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 - 中國青年網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漫畫:程璨

張飆,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設計:張瑞玲 陳孔鴻 石雪潔

編者的話

時光如水般汩汨而逝,最美好的青春裡,光陰的故事緩緩寫進每一個人的記憶裡。青春年少的你,誰不曾有過難忘的經歷,誰不曾為他(她)寫過風花雪月的歌呢?歡迎把你的故事發給「五月」(v_zhou@sina.com) ,與「五月」一起成長。

掃碼可閱讀《中國青年作家報》電子版和中青網作家頻道,那裡是一片更大的五月花海,為你的小說、散文、詩歌、劇本、隨筆等提供成長的園地。

----------------

水晶球

周起潤(13歲)北京師範大學三帆中學朝陽學校

音樂

旋轉

雪花飛舞

水晶球裡

白色的

卻不是雪花

那是

大人小時候的願望和秘密

----------------

寫給五月

唐宇佳(16歲)重慶女高學生

我猜想,五月

或許是天空的一朵白雲

一道雨後彩虹

哦,不不不

它或許是

一縷會說話的風

我更希望——

它是熱情奔放的

像一團火在燒

----------------

白了百合(小小說)

王懿昕(14歲)北京中學七年級三班

「不好意思,我可以坐在這裡嗎?」玲小姐順著聲音看過去,是位年輕的先生。他長得眉清目秀的,玲小姐心想。

「沒事的,坐吧。」玲小姐輕聲說,一瞬間低下了頭,她也不知道為什麼。

林先生坐下。

他們簡單地聊了幾句,雖然只是泛泛地,卻很開心。會議結束後,林先生向玲小姐遞上一張名片,玲小姐禮貌地接過名片,又報之以一個職業的微笑。

林先生走後,玲小姐輕輕拿出那張名片:「林至琨。」這名字怎麼這麼眼熟呢?一個青年才俊的形象漸漸在玲小姐腦海中浮現。

爭吵

「媽,您幫我在這些回執上都籤個字。」雲婭伸了個懶腰,拿著一沓紙向母親走去。

「去去去,找你爸籤去!」母親氣急敗壞地說。她忍無可忍:洗碗是她,陪孩子上網課是她,擦地、收衣服是她,寫評語、籤字也是她。憑什麼?在這個家裡任勞任怨,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忙家務、教育孩子,而她的丈夫,卻躺在沙發上看著手機。

「哎呀,別找我籤,沒看我工作呢嗎?」父親見雲婭走來,不耐煩地說。

雲婭想了想,翻了個白眼,轉身回自己房間,嘟囔道:「還是我自己籤好了。」

回到書房不一會兒,雲婭就聽到了吵架聲。不過她也懶得管了:她已經摸清父母吵架的規律了——一點小事起了爭執,互相責怪,母親就將平時積壓的情緒爆發出來,父親不理會,母親更生氣,然後冷戰。

再見

中場休息,玲小姐和另外一位女同事在貴賓休息廳接待客人。不遠處,林至琨正和他的至交好友交談著,他們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被吸引到玲小姐那裡。

突然,林至琨看到了招待桌上的一大捧裝飾花束。奼紫嫣紅的花中,只有潔白如雪的百合被他相中:「我覺得百合恰好可以比喻她。」另一邊,玲小姐介紹完畢,再轉身時,林至琨正朝她款款走來。

他和客人熱情又不失禮貌地打了個招呼,他們看起來很熟。玲小姐感到有目光在注視她,但她立馬迴避了。可她一抬眼,便撞上了那雙深邃的眼睛。之後,他通過主動聯繫,和她加上了MSN(當年的一種聊天工具。)

破碎

母親哭了!在接二連三的叫喊中,雲婭感到一絲驚恐。

她正在房間裡寫作業,突然傳來陶瓷打碎的聲音,接著便是刺耳的尖叫。她從房間裡出來,只見一片狼藉。原來,堂姐把雲婭家的一隻陶瓷碗打碎了,母親看到之後驚叫,父親覺得母親失態了,於是兩人爭吵起來。

