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女特工」王一知,多次主動拒絕當大官,後來的結局如何?
看過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觀眾,一定會對影片中我黨的地下女交通員印象深刻,那麼你知道她的原型是誰嗎?她就是張太雷的夫人——王一知。
王一知,1901年出生於芷江縣一個封建家庭,父親是一個迂腐的老學究,滿腦子都是男尊女卑那一套,只因為王一知是個女孩,就對他們母女倆冷酷無情,不久,父親納妾,王一知的母親為了將她養大成人,不得不忍辱偷生。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使王一知過早地嘗到了人生的艱辛,14歲那年,母親終因忍受不了封建禮教的折曆含恨而死,她滿腔悲哀,憤然離家出走。
後來,她在親友的幫助下進入桃源省立第二女師求學,在這裡,王一知整整學習了5年,可是父親沒有給過一分錢,所幸她的人緣極好,鞋襪破了,同學們把自己的給她穿,飯也是大夥勻給她吃。
1921年夏天,王一知從女師畢業,她用學校發還的10元保證金作路費回到了芷江,在舅父家,她把母親生前寄放的首飾、衣物收集起來,打算變賣作旅費,到北京去考女師大。
沒想到,回芷江的當天她就被父親發現了,絕情的父親不準她再出門讀書,要給她找個婆家,一嫁了之。
父親的霸道,阻擋不了王一知嚮往自由、幸福和革命的腳步,為躲過父親耳目,她將行李託人帶往桃源,而自己趁著月色悄悄地上了路,等她趕到桃源,行李卻在途中被土匪搶走了。
沒有盤纏怎麼去北京?她只好來到漵浦向警予創辦的小學當教員。
在漵浦小學,她第一次看到中共的宣傳資料,外出求學的欲望更強烈了,1922年2月,她和王劍虹、丁玲等4位女師同學前往上海,踏進了平民女校的校門。
上海平民女校是我黨以「提倡平民教育」為名,開設的黨團活動機關,張太雷具體負責女校的領導工作,王一知也因此和他結緣。
1927年12月12日下午兩點多,廣州起義爆發的第二天,起義總指揮張太雷坐著一輛敞篷汽車,從起義總部向槍戰正急的廣州大北門駛去,汽車行至惠愛西路時,前面突然出現一群工賊組成的反動武裝,他們身著便衣,對著張太雷舉槍便射,張太雷身中三彈,壯烈犧牲,年僅29歲。
張太雷犧牲後,王一知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黨中央給予了她親切的關懷和照顧,瞿秋白等領導人經常來看望她,幫助安排生活,於是她化悲痛為力量,更加堅定了自己革命的信念,先後在上海和重慶做黨的地下工作,幾十年如一日。
新中國成立前夕,領導人在找王一知談話時提到,「可以挑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而王一知最後選擇的是教育事業。
上海解放後,王一知奉命接管昊淞中學,並任該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之後又擔任了北京京華中學校長、北京市第101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
當時,國家給她定的是行政8級,享受部長級待遇,但她推辭了,並多次申請把自己的工資級別下調為12級。她從教30年,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如李-鐵映、施光南(著名作曲家)等,都是她培養的學生。
晚年,王一知依然十分懷念與張太雷相處的短暫歲月,曾到常州尋找丈夫的足跡,帶病寫下《回憶太雷》的文章,追憶曾經相處的美好時光。1991年11月,王一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