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記敘了成化十五年清明前後沈周從西莊老家下舟,前往蘇州城西天平山一帶祭掃亡父一事,文中述及的沈周傳世作品《虎丘十二景圖冊》、《支硎遇友圖卷》、《天平山圖卷》、《西山記遊圖卷》、《畫隆池阡》串聯起其舟行途中及目的地所見景致,亦帶出沈周在支硎山西南麓龍池為其父建造墓園、遷葬往事。
成化十五年三月五日(1479年3月27日),第二天就是清明了,沈周從西莊老家下舟,前往位於蘇州城西的天平山一帶祭掃亡父。
從西莊到天平山,途經長蕩。長蕩位於虎丘西北,自西而來的沈周一進入這片水域,虎丘便映入眼帘。時人若立於虎丘之巔,很容易就會注意到開闊的長蕩,甚或稱其面積有「千頃」之廣。不過,這片遼闊的水面在仲春之際便已漂滿水草,以至遮蔽了雲朵在水中的倒影,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沈周的心情,「湖山四面好,轉側皆可喜。」沐浴著春光,他寫下輕快的詩句。
明沈周《虎丘十二景圖冊》其一,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此時已經五十三歲的沈周,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了:「發跡過長蕩,識此平生始。」西經長蕩,便抵虎丘,亦可進近天平山,更可順流而下泛舟太湖。一邊暢想著這些自己時常造訪的吳中勝境,一邊欣賞著滿目「攢青疊翠,真一畫屏然」的景色,舟行便不再枯燥。
《姑蘇志》
沈周此行要去的支硎山位於天平山東北,得名於晉代高僧支遁。相傳他曾隱居於此,山因其號而得名。同樣具有「隱居」家族傳統的沈周,對支硎山的故事諳熟於心:「千載支郎此說經,寒泉石澗尚縱橫。」「寒泉」是支硎山最重要的名勝,正德《姑蘇志》記載:「(支硎山)有石室『寒泉』,(支)遁詩云:『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溫手。』相傳(支)遁冬居石室,夏隱別峰也。泉上刻紫巖居士虞廷臣書『寒泉』二字徑丈。」物是人非,面對一千年前傳說中的隱士所留下的痕跡,沈周充滿敬仰:「鶯花浪示春消息,水月猶通佛性情。」徜徉支硎山,仿佛這裡的一切都沐浴著聖賢的光輝。除此以外,此地秀麗的景色更使其成為沈周筆下時常描繪的對象。
明沈周《支硎遇友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明沈周《支硎遇友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明沈周《支硎遇友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事實上,就在成化十五年的清明當日,沈周便曾即興創作過一件詩畫合璧之作。儘管該畫現已不存,但從作者「溼雲載春山,晴秀悵莫逢。」的詩句中,我們還是依稀可見彼時春雨婆娑的山景。現存上海博物館的沈周《天平山圖卷》所繪應是支硎、天平山一帶的景色,不過畫心之後的大段自題顯示其可能作於十年後的弘治己酉(1489年)。此時的沈周為疾病所苦,因之筆下的山川恐非即景而作,但其筆法的簡練與構圖的簡約,仍使人感受到他對所繪山水真景的熟稔。尤其是畫中兩位主人公正坐在一塊平整的石面上促膝長談,這正是天平山頂的特徵。
明沈周《天平山圖卷》,上海博物館藏
後世的諸家收藏中,還曾出現過一件名為《畫隆池阡》的沈氏名作。在明代中期的太倉文人、收藏家王世貞眼裡,這件作品是沈周「易於文」而不「易於畫」的證明。他曾讀過沈周在支硎山隆池阡的遊記,並提到記中有詩,但沈周的同名畫作卻過了三百日之後始成。王世貞對此作予以高度評價,當他親身來到支硎山遊歷之後,竟「不知視畫孰勝也」。
王世貞或已不知沈周來隆池阡的真實目的,但對成化十五年的沈周而言,此地意義非凡。因為這裡是他為安葬父親沈恆而精心挑選的身後之所。
成化十三年正月三十日(1477年2月13日),沈恆病故,享年六十九歲。這個風雅好客、樂善好施的吳中名士據說在臨終前飽受中風之苦長達六年。這或許與他一直以來不太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此人「平生好客,綽有父風。日必具酒餚以須,客至則相與劇飲,雖甚醉不亂。」儘管有吳寬的辯護,但長期暴飲暴食必然對身體造成沉重打擊。父親歿後,沈周面臨「先塋卑隘」的問題。沈氏祖墳位於水多地少的相城,耕地資源本已十分緊張,更不消說建造墓園的土地。除此以外,沈周對老家缺乏秀麗山川的不滿可能也對他決定開闢一處新墓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尋找吉壤,沈周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吳縣西山」始終是他的首選。這裡的「西山」,並不簡單對應今天太湖中的西山,而是自木瀆至虎丘一線的山水之地,自然也包含了天平、支硎。摯友吳寬時常陪伴並見證了這個過程,他說沈周「行數日不得」,這或許亦是《畫隆池阡》歷時三百日始成的真實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吳寬也剛在幾年前失去了父親。
明沈周《西山記遊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明沈周《西山記遊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明沈周《西山記遊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最終選擇在支硎山西南麓的龍池建造墓園。此地「隆然而起」,地勢較高,背靠支硎,面朝太湖的方向。沈周甚是滿意,順勢將其改名為「隆池」,後來的正德《姑蘇志》接受了這個新名字,但今天的人們則又將其稱回「龍池」。
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479年1月8日),沈周開始將父親移葬於隆池阡,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三(1479年1月25日)才最終完成遷葬。好友們前來送葬,吳寬應邀提前寫下的《隆池阡表》被銘刻在墓旁。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由此,成化十五年的祭掃,正是沈周將父親安葬於隆池阡後的第一個清明。三月六日,祭掃在雨中進行。當晚,沈周留宿在山中。在後來的歲月裡,他時常會在清明之際來此展墓,而雨天亦是常見。為此他曾寫下詩歌:
「清明真見雨紛紛,滴瀝林梢雜澗聞。仰面傷心無白日,低頭揮淚有孤墳。」
由此,隆池阡、支硎山與父親化身一體,西山新增了一處景觀,沈周也多了一份寄情流連的理由。不過,沈周本人最終未能長眠於自己的心儀之所,而是被安葬於「相城西牒字圩之原」——他不僅被葬在老家附近,同時也被葬在沒有秀麗山川的水邊。馴至今日,莫說沈恆之墓,竟連「隆池」之名亦不復存,只有天平、支硎山依舊聳立,無聲地見證著一切。(作者:王瑀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圖書館副館長,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在讀)
王瑀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