「你叫什麼叫!」父親指著母親吼道。

「最後一隻碗了!剛開始是完完整整的一套,現在全打碎了!」

「不就是一隻碗嘛,你至於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吼一個孩子嗎?」父親的語氣緩和下來,「換一套還吃不了飯了嗎?」

「可那是我們的訂婚禮物!」母親崩潰地尖叫道。

父親聽了恍然大悟,可一切都晚了。母親已經把自己關到了書房裡面……母親哭了。

追憶

雲婭走開後,母親便一直這樣安靜地坐在書房裡,令人覺得難以置信。

或許是母親累了,她不想再因為這些原本簡單的事情和父親費口舌。

他變了。他對她不再關心,不再體諒;他變得懶惰、自以為是、好大喜功……或許,他沒有變,他一直都是這樣的。只不過年輕時,有愛情和浪漫遮飾他的缺點,而當這一切持久地陷入生活的柴米油鹽中,便爆發了出來。他們相愛,卻不一定幸福。

當年,他英俊瀟灑,名牌大學畢業,年紀輕輕便進了好單位。當年,她不僅美麗動人,在業務上也是「領頭羊」,還被他用白百合相比。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又很不同,又都是從小的「才子」和「佳人」,都不願低頭,便是針鋒相對。但是如今他們又都在忍耐,因為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有了家庭,又有了孩子,誰也不願意至此抽身,從頭再來,便也就這樣維持著美滿又不美滿的婚姻。

就算婚姻真的形同虛設,她也不會選擇主動結束。她會將這些創傷埋在土下,任它自生自滅。或許它有一天會被她徹底遺忘,可大多時侯,它還是她深夜酒醒時的傷。

往事

玲小姐找出了一些塵封已久的相冊和筆記本。拍去上面的塵,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上面精美的花紋。這些相冊價格不菲,是她和林至琨剛結婚時置辦的,約定在銀婚儀式上重啟。如今,距離他們銀婚還有八九個年頭,但玲小姐還是打開並翻了起來。

她看著這些珍貴的照片,回憶起了諸多往事。

那隻戒指,是林至琨婚前為她挑選的。他說,這個百合花的圖案,低調又不失尊貴,而且鑽石周圍的雕花很鋒利,可以防身。是的,他就是那樣細心的一個人,很多時候會替她想到一些她根本想不到的問題,比如:防身。

那枝百合,是林至琨在北京折的。

照片上的戒指、百合花都還沒變,只是人變了。

他都不記得這些了,玲小姐心想。

合上相冊,打開那個筆記本,玲小姐找到一行秀美的小字:「今天收到了至琨的來信,信裡有一枝百合,讓我聯想起《金粉世家》中的那些浪漫景象,我感到很幸福。我相信我們不會像劇中人那樣一拍兩散,因為我知道至琨是什麼樣的人。他是個很博學、很可靠、很有擔當的人。」

玲小姐恍惚地回憶著,在淚光中痴痴地笑了,笑容裡略帶一絲淡淡的涼意。

「咚咚咚。」「誰?」「媽,是我。」雲婭答道,「您什麼時候做飯呀?我有點兒餓了。」

人間煙火,也不過如斯吧……生活不是我們曾經歷的日子,而是我們能記住的日子。(指導教師:全洪姝)

這篇文章結構獨特,起初以為是在寫兩個故事:一個是玲小姐和林先生兩個年輕人的戀愛,一個是雲婭家充滿爭吵的生活。其次,這篇文章貼近現實,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文中的家庭生活,符合相當一部分的生活現實,有助於人們思考愛的本意。一個中學生,對生活能有這般認識,也算是目光犀利、感悟深入了吧。

(點評人:全洪姝,北京中學初中語文教師,區級學科帶頭人)

