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吳飛: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

2021-01-12 網易

  引言:

  在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念裡,人死後只是肉體腐爛,而精神卻永不覆滅。為了逝者能夠庇佑後世子孫,古人便有意識地創造可供死者居住的墓穴,將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或是喜愛的物品擱置在墓穴裡,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墓葬文化。

  

  墓葬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根據逝者生前的意願或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做出選擇。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與火葬。土葬是將逝者直接裝進棺木並埋葬在土裡;而火葬則是將人火化成骨灰後葬。

  老一輩人篤信風水學,他們始終保持著人死後要「入土為安」以及「死要留全屍」的思想,相比於「將人化為灰燼」的火葬,他們更傾向於傳統的土葬。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的銳減,不少專家、學者大力倡導火葬。

  然火葬費用高昂,許多偏遠地區的家庭承受不起,紛紛倡導恢復土葬。與此同時,北大哲學系吳飛教授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應當恢復土葬,火葬就像把人當垃圾一樣焚燒處理,沒有任何人文符號。」此觀點是否有道理呢?

  

  一、土葬文化的意義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摘自《論語》。由此可知,古人特別重視墓葬文化,甚至認為喪禮是對雙親孝道的進一步延續。因此,古人向來看重墓地的選擇,通常會結合風水、五行等因素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安葬死者。

  「墳墓」即人死後被埋葬的地方,在地表築土為墳,往地底挖穴為墓。在吳飛教授看來,「墳」這個字設計得特別有意義,左邊是個「土」字,象徵著墓地上堆砌成的小土包;右邊是個「文」字,表示墳頭墓碑上雕刻著的死者的基本信息與生平。

  簡簡單單一個字便將墓葬文化的精髓凝聚起來,具有濃厚的文化與紀念意義。中國的墓葬文化源遠流長,是一種將人類的靈感與情懷聯結與延續的文化現象。當一個人的生命逝去後,並不代表此人身上所有的現實社會關係都一併解除。

  

  死者的至親及朋友仍舊希望通過另一個種方式與形態與死者進行永恆的交流與感應,彌補因為肉體的別離而帶來的遺憾。同時,生者也希望迅速從失去至親的傷痛中解脫出來,展開新的生活。基於這種主觀的希望與期盼,墓葬文化應運而生。

  祀奉先人的行為常常與風水制度相結合,生者的初衷在於讓先人之靈「入土為安」,願先人不因後人的不思進取或是貧窮困苦而受到百般折磨,更不會受到其他惡靈的欺侮與傷害。

  此外,生者亦希望先人的遺骨能與土地形成良好的感應,助後人在仕途、生活上愈加順暢、安樂,也可告慰先人在天之靈。對於中國人來說,先人與子孫後代的生命是一脈相承的,風水習慣更是為二者的發展共謀利益。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先人主動在生前購置墓地,希望將自己的屍身埋葬在風水好且利於後人的地方。在先人看來,倘若子孫後代因此興旺發達,則自己也能從中獲益,贏來身前身後名。而在古代社會,如若後人獲得功名利祿,則可以給祖先追封誥命等。

  總的來說,墓葬文化是一種虔誠的信仰,對逝者與生者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其在中華文化裡也佔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因此,在吳飛教授的觀念裡,「墳墓」是聯結先人與後人心靈的橋梁,而土葬更是不可缺少的儀式感,如若摒棄土葬,而一味推崇火葬,總有一天,人們將徹底忘記傳統文化。

  二、火葬更消耗資源

  在傳統的思想觀念裡,土葬是最好的喪葬方式,不僅死者能得到安息,生者亦覺心安。然而,越來越多專家指出:「土葬存在諸多弊端,它不但會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

  

  此外,人們在將棺材掩埋之前會特地在其表面塗上防腐液,然而這種液體恰恰會汙染土地與水源。」對此,國內專家紛紛建議徹底廢除土葬,倡導全國範圍內實行火葬。然而,土葬在農村屢禁不止,沒有接受先進教育的農民對火葬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

