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退休後,手裡也沒有實權,朱元璋為何要殺了他?

2020-12-22 吳倩倩聊歷史

文/吳倩倩聊歷史

據《明史·李善長傳》中朱元璋評價李善長: 「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做一個出身卑微的皇帝,朱元璋對於自己得來不易的皇位非常的重視,並且他也非常擔心自己的皇位,會在有朝一日被其他人奪走,因此即便是至親的人,他也始終保持著猜疑之心,就更不用說那些開國功臣們了,而朱元璋大殺功臣的行為,也是讓無數的歷史學家對他沒有好感的一點。

而在這些功臣當中,有一個人的死,令世人感到非常的奇怪,他就是李善長。於其他人不同的是,在被朱元璋所殺之時,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的李善長已經退休,並且根本沒有任何實權,但最終朱元璋還是殺了他,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身為能人志士,受朱元璋所器重

在朱元璋平定安徽滁州的時候,李善長投奔在朱元璋的麾下,並且以其聰明才智,一躍成為了朱元璋的親信。

在早期的時候,朱元璋有著一眾的能人志士相助,而其中其中最受器重的,莫過於李善長了。他對於朱元璋打江山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多年來,李善長都跟著朱元璋四處徵戰,並且為朱元璋多次出謀劃策,立下了不少奇功,而雖說他做了許多貢獻,但是卻從來都不曾主動提出任何獎賞的請求。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期間,李善長主要負責的是在後方為朱元璋駐守根據地,徵調糧草物資以及進行人事考察,同時還有安撫百姓等後勤的工作但是就是有著李善長來負責這小小的後勤工作,才能夠讓朱元璋能夠穩步推進,並且最終獲得勝利。也正是因而,朱元璋才會將他與漢朝之蕭何相比較,甚至還贊李善長更勝一籌。

而在朱元璋達成自己的目的成為了皇帝之後,他對於李善長的獎賞,才更是體現出了李善長在朱元璋徵戰的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

當時,李善長被朱元璋推舉為了六公之首,並且,朱元璋還專門賜給他了一個有免死作用的丹書鐵券。

所謂「丹書鐵券」,就是人們俗稱的免死金牌,是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以及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有了這塊金牌的功臣,便可以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

從朱元璋獎勵李善長免死金牌的這個角度來看,就足以看出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重要性了。

後來,李善長在朝中更是無人可與之相比,但凡事講究物極必反,李善長在朝中位極人臣,自然也是樹大招風,特別是在朱元璋對於功臣相當敏感的階段,因此作為一個聰明人,李善長早在洪武四年時,就以身體不好為由,主動申請告老還鄉了。但他沒想到的是,他還是躲不過悲慘的命運。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如此不顧舊情也要對一個年紀大且威脅不大的人狠下重手呢?

這就要提到一個人——胡惟庸。

胡惟庸案爆發,李善長受到牽連被殺

胡惟庸與李善長是同鄉,他也是明朝開國功臣,在李善長之後擔任朱元璋的丞相。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

由於胡惟庸為人太過於獨斷專行,因此許多的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都不向朱元璋請示便行事,而這對於當時非常敏感的朱元璋心中產生了嫌隙,甚至由此產生了丞相專權的感受,有將胡惟庸除掉的想法,但是迫於沒有理由,因此便擱置了。

後來,胡惟庸的兒子的一次過失,讓胡維庸走上了絕路。

當時胡惟庸的兒子,駕駛著車馬在街市上馳騁,最後由於速度過快,不小心從車上摔下來而死,當時憤怒的胡惟庸便將車夫處死。而朱元璋聽聞此事後便發怒讓胡惟庸償命,感到事情嚴重的胡惟庸計劃用錢財來解決這些事情,但是一心想要處死胡惟庸的朱元璋自然不肯,因此胡惟庸被迫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到了洪武十三年的時候,胡惟庸被告發意欲謀反,於是朱元璋下令查辦,最後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

