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來源 Popular Science
作者 Neel V. Patel
翻譯 SME科技故事
恐龍不怎麼注意個人衛生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實際上不管是哪一種恐龍在現實中都可能非常噁心。它們的頭皮屑成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距今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化石。這項發現不僅成為了一個調侃海飛絲的新梗,也的確解釋了恐龍脫皮的通用原理。
布裡斯託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邁克·本頓說:「以前可能沒有人考慮過恐龍是如何脫皮的,新發現告訴我們恐龍和鳥一樣,死皮變成小薄片最終脫落。」
這一發現來自對中國白堊紀化石的分析,樣本分別是3種恐龍:小盜龍、北票龍、中國鳥龍和早期鳥類孔子鳥。本頓和他的團隊從2007年開始一直在處理這些樣本,而對皮膚鱗片表面形態的發現是最新的裡程碑。
所有動物都會脫皮,或者叫更新表皮以及羽毛、毛髮等附屬物,這個過程在動物體型變大時更為明顯,新的皮膚組織能更好地適應變化的體型。在這項發現之前,我們普遍缺乏對恐龍皮膚特性和如何脫皮的知識。
一種最普遍的猜想就是恐龍的脫皮可能與親緣關係最近的鳥類和鱷魚類似,但不會是蛇和蜥蜴那樣一次脫全身的方式並不實際,雖然它們與恐龍的親緣關係並不遠。
研究團隊使用常規的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觀察恐龍化石的皮膚上的羽毛和毛髮,發現了一些白色的斑點,經過離子束顯微鏡的進一步觀察,發現了其薄片結構,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是角質細胞組織,一種由角蛋白纖維組成的堅韌細胞,類似於鳥類的皮屑和人類的頭皮屑。
本頓說:「我們在論文中儘量避免使用頭皮屑這一說法,因為頭皮屑是專指人類頭髮之間的脫落死皮。但它們的確非常相似,這些皮屑被困在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羽毛之間,最長不超過2毫米。」研究團隊認為,頭皮屑可能出現在侏羅紀中期,這一時期也是長羽毛的恐龍開始繁榮的時期。
另外,本頓還補充道,新的發現除了告訴我們沒洗頭的恐龍在穿黑衣服的時候也會和我們一樣尷尬之外,皮膚的化石還揭示這些恐龍和早期鳥類「是溫血的,但比如現代鳥類徹底。」
飛行時肌肉會產生大量的代謝熱量,現代鳥類依靠皮膚高速的更新保持良好的散熱能力,相比之下恐龍的皮膚角質層更厚更緻密,角質細胞脫落並沒有那麼自由,因此對其身體的散熱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有證據顯示這些恐龍能夠飛行,則說明它們或許有一種產熱更少的方式。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位比較生物學研究者丹尼·巴塔高度評價此項研究,他認為這項研究具有開創性,特別是在我們極度缺乏對恐龍羽毛皮膚認識的前提下,給出了很清晰的認識。
這項研究證實了飛禽類恐龍與鳥類之間的另一個共同特徵,尤其令人興奮的是,在解剖學的大多數區域,一直到微觀結構層面,都出現了這些相似之處。
展望未來,本頓和他的團隊希望擴大研究其他恐龍化石標本的羽毛和皮膚,觀察這些特徵的普遍性,尤其是在與鳥類更緊密相關的物種中。但是個人而言,我(原文作者)希望這篇論文會是對恐龍不良衛生習慣研究的開端,未來的研究能成為第三部「侏羅紀世界」電影裡的科學依據,即便不管如何最後我們都會為120分鐘的恐龍大片埋單。
原文連結:https://www.popsci.com/dinosaur-dandruff/
原標題:《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恐龍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