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3月19日以來短短十天,在保障國內需求的同時,我國已緊急向國外提供有創呼吸機1700多臺。」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通報稱,中國企業為全球疫情防控一直在馬不停蹄、加班加點,已籤訂單量約2萬臺。根據世衛組織(WHO)的說法,每6個新冠肺炎患者中會有一個發展為重症,導致呼吸困難。隨著海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持續攀升,全球呼吸機告急。在美國,紐約州州長科莫不止一次為呼吸機同聯邦政府打嘴仗;在義大利、西班牙,醫生不得不做「選擇題」——這臺呼吸機給誰用?在英國,已確診的首相詹森和美國總統通電話,開口就是「我們需要呼吸機」……疫情仍在蔓延,國外對呼吸機的需求究竟有多大?
美國,96萬人需要呼吸機?
「美國曾計劃打造一支呼吸機『艦隊』,但任務失敗了。」《紐約時報》3月29日回顧了一段往事:13年前,美國一群公共衛生官員提出一個代號為「奧拉」的項目,要生產一大批價格低廉但方便實用的呼吸機,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大流感危機。然而,在資金到位、工作步入正軌後,那家負責設計新呼吸機的企業於2012年被一家財大氣粗的醫療設備製造商收購,最終該項目的呼吸機產出為零。2014年,美國政府與另一家公司合作重啟這一項目,但相關產品去年才獲批,目前仍無產出。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讀後讓不少人感到遺憾,因為眼下美國太需要呼吸機。就在28日,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將逼迫美國製造商「相當快」地生產10萬臺呼吸機。一天前,他回絕紐約州州長科莫的請求,後者稱該州在疫情高峰期將需要3萬至4萬臺呼吸機。
最近幾周,紐約州和聯邦政府間因呼吸機資源的調配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州長科莫也擔心來自其他州的競爭。路易斯安那州州長日前向聯邦政府申請5000臺呼吸機,但沒有收到回音。過去一段時間,該州向不同渠道的資源尋求1.2萬臺呼吸機,到手僅192臺。
實際上,與他國相比,美國已經稱得上呼吸機大戶。近日,美國重症醫學會(SCCM)公布一份數據,依據的是2009年的調查,顯示美國全國約有20萬臺呼吸機,其中醫院裡的全功能呼吸機約6.2萬臺,具備基本功能的老型號呼吸機9.87萬臺,國家應急藥品戰略儲備庫裡有約1.27萬臺(也非全功能型)。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2018年的一份報告稱,美國擁有的呼吸機約為16萬臺,另有庫存8900臺。
霍普金斯大學的報告還提到,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曾評估稱,在一場中等程度的流行病中,會有86.5萬美國人住院,其中約6.5萬人需要使用呼吸機,如果疫情更嚴重,將有990萬人住院,74.25萬人需要呼吸機。據美媒報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國醫院協會預計將有多達96萬美國人需要呼吸機。
鑑於對醫療設備的需求快速增長,此前數周,美國通用汽車、福特、特斯拉等汽車製造商均表示,將會幫助製造急需的醫療設備。但川普上周五點名通用動作太慢且要價過高,不久白宮就宣布啟動韓戰時期的《國防生產法》,要求通用接受並優先處理聯邦政府的訂單。
意高官:「我就是口罩和呼吸機的走私者」
「我們的醫療物資極度匱乏,缺少一次性防護服和呼吸機,二手呼吸機我們也需要。」這是義大利特倫蒂諾省疾控中心一位醫生近日對媒體說的話。在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義大利,呼吸機緊缺導致很多重症患者不得不放棄生命。據估計,義大利呼吸機缺口在1萬臺以上。
路透社的一篇報導稱,目前義大利的呼吸機數量只能滿足不足1/4的需求。義大利已經訂購5000臺呼吸機,不過相關公司透露,這筆訂單可能由多家企業「組合」完成,因為沒有一家能獨立完成這筆訂單。值得一提的是,3月11日,中國承諾向義大利提供1000臺呼吸機。
