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破譯生命密碼:人的壽命是多少歲?古稀年後的2個年紀多注意

2020-12-14 一頁歷史吧

易經破譯生命密碼:人的壽命是多少歲?古稀年後的2個年紀多注意

《易經》,是解釋和揭示宇宙運行的變化規律,和人生密碼的一部寶典。今天應該這麼去界定《易經》這本書,它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涵蓋的。

不管人的壽命是多少歲,你有沒有想過,每個人的生命周期是什麼樣的,人到了多少歲是個坎?有沒有固定的周期呢?

科學的驗證

在20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奧地利的科學家發現人體中的許多秘密,他認為人體細胞都是有周期性,比如說一個人的情緒是28天,而細胞的再生一個周期也是25天左右,而人的體力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後來一位美國學者通過實驗發現細胞分裂規律,然後他通過這項實驗推測出人的壽命應該是150歲左右。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比較官方,算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

也有人在研究易經後,從面相上進行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長壽基礎,其實最主要的就是人中穴位,都說人中又細又長的人是有福氣。

而相對於西方科學家發現的體力、情緒等周期,易經學者表示:早在兩千年前,祖先就已經發現了這個,有2個年齡段需要注意。

其中有記載這方面的的書籍包括《黃帝內經》、《靈樞· 天年》以及《易經》, 那麼是否真的如祖先能預料到那邊一切都已經設定好,哪怕我們再努力都逃不脫,老天爺安排好的命運?

孔子研究周易幾十年,留下這樣一句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裡指的是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在他眼中10歲可以算作是一個周期,而在這期間人的氣血逐漸轉衰,這樣一個過程符合人體的定律,讓我們看到了孔子具有深遠的思想和前瞻性。

《易經》中提到的兌卦和艮卦,它們所代表的的數字分別是7和8,在八卦中,7表示少女,8則是少男,仔細研究的人會發現,人的生命周期很多都與7和8這兩個數字有關。

很多人都聽過老一輩的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73和84原本指的是孔子和孟子的壽命,然而經過數千年的發現,很多老人都在這兩個年齡段去世,因此一些研究易學甚至是現在的科學工作者,都認為7或者8就是生命循環的一個周期,7的周期是7-84歲,8的周期則是8歲-73歲。

長壽的秘訣也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這也是在易經中領悟出的生命真諦。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無限的智慧皆出於此。

宇宙萬事萬物必有其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易經揭示最基本的規律,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

從伏羲開始,《易經》這本書又經過了許多人的推演和補充,在夏朝叫做《連山》易,在商朝叫做《歸藏》易,可惜都已失傳了。

到了周朝,文王推演出64卦和每卦的爻辭,定名為《周易》,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易經。

《易經》中的世間規律大道理,這些的道理對於人是受益匪淺,但其實只是《易經》容納概括的一部分而已。《易經》其中的道理那是屬於森羅萬象一統自然。

人活在世上一生,不如去選擇追求的什麼,不如在人迷茫的時間去選擇讀一讀易經去真正的感悟一下古人的智慧,也能讓自己大徹大悟的明白一回。

無論是遇到什麼問題,你都可以選擇向《易經》當中的知識去解讀,他會給你一個準確的答案,而且你可以將其中的道理當作是自己選擇的一種對比物,看一看它是否真的有用

而這本書也是真才實學,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有道理。作為上古時期人類傳承至今的一本奇書,《易經》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也配得上財富寶典的美譽。可依舊有許多人將其視為封建迷信。無數成功人士,甚至是科學界的泰鬥愛因斯坦,都曾直言,易經是中國人的財富

有些人說,易經過於生澀,很難讀懂。可是,倘若連學習的動力都沒有,早早倒在了第一步,又如何掌握人生的方向?

要讀易經,這是無數先賢和影響歷史的大人物,留給後人的金口玉言。馮友蘭先生直至去世之前,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依舊是要重視《易經》

除了揭示了科學的奧妙,給先賢靈感去發掘未知之外,《易經》對於尋常人來說,最關鍵之處在於他解答了生命的密碼,可以預言人生的軌跡,幫助人們趨利避害,走好腳下的路。

人這一生,很多時候渾渾噩噩一輩子就過去了,很多事情我們已經是無力改變,可是,讀《易經》,卻是任何時候都不晚。

從昔日的平常人,到如今的電商教父,馬雲曾說過一句"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或許,我們離更好的人生之間,僅僅相差一本《易經》。

經常聽到周圍的一些朋友說:易經都是文言文看不懂,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根本不知道應用到生活當中等等。如果大家想讀,還是建議去讀一些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

