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麼狠心幾乎殺光功臣,為何他能拉攏這麼多人去輔助他?

2020-12-24 栽培養心

咱們不說朱元璋手下那些衝鋒陷陣的武將們,他們多數少知無識並沒有主動選擇明主聖君的思考能力,一生功業無非是被歷史大潮夾裹著走狗屎運遇到了朱元璋而已。

咱們單說劉基劉伯溫和李善長這兩個讀書人為什麼要去輔助朱元璋

先說劉基。

劉基要比朱元璋大17歲,算是兩代人,算是朱元璋的前輩先生。劉基是浙江青田人,地主家庭出身,無需象朱元璋一樣為了衣食奔波而耽誤學習。劉基自幼接受的系統儒家教育,12歲中秀才,14歲學通春秋經,17歲習兵法,進而諸子百家無一不窺,終日手不釋卷,胸中積累了千山萬壑,一肚子的安邦治國之謀,不是一個普通人。

六年後,23歲的劉基遠赴大都,一舉考中進士。按說進士及第,前途應該無量,但是劉基考中了也就考中了,其時的元朝政府病入膏肓,並不識的什麼是人才,劉基以新科進士之身在家賦閒了三年,無人過問。

也不知怎麼被他運動的,三年後終於在江西高安縣撈了一個副縣長,一做五年,高安縣被他治理井井有條,大受百姓愛戴,但是上官卻不愛護他,地方豪紳更是恨他入骨,裡外排擠他,劉基看事無可為,遂辭職歸鄉。

又兩年,元朝讓他出山做了浙江行省的考試官兼提舉之職,專管文化工作和人才推薦,不得罪人了吧!然而元朝統治階級已經爛透,不僅不支持劉基的工作,反而因為他賄賂不到位責難他,堅持了一年又辭職,隱居去了。

又過了八年,1352年,劉基已經41歲了,這個時候,他的名聲已經響徹南方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世外高人。元朝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七品小官而已,官雖然不大,確是可以參詳行政軍事政策的事務官,有發言權。

劉基欣然上任。這個時候,24歲的朱元璋還只是郭子興手下的小隊長,剛娶了馬皇后,要到一年之後,朱元璋才回鄉募兵,把徐達、周德興、郭英等人收入麾下,自立門戶。

這個時候,徐壽輝佔了杭州,方國珍作亂海上。劉基在其位謀其政,上書建議元朝應該集中兵力把方國珍殲滅,因為方國珍是第一個舉起反元大旗的,不殲滅他不足以為後者戒,所謂「首惡不除,資深重惡」也。

可是方國珍遍行賄賂,買通了遠在大都的元朝當政者,方國珍搖身一變竟然當上了浙江省參政、海盜漕運萬戶,比劉基的官還大了。

劉基明白自此開始百姓只會有樣學樣羨慕造反招安當大官的造反者,元朝算是無可救藥了,劉基又「歸隱」去了。

行文至此,我們應該也看得出,劉基絕對不是一個甘願隱居的人,他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之人生願望,多小的官也不見他不嫌棄!終南捷徑。

劉基也就觀望了起來,儒家傳統「良臣擇主而事」嘛!

這時候元末群雄分兩大派。在北方是韓林兒、劉福通系統,他們是白蓮教但更偏向襖教,也就是拜火教,用「明王轉世」吸引信眾。有名氣的有毛貴、關先生、破頭番、李武、崔德、郭子興等人,他們以韓林兒為共主,行的是「龍鳳年號」。

在南方是彭瑩玉系統。雖然也是白蓮教造反,但他用的是「彌勒降生」吸引信眾,算是佛教。有名氣的有鄒普勝、徐壽輝、倪文俊、陳友諒等人,他們稱彭瑩玉為「彭祖師」。

這都屬於邪教,正經儒教信徒劉基自然不會和他們同流合汙。劉基他又不是吃不上飯的災民,犯不上為了活命而去造反。

至於張士誠、方國珍之流在劉基的眼中根本就是賊寇做大,全是土匪,更瞧不上眼。

劉基又「隱居」了八年

這八年中朱元璋熬死了郭子興,脫離了韓林兒系統,從北方到了南方,打進了應天府,開始嚴禁明教了,開始談孔說孟了,大兵到處,首先就要搜求地方儒生,與人家談唐宗宋祖、漢武光武事跡,還要讓儒生教他四書五經,聽了儒生朱升的話,修水利辦屯田,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也。