  為了全面推廣火葬,專家四處宣傳火葬的好處,國家更是為貧困戶提供1000元火葬的補助,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不過,在吳飛教授看來,相比於火葬,土葬更加耗費財力與土地資源。因為火葬採用大理石墓,而大理石的風化速度特別慢,對環境會造成一定的損害。

  且大理石墳並不會像土墳一般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平掉,反而會加重土地問題。此外,火葬特別浪費人力、財力與物力。其中,焚燒屍體的柴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每火化一個人,就得消耗十至十五公斤的柴油,並耗費25度左右的電能。

  

  且從事殯儀服務業的人員數量龐大,國家支付給從業人員的工資更是一筆巨款。再加上農村地區的老人對土葬還是保留著一股執念,儘管他們妥協了將死者的屍體火化,但他們還是會為死者的骨灰尋找一片墓地,將骨灰盒放置棺材裡,完成土葬流程。

  三、火葬缺乏人文關懷

  這樣一來,「火葬後再土葬」不但增加喪葬成本,還造成了資源浪費。吳飛教授還提出了一種較為新穎形象的觀點:「殯葬機構就像一個大型的屍體處理站,每天走程序一般處理死人,將死者當垃圾一般處理掉。從前還叫殯儀館,現在活脫脫一個火葬場。」

  現代社會盛行一種普遍現象,即對生者重視而對死者不重視。而許多社會學專家也只注重研究對生者的人文關懷,卻忽視了死者也需要人文關懷。目前,諸多殯葬禮儀與過程中都缺乏了對逝者的尊重以及人性關懷。

  

  尤其是遭遇意外災難而死的受害者常常集中在殯儀館火葬,受害者家屬往往見不到親人最後一面。這種強行且匆忙的火化有悖人情,既是對死者的不尊重與不負責,也是對受害者家屬人格與尊嚴的侵害。常言道:"死生亦大矣"。

  不論是自然死亡或是非自然死亡,我們都應該對已逝去的生命懷有敬畏之心,體諒死者家屬的悲痛與無奈。應支持土葬還是火葬,一直是社會熱點話題,吳飛教授的觀點並非完全正確,畢竟土葬確實暴露了諸多弊端,並不適合未來長期使用。

  然而,吳飛教授的想法是基於對逝者與生者的人文關懷以及保護傳統文化方面出發的,值得我們肯定。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對喪葬文化頗有研究,他認為:「殯葬禮儀並不是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而是表達生者與死者的精神聯繫,使逝者的精神永垂不朽,使生者的心靈有所皈依。」

  

  結語:

