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鍾會叛亂成功,姜維要怎麼做,才有機會復國?

2020-12-22 石頭訴歷史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是當時魏國權臣司馬昭在弒殺魏帝曹髦之後,為了轉移國內視線,而發動的一場大戰,在司馬昭發動戰爭之初,只有鍾會是堅定支持者,原本所有人都對此戰並不抱太大希望,就連主帥鍾會都因為戰績拉長補給困難,而被姜維堵在劍閣險道無法前進,準備撤退之時,名將鄧艾來了一個瞞天過海式的偷渡陰平,直搗蜀漢都城成都,隨著諸葛瞻的戰敗,劉禪的投降,而讓蜀漢滅亡。

蜀漢的滅亡是一場無心裁柳柳成蔭的故事,而隨後發生的鐘會叛亂則是一次不可思議的叛亂,鍾會的叛亂從萌生作案動機到付諸行動,不到一個月時間,可惜最終以慘敗告終,不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還搭上了蜀漢眾多文臣武將的性命,引發了成都的一場浩劫,大量蜀漢臣民被殺,上至皇子,下至百姓,一時之間,成都成為人間地獄。

如果鍾會叛亂成功,情況會如何發展?

鍾會想要叛亂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控制蜀地所有魏軍和蜀軍,只有牢牢控制兵權,才有成功的第一步,而蜀軍是以姜維為首的,只要控制了姜維,就能控制蜀軍,事實上,姜維投降鍾會,也有利用鍾會而進行復國的運動,證據就是姜維給劉禪上了一道密書,內容是:

望陛下忍數日之辱,維將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必不使漢室終滅也。

所以鍾會叛亂,首先要面對是如何控制魏軍,司馬昭成為權臣以來,在軍隊中安插了無數親信和耳目,鍾會如果成功,就表示控制了魏軍,事實上只要鍾會殺了所有反對的軍官,再把自己的親信全部安排到軍隊中擔任要職,控制魏軍也不是難事,接下來,鍾會與姜維就要面對司馬昭的反撲了。

鍾會未必知道姜維在利用他,但鍾會一定會嚴格防備姜維的,因為這可是叛亂,能夠讓鍾會信任的人,只有他從魏國帶來的親信,而唯一能讓鍾會與姜維和平相處的原因就是來自司馬昭的反撲,這就像三國鼎立,司馬昭如果加緊攻打鍾會和姜維,鍾會與姜維就會緊密團結,如果反之,則鍾會與姜維就會彼此防備。

姜維既然是為了復國,他心中肯定是有計劃地,只可惜姜維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姜維可能會這麼做:

1、暗中聯絡親信蜀軍將領,讓他們做好準備,準備奪取蜀漢境內所有險要關隘,比如劍閣關,陽平關,以為漢中的漢城和樂城,只有控制險要關隘才能佔據主動,同時防備司馬昭從外部攻打蜀漢。

2、暗殺鍾會及魏軍主要頭目。擒賊先擒王,只要殺了鍾會以及魏軍的主要頭目,整個蜀漢的魏軍就會群龍無首,不攻自破。

3、清除魏軍勢力。暗殺魏軍將領後,對於士兵,願意回魏國讓他們回去,不願意回魏國的可以留在蜀漢,這樣的話,鍾會手下的魏軍基本上就形不成戰鬥力,就能在軍事上消滅魏軍的威脅。

4、清除蜀漢內部主要的投降派。蜀漢的投降很大原因也有內部問題,蜀漢內部有相當多的投降派,這部分人以益州本地豪強為主,姜維只需要殺雞駭猴,就能起到作用,而不能大開殺戒,那樣會適得其反。

姜維由於本身就是蜀漢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大將軍,在對付鍾會上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只要鍾會叛亂成功,基本上就是鬥不過姜維的,再說了,鍾會出謀劃策可以,行軍打仗以及處理繁雜的政治事務還是個新手,要知道魏滅蜀之戰,還是鍾會平生第一次作為主帥領兵作戰。