----------------

陌上花開緩緩歸

徐延(19歲)天津財經大學學生

家鄉是一個曖昧的詞語,我們對家鄉戀戀不忘,家鄉卻始終堅持與我們若即若離;而鄉愁營造了一個浪漫的語境,打出生起,來自家鄉的愁緒與思念就註定與我們終身抵死纏綿。在對家鄉的深切情誼中,我們孤獨著,溫暖著,惶惶不安地丟失著,又深入骨髓地擁有著。

家鄉承載的大多是溫暖的情緒,也許因為那裡的一切與我們血脈相連。不知你能在家鄉停留多久?幼時,兒時,或是終此一生。不知你的家鄉,又讓你背負了多少?是一次次被拉長的微涼的思念嗎?還是已在家鄉卻放不下詩和遠方的輾轉反側?

關於家鄉的記憶,安放在我不敢深究的象牙塔裡,我怕我的偏執汙了它,也怕我的冷漠丟了它。但那些如光影斑駁,溫暖而細小的回憶,確乎是陪伴了我人生中最「兵荒馬亂」的日子。家鄉記憶在腦中的停留,定是誰的厚愛,無論如何為我守住最後一方淨土作為最後的庇護。

我的家鄉在北京,老家在延慶,住在西城,但兒時在河北燕郊住過。在燕郊的日子是最無憂無慮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夥伴在院子裡瘋玩,爬到樹上吃桑葚染了衣服。還有冬天鍋爐房旁邊的地是熱的,悄悄地背著大人光腳站在上面,那是我們的秘密「溫泉」。很慶幸有這段時光,在院子裡和其他「小土匪」,你追我趕到大汗淋漓,否則我一定不會知道什麼叫「玩」。

後來轉到北京上學,覺得北京的家像個籠子,我只想逃離。我問媽媽,我們什麼時候能回家,當媽媽告訴我「以後這裡就是你的家」時,只覺得前方無光。

我第一次體會到了離開家鄉的惴惴不安,我的情況還比較特殊,因為我並沒有被原來的家鄉拋棄,而是要被迫接受一個新的家鄉,整日裡心空。等我逐漸習慣了早上起來去護國寺吃糖油餅兒、豌豆黃兒、杏仁兒豆腐,習慣了吃完晚飯和爸媽一起溜胡同,習慣了放學和小夥伴們一塊去上課外班,我漸漸接受了北京——是我融入了她,也是她接受了我。

至此,我開始相信,對於家鄉的依戀是一種習慣,我吃慣了北京的口味,學會了北京的娛樂方式,熟悉了北京的生活節奏,看慣了北京的紅牆綠瓦,明白了北京的有容乃大,體會了北京的靜默深沉,於是我便對北京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

就像那隻草原上的狐狸和那位孤獨的小王子的對話:「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用不著我。對你來說,我也不過是一隻狐狸,和其他千萬隻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服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對我來說,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那是屬於我的北平記憶,一定不同於老舍先生,因為那些我與北平共度的一分一秒,一顰一笑只是我與北平的密約。

而延慶是小時候過年才回的,目的是走親戚。現在回想起來卻為此羞愧。延慶早就接納了我,我也在延慶收穫了諸多溫暖,我卻因為自視清高而避之不及。現在聽到延慶話,也只覺得親切,也有意識去學延慶話,總得有什麼證明,我屬於這裡吧。延慶於我,是冬天龍慶峽的冰燈,是奶奶帶著我走過的村中土路,是剛從樹上摘下的嫩綠的榆錢兒,是騎著電動車在秋風中橫衝直撞的母親和我,是在我還沒學會記憶時母親就代我記下的童言無忌,是父母叫我吃飯的聲音,是早上起來感受到陽光時的安穩。