朱元璋在討伐張士誠的檄文中說:蓋聞伐罪弔民,王者之師,考之往古,世代昭然。軒轅氏誅蚩尤,殷湯徵葛伯,文王伐崇,三聖人之起兵也,非富天下,本為救民。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憲臺舉親而劾仇,有司差貧而優富。廟堂不以為慮,方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十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藉於道,哀苦聲聞於天。

致使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偈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困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潁,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千端萬狀。元以天下兵馬錢糧而討之,略無功效,愈見猖獗,然而終不能治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或假元氏為名,或託鄉軍為號,或以孤兵自立,皆欲自為,由是天下瓦解。

朱元璋開篇就提要學習儒教先聖「堯舜禹湯」的事跡,把彌勒教說成愚民誤中妖術,這是公開和明教決裂,站在了儒教徒的立場上去了。

劉基不輔助朱元璋輔助誰呢?難不成去輔助陳友諒張士誠嗎?

至正二十年,1360年,49歲的劉基被朱元璋請到了應天,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謀臣之一,在這前後,還有葉琛、章溢、許元,王天賜等當地名儒也進入了朱元璋的幕府。

至於說朱元璋後來「殺光功臣」,先不論他是否殺光了功臣,當時劉基那知道朱元璋後來會翻臉啊!就算知道又如何?

畢竟,當時亂世狀況,劉基不論是求建功業世也罷,還是保護家族財產也罷,輔助朱元璋都是最優的選擇。再說李善長。

淮西定遠人李善長要比朱元璋還大十四歲,他是朱元璋的老鄉,自小學習的也是儒法之術,可不是什麼襖教的「明王經」。

他還以善於預測事情著名於定遠地區。世界再亂也要找工作吃飯。相信1353年那一年,39歲的李善長之前一定暗自比較過郭子興孫德崖這兩個定遠老鄉了,他沒有去投靠他們。當然了郭子興孫德崖這些「明教徒」也不會有心思去請教李善長這個孔孟之徒,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是,在朱元璋拉起自己的隊伍,初步脫離了郭子興去攻打滁州的時候,定遠名人李善長主動去求見了朱元璋,一見面兩個人談的就是漢高祖劉邦的事跡。

