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之死:羅馬鐵蹄下的強權與徵服,血色葬禮上的暗湧與悲歌

2020-12-15 不勞而獲勞小姐

「我來,我見,我徵服」——尤裡烏斯凱撒

俄羅斯人曾說過,人類歷史是由三個羅馬組成的。第一個羅馬是羅馬帝國,第二個羅馬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佔庭帝國,第三個羅馬帝國就是莫斯科。前兩個羅馬都因戰亂毀滅了,只有莫斯科的第三羅馬永垂不朽。

為什麼連最硬核的戰鬥民族俄羅斯,也會以羅馬來作為自己的榜樣呢?說白了還不是因為羅馬在西方文明史上站的是C位麼!不過,當年羅馬之所以能C位出圈,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那個傳說中的男人。

這個男人,就是凱撒。

尤裡烏斯凱撒塑像

凱撒出身富裕之家,童年因父親站隊錯誤,整個家族被沒收一切財富和榮耀。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在羅馬內戰的時候,凱撒拒絕站隊。而是選擇與龐培和克拉蘇結盟,共同瓜分羅馬。

假如我們花點時間去看一下凱撒的履歷,就會發現他的一生實在精彩無比。他文武雙全,不僅徵服了三大洲,連寫的軍事回憶錄也被流傳了2000多年。 在成為執政官的10年裡,他有效地遏制了腐敗,消除債務,讓羅馬窮人得以翻身。

他在死後被羅馬人封神,其治國理念超越了羅馬的邊界。後世君王以他為楷模紛紛效仿,就連他的名字也成為一些歐洲國家王權最高的稱謂。他用強權與鮮血終結了羅馬的共和制,開啟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時代,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新篇章。

縱觀他傳奇的一生,被提及最多的還是他的死。在《尤裡烏斯凱撒》中,莎士比亞把目光聚焦在「刺殺凱撒的動機」上。通過凱撒的支持者與反對者,探討了獨裁與共和的優劣,提出了權力的歸屬問題。同時,莎士比亞還引導讀者去思考:政治權力集中於單一領導人應到什麼程度?還有當發現潛在的暴君時,人民是否需要提前除掉他。

但是,因為劇本文體和篇幅的局限,莎士比亞沒有在《尤裡烏斯凱撒》中深入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不過,若干年後的今天,美國歷史學教授巴裡·史特勞斯卻把答案都寫在了新書《凱撒之死》裡。

與莎士比亞的看法不同,巴裡 施特勞斯認為凱撒謀殺案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準軍事行動,是由凱撒手下心存不滿的軍官們精心構思的陰謀。在《凱撒之死》中,他結合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找出了這次陰謀中的關鍵性人物,深度分析了各大陣營刺殺凱撒的真正動機。

01凱撒之劍:羅馬鐵蹄下的強權與徵服

正如凱撒的名言「我來,我見,我徵服」一樣,所向披靡的凱撒把羅馬從一個不到8平方公裡的城市,擴展為超過186萬平方公裡的超級大國。

戰爭中,他總能力挽狂瀾,一次次地拯救軍隊於兵敗之間。

對敵人,他冷峻。對羅馬人,他寬厚仁慈。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卻也是一個治國魔鬼。三大同盟時期,他以極端的暴力方式威懾元老院各成員,得到了羅馬執政官一職。

儘管凱撒的高壓獨裁手段,讓他與政敵的每次對戰中都大獲全勝,但也被貼上了「為達目的,不折手段」的標籤。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不管是凱撒的朋友,抑或是敵人,都將凱撒視為擾亂羅馬共和秩序的頭號敵人、

對此,凱撒不屑一顧。從埃及回來之後,他開始了一輪新的幻想:他要為羅馬建立一個更強大更令人驚嘆的社會制度,以滿足統治羅馬這個橫跨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帝國需要。巴裡·史特勞斯在《凱撒之死》裡具體地描述了這個遠景:「在這個重構的帝國裡,所有居民都是公民,而非臣民。在這個經過改革的國家裡,公眾都是公共物品的貢獻者,而非貴族精英道上的絆腳石。」

