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圳論評論員姚龍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就業市場格外複雜。
近一年來,上海市就業促進中心的150多名職業指導師為1萬多人次提供了就業指導。職業指導師們發現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前來尋求公共就業指導服務的人,不再僅僅是那些只為找一份工作的低學歷、高年齡人群,一撥年齡在35歲到45歲、具有15年以上垂直行業從業經驗的企業中高層管理者也找上門了,他們大多來自受疫情衝擊較大的線下教育、旅遊、酒店等行業,在疫情中被迫離職,急切地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新工作。
疫情下的就業市場,經歷了短期明顯波動和變化。一季度,伴隨著突發疫情的巨大衝擊,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就業市場景氣指數走低,線下教育、旅遊、酒店等行業就業形勢尤為嚴峻。二季度以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種穩企業和保就業政策相繼出臺,城鎮調查失業率開始下降,就業市場景氣指數見底回升。不過,疫情的影響還在繼續,就業市場的供需兩端仍然顯著承壓,「招工難」和「求職難」並存。
就業市場「人崗錯配」現象一直存在,疫情下愈發突出。由於疫情的巨大衝擊,有些企業因業務受阻、資金鍊斷裂而倒閉關門,員工也因此丟了飯碗。其中有不少從業經驗豐富的80後,工作了十幾年,離職前年薪幾十萬,有房、有車、有娃,有房貸、車貸、學費壓力。一兩個月沒有收入還能扛一下,三四個月甚至半年沒有收入就超級焦慮了。焦慮就容易急躁,走上一條極不理智的求職路線,不斷降低自己的職業預期,持續偏離自身的職業規劃,只是單純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已,但即使是這樣,還往往不能如願。
有年薪30萬的研發人員應聘地鐵安檢員被拒的,有旅遊產品經理應聘做酒店前臺被拒的,有線下教育機構中層管理者應聘做企業前臺被拒的……被逼到如此「人崗錯配」,這已經不是身段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了。
前不久,有一組引發大量討論的調查數據:目前全國的外賣騎手數量已超過700萬,其中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約為1%,具備本科學歷的大約在3%。也就是說,有7萬研究生和21萬本科生在送外賣。有不少人發出疑問:本科生、研究生去送外賣,到底是學歷不行,還是能力不行?現在看來,這種質疑多少有些想當然了。一方面,職業無貴賤之分,送外賣雖然辛苦,但是工作相對自由,不用過多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些高學歷的人把它當成了一種自由職業,或是單純為了體驗生活。另一方面,在疫情這個特殊背景下,就業形勢嚴峻,對於很多人來說,能有一份工作就不錯了,比起夢想,先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況且不少人只是將其作為一個暫時的謀生手段、臨時的職業過渡。他們放下所謂的身段用力討生活,不管是出於無奈還是自我選擇,其中的務實心態值得我們尊重。
當然,「從年薪30萬到應聘地鐵安檢員被拒」,其中反映出來的「人崗錯配」問題還是值得重視。畢竟,從整個社會分工和運作的機理上來看,這會在客觀上導致一定的人力資源浪費。同時,這也容易造成當事者因為巨大的職業「落差」而形成心理失衡,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很多人來說,他們要的不僅是一份維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工作,而是一份能同時實現個人職業夢想和人生價值的工作。
「人崗錯配」在疫情下顯得尤為扎眼,這讓很多人覺得找工作特別難。但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事實的另一部分是,很多時候不是市場上崗位不夠多,而是求職者對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對自身職業技能的「遷移」關注不夠,面對突發情況容易「病急亂投醫」,隨隨便便就把自己「安排」了。
解決「人崗錯配」問題,關鍵還是「事在人為」。我們不知道這場疫情還會持續多久,越是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我們越是要快速反應、積極適應,看清宏觀大勢、主動尋找答案。雖然有些行業在疫情衝擊下岌岌可危,但是一些新業態、新職業卻應運而生。今年10月,美團研究院聯合智聯招聘發布《2020年生活服務業新業態和新職業從業者報告》稱,僅美團平臺上因新業態而孕育的新職業就超70種。疫情沒有影響到新職業,相反發展很快,抗風險能力強。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求職也是同樣的道理。工作中形成的職業能力往往是多元的,有不少是可以在不同職業中遷移的。如果自己不能準確定位自己,那麼就有必要及時尋求公共就業指導服務,讓專業的人幫助自己梳理「職業能力」,釐清其中可以「遷移」的部分,有針對性地去尋找一份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