而在唉案中,李善長也遭受了牽連。實際上,當時的胡惟庸將自己的謀反計劃告知李善長,並邀其一同謀劃,但是李善長已是暮年,對此他並不贊成,但是胡惟庸又是他的親家姻親,因此最後李善長雖沒有參與其中,但也默許了他的一系列動作。

最後,在胡惟庸案過去了十年時間後,朱元璋以夥同胡惟庸謀反的罪名,將已經退休了的李善長處死。

對此,可能有人會感到奇怪,不是說李善長有丹書鐵券嗎,為什麼還會被朱元璋所處死?實際上,當朱元璋讓工匠們在製作丹書鐵券的時候,還在其的背後刻上了四個字——謀逆不宥。

也就是說,只要是牟利的罪行,丹書鐵券是無法減免其死刑的,這也意味著,只要是朱元璋想讓臣子死,那麼就算你有再多的丹書鐵券也無濟於事。

而經過這次的胡惟庸案,朱元璋借了胡惟庸之手,剷除了一大批文臣武將,使得其皇權空前強大。

李善長無權無勢,朱元璋為何痛下殺手

在被朱元璋處死的時候,雖然說已經70多歲了的李善長,已經沒有了職位以及能力及時間去行謀反之事,但是他曾經做過的事情,卻是朱元璋始終無法忘記的。

在胡惟庸謀反的時候,是怎麼從外面調到京城的?當時是通過給李善長送了三百兩黃金才做飯的,並且胡惟庸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侄子。因此,即便是已經沒有了謀反的能力的李善長,也是曾做過謀反的助力的,因此朱元璋才一心要將其除掉,哪怕是事情過了十年的時間他也不會放過。

同時李善長的結局也是對於朝臣們的一種警告,雖說已經退休,但是李善長曾經的地位依舊存在,因此對於朝臣來說,李善長也是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而李善長曾經將謀反一事隱瞞起來,沒有告知朱元璋,甚至還可能曾經參與其中。

因此,若是不把李善長除掉的話,男的對於其他的臣子來說,就相當於是朱元璋對其網開一面,這也就相當於告訴其他的臣子,只要地位好,功勞大,就可能會在謀反後全身而退,而這怎麼可能是朱元璋所能夠容忍的呢?

朱元璋殺李善長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極力的想表達一件事情,咋就是李善長錯就錯在不對帝王忠心耿耿,沒有將任何事情會危及皇權的事情都無保留地匯報。

朱元璋將李善長事件放大,也就是想以此表明,凡是不是完完全全向自己表達忠心的,都會受到他的嚴厲打擊,以此引起朝臣乃至天下人的注意。

所以說,朱元璋之所以沒有放過李善長,就是想要以此來敲打其他的大臣。不得不說,在當初那個皇權為上的社會中,帝王的心思,實在是太過可怕。

小結

這樣看來,朱元璋最後會將年邁無權無勢的李善長誅殺也是有理可循的了,可惜李善長聰明一世,最終卻栽在了胡惟庸的手上,朱元璋之所以會痛下殺手,只是為了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他用李善長的死,向世人表達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絕對權威。