為了實現他的夢想,他冒著挑起內戰的風險,跨過盧比孔河向羅馬進軍。他不惜動用暴徒和殺人犯來捍衛他的榮耀,毫不遲疑地動用武力抗擊他的精英對手們。

除了暴力制裁,凱撒也善於利用金錢來虜獲士兵和人們的歡心。不得不說,作為一名獨裁者,凱撒在收買人心這方面做得比誰都好。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風雨同舟。不論小事,還是大事,凱撒都能事無巨細精心打理。

因為凱撒深知,沒有軍隊和人民支持,他的宏願就會無法進行。因此,他取悅士兵,取悅民眾。在士兵和民眾心目中,凱撒是最愛戴的人。 在他的鐵蹄下,再也沒有一個政治家能阻止他對權力的渴望。也沒有軍隊能打敗他,抵擋他的士兵和劍。

02凱撒之敵:公仇與私怨,理想與陰謀

要探究各大陣營刺殺凱撒的真正動機,就必須從凱撒的敵人與朋友說起。

內戰後,凱撒因豁免他的政敵,反而導致敵人增多:原來的敵人因凱撒的赦免感到了羞辱,原來的朋友則因為看到敵人與自己平起平坐而心氣不順。

除了政敵龐培和加圖,最致命的敵人其實隱藏於凱撒的朋友圈中。歷史學家尼古勞斯認為,刺殺凱撒陰謀的初衷與其說是自由和共和,不如說是宮廷式的勾心鬥角和爭風吃醋。在這場刺殺中,凱撒的朋友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正如政治家塞尼卡所言:「這場陰謀中,凱撒的朋友多於敵人」。

第一個叛變的朋友是來自元老院的卡西烏斯。於公,他對凱撒的君主行為感到十分震驚,並公開投票反對凱撒獨權的。於私,因為沒有在新的戰事中得到重用,所以他對凱撒心生怨恨。

另一個關鍵的人物是布魯圖斯。布魯圖斯是行刺凱撒行動中的最關鍵人物。巴裡·史特勞斯認為,從身份上看,布魯圖斯是最合適的刺客人選。他既有羅馬人最嚮往的權威和人脈,也是龐貝與凱撒共同的朋友。因此,羅馬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布魯圖斯的身上,希望他能從愷撒的手中奪回大權、將羅馬引領回共和理想的方向。

布魯圖斯刺殺凱撒的動機與卡西烏斯頗為相似。雖然在《尤利烏斯·凱撒》中,莎士比亞則將布魯圖斯塑造為道德楷模,刻意渲染他為刺殺摯友痛苦不已的心情。但巴裡 施特勞斯卻犀利地指出,布魯圖斯憂慮的是行刺凱撒的風險,而不是道義。

如果說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都曾為了羅馬共和國而戰,那麼德奇姆斯則是從頭到尾都只是為了一己私慾。在現存西塞羅寫給德奇姆斯的13封信中,有5封提到了自由、專制、行刺凱撒或共和國,並同時提到了「私利才是德奇姆斯刺殺凱撒的動機」。

綜上所述,不管是凱撒的敵人還是朋友,都擔心他以君主製取代共和制。因為他破壞了羅馬人生活的不成文規定,甚至讓朋友認為自己對他們也構成威脅。各種感複雜,既有公仇,也有私怨。既為理想,也是陰謀。

而我個人認為,與其說凱撒的悲劇是其個人的操作失誤,還不如說是因為在當時羅馬人的觀念裡,根本無法接納一個「終身獨裁官」。因此,出於對個人特權的保護,一旦時機成熟,依舊還是會密謀除掉凱撒,而非忍辱負重去屈從。

03凱撒之死:血色葬禮下的暗湧,共和自由的輓歌

作為徵服者、創造者、獨裁官,凱撒是偉大的。但他在政治生涯的最後階段卻又是不明智的。巴裡 施特勞斯在書中指出,內戰之後,凱撒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吃力不討好」的。

