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16、17回,第27回,第40、41、42回,第56-61回。
1、黑熊
貪,是人生最難克制的問題之一。貪玩貪吃,貪財貪色、貪權貪貴等等,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貪」。貪應該是人性的弱點,真正做到不貪的,恐怕只有佛了。我們可以不貪錢財、不貪富貴,可是我們畢竟都有所愛好,比如琴書等,恰恰這愛好就是我們的「貪」,也是我們的弱點。《笑傲江湖》裡負責看押任我行的「梅莊四友」,不就是被自己的嗜好所「敗」?
金池長老也不例外,可嘆白度二百七十歲!佛家認為人的痛苦是由貪,瞋,痴而來的。貪,排在第一位,可見它的重要性。
貪,來自欲望,貪,就是不知足。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永遠不可能被滿足,隨之必然會產生痛苦。貪,必然會被只注重眼前所貪之物,而忘卻根本。本段故事的焦點是袈裟,黑熊稱之為「佛衣」。佛衣一出,金池可以為之謀財害命;黑熊可以為之背信棄義。所以,他們修行幾百年,也只能見佛「衣」,而不得見佛。
黑熊並無什麼特別的來歷,或許他就是山林中一隻黑熊修煉成妖,與他來往的雖然是蛇、狼,但卻是白衣秀士和道人打扮,再加上金池長老正好儒道佛三家。再來看他們的交往,白衣秀士送給他的禮物是兩顆仙丹,他經常與金池長老講的是「經」以及道家修身之法。他想的是「靜隱深山無俗慮,幽居仙洞樂天真」,那夜他本是想著去觀音院救火,不料看到了袈裟,便忘了初來之心。所幸的是,他貪的畢竟是「佛」衣,終因佛衣而成正果。
2、屍魔、紅孩兒、牛魔王
屍魔與紅孩兒和黑熊不同,前二者是想吃肉的。屍魔除變化外並無什麼本領;紅孩兒暗中佩服孫悟空的本領。二者都想吃唐僧肉,都很聰明,明白須在三藏的「善」上下功夫。善是三藏的向佛之心,此時卻被兩個妖怪很好地利用了。因為唐僧被眼睛看到的善所迷,屍魔雖未吃到肉,卻成功地離間了取經的師徒;紅孩兒利用三藏的善心成功捕獲他,使之差點成為其口中之餐。
紅孩兒在火焰山三百年練就三昧真火,只可惜自由修真的羅剎女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兒子,哈!好好一座號山被他折騰得好似人間地獄,連鬼神都聽命於他。與黑熊相比他的智謀高出好多,八戒被它騙,悟空的變化也被其識破。只是小小年紀不知深淺,連觀音都不放在眼裡——狂妄。機關算盡,差點害了自身。五十三參是他該有的,好似當年五行山下那個。
牛王喜的是色與財,不過本性未失。
玩的是丹書;
喜的是與朋友宴酒往來;
雖過分寵愛玉面,但不忘維護羅剎女;
害子之情,被你說過。在這件事情上明顯可以看出他的追求,想來他將紅孩兒送到號山本意也並不壞。牛王此時雖然過的類似世俗生活,心中沒有的卻是仙道雅致生活。他因不滿悟空的欺騙行為而起爭端,他的本領和智謀並不在悟空之下。
仔細想來,牛王的思維還是局限在世俗。第一,火焰山的火不是我家放的;第二,我們一沒阻攔唐僧取經,二沒想吃唐僧肉,三沒主動尋仇。扇子是我家的,借不藉由我。可氣的是,我都說了紅孩兒、羅剎女甚至玉面狐狸的事情不和你計較了,你還沒完沒了。所以,要鬥。只是牛王不清楚西天取經的偉大,不支持西行本身就是錯。
那場驚天動地的賭鬥卻明顯是悟空佔了上風,如來、玉帝布下天羅地網,這場鬥顯然要勝過當初二郎神與悟空的那場,此時的牛王過分執迷,各路神再三勸阻都無濟於事,最終被捕獲也是必然。
3、六耳獼猴
六耳獼猴是很獨特的,西行路上他是唯一一個想要自己組團以假亂真拜佛取經的妖怪。他的追求顯然要比其他幾個高,或者說野心更大。
六耳獼猴出現在悟空被唐僧驅逐之後。一心保護師父西行的悟空被逐,留下的便是對唐僧的滿腹不滿。悟空自有他的不是,但是作為師父的唐僧做得也太過刻薄。一個團隊的核心,應該有的胸襟他還是缺少了。悟空犯錯,他便把自己撇得很清楚,連八戒都過來打趣。如果說悟空五十六回中第一次殺人是出於自我放縱,那麼第二次更多的是因為賭氣,發洩對心中的不滿。對比下唐僧與菩薩各自和悟空的對話就會明白,唐僧身上更多是很現實的「俗」,關鍵時候他想的是自己會被連累。妖魔還真是自己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