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池阡:沈周於成化十五年清明的一次祭掃

2021-01-09 天眼新聞

本文記敘了成化十五年清明前後沈周從西莊老家下舟,前往蘇州城西天平山一帶祭掃亡父一事,文中述及的沈周傳世作品《虎丘十二景圖冊》、《支硎遇友圖卷》、《天平山圖卷》、《西山記遊圖卷》、《畫隆池阡》串聯起其舟行途中及目的地所見景致,亦帶出沈周在支硎山西南麓龍池為其父建造墓園、遷葬往事。

成化十五年三月五日(1479年3月27日),第二天就是清明了,沈周從西莊老家下舟,前往位於蘇州城西的天平山一帶祭掃亡父。

從西莊到天平山,途經長蕩。長蕩位於虎丘西北,自西而來的沈周一進入這片水域,虎丘便映入眼帘。時人若立於虎丘之巔,很容易就會注意到開闊的長蕩,甚或稱其面積有「千頃」之廣。不過,這片遼闊的水面在仲春之際便已漂滿水草,以至遮蔽了雲朵在水中的倒影,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沈周的心情,「湖山四面好,轉側皆可喜。」沐浴著春光,他寫下輕快的詩句。

明沈周《虎丘十二景圖冊》其一,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此時已經五十三歲的沈周,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了:「發跡過長蕩,識此平生始。」西經長蕩,便抵虎丘,亦可進近天平山,更可順流而下泛舟太湖。一邊暢想著這些自己時常造訪的吳中勝境,一邊欣賞著滿目「攢青疊翠,真一畫屏然」的景色,舟行便不再枯燥。

《姑蘇志》

沈周此行要去的支硎山位於天平山東北,得名於晉代高僧支遁。相傳他曾隱居於此,山因其號而得名。同樣具有「隱居」家族傳統的沈周,對支硎山的故事諳熟於心:「千載支郎此說經,寒泉石澗尚縱橫。」「寒泉」是支硎山最重要的名勝,正德《姑蘇志》記載:「(支硎山)有石室『寒泉』,(支)遁詩云:『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溫手。』相傳(支)遁冬居石室,夏隱別峰也。泉上刻紫巖居士虞廷臣書『寒泉』二字徑丈。」物是人非,面對一千年前傳說中的隱士所留下的痕跡,沈周充滿敬仰:「鶯花浪示春消息,水月猶通佛性情。」徜徉支硎山,仿佛這裡的一切都沐浴著聖賢的光輝。除此以外,此地秀麗的景色更使其成為沈周筆下時常描繪的對象。

明沈周《支硎遇友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明沈周《支硎遇友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明沈周《支硎遇友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事實上,就在成化十五年的清明當日,沈周便曾即興創作過一件詩畫合璧之作。儘管該畫現已不存,但從作者「溼雲載春山,晴秀悵莫逢。」的詩句中,我們還是依稀可見彼時春雨婆娑的山景。現存上海博物館的沈周《天平山圖卷》所繪應是支硎、天平山一帶的景色,不過畫心之後的大段自題顯示其可能作於十年後的弘治己酉(1489年)。此時的沈周為疾病所苦,因之筆下的山川恐非即景而作,但其筆法的簡練與構圖的簡約,仍使人感受到他對所繪山水真景的熟稔。尤其是畫中兩位主人公正坐在一塊平整的石面上促膝長談,這正是天平山頂的特徵。

明沈周《天平山圖卷》,上海博物館藏

後世的諸家收藏中,還曾出現過一件名為《畫隆池阡》的沈氏名作。在明代中期的太倉文人、收藏家王世貞眼裡,這件作品是沈周「易於文」而不「易於畫」的證明。他曾讀過沈周在支硎山隆池阡的遊記,並提到記中有詩,但沈周的同名畫作卻過了三百日之後始成。王世貞對此作予以高度評價,當他親身來到支硎山遊歷之後,竟「不知視畫孰勝也」。

