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一」瞬間」是多長?只有0.36秒!一「剎那」呢?
現代的計時單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等等,這樣的計時都很好理解。但是,在古代,計時單位可謂五花八門,比如,古代中國使用的是天幹地支紀年,以十二地支計日,與地支相對應的,一日為十二個時辰。
其實,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只是那時與後來的十二地支並沒產生聯繫,比如,漢代的十二時辰的命名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才改用人們所熟悉的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其後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及亥時。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其後,「夜半」一詞常被文人用於詩詞之中。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不勝枚舉。
而古印度則用「剎那、念、瞬、彈指、羅預、須臾」來表示時間。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按此換算:以一天一夜以24小時計的話,一天有9600萬個「剎那」,480萬個「念」,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600個「羅預」,30個「須臾」。一晝夜(24小時)1440分=86400秒,那麼,一「須臾」等於48分鐘=2880秒,一「羅預」等於2.4分鐘=144秒,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念」為0.018秒,一「剎那」為0.0009秒。
有了這樣的時間參照,許多形容時間的詞語就好理解了:「彈指一揮間」是7.2秒,「一瞬間」只有0.36秒,「一念」更短暫,而「一剎那」,則短到很難讓人能有明顯感覺的地步。
此外,在中國古代表述時間的詞彙中,光陰是用「寸」來量的。比如唐末詩人王貞白,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讀書時,就曾寫下《白鹿洞詩二首》,其中一首中有「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句子。
那麼,古代的時間為什麼用「寸」來表述呢?把「光陰」稱作「寸」,是有其歷史依據的,那就是源自於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裝置——日晷。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表明時間的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數上,即表示著時間。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一寸光陰」,就是晷盤上晷針的影子移動一寸距離所耗費的時間,通常用來表示時間極為短暫。將「寸陰」與「寸金」連在一起,勸喻人們珍惜點滴時光抓緊學習知識的,是《淮南子·厚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直徑一尺的扁平、圓形玉器,先秦時,逕尺之璧價值連城),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其實,「一寸光陰」形容的只是非常短暫的一小段時光,即使是這麼短暫的時光,古人也不願虛度。「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古人尚且如此,在快節奏的現在,我們更應學會高效利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時間,不再浪費時間,這才是對「一寸光陰」的最好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