可見李善長預見了他的小老鄉朱元璋有一天終會變成漢高祖劉邦

那麼他預見到朱元璋最後會打殺功臣了嗎?以李善長的學問修養,他大概會認識的到吧!但是,沒辦法,世界再亂也要找工作吃飯,亂世之際,企圖做一個安然富家翁是不可能的。

李善長輔助朱元璋的原因和劉基的原因一樣,當時之世,輔助朱元璋是最優的選擇了。難不成去投奔郭子興孫德崖之流嗎?那會更慘,死的更早。

相關焦點

  • 徐達為何會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他的結局如何?朱元璋對其後代如何?
    朱元璋雖對有些功臣很是冷酷無情,如藍玉、胡惟庸等。但是,他並非是冷血之人,對待真心忠於自己的臣子,朱元璋還是恩賞有加的,並未虧待於他們。 徐達,他就是這麼一位對朱元璋忠心耿耿,繼而被朱元璋恩賞有加的臣子。
  • 元末第一猛將,百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朱元璋為何不殺他?
    朱元璋晚年嗜殺成性,幾乎殺光了所有的開國功臣。胡惟庸案,朱元璋屠滅胡惟庸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因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殺。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 朱元璋幼時為了湯和殺地主的牛,做皇帝後殺盡功臣也不殺他?
    湯和之所以能夠安度晚年,是因為他有過人之處,史書記載湯和性格謹慎,足智多謀,即便是開國以後也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用今天的話講,湯和情商與智商都在線,這在以武力打天下的開國武將中是佼佼者。朱元璋對他十分放心,把身邊的重臣都殺光了也沒有動他,還賜給了他大量財貨,安度晚年。
  • 李善長退休後,手裡也沒有實權,朱元璋為何要殺了他?
    」做一個出身卑微的皇帝,朱元璋對於自己得來不易的皇位非常的重視,並且他也非常擔心自己的皇位,會在有朝一日被其他人奪走,因此即便是至親的人,他也始終保持著猜疑之心,就更不用說那些開國功臣們了,而朱元璋大殺功臣的行為,也是讓無數的歷史學家對他沒有好感的一點。
  •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有34人,30人被殺,最後是哪4人活了下來?
    湯和在開國後被封為信國公,是功勞最大的那一批功臣,說他功高蓋主一點都不為過,但是為何朱元璋沒有殺他?首先是他自己比較機敏,他知道朱元璋對他這種功臣十分忌憚,所以他主動請辭。朱元璋知道湯和是一個識時務的人,所以賜給他一座府邸,讓他安心養老,最後湯和是自然老死,享年70歲。
  • 朱元璋讓他殺子,他殺了,朱元璋又說了一句話,他就把自己也殺了
    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因朱元璋「誇」他的兒子劍法不錯,不得已把兒子殺了,不料朱元璋並不滿意,又對他說了一句話,他聽完後憤而自殺。事後,朱元璋卻暴怒,把他家的男女老幼全部發配戍邊。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朱元璋殺戮功臣殆盡,為何偏偏放過耿炳文?學者:絕不是耿炳文善守
    明朝疆域圖 圖片來自網絡 任何一位馬上皇帝身邊都會集聚一批能徵慣戰之將,如劉秀、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可要從殺戮功臣方面來說,沒有哪一位皇帝能超過朱元璋的。
  •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似乎成了開國君主必做之事,然而縱觀歷史長河真正鳥盡弓藏的開國君主實際上並不多,歷史上著名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像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都能善待功臣,同是開國君主為何做人差距這麼大,難道僅僅是因為個人品德嗎?有專家表示開國君主對功臣的態度和君主的出身有關,劉邦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一個區區亭長,後者更是叫花子。而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都是出身士族,劉秀雖然家境貧寒但畢竟是皇族還曾經上過大學,文化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李世民世代隴西士族,而趙匡胤長輩也是高官!
  • 朱元璋要斬他,沒想到他十歲孫子說了一句話,朱元璋:抄家滅族
    元朝末年,群雄俱起,誰都沒想到,一介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竟然殺出重圍,成為笑到最後的一個人。 朱元璋為何能夠殺出重圍,建立明帝國呢?不能否認,朱元璋的自身能力的確很強,但一個勢力不能只靠一個人,明朝的建立,還是要歸功於朱元璋手下的將領。
  • 明朝第一功臣徐達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
    多說一句,徐達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類似於漢朝衛青、唐朝郭子儀,是難得的帥才。朱元璋是歷史上屠戮功臣比較狠的皇帝,這也是他被黑得最多的地方。他在位期間,曾經四次對功臣、官員清洗或屠殺。1.空印案(洪武十五年)。2.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和洪武二十三年)。3.郭桓案(洪武十八年)。