王世貞或已不知沈周來隆池阡的真實目的,但對成化十五年的沈周而言,此地意義非凡。因為這裡是他為安葬父親沈恆而精心挑選的身後之所。

成化十三年正月三十日(1477年2月13日),沈恆病故,享年六十九歲。這個風雅好客、樂善好施的吳中名士據說在臨終前飽受中風之苦長達六年。這或許與他一直以來不太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此人「平生好客,綽有父風。日必具酒餚以須,客至則相與劇飲,雖甚醉不亂。」儘管有吳寬的辯護,但長期暴飲暴食必然對身體造成沉重打擊。父親歿後,沈周面臨「先塋卑隘」的問題。沈氏祖墳位於水多地少的相城,耕地資源本已十分緊張,更不消說建造墓園的土地。除此以外,沈周對老家缺乏秀麗山川的不滿可能也對他決定開闢一處新墓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尋找吉壤,沈周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吳縣西山」始終是他的首選。這裡的「西山」,並不簡單對應今天太湖中的西山,而是自木瀆至虎丘一線的山水之地,自然也包含了天平、支硎。摯友吳寬時常陪伴並見證了這個過程,他說沈周「行數日不得」,這或許亦是《畫隆池阡》歷時三百日始成的真實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吳寬也剛在幾年前失去了父親。

明沈周《西山記遊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明沈周《西山記遊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明沈周《西山記遊圖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最終選擇在支硎山西南麓的龍池建造墓園。此地「隆然而起」,地勢較高,背靠支硎,面朝太湖的方向。沈周甚是滿意,順勢將其改名為「隆池」,後來的正德《姑蘇志》接受了這個新名字,但今天的人們則又將其稱回「龍池」。

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479年1月8日),沈周開始將父親移葬於隆池阡,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三(1479年1月25日)才最終完成遷葬。好友們前來送葬,吳寬應邀提前寫下的《隆池阡表》被銘刻在墓旁。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明吳寬《隆池阡表》,圖源國學大師官網

由此,成化十五年的祭掃,正是沈周將父親安葬於隆池阡後的第一個清明。三月六日,祭掃在雨中進行。當晚,沈周留宿在山中。在後來的歲月裡,他時常會在清明之際來此展墓,而雨天亦是常見。為此他曾寫下詩歌:

「清明真見雨紛紛,滴瀝林梢雜澗聞。仰面傷心無白日,低頭揮淚有孤墳。」

由此,隆池阡、支硎山與父親化身一體,西山新增了一處景觀,沈周也多了一份寄情流連的理由。不過,沈周本人最終未能長眠於自己的心儀之所,而是被安葬於「相城西牒字圩之原」——他不僅被葬在老家附近,同時也被葬在沒有秀麗山川的水邊。馴至今日,莫說沈恆之墓,竟連「隆池」之名亦不復存,只有天平、支硎山依舊聳立,無聲地見證著一切。(作者:王瑀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圖書館副館長,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在讀)