博洛尼亞的希爾集團是義大利唯一專門生產呼吸機的廠商。「我們原本每月產出約500臺,如今緊急增產至650臺。我們有責任去做這些,現在到了國家面臨一個異常危急的時刻。原來打算出口菲律賓、越南、韓國、印度的300臺呼吸機只能優先供給國內。」希爾集團總裁朱塞佩·普雷齊奧薩近日表示。
「我一共向有關部門申請了220臺呼吸設備,但目前只收到9臺。」在義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大區,大區主席米切爾·埃米利亞諾對呼吸機奇缺的現狀感到苦惱,由於民防部門無法滿足其要求,他只好擅自做決定,向中國下了3800萬歐元的訂單。埃米利亞諾與中國一些省市相關機構保持著良好關係,所以他能搶購到這些物資。「我就是口罩和呼吸機的走私者。」他說。
據《環球時報》記者向在意華人了解,像埃米利亞諾這樣通過與中國在意企業和朋友的私人關係向中國購買呼吸機的例子還有很多。關於大區主席自稱的「走私」行為,大區主席已向普利亞的海關、郵政、機場下達命令,要求相關機構支持他。
與義大利相似,在西班牙,因醫療資源有限,老人被迫摘掉呼吸機讓給年輕人的故事為世界所知。為解決物資短缺問題,西班牙衛生部近日宣布已經達成總額5.78億歐元的採購協議,其中包括向中國購買5.5億隻口罩、550萬份快速檢測盒和950臺呼吸機。
西班牙官方未就全國呼吸機總量做過專門統計,但西班牙重症監護協會對全國250個重症監護病房中的149個所做的調查顯示,這149個病房共有2487臺呼吸機。到28日,西班牙共有4575名新冠肺炎患者住進重症監護病房,隨著疫情發展,這一數字還將上升。更重要的是,目前全國60%的重症監護室病患集中在馬德裡和加泰隆尼亞兩個自治區。以馬德裡大區為例,當地死亡率達到12.8%。馬德裡大區政府還籌劃另設96個臨時重症監護室,而該區呼吸機數量存在很大缺口。
西班牙本地呼吸機生產能力極為有限,主要靠進口。西衛生部近日宣布向外國新購1114臺呼吸機,但由於各國對呼吸機的需求都很旺盛,新購置的呼吸機預計將在4至6月陸續交付。4月首周,西班牙可能迎來重症患者入院高峰,為此,西衛生部計劃協調集中調配該國的呼吸機資源,要求各自治區進行統計,包括私營醫院、整形醫院等。不少獸醫診所也主動將寵物呼吸機上報衛生部門,以供調用。
50餘國限制出口,全球展開「增產」競爭
美、意、西這三個目前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外,其他國家對呼吸機的需求同樣巨大。以英國為例,其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約有8000多臺呼吸機,但需求總量為3萬臺。詹森政府正通過3種途徑解決:訂購新設計的型號、加大現有產量和從海外進口。《金融時報》稱,英國的訂單令全世界的供應商應接不暇,真空吸塵器公司戴森從英國政府收到1萬臺呼吸機的訂單,但從設計到生產都要完全從頭做起,而具體交付日期還要看何時通過監管測試。
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稱,與英國相比,醫療條件差的國家未來面臨的形勢可能更嚴峻,像西非的馬裡,人口多達1900萬,但全國僅有56臺呼吸機。非洲疾控機構稱,非洲國家正同富裕國家接觸,尋求呼吸機供應,以防未來疫情惡化。但根據瑞士聖加侖大學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從年初至3月21日,有54個國家相繼引入醫療物資出口限制令,其中包括呼吸機。報告稱,目前出口醫用呼吸機的有25個國家,僅有一個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亞、中東和南亞沒有一個。
有統計稱,歐盟呼吸機缺口至少高達2.5萬臺。據美國《財富》雜誌報導,全球範圍內,對呼吸機的需求量是目前醫療機構擁有量的10倍。全球對呼吸機的需求達到製造商的極限,同時也帶來一場「增產」競賽。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稱,世界各地的製造商都在提高產能,目前瑞士哈美頓、德國德爾格、瑞典Getinge集團以及中國的北京誼安等企業瓜分了半數以上市場。哈美頓醫療公司已採取各項措施,例如把營銷人員部署到生產線上,有望今年將產量由去年的1.5萬臺提高到2.1萬臺。哈美頓表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供應鏈不穩定,公司的原材料存貨還可堅持3個月。未來就要看中國等國的廠家能否儘快供貨。
