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報融媒記者 魏寧 通訊員 王媛
在徐州南、奎河旁,一處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城中村——三官廟,即將消失在城市的版圖上。伴隨著淮海科技城等城市重點項目的推進,三官廟社區的原址上,將承載著更為重要的發展使命。
轉變了生活方式
村落安靜了下來,曾經人來人往的村莊主幹道也像這秋天的季節一樣應景,不復往日繁囂,這座近百年歷史的村落,即將響應號召進行城中村改造,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在泉山區七裡溝街道三官廟社區青年朱賀的朋友圈中,至今還留下這樣一段文字,字字充滿著回憶。
「從前爺爺奶奶在家的時候生活節奏很慢,做飯,做活兒,坐著……」回想以前的生活,朱賀仍記憶猶新。
如今,他們搬進了明亮的小區後,爺爺奶奶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朱賀說,茶餘飯後,奶奶會在廣場上和曾經的老姐妹消消食、聊聊天,看著一旁的廣場舞隊伍翩翩起舞;爺爺則在場邊的棋攤,時而出謀劃策,時而身臨其境。一直到人看不清的時候,他們才會結伴回家,這樣的日子,是他們不曾想到的。
不曾想到的,還有許多三官廟的村民。「以前早上起來幹活,種菜賣菜。」87歲的三官廟社區居民朱興明大爺說,現在早上起來鍛鍊鍛鍊身體,生活條件好「狠」了。
三官廟社區轄區面積約220畝,現有戶籍居民1900餘人,屬於涉農社區。社區位於徐州城區東南,再往南不遠就是十里舖村,再往南則是姚莊,俗語中常說「十裡姚莊三官廟」。如今,這座村莊即將消失在奎河邊上,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卻越來越強。
三官廟社區徵遷工作目前轄區內籤約率和拆除率已經完成近99%,居民分別安置在新泉佳苑、翡翠城、文欣花園、華盛景園四個小區。雖然居住分散,但大家都以是三官廟的居民而倍感自豪。
在新泉佳苑小區,三官廟社區居民馬彥音正在小區內散步,得知記者的採訪意圖後,她頓時打開了話匣子。「現在住得敞亮多了,原來的房子見不著陽光。現在大家的精氣神好多了。」馬彥音說,以前不知道啥時候徵遷,老房子也不敢裝修,一些到了結婚年齡的青年,婚期都拖了再拖。現在生活變化太大了,房子裝修好了,媳婦也娶進了門。
村莊不在 幸福不變
除了住上新房子,記者注意到,村民的幸福感還來自周邊配套設施的完善。梨園路公園、金奎公園、農貿市場、地鐵2號線、學校、正在整治的奎河……
社區黨委副書記趙超介紹說,雖然社區居民被安置到了四個小區,但是大家的心還都擰在一起,三官廟仍是大家的共同家園,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會減少。
據介紹,三官廟社區率先在徐州建成第一家街坊中心即三官廟農貿市場,並於2013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總建築面積約18000平方米,總投資4000餘萬元,集體資產的增值收益在230萬元左右。此外,為充分利用好社區內剩餘的集體土地資源,適時啟動社區醫養中心建設,醫養服務中心項目計劃投資6000餘萬元,總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預計設置240張床位。該項目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整合,建設成為醫養一體化的「醫院—醫養中心—社區—家庭—老年人」的養老體系,既盤活轄區集體土地,又增加集體資產,公益服務轄區老年人。
「集體收入增多了,也讓居民得到更多實惠。」趙超說,社區每年為轄區60歲以上老人辦理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提高社區老年生活費,從最初的每人每月200元增加至500元。每年春節期間組織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集體迎新春活動,組織社區志願者為社老年人包餃子、送羽絨服、唱大戲、送過節費;端午節組織轄區志願者為社區老年人、重殘戶、低保戶、殘疾困難家庭包粽子、送粽子活動;重陽節為社區老年人開展趣味小活動。自2015年開始為居民辦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每月600多元,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也在不斷提高居民醫療大病救助報銷比例,大大降低居民負擔。
■記者手記
別樣的幸福感
◎魏寧
三官廟社區即將徵遷完畢,這個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村莊也為徐州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這裡的居民正在適應著全新的生活方式。
雖然安置在四個小區,但居民的幸福感並沒有降低,生活條件的大幅改善,居民福利的逐步增加,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三官廟居民感受著別樣的幸福。曾經陰暗潮溼的自建房到寬敞明亮的樓房,曾經慢節奏的鄉村生活到現在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三官廟社區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居民幸福生活的節節攀高。
變化的是居住環境,不變的是社區為民謀福利的初心。從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再到重陽節,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不斷豐富的發展「紅利」,讓居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社區的關心。採訪中,大家的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那是對黨委政府的一種感恩,也是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
消失的村莊,變化的環境,持續提升的幸福感,這是屬於三官廟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