王瑀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江西實行分區分級差異化開展清明祭掃工作 倡導「雲祭掃」「代祭掃」
    江西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福慶在會上表示,該省將實行分區分級差異化開展清明節祭掃工作。  江西省民政廳:倡導「雲祭掃」「代祭掃」  張福慶表示,江西省將實行分區分級差異化開展清明祭掃,針對疫情防控風險較高的殯葬服務機構,可採取暫緩現場祭掃服務;針對具備條件且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的殯葬服務機構,可提供現場祭掃服務。
  • 又到清明:遠程祭掃,不變的是哀思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南寧4月4日電 題:又到清明:遠程祭掃,不變的是哀思新華社記者手指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可在逝者虛擬墓碑前「獻花」「點燭」「留言」。清明遠程祭掃需求量增多近日,山東濟南市民楊靜在手機上點開「雲追思·濟南祭掃網」,選擇「雲家祭」,添加逝者名字,寫下留言,並送上「鮮花」。「清明節心意大於形式,重要的是對故人情感的表達,家人也比較支持這種方式。」
  • 「2020清明」貴州:文明祭掃,就是對逝者「最好的懷念」
    為營造安全、文明的節日環境,各公墓將提供便民可及的祭掃服務,開通移動客服端、微信公眾號、熱線電話等服務渠道,提供代理祭掃等,盡力滿足群眾祭掃需求。祭祀在「心」,不在「形」,別樣的清明,別樣的祭掃,因「疫」而變,共戰疫情,貴州各地倡導這樣來紀念,弘揚文明祭祀新風尚!
  • 讓哀思更有寄託,讓懷念更有意義 文明祭掃,「風」起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至。每逢此時,人們都會通過祭掃緬懷親人,寄託哀思。眼下疫情尚未結束,為防止聚集引起疫情蔓延,江蘇多地發出通告,倡導文明有序、錯時錯峰預約祭掃,引導群眾通過居家追思、網絡祭掃等新方式踐行文明新風尚。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文明祭掃的踐行者、生態殯葬的先行者,推動清明更「清明」。
  • 雲端祭掃、鮮花寄思...這個清明,我們這樣緬懷先人和英烈...
    每逢清明寄哀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清明期間,我市暫停了現場祭掃活動,市民紛紛選擇通過網絡祭掃、居家追思等綠色文明祭祀方式緬懷先人和英烈,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向英雄表達崇敬與懷念之情。
  • 線下祭掃線上直播 重慶首場清明「雲」共祭今日舉行
    西郊福壽園舉行清明「雲」共祭活動。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日16時30分訊(記者 姜念月)清明,是氣清景明、萬象新生的時節。4月2日上午,在重慶西郊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內,「清明『雲』共祭」儀式溫情舉行。這是一場無人員聚集的集體紀念活動,也是重慶市首場通過線下舉辦,線上直播的清明共祭儀式。
  • 擋不住的思念「雲」上見:代種花田、代為祭拜成清明主流祭掃方式
    今年清明節,「雲」祭掃、代種花田、代為祭拜成為主流祭掃方式。「雖然這種祭奠方式距離很遠,但感覺我們的心很近,就像她從未離開過。」4月2日,濟南市第二殯儀館「愛·蓮說」生命教育團隊負責人蘇建接到了來自逝者家屬的一通電話,其中一句話讓蘇建記憶深刻。
  • 清明錯峰祭掃的背後:15天上萬個預約電話,接線員電話接到晚上12點...
    清明祭掃工作與往年相比較為特殊。重慶全市各殯葬服務機構根據各自承載量,實行預約、限量、分時、錯峰祭掃。96000殯葬服務熱線除了正常的電話接聽以外,還承擔著全市群眾查詢公墓(陵園)預約電話號碼及將群眾預約電話直接轉接到公墓(陵園)的任務。
  • 「代客祭掃」「雲祭掃」傳達追思之情
    本報記者 喜順攝本報記者 喜順清明節即將來到,我省各祭掃點接待群眾的數量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今年清明祭掃期間,我省西安市等9個市(區)停止集中祭掃活動,寶雞市限制性開放祭掃,延安市、榆林市開放集中祭掃,漢中市除勉縣外其他各縣區開放祭掃。民政部門呼籲、倡導群眾採取代客祭掃、網絡祭掃、居家追思等綠色祭掃方式。
  • 疫情加速清明祭掃「觸網」:預約錯峰寄哀思 代祭「勿忘告乃翁」
    【來源:中國新聞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清明祭掃「觸網」:預約錯峰寄哀思 代祭「勿忘告乃翁」中新社成都4月1日電 (賀劭清 單鵬)將黃白色的菊花插在墓碑旁的灌木叢,白色塑料盤放滿糖果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中國多地祭掃加速「觸網」,預約錯峰祭掃、雲祭掃、代祭掃等成為「熱詞」。 「每年清明前都會來這裡和他們說說話,通過網絡預約入內還是第一次。」蘇子豪回憶,小時候父母會帶自己來磨盤山公墓為爺爺奶奶祭掃,現在自己也會帶著晚輩懷念長眠於這裡的父母、爺爺奶奶。
  • 祭掃方式變了,對英烈的尊崇不變
    「今年清明英烈祭掃,我們要換種方式表達哀思了。」又是一年清明到,全國各地開啟祭祖時間,並向英烈表達悼念之情。但由於疫情防控形勢仍要求不扎堆、不聚集,今年的清明又有些特殊。清明是節日,也是節氣。一提到清明,我們會想到春和景明,想到「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想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是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綜合性日子,也是最容易展現家國情懷的節日之一。千百年來,人們以各種方式過清明,清明的人文精神早已熔鑄進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清明節小長假的確立,更讓人們有動力擁抱清明文化,有責任熱愛清明文化,有能力傳承清明文化。死生亦大矣!