我現在到天津去上大學了,我不知道在這四年的時光裡,會不會因為習慣,而對天津產生像家鄉一樣的情感。也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四處輾轉不定,而模糊了自身,落得一個「無家可歸」的下場。所以我特別關注、用力觀察故鄉街道旁的黃楊樹、飄落的枯葉、剝蝕的牆垣,甚至奇形怪狀的果樹,種種如畫的細節將永遠銘刻在這裡,將因激情所特有的記憶而同這至高無上的天長地久混合在一起,我努力以此消除心中恐慌。

我只願,陌上花開蝴蝶飛,桑梓猶似緩緩歸。

----------------

青春裡最珍貴的緣分

仇士鵬(22歲)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學生

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時候,我正坐在電腦面前,氣得把鍵盤敲得噼裡啪啦響。

那時候還是大一,瀕臨期末考試,大家都處於緊張的複習狀態,學院突然要求各班開一次心理班會,具體內容由心理委員自行安排。可是,我剛在班群裡詢問開班會合適的時間地點時,阿戴就冒了出來,大唱反調,「這種班會有什麼意思啊,浪費時間」。一般只要有出頭鳥,就馬上會有大批跟風的,果然,各種微詞雨後春筍般湧現……那一天,我的手指生動地展示了什麼叫氣得直抖。我和他在群內爭論了半天,明明理不屈,最後卻詞窮了。要不是其他班委幫腔,腦袋幾乎冒煙的我還真無法收場。也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他的一切都視若無睹,竭力把他踢出我的日常生活。

不過,人總是會變的。比如,閱歷與心境的成長可能會使心中的評價體系產生正反兩極的突變;比如,當視野從管中窺豹拓展到縱覽全局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切換成另一種顏色與視角的目光。

對阿戴刮目相看,是在大二的時候。那一年,遇到了一位極其嚴厲的教授,考試實行倒扣分的評分方式,每年都能把不及格率控制在一半以上。今年得知她教我們年級時,班群裡頓時哀鴻遍野。第一節課,她便用好幾張幻燈片詳細講了她的各種扣分手段,頗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架勢。只不過,這火過於猛,不僅燒得我們精神發蔫,渾身無力,也燒紅了阿戴的怒意。課後,他曬出了一長串和老師的聊天記錄,兩人在師生的分寸與尺度的上限之下針鋒相對,從考試談到了教育最終還升華到了人生以及對社會的意義。雖然最後他還是敗下陣來,但那一刻,他那如孤膽英雄般的氣魄還是深深震撼到了我。

打破對一個人的成見,有時難如鑿山,有時卻只要一點星星之火。隨著不斷地相處,我也漸漸發現,他只是單純的心直口快。「我就喜歡放縱不羈的生活,不然小心翼翼地活著太憋屈了。」在一次登山的時候,他這麼跟我說。他就像是一把劍,不拘於形,不囿於意,只要沒有觸碰到底線,就讓劍光傾瀉,瀟灑、恣意而明亮。相比之下,我自己則更像一棵路邊的樹吧,所以我對他便不由地產生敬意與好感。雖然生命的形態不可能與他達成一致,但有這樣的一種生活去融入、組成並豐富我的生命,也是一種幸運。

不知何時起,我們便開始勾肩搭背,直至形影不離。硬要找一個標誌性事件的話,應是在大三的末尾。那年我是年級團支書,負責審核學時。因為學校更新了審核要求,所以大部分同學的申請都不合格,被我駁回了。一時間,各個群裡怨聲載道。眼看著網絡握緊了暴力的拳頭,要向我揮來時,阿戴冒了出來——這讓我突然想起了大一籌備班會的場景,不過這一次他站在了我這一邊。他連發幾條消息刷屏來為我辯護,好不容易才把我從風頭浪尖上救了下來。事後,我問道,「你以前不是最討厭這種東西的嗎?」「那要看情況,大學的班會確實沒勁,但學時關係到能不能畢業,是自己的事,自己首先就要對自己負責。」大恩不言謝,而從這以後,我們之間也再沒說過謝謝——「我們的關係,沒必要」,他說道。