目前我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易經,名為30天學會《易經》它採用我們平常最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一一深刻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中晦澀難懂的智慧,以白話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每個人可以解讀《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在晚上讀《易經》,不然你下一次抬頭天就亮了。足見其中的大智慧;

馬雲更是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一本僅需要56元,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一本易經,能讓你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人的壽命是多久?2000年前易經早算好生命周期,需要注意兩個年齡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中國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很低,一般在30歲左右。47歲即謂「晚途」相信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活得時間久一點,從古至今,都不缺乏研究如何長壽之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長的壽命。相對於西方科學家發現的體力、情緒等周期,易經學者表示: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發現了人一生的生命周期,有2個年齡段需要注意。人的壽命是多久?
  • 人能活多久?俗語說「人老兩年坎」,易經講邁過2個年齡段有福氣
    俗話說:「人老兩年坎」又是什麼意思呢?易經講邁過2個年齡段有福氣。《易經》的「歧路」古今中外,人們對於生命本源的探索從未停止,歷代從事生命研究的科學家無不想讓人類的生命達到新的層次。自《周易》誕生之後,有人從中找到了治國良策,有人從中找到了齊家之法,也有人從中自以為找到了長壽秘訣。
  • 人能活多少歲?《易經》早就有所洩露!需要注意這2個年齡階段
    第二張方法:哺乳動物的壽命為生長期的5~7倍,生長期為20~25年,所以人的自然壽命可達到100~170歲。根據史料記載,藥王孫思邈活到140多歲,也有醫書記載孫思邈活了160多歲。易經早就有所記載,人的壽命周期有人在研究易經後,從面相上進行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長壽基礎,其實最主要的就是人中穴位,都說人中又細又長的人是有福氣,很少有人知道這也是長壽的一種象徵,但這種長度並不是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在程度,那是一種氣血充盈的表現。
  • 《易經》勸世良言:人到中年,早點捨棄這「3樣」東西,趨利避害
    很多人談到易經,會覺得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這是對它最大的誤解。《易經》篇幅雖然短小,不到20頁的篇幅。但這20頁文字,卻能通過六十四個卦象無限延展,將宇宙星河萬物都包容在內。《易經》的勸世良言:人到中年,早點捨棄「3樣」東西,趨利避害西方《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2年後尼倫伯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還將其做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
  • 二進位和《易經》還有關係?為什麼說《易經》是超科學?
    導語:二進位和《易經》還有關係?為什麼說《易經》是超科學?在1990年北京,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馮友蘭先生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地說出這樣一句話: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周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讓一位博學的學者,在生命的最後關頭還念念不忘。《周易》是《易經》之一,但是在眾多人的眼中,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封建迷信的書籍,因為很多人算卦的時候,經常會提到這本書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專家發現:易經64卦與生命遺傳密碼對應一致!難道古人早就知道?
    而就在眾多科學家研究生命遺傳密碼時,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易經64卦與生命遺傳密碼對應一致!大家都知道,在生物界,生物界的遺傳性狀,也像打電報那樣,靠一種特殊的密碼傳遞而實現的,人們把這種特殊的密碼叫做遺傳密碼。
  • 《易經》:命運是上天註定的嗎?生命到底是什麼?從哪來到哪去?
    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研究,終於有所突破:1865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基因;1910摩爾根明了基因的物質基礎;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66年尼倫伯等人破譯了全部遺傳密碼,並製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
  • 人類極限壽命是多少?科學家通過計算得出結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人類的壽命極限一直都是一個永恆的問題,從古到今都被許許多多的人在不斷的研究者,而我們也十分的關注自己的生命。在科技發展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通過醫療技術的加持,我們的生命在不斷地延長。要知道在宋朝,宋朝人的生命大概平均都是30歲左右,而我現如今的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接近到80歲左右,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個倍。
