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亡國之君下場悽慘,南唐後主李煜就是一個典型,身為帝王的李煜,沒有因為政績而留名青史,反倒是因為詩詞而流傳後世,「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世人皆知。
李煜作為一個詩人、詞人是成就極高的,不過作為一個皇帝卻是十分悲催不幸的,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不僅南唐滅亡了,就連他心愛的皇后小周后也讓人強幸了,可他連屁也不敢放。
公元975年,農曆二月,北宋大軍南下,李煜當時考慮無力抵抗,放下皇帝的架子向北宋乞求投降,可是北宋沒有答應,無非是投降的一些條件沒有談攏,最終北宋大軍攻破金陵。
李煜出城投降,在這樣的情況下投降如同被俘一樣,不過宋太祖為了彰顯仁義,在李煜及小周后被押送到開封之後,就冊封李煜為違命侯,從「違命侯」這三個字就不難看出李煜的處境。
當時宋太祖趙匡義對李煜還算守禮,對小周后也是秋毫無犯,可惜李煜剛到開封沒有幾個月,宋太祖趙匡義就死了,繼位的是趙匡義的弟弟趙光義,即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頗有手段的人。
初繼位的宋太宗冊封李煜為隴西公,在爵位上是高升一級,實際上這是展示給天下人看,新皇帝比老皇帝更為寬厚,可實際上李煜的處境更為艱辛了,宋太宗早就對小周后垂涎三尺。
常言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宋太宗看上了小周后是跑不掉的,於是藉口讓小周后進宮謝恩,乘機強留小周后在宮裡過了一夜,不料第二天小周后回去了,就大罵李煜洩憤。
這樣的民間流言在宋人葉夢得的《避暑漫抄》等書籍中就有記載,而龍袞的《江南錄》則把此事描述的更為詳細,說是小周后跟隨其她貴婦一起進宮謝恩,可是唯獨小周后宿了一夜之後才出宮的。
據說從此之後,宋太宗就三天兩頭地召小周后進宮,逐漸變得肆無忌憚,有一次甚至還請來畫師,把強幸小周后的場面畫了下來,一共分為好幾幅畫,統稱為《宋太宗強幸小周后》。
遺憾的是這些畫後來都失傳了,後人據此創作出了《熙陵幸小周后》,不過就連這幅創作的畫也丟失了,以至於此事真假難以考證,不過有一點可以知道,小周后應該是遭到了不禮的對待。
為什麼小周能夠默默忍受這樣的屈辱呢?畢竟她曾經是一個皇后,遭受如此恥辱肯定是一心求死,而為什麼小周后沒有自殺呢?恐怕是為了保全李煜,一旦她自殺了,難免會牽連李煜。
那麼作為皇帝的李煜,遭遇如此恥辱為什麼沒有自殺呢?其實從《虞美人》這首詞中不難看出,李煜對故國是心存嚮往的,也許正是如此,公元978年,李煜被毒殺,時年42歲,不久之後小周后也隨之香消玉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