  • 徐達去世的原因:是朱元璋讓他吃「蒸鵝」,還是因病而亡?
    後世對朱元璋爭議比較大的一條,就是他對功臣大開殺戒。民間還盛傳著蒸鵝殺徐達,即:徐達得了背瘡,朱元璋明知他不能吃鵝卻偏偏送去蒸鵝,徐達明白了皇帝的用意,就含淚吃下,結果瘡發而亡。野史傳說,可信度低,這種蒸鵝的記載,出現在徐達死後的一百多年。如果朱元璋真要殺徐達,可以找無數個理由。
  • 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謀臣劉基卻僅封三等伯,原因絕非他心高氣傲
    直到二十天之後,朱元璋才給了劉伯溫一個三等伯的爵位。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劉伯溫的伯爵待遇也低於其他伯。如當時被封為伯的汪廣洋,歲祿為一年三百六十石,而劉伯溫卻只有二百四十石,差了一百二十石。論功勞,劉伯溫與李善長不相上下,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謀臣,但到大封功臣時,一個封公,另一個卻只得個三等伯,地位相差懸殊,而且李善長的歲祿是四千石,比劉伯溫整整多了三千七百石。
  • 稱帝後,對功臣比較殘忍的朱元璋,他是如何對待自己兄弟姐妹的?
    朱元璋一家曾經在元末連飯都吃不起,其父朱世珍,母陳氏更是被活活餓死,誰能想到就是這麼一個在底層垂死掙扎的最為底層的家庭,會在日後成為全天下最為尊貴的皇族,享受著天下人的臣服與供養。可以說,朱元璋一家的境遇,完美地向世人證明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事實性。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劉伯溫從哪三道菜看出殺機?
    但像什麼烹殺常遇春之妻做妒婦湯、給徐達賜燒鵝引他病發、給劉伯溫下毒、給朱棣剝橘子想殺他等等,那是一個比一個離奇,朱元璋仿佛活在影視劇裡,按著劇本的情節機械地上演一個個片段。當然了,最離譜的還是「火燒功臣樓」這個橋段,劉伯溫從三道菜看出朱元璋的殺機,就發生在這個故事裡。說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對當初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們產生猜疑,總擔心他們搶自家的帝位,於是想要弄死他們,以保朱家江山萬萬年。
  • 趙匡胤能善待前任皇帝柴宗訓,為何朱元璋容不下前任皇帝韓林兒
    尤其是原先的小皇帝柴宗訓,趙匡胤一點兒也沒有為難他。而且還給他丹書鐵券,讓他出藩房州,而不是留在京城裡拘押起來,對他非常放心。 但是朱元璋對待韓林兒,卻一點兒也不客氣。當劉福通與韓林兒被張士誠的手下包圍在安豐的時候,朱元璋派出人馬,把韓林兒救了出來,並安置在滁州。當時修了宮殿給韓林兒住。但是後來,朱元璋派人把韓林兒接回應天。不過就在路上,韓林兒卻意外地落水死了。
  • 魯王朱檀犯了什麼錯,朱元璋要對他施以髡刑,讓他受辱?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頗具爭議性,後人對他褒貶不一。讚揚他的人,認為他為推翻元朝的殘酷統治,恢復漢人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批評他的人,則說他為人殘酷,大殺功臣,不是一位好皇帝。而朱元璋除了對大臣心狠手辣外,對於自己的兒子也毫不手軟。他曾將自己的第十子魯王朱檀頭髮剃光,讓朱檀淪為笑柄。
  • 侄子進獻江南才女,為何朱元璋並不高興,還直接下令將美女處死?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歷史中大部分時候也都是如此,身為帝王的更是多為「好色之徒」,也就有了皇帝後宮佳麗三千的傳言,不過還有一句話叫「溫柔鄉是英雄冢」,難過美人關不代表就過不去,明朝劉辰所著的《國初事跡》中就記載了朱元璋親徵婺洲時的一段故事,當時,朱元璋侄子給其進獻了一個約二十歲的江南才女,卻被朱元璋直接下令將這美人處死了,這又是為何呢
  • 安慶公主請求為夫頂罪,朱元璋狠心殺死愛女,這次朱元璋得民心了
    朱元璋是明朝的建國皇帝,之後朱元璋為了穩定政權,以各種理由手段殺了他認為的不忠之臣,因此朝廷百官都很畏懼朱元璋,說不定哪天看某個臣子不順眼了,就給他個罪名,殺了!安慶公主向來受到朱元璋的寵愛,可以說是其他公主都比不上的,然而安慶公主最後卻是被最疼愛他的朱元璋給處死了,可見朱元璋確實是個狠心之人,那朱元璋為什麼會處死他最愛的公主呢?安慶公主是馬皇后所生,自出生便受到朱元璋的寵愛,甚至安慶公主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卻依然沒有嫁人,朱元璋也是很著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催婚。
  • 他做了什麼事,氣得朱元璋將他鞭殺?
    朱亮祖元末明初人,估計很多人沒有聽說過這個人物。和歷史上太多的名人相比他顯得太微不足道了,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在元末農民起義的時候,他自己組織義軍,保御鄉裡,他可不是起義,而是鎮壓農民起義,所以他被元廷授為義兵元帥。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朱元璋可吃過他不少虧,後來被朱元璋所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