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正上演呼吸機瘋狂搶購大戲……)
轉型賣呼吸機單人兩周銷售額破2200萬元;客戶一開口要1萬臺訂單,只買貴的;最嚴苛的美國市場也放出綠色通道;廠家貨物排期已到7月後,生產周期變長……
北京時間4月13日零時,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新冠肺炎疫情已致全球180萬人確診11萬人死亡,其中,美國確診病例升至53萬多人。
疫情不斷擴散,用來挽救病人的呼吸機迎來全球搶購熱潮。疫情暫時穩定的中國廠商,在保證國內呼吸機供應的同時,也開始接收到難以計數的國外訂單。
國際貿易與硬體製造皆有深厚基礎的深圳,開始上演一出出呼吸機搶購大戲。圍繞呼吸機,一些中國外貿商迅速轉型謀得收益,一些廠家面對大訂單卻懊惱於物料不足,一道零部件國產化的難題擺在面前。
普博科技呼吸機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外貿:兩周單人銷售額達2200多萬
春節假期後,從老家回到深圳的黃石(化名),為其燈具訂單受疫情嚴重影響而煩惱時,看到國外疫情開始升級,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疫情率先暴發。
黃石的西班牙語國家客戶對口罩、防護服及呼吸機等防護物資設備的需求猛增。
隨後,黃石馬上調整業務方向,主動對接西語國家客戶的需求和國內生產廠家,做中間商服務。兩個星期時間,黃石就完成了2200萬元銷售額。
此前國內口罩生意火爆時,微商是朋友圈內最活躍的群體,大量口罩產銷信息紛紛傳播;而隨著國外呼吸機等需求徒增,一些外貿商的朋友圈更為活躍。
黃石在朋友圈內,經常會轉發一些呼吸機現貨的廣告。現在他的主要工作,是待在觀瀾的家裡用手機接單。
黃石 朋友圈呼吸機廣告
黃石投身燈具外貿生意已有十餘年,自遇上2016年開始的外貿下滑曲線後,生意一年不如一年。進入今年疫情期,多行業外貿業務遭受較大衝擊,反而防疫物資設備出現爆發式增長。隨著資本不斷進入,從口罩、額溫槍到呼吸機,防疫產品的檔次越來越高。
黃石主要做呼吸機訂單。呼吸機有極高技術門檻,他每次只做幾十臺的訂單,穩紮穩打。
黃石介紹,3月以來,國內呼吸機廠商基本沒有現貨,「中間商說手裡有10臺、20臺可以,有幾千臺呼吸機的都是騙子,貨源真實性都沒有。」
「我做了十幾年生意,沒想到這麼好做。我們以前做燈具要4個月結,但是廠家要6個月出貨,現在倒一下子錢來了,而且是現金,提前全額打款。」
目前,黃石主要只做某公司的VG70呼吸機。現在,這款機器需要提前全額打款才會有機會排單,價格從原價15萬多漲到30多萬。「但就是炒到這麼高價,也拿不到現貨。很多中間商說22萬一臺,讓你先打50%預收款,設坑忽悠人。」
黃石不是個案。深圳外貿受疫情衝擊下,記者採訪的數十名外貿商都轉型投身防疫物資設備的生產貿易環節。
邁瑞醫療工作人員介紹呼吸機產品。
廠商:客戶開口要一萬臺,預付打全款
工信部介紹,到3月30日,中國已籤國際訂單量約2萬臺,同時,每天還有大量的國際意向訂單在洽談。
這些訂單量主要是廠商結合實際產能理性接單的結果,還不是從中間商環節的數據進行統計,其實遠遠滿足不了全球市場需求。美、法、英等多國均表示呼吸機短缺,全球需求已飆升至數十萬臺。
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對醫療器械設備出口監管趨嚴。
根據3月31日國家及省級藥監部門國產呼吸機註冊信息,深圳僅有邁瑞醫療、普博科技、科曼醫療、安保科技、帝邁生物等5家企業的13款呼吸機產品獲得正式註冊。據了解,在深圳還約有三家呼吸機廠商沒有獲得藥監部門的註冊資質,這意味它們即使持有海外銷售資質,也無法對外出口。
如此,國際訂單更加集中於少數合規廠家。
邁瑞醫療已連續幾批將救治醫院最急需的醫療戰略設備送到防疫一線。
深圳安保科技和普博科技負責人皆表示,工廠訂單已排到7月甚至更遠,只能按物料來謹慎接單。
「3月15日開始,國際訂單開始來了。從早上7點到晚上3點,電話一直打給我。十年沒聯繫的人也找到我要呼吸機。」安保科技董事長王雙衛介紹。
更令他驚訝的是,「有的客戶一張嘴就要一萬臺,我過去招標拿20臺就是很大的標的了。而且全付現金。英國政府是將100%的預付款打給我的。」
「一個奇怪現象是,歐美人平時老說沒錢,最近錢可多了,不還價,就買最貴的(呼吸機)。我這裡有幾萬元的設備,挺好用的。他說不行,就想要十幾萬的。」王雙衛稱。
北京怡和嘉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姜棟介紹,國外疫情暴發後,國外醫院一開始只要價格更高、配置更高的有創呼吸機,但隨著邁瑞、誼安等公司產品搶不到時,開始紛紛尋找他們這些無創呼吸機品牌,「最近國外訂單特別多,帶著各個國家的要求來的」。BMC怡和嘉業旗下品牌BMC(瑞邁特)無創呼吸機日產量從此前300臺提升到現在1200臺,依然是零庫存。
這對王雙衛來說不敢想像。呼吸機市場是一個極其小眾的市場,數十年來,這類產品雖有多種型號,但都只在醫療器械設備銷售名單末尾徘徊。
位於深圳市光明區的邁瑞醫療生產基地,工人連續趕工以確保設備及時發往疫區。
他舉了一個自己絕不會做的假設。如果他將4月訂單毀約後,拿這批訂單的現貨在市場拋出,會多掙5000萬。呼吸機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導致原來10多萬元的單價,隨便都叫到三四十萬的單價。
深圳的呼吸機製造工廠可能成為珠三角最忙的車間。
邁瑞醫療的深圳光明工廠去年常規時間段裡有2000多人,目前已增至3800餘人,機器每天24小時運轉。