他本應醫治羅馬在內戰後的創傷,但他沒有。他雖然寬恕了貴族敵人,卻沒有得到對方的寬恕。他通過法律幫助民眾,但又限制選舉,故而弱化了自治。他低估了自己的敵人數量和膽量,為了所謂的「尊嚴」與「堅無不摧」,最後命喪元老院之外。

有些人認為殺死凱撒理所應當,因為他濫用了強權。他們殺死凱撒絕非為了權力,而是為了自由獨立和正當的統治。

但更多的人則對這個陰謀感到憤怒。因為凱撒是是羅馬的神。他終生致力於守護羅馬,為羅馬人謀求更好的生活。他寬恕了敵人,敵人卻忘恩負義。他善待朋友,朋友卻對其背叛不忠。不管是敵人,還是朋友,都迫不及待去謀害他,實在諷刺。

正如羅馬作家弗洛魯斯的諷刺那樣:「一個以自己同胞鮮血灑滿整個世界的人,最終以自己的鮮血灑滿元老院。」

而涉案的布魯圖斯、卡西烏斯和德奇姆斯也未能保住他們的官職或榮譽。屋大維的崛起加速了羅馬共和主義的死亡,羅馬最終還是如凱撒所願,成為了一個專制的國家。

04凱撒封神:從暴君到烈士,從共和到帝國

凱撒死後封神,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庇護者。

在人們的心中,凱撒不是一個暴君,而是一名烈士。

人們只記得他的才華,以及對士兵與窮人的感情。

大家都選擇性地遺忘了他的暴力和嗜血,以及獨裁統治下所導致的死亡和奴役。

隨著他的形象從暴君到烈士,羅馬也從共和走向了帝國。

儘管凱撒之死,以一連串的謀殺與背叛開始,以死亡為終結。

儘管當年密謀刺殺凱撒的人,也早已在史冊上煙消雲散。

但凱撒的名字卻成了一個泛稱,一個榮耀,被冠以每一任羅馬統治者的稱謂上。

而羅馬,最終也還是如凱撒所願,成為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專制國家。

參考資料:

