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我見,我徵服」——尤裡烏斯凱撒
俄羅斯人曾說過,人類歷史是由三個羅馬組成的。第一個羅馬是羅馬帝國,第二個羅馬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佔庭帝國,第三個羅馬帝國就是莫斯科。前兩個羅馬都因戰亂毀滅了,只有莫斯科的第三羅馬永垂不朽。
為什麼連最硬核的戰鬥民族俄羅斯,也會以羅馬來作為自己的榜樣呢?說白了還不是因為羅馬在西方文明史上站的是C位麼!不過,當年羅馬之所以能C位出圈,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那個傳說中的男人。
這個男人,就是凱撒。
凱撒出身富裕之家,童年因父親站隊錯誤,整個家族被沒收一切財富和榮耀。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在羅馬內戰的時候,凱撒拒絕站隊。而是選擇與龐培和克拉蘇結盟,共同瓜分羅馬。
假如我們花點時間去看一下凱撒的履歷,就會發現他的一生實在精彩無比。他文武雙全,不僅徵服了三大洲,連寫的軍事回憶錄也被流傳了2000多年。 在成為執政官的10年裡,他有效地遏制了腐敗,消除債務,讓羅馬窮人得以翻身。
他在死後被羅馬人封神,其治國理念超越了羅馬的邊界。後世君王以他為楷模紛紛效仿,就連他的名字也成為一些歐洲國家王權最高的稱謂。他用強權與鮮血終結了羅馬的共和制,開啟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時代,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新篇章。
縱觀他傳奇的一生,被提及最多的還是他的死。在《尤裡烏斯凱撒》中,莎士比亞把目光聚焦在「刺殺凱撒的動機」上。通過凱撒的支持者與反對者,探討了獨裁與共和的優劣,提出了權力的歸屬問題。同時,莎士比亞還引導讀者去思考:政治權力集中於單一領導人應到什麼程度?還有當發現潛在的暴君時,人民是否需要提前除掉他。
但是,因為劇本文體和篇幅的局限,莎士比亞沒有在《尤裡烏斯凱撒》中深入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不過,若干年後的今天,美國歷史學教授巴裡·史特勞斯卻把答案都寫在了新書《凱撒之死》裡。
與莎士比亞的看法不同,巴裡 施特勞斯認為凱撒謀殺案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準軍事行動,是由凱撒手下心存不滿的軍官們精心構思的陰謀。在《凱撒之死》中,他結合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找出了這次陰謀中的關鍵性人物,深度分析了各大陣營刺殺凱撒的真正動機。
01凱撒之劍:羅馬鐵蹄下的強權與徵服
正如凱撒的名言「我來,我見,我徵服」一樣,所向披靡的凱撒把羅馬從一個不到8平方公裡的城市,擴展為超過186萬平方公裡的超級大國。
戰爭中,他總能力挽狂瀾,一次次地拯救軍隊於兵敗之間。
對敵人,他冷峻。對羅馬人,他寬厚仁慈。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卻也是一個治國魔鬼。三大同盟時期,他以極端的暴力方式威懾元老院各成員,得到了羅馬執政官一職。
儘管凱撒的高壓獨裁手段,讓他與政敵的每次對戰中都大獲全勝,但也被貼上了「為達目的,不折手段」的標籤。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不管是凱撒的朋友,抑或是敵人,都將凱撒視為擾亂羅馬共和秩序的頭號敵人、
對此,凱撒不屑一顧。從埃及回來之後,他開始了一輪新的幻想:他要為羅馬建立一個更強大更令人驚嘆的社會制度,以滿足統治羅馬這個橫跨地中海世界的全球帝國需要。巴裡·史特勞斯在《凱撒之死》裡具體地描述了這個遠景:「在這個重構的帝國裡,所有居民都是公民,而非臣民。在這個經過改革的國家裡,公眾都是公共物品的貢獻者,而非貴族精英道上的絆腳石。」
為了實現他的夢想,他冒著挑起內戰的風險,跨過盧比孔河向羅馬進軍。他不惜動用暴徒和殺人犯來捍衛他的榮耀,毫不遲疑地動用武力抗擊他的精英對手們。
除了暴力制裁,凱撒也善於利用金錢來虜獲士兵和人們的歡心。不得不說,作為一名獨裁者,凱撒在收買人心這方面做得比誰都好。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風雨同舟。不論小事,還是大事,凱撒都能事無巨細精心打理。
因為凱撒深知,沒有軍隊和人民支持,他的宏願就會無法進行。因此,他取悅士兵,取悅民眾。在士兵和民眾心目中,凱撒是最愛戴的人。 在他的鐵蹄下,再也沒有一個政治家能阻止他對權力的渴望。也沒有軍隊能打敗他,抵擋他的士兵和劍。