參考資料:《明史·李善長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 1390年,朱元璋為何要賜死已經賦閒在家,77歲的李善長?
    劉邦建立漢朝後,跟隨他徵戰天下的文臣武將們,沒幾個是有好下場的;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則是杯酒釋兵權,跟隨他打天下的弟兄們雖然沒能大權在握,但至少也能當個富翁,安然的度過晚年。李善長被殺的時候,胡惟庸都已經被賜死10年之久了。就連李善長他自己,當時都已經77歲,而且也回到老家去耕地種田。這麼一位遠離朝堂的農家翁,怎麼看都不是能威脅到朱元璋的人。那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是要在1390年賜死李善長,甚至還順帶著賜死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呢?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殺到朱標苦苦哀求,但仍舊要殺,殺得天下震驚,如此才掀開了大明輝煌又矛盾的一幕。淮西幫首領李善長:大明的登雲梯公元1368年,大明開國。比起後世作品中頻頻強調的劉伯溫、宋濂等人,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李善長才是大明開國的第一文人功臣。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李善長?2個字、3件事,看透政治博弈背後的人性
    朱元璋當然知道,古稀之年的李善長沒有謀反之心,但是他必須殺。胡惟庸是李善長的同鄉,也是李善長親自舉薦的。當了丞相的胡惟庸,生殺貶徙、為所欲為,到最後,竟然想取代朱元璋。胡惟庸的邏輯很簡單,他朱元璋,一介布衣能當皇帝,我胡惟庸為什麼不能?
  •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還是逃不過朱元璋的魔掌?
    朱元璋對劉伯溫是心存猜忌的,因為劉伯溫的高明勝過了朱元璋,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基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基還是想到了。開國封爵,文職功臣中就李善長封了韓國公,年俸四千石,還名列第一;劉伯溫只封了個誠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 古代的將軍、宰相告老還鄉,明明已經沒有實權,為何縣長怕他們?
    李善長吧,理論上來說李善長還是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大家都知道,李善長在早期的時候跟隨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在這之中他可是出了不少力氣的。也因如此,朱元璋後期列了1個功臣表,把李善長排在了第1位,讓李善長當個宰相。理論上來說,朱元璋夠意思,李善長也夠朋友,兩個人相輔相成,在大明朝初期的時候的確起到了鼎力幫忙。
  • 朱元璋封爵150人,李善長被封為國公,為何只封劉伯溫伯爵
    150位功臣之中,徐達位列武將第一,封為魏國公,李善長位居文臣第一,封為韓國公。 我們熟知的有神鬼莫測之能的劉伯溫,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傳說,但在爵位上卻不僅不是公爵,也沒能位列數量最龐大的侯爵行列,而是只得了一個誠意伯的伯爵爵位。是朱元璋封爵不公,還是劉伯溫名不符實,或者另有隱情?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朱元璋和劉伯溫在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屬於英雄惜英雄,劉伯溫也是個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這讓朱元璋很是忌憚劉伯溫,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才有了朱元璋非殺他不了的理由。
  • 朱元璋這麼狠心幾乎殺光功臣,為何他能拉攏這麼多人去輔助他?
    咱們不說朱元璋手下那些衝鋒陷陣的武將們,他們多數少知無識並沒有主動選擇明主聖君的思考能力,一生功業無非是被歷史大潮夾裹著走狗屎運遇到了朱元璋而已。咱們單說劉基劉伯溫和李善長這兩個讀書人為什麼要去輔助朱元璋先說劉基。
  • 劉伯溫向朱元璋進言:殺一人可解決天下大旱!殺完後天依舊大旱!
    這當中,最出色的行列裡當然少不了朱元璋。 劉伯溫是明朝朱元璋開國時期的智多星,然而這樣的開國功臣在朱元璋那並沒有得到善待,僅僅是冊封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這其實是一個非常低級的官職每個月的工資都很少的那種。按道理來說,劉伯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在朱元璋徵戰四方的時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何到頭來卻得到這樣一種待遇?