遺憾的是,推免研究生的時候,他選擇了保研外校。離校之時,我們不斷地「勸君更盡一杯酒」,直喝得彼此滿臉通紅。

那是我第一次喝酒,也是我第一次喝醉,為了一段火熱的兄弟情,也為了一段青春裡最珍貴的緣分。

----------------

歲末·年初(小小說)

裴麗敏(16歲)浙江義烏市稠州中學丹溪校區917班

小船飛上天,請慢慢划槳。莫要驚動了,湖底的星光。

2019年,我失去了一位天使。

她沒有多麼漂亮的羽翼,她沒有多麼耀眼的皇冠——但她有我最熟悉的味道。她還有屬於她自己的空間,她自己的時光年華。

歲末,她永遠地離開了,她去了一個美好的、沒有苦楚的蓬萊仙境。

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途上添些亮光。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把,也許只是含淚的燭炬。

她,是一個老太太。同許多老太太一樣,瘦瘦的,佝僂著背。只是她很高,頭髮沒有全白,說著標準的普通話,性格非常爽朗。

那個村莊,種滿金稻,還有盈著暖意的月。

那就是她的家。遠離城市,沒有喧囂,所以她總是安靜地做著一切。在她口中,我是她「少有的小友」。我總是搬條小凳子,黏在她身邊,聽她說很久以前的故事,開很久以前的玩笑。

她有時候也會抱怨,門口如蛇般彎曲的路,只能看見孩子離去的背影。我笑道:「您家那麼多的孩子,也有不少的壯漢,哪天叫他們開條大路,不就可以了嗎?」她又開心地笑了,伴著帶皺紋的酒窩。

時間是只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靠近之時,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她的消息,一次不經意,知道她住院了。她的身體一直都很好,不是那麼容易受涼感冒,可是我知道什麼,生命是那明明滅滅的蠟炬啊!

我最後一次在醫院見到她,她意識已經模糊。在我的記憶中,她是那樣的健康,快樂。她可以清楚地告訴我她小時候的玩伴,她小時候的生活……

「您還知道我是誰嗎?」

她費勁地眯了眯眼,搖搖頭:「不認識。」

我離開了,她將頭轉到另一邊。我站在門口,一直在等候,等候她的回眸,可是沒有,一次都沒有。燭光滅了,最後一滴燭油落在桌上,沒有一點聲響。縱有千萬般不舍,終有離別之時。

其實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願失望。她一樣,我也一樣。誰知道最後的目光,投向床的那一頭,看到是怎樣的模樣。

在最後的年末,星星一閃一閃,月亮同路燈一般昏黃。

轉年初,我還沉浸在和她相處的時光無法釋懷。沒有轟轟烈烈的煙花聲,沒等到跨年鐘聲響起,我便早早入睡。

驀然又想起了她,月光下一點點,勾勒出花開的剪影。透過花開,看到一個女孩從蹣跚學步到暮暮垂年。她在努力豐滿自己的一生,那容顏如此熟悉,恍惚間觸手可及。

歲末年初的離別,真是讓人感慨。我知道,生命的歷程,就像她說的一樣,會遇見很多人,也不斷地和很多人說再見。

歲末年初,我痛並快樂著,也感悟著,成長著。(指導教師:劉會然)

小作者構思新穎,切入點巧妙。全文沒有直接寫歲末年初的戰「疫」現狀,而是通過寫一個「天使」(老人)和「我」(少有的小友)的親密交往,讓我們明白「無畏地生長」的意義和價值。全文語言靈動,富有哲思。