只要姜維按照這樣的步驟穩步實行,姜維就一定會復國,但是姜維復國還有一個障礙,就是皇帝劉禪,劉禪這個皇帝沒啥才能,也沒啥理想,只想著過一天享受一天,從他用宦官黃皓開始,蜀漢朝廷已經開始走向黑暗,並且在魏滅蜀的戰爭中,在並沒有絕望的情況下就投降了,這只能說明劉禪害怕了。

如果姜維真的復國成功,劉禪敢不敢繼續當這個皇帝,都是未知數,畢竟有第一次被魏國滅亡,就會有第二次,按劉禪的性格來看,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姜維怎麼說,他怎麼做,如果魏國再次來攻打,壓力大了的話,劉禪可能再次投降,畢竟劉禪就這點出息。

所以,如果鍾會叛亂成功的話,姜維還是有機會復國成功的,但是姜維復國成功之後,這個政權能夠維持多久,卻是一個未知數,到了這個時候,蜀漢其實已經千瘡百孔了,不是姜維一次復國能夠救得回來的,即使這次復國救回來了,也不過苟延殘喘而已,用不了多久就會再次滅亡了,畢竟實力、時勢擺在那裡了。

相關焦點

  • 如果鍾會聽從姜維的意見,反抗司馬昭就可能成功,蜀漢復興也有望
    鍾會盤算到,司馬昭已經知道他有異心了,現在必須儘快舉兵,事成可以得天下事,不成也可以退保蜀漢,至少當個劉備。04可惜沒聽姜維的話鍾會開始行動,他召集魏蜀兩邊重要的將官,剛好上個月魏國太后過世,鍾會偽造太后遺詔,說要照著太后的旨意,起兵反抗司馬昭,拯救大魏。
  • 如果鍾會叛變成功,姜維下一步會怎樣做,有可能光復蜀國嗎?
    如果鍾會叛變成功,姜維也沒有機會恢復蜀漢。首先蜀漢的政治基礎己徹底垮掉了,人心向背己很明確。蜀人己不擁護劉禪的政權。 在鞏固蜀地統治的同時,應當派人去聯絡一下東吳。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他先是推薦蔣琬、費禕為其在政治上的繼承人,因為這兩位都屬偏文的相才,而猛將姜維則為司馬(副帥)。諸葛亮的預設便是又蔣、費執政,約束好戰的姜維,對曹魏發動有限的北伐;而一旦蜀魏有戰事,以姜維的才能和忠誠也必能力挽狂瀾。若是換成了急於北伐立功的魏延,甘於冒險、敢於冒險的魏延早在過去已經有了「子午谷之謀"教訓。
  • 漢末三國,季漢最後的悲壯名將——姜維
    94版三國年輕姜維劇照姜維早期經歷姜維,原是天水冀縣人,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三國志》
  • 三國殺:神姜維初稿暫定,總設計師韓旭評價「設計較為完整」
    設計思路:以姜維九伐中原為背景,紅色象徵著蜀國,而牌代表了士兵,表達姜維不忘克定中原的丞相遺志,再次聚兵北伐。【絕謀】限定技,準備階段,若場上沒有其他「蜀」勢力角色,你選擇一名其他角色,調整勢力和體力至與其相同,然後其每個階段分別執行額外的附加效果。目標陣亡時,你陣亡。
  • 姜維在蜀漢滅亡後,為何選擇跟鍾會合作,他真的有復國的可能嗎?
    而在前線與曹魏軍隊作戰的姜維,不得已就投降了曹魏的最高軍事長官鍾會。然而姜維投降鍾會並不是真心的,他的目的是為了攢動鍾會造反,進而剷除曹魏的高級將領,然後再除掉鍾會,興復漢室,則指日可待。那麼為什麼姜維為什麼對策反鍾會、繼而興復漢室這麼自信呢?
  • 如果不是黃皓和蔣舒,姜維很可能對鍾會打一個成功的反擊戰
    姜維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人物。一方面他的個人魅力很高,是蜀漢後期堅定不移的北伐者,在蜀漢滅亡後還用生命為賭注來制定一個復國大計。但是另一方面姜維也有窮兵黷武的指責。而且很多人認為,蜀漢的滅亡,姜維要負很大的責任。
  • 《三國志》竭力貶低姜維,難道諸葛亮看錯了人?
    明代大學者李贄稱其為「又一孔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盛讚:「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然而《三國志》對姜維的評價頗低,認為:「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 姜維的能力到底如何?是諸葛亮高估了還是《三國志》貶低了?