1、【Netflix紀錄片】《羅馬帝國第二季:尤裡烏斯·凱撒》 Roman Empire Season 2

2、【英】莎士比亞,《尤利烏斯·凱撒》

3、電影《凱撒大帝》

相關焦點

  • 無冕之皇凱撒大帝,還未戴穩羅馬皇冠,卻在權力暗湧中被刺而亡
    凱撒是羅馬帝國的重要奠基人,在他的徵服雄心之下,羅馬的擴張大業正走向輝煌,而凱撒也成為了羅馬的。但這個稱號是後世基於他對羅馬所創造的功績而來的,他本人並未來得及戴穩羅馬的王冠,卻突然被刺而亡。凱撒是羅馬的傳奇人物,他的死因也成了謎。
  • 剛徵服了埃及豔后的凱撒,竟被私生子殺死,羅馬貴族哀嘆:不該殺
    就在凱撒死後不久,西塞羅,羅馬最傑出的文人,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沮喪地說:早知如此,當初何必刺殺凱撒? 作為羅馬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凱撒之死這一事件,從始至終都被籠罩在一層厚厚的迷霧中: 愷撒的追隨者、共和國的捍衛者、變節者,各有所圖。 信念、私利、忌妒、榮譽、仇恨,動機何在?
  • 羅馬徵服不列顛:羅馬化的島嶼
    前因:高盧戰爭 公元前1世紀中期,羅馬發動徵服高盧的戰爭,不列顛島與高盧有著貿易往來,不少部落支持高盧,引起了羅馬總督凱撒的注意。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徵服不列顛島,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被羅馬統治的時期。
  • 高盧戰神,我來,我徵服,羅馬的無冕之王-蓋烏斯·尤裡烏斯·凱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古羅馬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是以高盧戰爭和不列顛遠徵的大將身份而名揚四海的卓越統治者。他能言善辯,極具軍事頭腦,狡猾,善於煽動人民的情緒。有著將無數的戰場引向勝利的優秀頭腦,在高盧發出了那能震動歷史的宣言:我來,我見,我徵服。
  • 蘇拉——凱撒——屋大維,羅馬進入帝制時代所經歷的三巨頭
    蘇拉離開羅馬後踏上東徵之路後,馬略歸來,只是歸來的馬略不再是民族英雄,而是殺人魔王——清洗蘇拉派。然而戲劇性的是,當蘇拉在打贏了東方戰爭,要與馬略決一死戰之時,馬略卻病死了。馬略人是死了,但蘇拉並未就此罷休,當他重新回到羅馬之時,另一場清洗馬略派的屠殺開始了,蘇拉比馬略更為殘暴。
  • 凱撒有多殘忍,擊敗高盧,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凱撒徵服高盧的故事
    說到凱撒沒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作為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軍事統帥,他曾經花費八年時間徵服高盧,在徵服高盧的同時,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四十九年,凱撒率領軍隊將羅馬佔領,打敗龐培,從此獨攬大權,開始實施獨裁統治,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凱撒徵服高盧的故事。
  • 叱詫風雲的巨人凱撒大帝是怎麼死的
    後人因敬仰他對羅馬的貢獻,還以其就任終身執政者的日子為羅馬帝國的誕生日。不幸的是正當凱撒平定四方後,躊躇滿志、欲成就羅馬帝國大業時,卻突然撒手人寰。年僅58歲的凱撒沒死在徵戰中,卻遭遇內部敵對勢力暗殺,凱撒之死引人深思。凱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大祭司、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
  • 「我來,我看,我徵服」-----關於凱撒大帝的話題 | 鬼首天龍
    也許是為自己的卑鄙行為做辯護,隨後布魯圖斯做過一次演講:「我愛凱撒,但我更愛羅馬」,這是多麼動聽的說辭,也許有人會理解他的「高尚」,並不認為他做錯了什麼,但是布魯圖斯自己呢?一年後,布魯圖斯被憤怒的民眾所殺。參與刺殺凱撒的六十餘名兇手們,或被判有罪遭到死刑或被流放的命運,在三年之內,他們是死得乾乾淨淨,每一個人都不得好死。「我愛凱撒,但我更愛羅馬」,這句話也成為一句名言了,被聽眾們嗤之以鼻的那種。
  • 莎士比亞罵她是性感妖婦,長相奇醜的埃及豔后為何能徵服凱撒大帝
    埃及豔后真正的名字是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是古埃及的託勒密王朝最後一位女法老,她用自己舉世無雙的美貌作為絕佳利器,先後與兩個男人—凱撒大帝和安東尼生育子孫,憑藉一己之力保全了一個王朝,避免淪落到被吞併的境地。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斥著種種謎團。
  • 無冕之王——凱撒
    提到凱撒這個名字我們都不陌生,作為撲克牌方塊K上的男人,我們習慣叫他凱撒大帝,但實際上他一生都沒有稱帝,但他是名副其實的歐洲四大軍事統帥之一,也是最有名的無冕之王。這為其之後在政治、軍事上的建樹打下了基礎。進入元老院在凱撒40歲之前,在政治上基本沒有建樹,始終處於羅馬權力中心的邊緣。公元前87年,凱撒成人,按照羅馬習俗著白長袍作為成人禮。公元前82年到前75年間,凱撒前往東方,隨軍參與戰鬥,在軍隊中表現英勇,期間有一段時間回到羅馬擔任辯護人。公元前74年,返回羅馬,成為祭司。