  因此,在喪葬禮儀上貫徹人文關懷與文化認同是必然的,而推進喪葬改革也是一種趨勢。倘若能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既尊重逝者與生者,又能節約資源、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喪葬禮儀體系,那當真是國家之大幸,也是萬民之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再提恢復土葬:火葬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禮儀文化傳承
    北大教授提議恢復土葬,稱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作者:叄泉 前言 早在中國遠古時期,就有了封建迷信認為人的魂靈真實存在,並且不會死去的觀念,埋葬親人的習俗。將人的肉體埋於地下,靈魂才有歸處。
  • 土葬與火葬,孰優孰劣呢?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土葬早就已經在城市當中被禁止,目前農村地區也在大力推行火葬。土葬與火葬這兩種形式,孰優孰劣呢?雖然在主流價值觀看來火葬顯然是要優於土葬,但是從文化的角度上來看,恐怕還是需要爭論一番。一、從土葬到火葬土葬就是在人死之後將人的屍體埋入地下,如果追溯到遠古時期,這樣一種行為的動機,應當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所以都會事先告知子女千萬不要把自己火葬,大家看到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吧,其中裡面就講訴土葬與火葬的矛盾。 然而不光是農民對於土葬無法接受,另外也有專家覺得並不是說土葬就不好,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吳飛教授畢業於美國的哈佛大學,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對於中西文化和習俗比較了解的專家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目的是怎麼儘快處理逝者?
    在對火葬早已司空見慣的今天,卻有一名北大教授對此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此人名叫吳飛,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吳飛教授認為,雖然火葬的殯葬制度看起來更為合理,但其處理方式很敷衍。古代實行的土葬制度雖然有很多陋習存在,但足以看出古人對生命的敬畏,而如今的殯葬部門在火化遺體時,就像是在處理垃圾的樣子,沒有任何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 火葬和土葬,各有什麼利弊?選擇哪種方式更好一些?
    土葬也是一種傳統文化,不是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入土為安」嗎?死無全屍,是人們很忌諱的一個東西。一般罪大惡極者,才會是死無全屍的結局,所以從這種人之上,火葬也不容易接受。所以說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死去能夠留一個全屍,像古人一樣下葬,這樣更符合大多數人們情感可以接受的範圍。
  • 恢復土葬有什麼好處?為何北大教授跳腳呼籲土葬?
    2020-11-28 09:40:53 來源: 簡單易懂 舉報   前一段時間,北大一名教授呼籲恢復土葬
  • 有人呼籲恢復土葬,大家是否認同?
    土葬環保,火葬汙染空氣,土葬火葬都要葬未節約土地,其次火葬是對前輩死者的不尊重,讓長輩死者不能入土為安,死後還要被折騰,活人實在沒人性。所以恢復土葬是很有必要,也是對死者的尊重。 土葬好,人死了火葬後還要土葬的。
  • 清朝頭幾位皇帝為何火葬,自康熙之後才開始推行全國土葬
    可是清朝皇帝的頭幾位卻全部都是火葬,將自己的屍身化作了一縷青煙散發在天地間。所謂「火葬」,是人死後處理屍體的一種方式,其實就是用火將屍首燒成灰,然後將骨灰倒入骨灰盒中,或埋於土中亦或撒入水中,揚在空中等。印度教,佛教宣揚火葬。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是崇尚土葬。自從二十世紀之後人口開始急劇增加,火葬在全球各地獲得提倡,以節約耕地。新中國成立後也是推行火葬,但是我國火葬的歷史並非始於當代。
  • 土葬和火葬之爭,陳佩斯趙麗蓉這部電影就說明白了
    01、劇情梗概影片講述了民政局紅白理事會的陳二小和母親兩代人,對待白事的兩種態度。陳小二提倡白事新辦,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推行火葬和新式的喪葬文化。在影片的開始,陳小二指揮著民政局的樂隊,以演奏的名義,機智地阻止了一次鄉親的土葬。
  • 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所以,正常狀態下死亡的人一般都會進行土葬。圖片:百姓進行土葬劇照同樣是進行土葬,不同地區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執行方式。在影視劇中,如果遇到有人去世,通常都會有土葬的特寫。實際上,不是所有地區的土葬方式都是這樣的,廣東有些地區的土葬方式就與這種方式不同。在廣東如果要進行土葬,同樣先把死者放到棺材裡面,但是挖坑的方式卻不一樣。廣東通常都有「八仙」,也就是八個抬棺者。在下葬前,「八仙」會根據陰陽先生選擇的地點,用挖隧道的方式,挖一個足夠放置棺材的壁龕。把棺材放到壁龕裡面以後,再用磚和泥土封住洞口。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