  • 梨花風起 萬物清明
    思考疫情和人生,對許多人更是一次精神洗禮。它會使人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戰「疫」態勢向好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看似平淡、實際安康的美好生活,更加懂得努力奮鬥與不負韶華的深刻意義。 值得被銘記的,還有他們——2019年3月31日,涼山木裡火災帶走了31名英雄,悲痛尚未散去,2020年3月30日,涼山森林大火中又有19名滅火隊員犧牲。
  • 浙江多地開通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雲祭掃」服務
    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於清明時返鄉祭掃,是多年秉承下來的傳統。受疫情影響,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不能如期回鄉祭掃。對此,浙江多地推出了「雲祭掃」「代祭掃」服務。趙亨文是二代「寧波幫」之一。他的父親趙安中,是知名的鎮海籍「寧波幫」人士。
  • 祭奠是為了更好的前行——梨花風起 萬物清明
    思考疫情和人生,對許多人更是一次精神洗禮。它會使人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戰「疫」態勢向好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看似平淡、實際安康的美好生活,更加懂得努力奮鬥與不負韶華的深刻意義。 值得被銘記的,還有他們——2019年3月31日,涼山木裡火災帶走了31名英雄,悲痛尚未散去,2020年3月30日,涼山森林大火中又有19名滅火隊員犧牲。
  •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明日清明,清明為題的古詩欣賞
    清明[宋] 高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據此,我們不妨這樣想,詩人在清明節這一天來祭掃,未到墳塋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處,怕妨路徑,故一眼必是望到遠景。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呢?「南北山頭多墓田」,「南北」當是虛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頭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難道我們竟沒有體會出詩人說這句話時無限悲涼的口吻嗎:「(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頭上竟然有這麼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
  • 代祭掃、網絡祭掃開通!
    ▽ 民政部門開通了多種祭掃服務 為滿足廣大市民清明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願望,孝感市民政部門開通免費代為祭掃、在線祭掃、集體祭掃等便民服務舉措。
  • 直屬二大隊2020年清明期間「兩公布一提示」
    二、交通流量情況預判儘管2020年清明節祭掃受到疫情影響,但陵園墓區仍會陸續迎來祭掃車流人流。按照以往清明節慣例,放假期間高速公路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在清明節前一周周末就開始出現市民前往市區周邊墓區、陵園祭掃先人的交通出行高峰,而在清明節期間,除祭掃高峰以外,近郊踏青休閒旅遊自駕出行車輛也將會大幅增加, 2020年的祭掃尖峰時段預計出現在節前的3月28日(周六)至3月29日(周日)、4月4日(周六)至4月6日(周一),屆時,通往主城區及區縣各大公墓、陵園周邊道路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擁堵現象,主要集中在城鄉結合部及農村道路附近
  • 2020清明北京西靜園公墓掃墓預約攻略(電話+入口)
    兩種預約方式將於3月19日12時開通,預約人在入門處設立的通道核驗後方可入園祭掃。沒有預約的不安排祭掃。  3、電腦預約:  ①首都之窗:http://www.beijing.gov.cn/  ②北京市民政局:http://mzj.beijing.gov.cn/  》》2020清明北京掃墓預約方法有哪些?
  • 江門市舉辦2020年清明鮮花代祭公益活動
    正值清明時節,春暖花開,疫情無情,難阻緬懷追思之情。為防控疫情,江門市在疫情期間暫停清明祭掃活動,為滿足群眾緬懷先人的需求,4月2日,我市舉辦「文明追思念先人,攜手同心戰疫情」為主題的清明鮮花代祭公益活動,緬懷追思,倡導文明,共抗疫情,守護安康。本次活動由江門市民政局聯合市文明辦、市普法辦共同舉辦,江門市殯儀館、江門長青墓園承辦。
  • 清明祭掃小心「引火燒身」,法律責任拎清楚
    2016年清明節,張女士一家四口至其承包地北側掃墓,祭掃時未注意防火,導致郭先生種植的楊樹發生火災。法院經審理,判決張女士一家賠償郭先生經濟損失42萬餘元。水火無情,小孩都懂。掃墓時注意防火安全是所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都應承擔的注意義務。侵權責任考量雙方過錯,林木所有人、村集體要盡到看護警示責任,未雨綢繆總沒錯,事前防範優於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