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賦》的熱播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就連平時不看電視的朋友也會在看了一些片段之後,加入討論大軍。一開始,大家只是覺得電視劇場面恢弘,漸漸的發現這部劇有點不對,它所要呈現給我們的不是歷史,而是為秦始皇樹立正面的形象,可是秦始皇自他活著到現在,一直都是「暴虐」的代名詞啊!
當然,有人認為秦始皇對中國歷史進程奉獻巨大,對其讚不絕口,說他結束了春秋列國數百年的戰亂,說過他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這些讚美秦始皇的人,想必看過或者聽過賈誼在《過秦論》中對秦始皇功績進行肯定的那一部分。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只看到功績,而看不到秦始皇功績背後的屍海,真的是可悲的。我們一直記得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我三十萬同胞之事(這事必須記得),為何不記得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殺了多少六國之人,難道只是因為秦始皇是中國人,秦始皇是統一六國的「大英雄」嗎?
秦朝自商鞅變法之後,整個秦國就是一部機器,一部戰車,把老百姓像軍隊一樣管理起來,一人犯罪,牽連多人,軍隊記錄軍功更是以斬首記,也就是說,別的國家打仗以戰勝為目的,秦軍打仗以斬首為目的,每一個升官封爵的秦人背後,都是堆著他國兵士的腦袋。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秦軍殺了多少人?司馬遷在《史記》記載了兩次秦軍斬首他國士兵的人數:
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斬首十萬。
實際上,秦軍在攻佔六國戰爭中,死亡兵士遠不止這13萬人,有人曾經統計過,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秦軍死亡人數加上六國被斬首的軍士,高達150萬之多。
如果有人非要認為,統一六國本來就要付出這麼多代價,那六國統一之後呢?是不是該過上美好而又幸福的日子呢?並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修長城、修皇陵、修阿房宮,全是浩大的工程,民夫被徵用者數不勝數。董仲舒在《限民名田疏》指出秦朝徵用民夫人數之多:「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也就是說,秦朝徵用民夫的數量是以前天子徵用民夫的三十倍。
秦始皇不僅徵用民夫數量多,而且要求十分嚴苛,沒有在規定的時間中到達,直接就會被斬首:「失期,法皆斬。」當年劉邦當亭長時,送人去驪山做苦役,途中將人放著走,自己也只敢從小路逃走。
怪不得陳勝起義之時有這樣的吶喊:「天下苦秦久矣。」
一個為統一天下殺了那麼多人,一個統一天下後奴役那麼多年人的秦始皇,竟然在《大秦賦》中被變著法的歌頌,這樣的歌頌完全就是空中樓閣沒毫無根據。
說什麼秦國人有飯吃,六國百姓自願進入秦國,還一個個主動參軍,殊不知歷史上都是秦國人活不下去,紛紛逃往六國。秦國人逃往六國的道路十分艱辛,畢竟他們連離開縣境都是需要官府同意。如果有幸逃出秦國,後來秦國攻下該地,出逃的秦人會被秋後算帳。
嶽麓秦簡《奏讞書》中則看到母親攜帶幼子逃亡他國,該國被秦佔領後,母亡子存,追究法律責任的案例。
《大秦賦》是根據孫皓暉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改編,卻號稱歷史劇,無視「小說」二字。一個在歷史上被公認的暴君秦始皇,非要將其演繹成明君,如此,深信該劇之人,如何會有正確的歷史觀?
參考資料:
賈誼,《過秦論》;
司馬遷,《史記》;
曹旅寧,《嶽麓書院藏秦簡(肆)公布的歷史意義》;
史式,《警惕秦帝國的專制幽靈——孫皓暉隔行論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