邁瑞醫療常務副總裁吳昊4月13日介紹,從1月底至今,邁瑞已經給全球發貨了十幾萬臺設備,其中發往海外的就有約4萬臺。生產人員緊急擴招1000人。生產人員24小時兩班制輪流上崗以確保生產線的滾動運轉。設備與呼吸機都平均提高了3-4倍的產能。
產業:深圳合資質呼吸機品牌伺機爆發
呼吸機發明於19世紀。根據中國2017年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治療呼吸機(生命支持)、急救和轉運用呼吸機、高頻呼吸機、家用呼吸機(生命支持)屬於三類醫療器械,兼具無創與有創的連接方式,多在醫療機構使用。一些市面上提及的家用呼吸支持設備(非生命支持)、睡眠呼吸暫停治療設備都屬於二類醫療器械,一般用於家庭。
工程師們勇敢走進新建立的隔離病房安裝調試設備,爭分奪秒將救治設備儘早交付到醫務人員手中。
據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我國目前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產品取得了歐盟強制性CE認證,約佔全球產能五分之一。截至4月8日,中國呼吸機生產企業累計向全國供應各類呼吸機2.9萬臺,其中有創呼吸機3000臺;向國外供應呼吸機1.8萬臺,其中有創呼吸機4000多臺。
藉助醫療器械產業基礎,廣東呼吸機廠商主要布局在深圳,目前沒有數據統計深圳為國外提供了多少呼吸機。
但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為深圳呼吸機廠商帶來巨量訂單,也讓此前以嚴苛示人的美國監管部門也積極地拋出橄欖枝。
4月9日,安保科技宣布,公司產品6000S、T5、T7通過美國醫療器械監管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籤發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於2020年2月初開始對醫療器械潛在短缺的情況進行調查,為了應對各類醫療器械的緊缺,FDA發布了各類應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
審批如此快速,讓王雙衛也感覺意外。截至4月1日,沒有一家中國品牌呼吸機產品獲得美國、加拿大的FDA的使用授權。
安保科技曾在4年前向FDA申請呼吸機設備的使用授權,但因持續收到各種反饋「問題」沒有成功。而這一次,三家深圳公司(邁瑞、安保與普博)申請EUA緊急註冊都在短期內成功。
深圳呼吸機產業的成功,離不開醫療器械行業的蓬勃發展。
深圳的醫療器械行業則始於1980年代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科」),就像1960年代仙童公司孵化出一批矽谷半導體行業精英一樣,安科系員工創業成立了邁瑞醫療、理邦儀器、寶萊特等多家知名企業。作為我國最大的醫療器械生產商,深圳邁瑞醫療在中國院用有創呼吸機出口佔比達60%以上,也是海外市場拓展能力最強的中國醫療器械企業,代表產品有SV300呼吸機。
普博科技的呼吸機產品正在打包銷往國外。
前景:核心零配件不足 擴產有待突破
美國FDA為中國呼吸機廠商開放授權,將進一步打開訂單洪流的閘門,中國廠商的接單將可能進一步暴漲。
而中國呼吸機廠商此時考慮得更多,如何及時擴產增量,又如何合法合規出海?
多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呼吸機擴產難點是如何增加核心零配件供應。呼吸機產業鏈經歷數十年發展,已高度全球化,不過其核心技術、核心零配件及其背後的物料、晶片等,一直掌握在歐美發達國家廠家手中。
呼吸機作為救命機器,須保證安全高效。據業內人士介紹,現代醫用呼吸機早已不是簡單向病患肺部通氧氣的壓力罐,它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徵、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通過肺動力學參數隨時調整氧氣的供應量,並依靠伺服反饋控制系統,利用優化算法保持供氧頻率與患者呼吸同步。這套複雜系統對穩定性的要求也很高,無論是壓力驅動系統、患者迴路、過濾器還是閥門,任何零部件發生故障,呼吸機都可能失靈,進而危及患者生命。
據普博科技董事長賴春紅介紹,呼吸機的組成部件主要包括壓縮機、渦輪、流量傳感器、電路板、過濾器和閥門等,這些核心零配件依賴進口,受海外疫情較大影響。而且,因為這些專而精的核心零配件,有著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沉澱,短期內中國廠商如果要替代,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投入,更別說疫情期抄近路。
「只要能救人,我們儘可能排期生產,但物料難保證。」在賴春紅看來,接下來的危機,是全球供應鏈的問題,如果國外不給中國供貨,中國呼吸機廠商會癱瘓。國產化替代卻又不是普通公司所能做的。國產化替代之路會很長,需要大量資金和研發投入,產生一批專業公司出來。而國內呼吸機廠商既做器械又做部件是很難支撐的。
目前,賴春紅只能一方面擴招20餘名工人,一方面根據歐洲物料排期來適度接收訂單。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保證產品出海避免法律風險,不侵犯其他品牌專利。北京怡和嘉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姜棟提醒,中國廠商需要考慮使用國所在的法律環境,如果在產品設計之初沒要考慮周全的話,可能會有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