(點評人:劉會然,中學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協第二批「新荷計劃」青年作家人才庫作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趙淨頤攜《光陰的故事》參加央視《合唱春晚》
    近日,青年歌唱家趙淨頤受央視《合唱春晚》的邀請,演唱了羅大佑的懷舊老歌《光陰的故事》。她的聲音恬靜、純美,靜靜的聆聽,猶如置身在歌曲的意境中,觸動你我的神經,勾起對往事的懷念。青春易逝,韶華易老,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也帶走多愁善感的青春。據悉,這首《光陰的故事》在合唱春晚的舞臺上,改編成獨唱、領唱與合唱的形式,身後合唱隊的同學們也載歌起舞,青春洋溢。  舞臺上,一襲綠色長裙的趙淨頤,端莊柔美,配合她令人驚嘆的唱功,更加彰顯了一個青年歌唱家的魅力與風採。初冬之季,趙淨頤向暖而歌,唱出了這個冬天最溫暖的情懷!
  •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時間過於匆忙,光陰瞬間成為過往。讓人來不及告別,顧不上回想。再回首,有幾許溫暖,也有幾許薄涼。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離開,只需要一個轉身;相守,卻要用盡一生。歲月總與滄桑相關,無常才是人生常態。一次道別,可以是一個結束;一次期待,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
  • 關於成立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通訊站的公告
    為加強中國青年網與高校之間的聯繫,經共青團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委員會申請,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審核,現同意在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設立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通訊站,特此公告。
  • 第四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徵集活動入圍故事
    21、帥昕的故事 作為全國鐵道團委和共青團江西省委聘任的青年講師,她長期致力於在網上弘揚青春正能量。她開發真正走心的「南鐵好聲音」網絡文化產品,被@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等官方微博微信轉發,近50萬人次閱讀關注。她改編的歌曲《青馬disso》《不僅僅是喜歡》在團員青年中廣為傳唱。
  • 老照片講述光陰的故事「國際檔案日」市南特展開啟
    為慶祝第13個「國際檔案日」,市南區檔案館聯合青島尚陽文化產業集團和侍錦舊物美學館於6月8日至12日在區政府一樓大廳舉辦「光陰的故事——2020年『國際檔案日』市南特展」,共展出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1世紀初青島百姓家庭日常使用票據、證書、物品、照片、影像等200餘件。
  • 第二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簡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爭當「中國好網民」,在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中積極發揮生力軍作用,2018年1月以來,共青團中央、中央網信辦聯合舉辦了第二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徵集活動。
  • 網聚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2020中國青年新媒體北方峰會暨青年新...
    中國青年網訊 12月10日,在銀裝素裹的北國春城——長春,由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共青團吉林省委、吉林省委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媒體·新青年」2020中國青年新媒體北方峰會暨青年新媒體人才訓練營活動成功舉辦。
  • 第四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揭曉 天津市四位好網民故事成功...
    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聯合主辦,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徵集活動落下帷幕,100個優秀故事揭曉,本市於喜山、@陳小桃momo、@畔鴻宇、陳晨等四位好網民的故事成功入選。
  • 光陰的故事-致我們已逝去的時光
    我們的故事終將結束,或是,已經結束。然後,各自開始另一段故事:開始新的徵程,結交新的朋友,望見別樣的風景……開始新的旅途之前,還有很多話想說,還有許多事想做。那些想說卻還沒說的話,那些想做卻還沒做的事,就留給時間吧。我們短短的一生,終將失去。我們不妨大膽一點:愛一個人,做一個夢;攀一座高峰,跋涉一條河流。看一看你從未到過的世界,然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 「光陰的故事」Vlog大賽 | 從清晨到星辰,書記員的一天這樣度過……
    「光陰的故事」Vlog大賽 | 從清晨到星辰,書記員的一天這樣度過…… 2020-10-22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人的故事|守護者日記:戰疫「電影」裡的中國青年