德國多家呼吸機廠家的訂單也已全年滿額。德國政府3月中旬向德爾格公司追加了1萬臺呼吸機訂單。公司預計在今年年底之前能完成任務。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呼吸機是各國政府向中國採購的防疫物資中最熱門的物品。有些大國一口氣就提出採購幾千臺上萬臺的要求,某些小國則只有十幾臺或幾十臺的採購需求,就這幾十臺還貨比三家,希望拿到最低價。目前,中國幾家大的呼吸機生產廠家都在開足馬力生產,它們的訂單排得滿滿的,有些訂單甚至到今年9月才能交貨。
北京誼安醫療董事長助理李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接到的訂單非常多,有上萬海外訂單排產,來自義大利、英國、俄羅斯、烏克蘭和蒙古國等約40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公司把生產麻醉機、手術床的生產線都改造為生產呼吸機,500多名工人三班倒,24小時機器不停地生產。
李凱說,誼安醫療一直有國際業務,疫情之前就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所以客戶可以直接找到他們,還有部分是通過政府介紹來訂購。許多國外客戶上來就問公司的兩款主流機型,甚至不詢問產品細節。
國外主流聲音怎麼看「中國製造」?
在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中國成為眾多國家尋求醫療物資的源頭,除了呼吸機,還有其他物品,畢竟中國是世界最大醫用防護服和口罩生產國。但近來不時有國家或外媒爆出中國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其中不少是烏龍事件。《環球時報》記者對此有些感觸。
早在2月底3月初西班牙剛有疫情消息傳出時,西班牙各地政府不以為然,認為只是一場幾天就會好的感冒,而華人卻極為緊張。多地華僑團體和個人集資從中國進口了大批高中低多個等級的口罩、消毒劑以及檢測試劑和呼吸機,經《環球時報》記者推薦捐贈給巴塞隆納當地醫院的就有好幾批。這些物資在使用後均沒出現「產品質量不佳」「不達技術標準和要求」等反饋,反而西班牙醫生特意給記者發簡訊表示感謝。巴塞隆納警察局也收到華人捐贈的中國口罩和消毒液,且均無「假貨」之說。
隨著疫情愈發嚴重,西班牙全國醫院大量缺乏抗病毒用品。阿里巴巴公司和華為手機公司發出的救急物資3月17日及時到達薩拉戈薩機場,解了西班牙的燃眉之急。當然,這些捐贈物資在中國都具備經得起嚴格檢查的「國內銷售許可證」和「質量合格證」等多種證書,西班牙醫護人員使用後也沒有出現過「質量差,不達標」等消息。
《環球時報》駐其他國家記者有同樣感受。在義大利媒體上,自疫情發生以來,記者沒看到談論中國產品質量的相關報導,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有說法稱外國人對於中藥的接受能力有限。美國也一樣,目前為止,媒體上鮮見關於中國產個人防護用品質量差的報導。在重災區紐約,醫院號召志願者用布料、辦公用品等在家縫製口罩的情況多次出現,也有醫生用垃圾袋製作防護服的報導。
對於當下的情形,《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稱,中國龐大的製造業機器正在「超速運轉」,中國的大小企業都在跨界生產防疫裝備,而監管部門在鼓勵該趨勢的同時也在「竭力」貫徹有關標準。「其實,中國的監管部門已經關閉數萬家製造假口罩、劣質測溫槍及消毒液的工廠,成千上萬家公司和個人受到懲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觀經濟處處長王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目前在舉全國之力確保醫療物資供應,幫助全球應對疫情。對中國來說,確保所有出口產品符合國際標準尤其重要,但這也需要國外合作,比如國外企業應該就購買渠道等和中方進行溝通,確保出口貨物符合相關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