  • 凱撒徵服高盧時殲滅一百萬人,並讓士兵任意處置十萬女俘虜
    尤裡烏斯·凱撒是古代羅馬共和國走向羅馬帝國的奠基人物,他死後他的養子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凱撒外甥女的兒子)建立了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元首。高盧總督凱撒成名之戰是徵服高盧的戰爭,事後凱撒將此次戰爭記錄了下來,稱為《高盧戰記》,在位期間創立了「儒略曆」。
  • 世界歷史17 凱撒是如何一步步逆襲成為羅馬最高統治者的
    前面我們講了羅馬政體的演變,亂世出英雄,在共和國與帝國交替之際,一個個英雄人物閃亮登場,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當屬凱撒。歐洲歷史上能稱為「大帝」的沒幾個,凱撒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有實無名的皇帝)。
  • 凱撒大帝之死的預感和預言
    這雖然是一個突發事件,但讓人詭異的是,凱撒本人在臨死前曾多次收到一些關於他即將遭到謀殺的預兆,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凱撒的不祥之兆。這一切並非空穴來風,讓人不忍看到的是凱撒遇刺變成了一種事實。預言、徵兆難道只是一種巧合嗎?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呢?當時,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流星隕落說。
  • 大漢VS羅馬的幻想照進現實,《全面戰爭:競技場》即刻開戰
    ,不論是縱橫蜿蜒的小亞細亞還是波濤怒吼的地中海,到處充斥著羅馬神秘而又榮耀的傳說。  隨著羅馬共和國的不斷興盛,緊隨著終身獨裁官蘇拉之後,蓋烏斯·尤裡烏斯·凱撒不斷地徵服一切他所看到的敵人,不論是氣候惡劣,部族桀驁的高盧地區,還是波濤難顧,隱約神秘的埃及託密勒王朝,都一一臣服在凱撒的鐵蹄之下。
  • 一代梟雄凱撒大帝,因何而死?
    說點你不知道的凱撒大帝! 提及凱撒大帝,相信很多人便想到了羅馬,而提起羅馬,或許很多人也會想到那著名的埃及豔后與凱撒大帝的傳聞。 今天我們暫且不講埃及豔后,我們說一說凱撒大帝。
  • 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蓋烏斯凱撒,凱撒大帝是這樣打贏戰役的
    凱撒像在戰場上為羅馬帝國打贏了多場戰役,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凱撒在戰場上的經典戰役。徵服高盧原住民凱爾特人。高盧可以劃分為三部分,分別居住著貝爾格族人,阿奎丹尼族人和高盧族人。高盧所有的部族幾乎都前來覲見凱撒,向他獻上祝賀,宣稱他的這場勝利不僅對羅馬人民來說意義重大,也造福了高盧地區各族人民。因為赫爾維蒂人擅自調動兵馬離開自己屬地,就是為了徵服整個高盧地區。
  • 埃及豔后原來一點也不(豔),她是靠這一招徵服了凱撒大帝
    而其中,埃及豔后之名更是廣為人知。看名字,大家都覺得埃及豔后自然美豔不可方物,但實際上她並不美麗,她靠著其他的特點吸引凱撒大帝對她傾心不已。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埃及豔后的外號廣為人知,但知道其本名的人卻少之又少。埃及豔后本名克婁巴特拉,是埃及的公主。她一開始並不是埃及唯一的女王。最初,她和弟弟共同執政,直到她的弟弟對戰凱撒戰敗,她才成為了真正的國王。
  • 殺掉凱撒真能阻止羅馬由「共和國」向「帝國」轉變?適得其反!
    而真正讓羅馬共和國時代結束的是凱撒,在凱撒統治羅馬之時,古羅馬的大權不斷被其集中,尤其是貴族元老院的權力受到極大的約束。如果凱撒不被刺殺,他很有可能就登上皇帝的寶座,從原先的一個軍事獨裁者,一躍而成為羅馬皇帝。歷史上凱撒有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今天已經無從探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凱撒被古羅馬共和派刺殺,卻是加速了羅馬共和國時代結束。
  • 凱撒大帝被私生子連捅23刀,下場悲慘,羅馬統治危在旦夕
    一、功績赫赫,卻死於暗殺凱撒一生是極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完成了很多人一生都難以完成的事件。比如說他平定了高盧,暗殺了埃及國王,而且把終年戰亂紛紛的羅馬帝國一統天下。甚至是令無數人豔羨的埃及豔后,也被凱撒大帝所徵服,在他的面前褪盡衣衫,伏在他的腳下。
  • 詭異的羅馬預言:凱撒遇刺與尼祿弒母
    兩千多年來,西方人一直把每年的這一天,視作一個不祥之日。 因為,正是在公元前44年的這一天,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愷撒大帝,在元老院議事時,不幸被人用短劍刺死。 凱撒大帝的遇刺,從表面上看,似是一個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