    「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這是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親筆回信,寫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疫情暴發,他們扛起責任,迎難而上。病房中,車間裡,公路上,工地前……那些年輕的臉龐,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勇敢和擔當。假如把這些青年故事拍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
  • 青年來信傳心聲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要敢於奮鬥,敢於吃苦,敢於創新  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代表 劉芮  在總書記思想的指引下我從「學生」成長為「老師」。習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對當前世界複雜激烈的競爭形勢,中國青年要敢於奮鬥,敢於吃苦,敢於創新。研支團成員作為孩子們的引路人,也要更加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創新能力,同時幫助他們樹立理想信念,最終幫助孩子們走向更大的人生舞臺。  知行相資以為用。習總書記勉勵學生在校期間的第一任務是搞好學習,學好本領,提高自身素質。
  • 第四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揭曉
    導語  近日,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聯合主辦,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徵集活動落下帷幕,100個優秀故事揭曉。
  • 修表匠帶你走進光陰的故事
    他說:「作為一名修表匠,我幫人們留住鐘錶裡的光陰故事,很有成就感。」走進這家鐘錶店,角落裡擺著一張舊木桌,桌上有一盞小檯燈和一堆工具。易偉良坐在椅子上,眼睛戴著放大鏡,低著頭,左手拿著一塊表芯,右手平穩地捏著一把磨得發亮的鑷子,小心翼翼地拆卸著。雖然已經75歲了,但是易偉良修起表來絲毫不含糊,拆開一塊舊錶,片刻間就能準確判斷出手錶存在的問題。
  • 杭州成立全國首個「中國青年電商網紅村」,薇婭、李子柒都是村民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崇遠 通訊員 王亮如果你夢想成為一名青年網紅,或者想要擁有自己的網紅電商公司,現在不妨到杭州未來科技城的夢想小鎮試試。今天(3月16日)下午,全國首個「中國青年電商網紅村」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正式掛牌成立。「中國青年電商網紅村」有多吸引人?薇婭、李子柒、吳蚊米、烈兒寶貝、左巖、祖艾媽、fashion美美搭、寶劍嫂、heika-Z、三個媽媽六個娃如今都已經被聘為名譽村民。
  • 「青年之聲」心理沙龍:一人一故事 教你快樂舒壓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13日電(特約記者 王晨曦)6月12日晚,「青年之聲」第十六期心理沙龍以「一人一故事劇場——教你快樂舒壓」為主題,邀請了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應用戲劇學部主任委員、一人一故事劇場國際網絡(IPTN)中國區秘書長鄭春暉,帶著30多名戲劇愛好者現場即興演繹故事,用多元藝術的方式表達情緒情感
  • 以網為翼 奮鬥青春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五四青年節寄語
    原標題:以網為翼 奮鬥青春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五四青年節寄語    激蕩的青春,意味著理想、美好、勇氣,活潑潑的生機和力量。    網際網路是懷抱青春夢想的年輕人的最愛,有著無窮的可能,充滿無盡的探索。
  • 從熱血青年到江湖夜雨 觸摸網文的青年力量
    浙江電視新聞頻道《小強悅讀會》:互動類讀書交流欄目,每周推薦一本(或主題統一的多本)有趣圖書;或以讀書會的互動形式,深度解析書籍的精神能量,聆聽作家、編輯、出版人的幕後故事。
  •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一」瞬間」是多長?只有0.36秒!一「剎那」呢?現代的計時單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等等,這樣的計時都很好理解。但是,在古代,計時單位可謂五花八門,比如,古代中國使用的是天幹地支紀年,以十二地支計日,與地支相對應的,一日為十二個時辰。其實,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只是那時與後來的十二地支並沒產生聯繫,比如,漢代的十二時辰的命名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一個人靜靜地聽著光陰的故事,突然間淚流滿面,70後真的老了嗎?
    一個人靜靜地聽著光陰的故事,突然間淚流滿面,70後真的老了嗎?年少不知曲中意,聽懂已成曲終人。聽了《光陰的故事》,不禁淚流滿面。或許是往事裹挾著歌曲一幕幕襲來,恍惚間發現,當年還一知半解的歌詞,如今卻字字錐心,不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