  • 前朝多以土葬為主,為何兩宋時期火葬卻十分流行
    五、火葬本身有簡便,衛生,省錢的優點火葬能夠逐漸替代土葬,不僅僅是基於以上的外部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火葬本身比土葬更加方便,簡潔,衛生,還有成本低。這對於當時的下層百姓來說絕對是雪中送炭。而這種也恰恰符合當時宋朝百姓的需要,畢竟在人地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最先考慮的是自己,是還活著的人,因而火葬成為當時百姓普遍選擇的方式了。其次,火葬這種方式的成本很低。
  • 農村土葬屢禁不止,專家不解農民執著,農民:如此「火葬」就行?
    不過針對農村殯葬,一直有一個矛盾存在,那就是土葬和火葬的選擇,農村土葬屢禁不止,專家不解農民執著,農民:如此「火葬」就行?以前農村都是實行土葬,講究的就是一個入土為安,在安葬之前,家裡的後輩會給逝者清潔身體,並將壽衣整整齊齊地穿在逝者身上,還有專門為逝者整理遺容的人,目的就是讓逝者保有尊嚴地離開。
  • 垃圾焚燒發電是世界主流的垃圾處理方式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你知道我們產生的生活垃圾被運走後是怎麼處置的嗎?目前,生活垃圾處置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衛生填埋、堆肥、焚燒發電。然而,填埋需要大量土地資源且容易造成二次汙染,堆肥處理速度慢且適用規模小(多應用於鄉村地區),因此,土地資源消耗少、處理速度快、二次汙染少且能夠資源再利用的焚燒發電,成為世界主流的垃圾處理方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焚燒屍體時偶爾會有「哭聲」?並非迷信,專家給出科學解釋
    西方國家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在人去世後,所有生前的成就或是痛苦都止步於生前,靈魂就會回歸到上帝身邊,於是對於肉體的最後處置也相對簡單,火葬或者土葬,根據家族的習慣或者個人意願進行。在古埃及,人們相信人的死亡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開始,所以對於遺體的處置十分隆重,特別是法老,從金字塔的修建來看,埃及人對葬禮的看重。
  • 電影《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土葬或火葬,農村老人的內心獨白
    土葬還是火葬,這已經是一個社會形成共同認識的話題,然而還有一部分人卻卻在內心苦苦掙扎中,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部農村題材影片《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講的就是這個話題。影片的主角老馬就是一個專門製作棺材的老人,他認為棺材能為去世的人帶來幸福,然而現在開始推行火葬,訂做棺材的人少了,老馬也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被火葬成為煙囪裡的一縷煙霧,他便請來搭檔老曹提前為自己做好了一口棺材,如今他已年老,日常最大愛好就是在村口大樹下,聽人們打牌嘮嗑家長裡短,村子裡的老人們也都喜歡聚集在那裡打發時間,等著兒女來叫回家吃飯,小孩子們也在旁邊玩耍。
  • 農村殯葬改革大幕全面開啟:推行火葬、限制土葬箭在弦上
    一、殯葬改革任務艱巨:土葬深入人心,不改又不行!歷史上,中國各民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 、野葬 、 崖葬 、保存乾屍等多種葬法,廣大漢族地區以土葬最為普遍。我們中國人有蓋棺定論的風俗,長久流傳的文化告訴我們:中國人生前怎麼活不重要,但死後必須要厚葬!否則就是後人不孝。
  • 城裡人說農村實行土葬佔地,但火葬費油費電價格貴,農民還不忍心
    總的個來說,土葬是農民們最中意的一種葬法,雖然葬的時候要挖坑要填土,但幾年後遺體腐化,墳堆漸漸平下來就好了。所以支持土葬的人也特別多,且土葬也是很多農村祖祖輩輩遵循的原則,想打破這種方式並不容易:《殯葬管理條例》就曾規定:人多、耕地少、交通方便的地方,應實行火葬,違者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可強制執行。
  • 焚燒屍體時偶爾會出現哭聲,火化工透露:知道這個就不會害怕了
    近年來我國尤其提倡火葬,人死去之後經過短暫的靈位停放,死人就會被推進火葬場燒成骨灰。人們通常會在火葬場舉行哀悼儀式悼念死者,因此在一部分人心裡,火葬場就成為了匯聚眾多死者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其實,但凡在火葬場工作的人都知道,焚燒屍體的時候,經常會傳來詭異的聲音,貌似是人的哭聲。但是,見多識廣富有工作經驗的火化工卻並不害怕,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