  • 元末第一猛將,百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朱元璋為何不殺他?
    朱元璋晚年嗜殺成性,幾乎殺光了所有的開國功臣。胡惟庸案,朱元璋屠滅胡惟庸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因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殺。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有34人,30人被殺,最後是哪4人活了下來?
    一、湯和湯和本來就是朱元璋的老鄉,兩人從小關係就非常不錯,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朱元璋在開過後不會殺他。因為在朱元璋眼裡,不僅僅是要鞏固自己的天下,更重要的是自己未來的接班人朱標是否能夠控制得住這幫開國功臣,顯然不行,因為朱標是比較溫和善良,不適合當帝王。
  • 朱元璋所封的六個公爵誰的地位最高?是徐達還是李善長?
    這次封賞,朱元璋一共封了六個公爵,六個公爵中,除了居第一位的李善長是文臣外,其他皆為武將,這一點體現出了明朝開國伊始,朱元璋重武輕文的思想。在大封功臣之前,李善長已經獲得了「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宮,參軍國事」。
  • 朱元璋幼時為了湯和殺地主的牛,做皇帝後殺盡功臣也不殺他?
    湯和之所以能夠安度晚年,是因為他有過人之處,史書記載湯和性格謹慎,足智多謀,即便是開國以後也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用今天的話講,湯和情商與智商都在線,這在以武力打天下的開國武將中是佼佼者。朱元璋對他十分放心,把身邊的重臣都殺光了也沒有動他,還賜給了他大量財貨,安度晚年。
  • 朱元璋分封開國六公爵,為何徐達只排第二,而劉伯溫只封了侯爵
    這事件發生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的洪武三年。這一年,他按照功勞大小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徐達為魏國公,屈居第二排在韓國公李善長之後,而劉伯溫這位《燒餅歌》的作者,則只被封了一個伯爵了事。 有人覺得,朱元璋如此安排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對劉伯溫、徐達的猜忌,於是才故意讓這頂級的一文一武屈居人下。
  • 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謀臣劉基卻僅封三等伯,原因絕非他心高氣傲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封公的有六個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卻唯獨沒有開國元勳劉伯溫;二十四人被封侯,也沒有劉伯溫。甚至在一個叫汪廣洋的人都被封為伯了,還沒有劉伯溫。公、侯、伯都封完了,依然沒有劉伯溫的爵位。
  • 同樣擁有免死金牌,為何兩公爵被殺,侯爵後裔卻能免除一死?
    然而9年後胡惟庸案爆發,隔年胡惟庸被殺,朝廷細查牽連者,李善長因弟弟之子是胡惟庸侄女婿,因此被查,不過李善長因牽連較少並沒有獲罪。 然而再往後10年時間,不斷有人密告李善長於胡惟庸當初有關係。最終在1390年,朱元璋以「知情不報」,對李善長下手。李善長家中雖然有免死金牌,但不僅沒用,且牽連九族。
  • 朱元璋開倉賑濟難民,自己假扮成災民乞討,回來後連斬五名高官
    明朝聽了心裡很高興,這難道不是說我大明王朝可以萬世萬代流傳下去,所以並不是不為劉伯溫擔心,而且還賞賜了他。但是朱元璋哪裡能料到,劉伯溫四個字「萬子萬孫」的真正寓意是:大明王朝到萬曆年間,子孫必亡。在政敵方面,劉伯溫是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尤其是胡惟庸握有實權之後,異口同聲地對朱元璋進了誣陷。
  • 朱元璋草叢偶然救下一個孩子,日後成了大將,建國後卻因謀反被殺
    孩子一聽,扔了手裡的玉米就跑到了朱元璋身邊,這就是明太祖與手下大將陸仲亨的第一次邂逅。 陸仲亨,亳州人,自幼家境貧困。紅巾軍起義後,他的家鄉也經不住戰亂,被迫遠走他鄉。路上他的父母全部被害,他因為在地裡摘玉米而逃過一劫。他一邊跑一邊哭,聽到了朱元璋的人馬,便嚇得跑到草叢躲藏,沒想到還是被朱元璋遇到,收到了帳下。
  • 朱元璋為什麼讓大虎去殺小明王?
    朱元璋25歲參軍40歲坐上皇位,在這15年的沙場生涯中朱元璋早就磨練出了一種徵服所有人的能力。在朱元璋統領的軍隊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軍隊是一個多麼能聽從指令的軍隊。朱元璋還是一個賞罰分明的人,不管你過去立過多麼大的戰功只要犯了錯誤一些違背民願的錯誤。朱元璋是不會念在過去多麼優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