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了羅馬政體的演變,亂世出英雄,在共和國與帝國交替之際,一個個英雄人物閃亮登場,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當屬凱撒。歐洲歷史上能稱為「大帝」的沒幾個,凱撒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有實無名的皇帝)。
凱撒公元前100年出生於羅馬一個小貴族家庭,在大貴族圈並不入流,屬於雞頭鳳尾的那種,凱撒的成功完全是個人奮鬥的結果,他是政治家、軍事家、歷史學家、修辭學家、文學家、演講家,這些本事將會在今後的道路上大放異彩。
凱撒參過軍、當過祭司、保民官、財務官、市政官、裁判官、靠著極富感染力的演講和揮金如土的慷慨積累了大量人脈,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這些都是他走向最終權力的資本,他成了政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這時兩個大人物找上了他。
一個是克拉蘇,他是當時羅馬最富有的人,想要通過政治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可他賺錢內行,政治外行,於是找到凱撒,給了凱撒巨額資金,幫助凱撒競爭執政官。凱撒更加慷慨,用克拉蘇的錢大做公益事業,幫助窮人,修建公共設施,一時間全羅馬人知道了凱撒和克拉蘇。
另一個是龐培,他是當時的執政官,政界的風雲人物,也是一個軍事將領,想通過權力為自己的軍隊謀求福利,遭到元老院的拒絕,於是找到凱撒,想讓凱撒當自己的代言人。此時的凱撒名望雖高,但比起龐培仍是小角色,於是欣然同意,借勢上位。不過龐培也有條件,就是凱撒只能做一年執政官。
三人組成同盟,史稱「前三巨頭同盟」,在兩人的支持下,凱撒在40歲時順利當選執政官,第一次觸碰到最高的權力,在這一年中,他的工作就是滿足克拉蘇與龐培的所以要求。
凱撒任期一年後被龐培調去高盧擔任總督,就是今天的法國一帶,那時是蠻荒之地,相當於變相的流放,卸磨殺驢了。這也正好解放了凱撒,讓他可以大展拳腳。凱撒組建軍隊東徵西討,穩定和擴大了羅馬北方的疆域,還組織了兩次不列顛島的徵服,戰功赫赫,積累了巨額財富和無與倫比的軍功。
凱撒打仗一流,寫作水平也非常高,在隨軍途中寫了《高盧戰記》,記錄了自己的戰爭過程,首創「戰記體」,就是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不說「我」如何,而是「凱撒」如何。由此造成一種客觀的、接近歷史敘述的氛圍,更具有史詩感。還成了當時羅馬的暢銷書,為自己造了一波勢。凱撒的風頭儼然超過了龐培。
此時克拉蘇已死,龐培覬覦凱撒的戰功,擔心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於是集合凱撒的政敵,起訴凱撒一系列的不正當行為,甚至剝奪了凱撒的權力和榮譽,要求凱撒隻身回到羅馬接受審判(有一說是回國當官,總之讓凱撒解除兵權)。
凱撒此時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乖乖回去,可保富貴終身,但政治生涯也就到此為止了。或者率軍渡過盧比孔河,進軍羅馬,這樣相當於叛國,與整個羅馬為敵。凱撒最終選擇了後者,在盧比孔河畔對士兵進行激情澎湃的演講,「骰子已經擲出」,士兵們被凱撒的魅力感染,決定與凱撒共進退。
結果凱撒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龐培逃到埃及,元老院見風使舵,支持凱撒,埃及國王忌憚凱撒,把龐培殺了,人頭送給凱撒。凱撒藉機發難,說我只想把龐培帶回去接受審判,並不要他死,攻打埃及,還順手帶回了埃及豔后。
這裡有個誤區,埃及豔后不是埃及人,而是希臘人,是位一流的女政治家。
凱撒帶著無上的榮譽回到羅馬城,迫使元老院給了他十年執政官和十年獨裁官,(之前的執政官一直有兩個人),後又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官,凱撒的權勢達到頂峰。他的頭銜也越來越多,能上的基本都上了,只差一個——羅馬皇帝。
凱撒的行動如果到此為止,後世對他的評價不會如此的高。他在打破共和傳統後,建立了新的規則,這就是凱撒和獨裁者蘇拉的區別(蘇拉在前一章講過)。
他沒有安享獨裁統治,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做出各種舉措,試圖讓羅馬貴族和平民重新團結起來,這是一場大型改革,幾乎所有措施都是針對元老貴族的。
共和國末期主要社會矛盾是平民與貴族的矛盾,而矛盾的交點是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的原因是連年徵戰,平民去戰場,一去好幾年,土地荒廢,或是被貴族兼併,導致貧富差距變大,矛盾由此產生。
凱撒大刀闊斧開始改革,對元老貴族咄咄逼人,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於是,元老們密謀,把凱撒刺殺了。
凱撒開啟了羅馬從共和國轉變到帝國的序幕,可惜並沒有完成,而徹底結束羅馬共和政體,把羅馬帶入帝國時代的,是他的養子——屋大維。
屋大維按血緣關係講是凱撒的侄孫,屋大維當選執政官後,進行了非常溫和的改革,他沒有重新分配土地,貴族佔的就佔吧。而是把大面積荒地分發給失去土地的人,羅馬這麼多年打下的土地足夠分了,有點像美國建國後的「西進運動」,開荒去吧。這樣既緩和了貧富矛盾,也為羅馬建設新的城市,一舉兩得。
對於貴族和元老們,給予他們豐厚的待遇和榮譽虛銜,只要他們不反對屋大維,想做什麼都行。這樣貴族元老們逐漸退居二線,屋大維建立自己的領導班子,從此,羅馬共和國徹底成為羅馬帝國,接著進入帝國最輝煌的時期——五賢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