02凱撒之敵:公仇與私怨,理想與陰謀
要探究各大陣營刺殺凱撒的真正動機,就必須從凱撒的敵人與朋友說起。
內戰後,凱撒因豁免他的政敵,反而導致敵人增多:原來的敵人因凱撒的赦免感到了羞辱,原來的朋友則因為看到敵人與自己平起平坐而心氣不順。
除了政敵龐培和加圖,最致命的敵人其實隱藏於凱撒的朋友圈中。歷史學家尼古勞斯認為,刺殺凱撒陰謀的初衷與其說是自由和共和,不如說是宮廷式的勾心鬥角和爭風吃醋。在這場刺殺中,凱撒的朋友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正如政治家塞尼卡所言:「這場陰謀中,凱撒的朋友多於敵人」。
第一個叛變的朋友是來自元老院的卡西烏斯。於公,他對凱撒的君主行為感到十分震驚,並公開投票反對凱撒獨權的。於私,因為沒有在新的戰事中得到重用,所以他對凱撒心生怨恨。
另一個關鍵的人物是布魯圖斯。布魯圖斯是行刺凱撒行動中的最關鍵人物。巴裡·史特勞斯認為,從身份上看,布魯圖斯是最合適的刺客人選。他既有羅馬人最嚮往的權威和人脈,也是龐貝與凱撒共同的朋友。因此,羅馬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布魯圖斯的身上,希望他能從愷撒的手中奪回大權、將羅馬引領回共和理想的方向。
布魯圖斯刺殺凱撒的動機與卡西烏斯頗為相似。雖然在《尤利烏斯·凱撒》中,莎士比亞則將布魯圖斯塑造為道德楷模,刻意渲染他為刺殺摯友痛苦不已的心情。但巴裡 施特勞斯卻犀利地指出,布魯圖斯憂慮的是行刺凱撒的風險,而不是道義。
如果說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都曾為了羅馬共和國而戰,那麼德奇姆斯則是從頭到尾都只是為了一己私慾。在現存西塞羅寫給德奇姆斯的13封信中,有5封提到了自由、專制、行刺凱撒或共和國,並同時提到了「私利才是德奇姆斯刺殺凱撒的動機」。
綜上所述,不管是凱撒的敵人還是朋友,都擔心他以君主製取代共和制。因為他破壞了羅馬人生活的不成文規定,甚至讓朋友認為自己對他們也構成威脅。各種感複雜,既有公仇,也有私怨。既為理想,也是陰謀。
而我個人認為,與其說凱撒的悲劇是其個人的操作失誤,還不如說是因為在當時羅馬人的觀念裡,根本無法接納一個「終身獨裁官」。因此,出於對個人特權的保護,一旦時機成熟,依舊還是會密謀除掉凱撒,而非忍辱負重去屈從。
03凱撒之死:血色葬禮下的暗湧,共和自由的輓歌
作為徵服者、創造者、獨裁官,凱撒是偉大的。但他在政治生涯的最後階段卻又是不明智的。巴裡 施特勞斯在書中指出,內戰之後,凱撒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吃力不討好」的。
他本應醫治羅馬在內戰後的創傷,但他沒有。他雖然寬恕了貴族敵人,卻沒有得到對方的寬恕。他通過法律幫助民眾,但又限制選舉,故而弱化了自治。他低估了自己的敵人數量和膽量,為了所謂的「尊嚴」與「堅無不摧」,最後命喪元老院之外。
有些人認為殺死凱撒理所應當,因為他濫用了強權。他們殺死凱撒絕非為了權力,而是為了自由獨立和正當的統治。
但更多的人則對這個陰謀感到憤怒。因為凱撒是是羅馬的神。他終生致力於守護羅馬,為羅馬人謀求更好的生活。他寬恕了敵人,敵人卻忘恩負義。他善待朋友,朋友卻對其背叛不忠。不管是敵人,還是朋友,都迫不及待去謀害他,實在諷刺。
正如羅馬作家弗洛魯斯的諷刺那樣:「一個以自己同胞鮮血灑滿整個世界的人,最終以自己的鮮血灑滿元老院。」
而涉案的布魯圖斯、卡西烏斯和德奇姆斯也未能保住他們的官職或榮譽。屋大維的崛起加速了羅馬共和主義的死亡,羅馬最終還是如凱撒所願,成為了一個專制的國家。
04凱撒封神:從暴君到烈士,從共和到帝國
凱撒死後封神,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庇護者。
在人們的心中,凱撒不是一個暴君,而是一名烈士。
人們只記得他的才華,以及對士兵與窮人的感情。
大家都選擇性地遺忘了他的暴力和嗜血,以及獨裁統治下所導致的死亡和奴役。
隨著他的形象從暴君到烈士,羅馬也從共和走向了帝國。
儘管凱撒之死,以一連串的謀殺與背叛開始,以死亡為終結。
儘管當年密謀刺殺凱撒的人,也早已在史冊上煙消雲散。
但凱撒的名字卻成了一個泛稱,一個榮耀,被冠以每一任羅馬統治者的稱謂上。
而羅馬,最終也還是如凱撒所願,成為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專制國家。
參考資料:
1、【Netflix紀錄片】《羅馬帝國第二季:尤裡烏斯·凱撒》 Roman Empire Season 2
2、【英】莎士比亞,《尤利烏斯·凱撒》
3、電影《凱撒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