  • 體重影響壽命,50歲後體重多少更長壽?符合標準的人,可以偷樂了
    並且體重不僅僅能判斷胖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們的壽命。我們每個人都想長壽,都想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延緩自己的衰老速度,讓壽命更長。在壽命的很多指標當中,體重就是其中一點,有很多人都知道上了年紀的人是不能太胖的,對於50歲之後的人來說更要注意,下面就跟大家談一談。
  • 產婦坐月子無聊,破譯2套密碼獲獎711萬,網友:我坐的假月子
    在我們的印象中,月子期間寶媽身體都比較虛弱,還要照顧孩子吃奶,休息都休息不夠,可有這樣一個產婦,坐月子太無聊,破譯2套密碼獲獎711萬。產婦月子期間,成功破譯2套密碼獲獎711萬山東有一位寶媽,月子期間在家太無聊,成功破譯出了兩套密碼,並且獲得國家獎勵711萬元,這位寶媽就是畢業於山東大學的王小雲博士。
  • 生命密碼之主性格2的特徵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2」是互補、融合的,易經《繫辭傳》就寫著:「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又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闡述,告訴我們「2」是由「1」來,「2」裡面是一陰一陽互相融合的兩儀。但在西方人的觀念裡,「2」具有較多的對立觀念,比如星座中的對宮觀念,本宮代表自我的本質,對宮代表著相對的課題,但同時也代表著學習的對象。
  • 山東一位女子,因坐月子無聊破譯美國2套密碼,國家給她711萬獎勵
    她的家庭狀況有些窘迫,直到7歲時家庭情況才稍微好了一些,她才可以正式接受教育。 王小雲並非是家中唯一的子女,她還有其他三個兄弟姐妹。家裡的境況她全都看在眼裡,她深刻的明白,她可以讀書已經是非常來之不易的機會。她也十分珍惜這樣一個機會,力圖通過讀書這條路改變自己的命運。
  • 從懷孕到坐月子,她因無聊破譯美國2套密碼,國家獎了她711萬
    在舊時在戰爭中,機密信息多靠電報來傳達,電報設有專門的負責人員,而且也經過了加密處理。在許多關於打仗的影視劇中,若是電報被敵方截獲並破譯,這將會給另一方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在現實中,國家的機密信息必然是經過加密處理的。
  • 易經揭秘:宇宙中最堅不可摧的神秘力量,可能就存在於每個人體內
    關鍵是這個強相互作用,可能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體內!人身心是和宇宙相通的,修行好了就能通達,內心的意識出現,引導一道划過腦海的火花(靈感),使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元素選擇你,相互糾纏運動。易經並非迷信而是科學的源頭與盡頭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 人的壽命有多長?古代人對長壽的渴望更甚!
    我能活到多少歲呢?相信很多人都是有這樣的問題的。俗話說,人活著,不就是這一輩子嗎?沒錯,就是一輩子而已。那這一輩究竟有多久呢?西方的科學家根據人的體力、情緒、細胞等方面做了研究,稱人可以活到150歲。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研究出了人的生命周期。誰不是希望自己的壽命能夠長一點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但是事實上,長命百歲的人真的太少了。特別是在古代,因為醫療條件不發達,人的普遍平均壽命更低。
  • 人能活多久?古人在二千年前早已算好生命周期,主要在兩個年齡段
    除了秦始皇,還有三國時百期吳國皇帝孫休,大唐王朝的帝王們有多位皇帝,如:唐憲宗李純、度唐穆宗李恆、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都因為服用所謂的仙丹中毒,導致死亡。我們常說70古來稀,在古代說明活到70歲已經算是一種生命極限了。
  • WHO公布人類極限壽命!到了這個年紀的人,就應該感到滿足了
    人的年齡到多少時,就達到了人類的極限壽命?這個問題會讓人想要深入的思考,其實曾經就有科學家做出預測,在未來,人們的壽命極限是達到一百三十歲,或者更長。但其實長壽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並不代表我們需要過度的追求壽命的長短。目前而言,WHO公布人類極限壽命是在七十七歲左右,到了這個年紀的人,就應該感到滿足了。若一個人能夠活到七十七歲時,這個時候必然已經經歷過長輩的離去以及新生命的誕生,對於很多的事情已經看淡,人生的道理也可以總結一大堆。
  • 美國2大安全密碼,揚言百年內無人能破解,不料卻被中國寶媽破譯
    她可是破解了美國兩套號稱百年都無人能破的密碼的人,對中國密碼學的貢獻至今還無人能夠超越,而她也因此成功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說起密碼,可能還有很多人還不能理解它為何會在科研領域會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還得從戰爭中說起。雖然人們生活中也會使用一些暗語,但多是小打小鬧,而且也沒有成為一套系統,戰場才是密碼最為集中興盛的地方。
  • 「黃道」惡魔密碼AI成功破譯!FBI:51年前血案真兇即將揭曉
    51年前,一份沾滿無辜受害者「血跡」的信被寄到《舊金山紀事報》,信中的密碼無人能破解;51年後,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學家、程式設計師終於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不出索菲亞的意料,在這次破譯密碼的過程中,AI又立下了汗馬功勞。
  • 哲學大師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
    雖然易經有著如此高的學術地位,可是在21世紀的今天,易經對於現代人卻很陌生。甚至很多人都對易經有著錯誤的偏見,認為易經就是算卦的,是一本算卦書,他們認為易經頭到腳壓根就是迷信書,往往都是避而遠之。但大部分網友則認為「肯定要考,中國人連《易經》都不懂,做什麼幹部」、「《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被列為群經之首,早該考了!」,考《易經》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此舉值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