間,若孩子不舒服,有嘔吐、腹瀉和咳嗽等症狀時,在徵得醫生的同意後可暫時不打預防針,待症狀好轉後再補打。
7.近一個月內注射丙種球蛋白者也不宜接種疫苗。等疾病恢復正常後即可進行常規接種。如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免疫缺陷則不能進行預防接種。
8.皮膚患病如寶寶的接種部位有嚴重的皮炎、化膿性皮膚病,則應在治癒後再行接種。
9.對雞蛋過敏的寶寶都不宜接種流感疫苗。
10.如寶寶的大便比平時增多,即出現腹瀉時也不宜口服用脊髓灰質炎疫苗。
11.肛周膿腫大多是由於全身抵抗力下降感染細菌引起。因此有肛周膿腫的寶寶不能接種口服脊灰疫苗和輪狀病毒疫苗,接種其它減毒活疫苗也要慎重。
本周預告
家有四寶
是瘋狂交響樂還是美妙協奏曲?
4月29日晚
貴州衛視完達山《育兒大師》
帶你體驗多寶家庭的別樣滋味
快去翻看你家的這個本子,對孩子非常重要!
【來源:貴州衛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