    《三國志》評價蜀漢陣營眾人物,基本還是公允的,即便那些有「汙點」的人也較少惡語攻擊,如稱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幹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並鹹貴重」,但似乎對姜維刻意惡評,將姜維幾乎推上蜀漢「反面人物榜」的第一名。
  • 姜維「不得已」投降了蜀漢,為何三十多年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作為三國後期優秀的人才,姜維幾乎是那個時期唯一能稱得上英雄的人物。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一生致力於北伐,為蜀漢鞠躬盡瘁。即使主公劉禪投降,仍不願放棄,暗中謀劃復國,最後慷慨赴死。但是這樣忠心耿耿的姜維卻是魏國的降將,諸葛亮天水一戰收降他之後,姜維就一直為蜀漢效命,時間長達三十六年。
  • 姜維已經自殺身亡,為何還遭魏兵剖腹取膽?
    在鍾會、鄧艾等人的聯合進攻下,姜維在前線是節節敗退,這一點倒不是姜維的能力問題,而是曹魏這次是真的下定決心要除掉蜀漢。走投無路的姜維選擇直接退至劍閣,劍閣素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呼,姜維佔據劍閣天險讓曹魏不得再進軍一步。在這樣的情況下主將鍾會選擇知難而退,就準備給司馬昭奏命自己要撤兵了,在這個時候鄧艾出現了,鄧艾表示可以偷渡陰平從而繞過劍閣。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鍾會得知鄧艾有此想法之後,他很支持鄧艾,畢竟再兇險,最後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麼呢,而且這條路極難通過,等到鄧艾無功而返的時候,再收拾他不遲,退一步來講,即便鄧艾偷渡陰平成功,2000人又能做什麼呢?還能攻下成都不成?出於這樣的考慮,鍾會同意了鄧艾偷渡陰平,自己帶兵攻打劍閣。
  • 麒麟蜀夢戰報47,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情況,蜀漢姜維當權!
    截至公元268年4月,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大數據情況,蜀漢政權數據如下:由於姜維的爵位只是個王,並非皇帝,所以官職任免方面最高只能去到文職光勳祿,武職徵東將軍。暫時沒辦法任命丞相和大都督這些職位。雖說有蜀後主劉禪是尊為蜀漢皇帝,但是當權者還是秦王姜維,說白了,君主目前來看,還是姜維,只是姜維不稱帝,一直尊蜀後主劉禪為皇帝,這一點也確實令外人覺得你姜維這是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嫌疑,既然你姜維有意讓蜀後主劉禪當這個皇帝,為何不將權力還給蜀後主劉禪?但是為什麼姜維不歸還權力?想必大家心裡也有數吧?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姜維、司馬昭,誰是笑到最後的人
    在司馬昭看來,滅蜀之戰是必然成功的。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手下大部分對這個戰役都持反對態度。只有鍾會和司馬昭的看法一致,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作為伐蜀的主帥,指揮滅蜀之役。在鍾會和鄧艾的互相配合下,伐蜀之役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大戰勝利之後,一場血雨腥風的變亂才剛剛開始。一、被抓捕的鄧艾。
  • 三路大軍大舉伐蜀時,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蜀國能得救嗎?
    姜維恐懼,率領蜀軍主力四五萬人,遠奔踏中,屯田避禍,而此時,對於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昭來說,他看到了攻滅蜀漢的機會。在司馬昭看來,蜀漢連年攻伐,寸功未建,已然是「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故而,司馬昭決定了先行伐蜀,此後在依據著巴蜀之地,興建水軍,以其地理優勢,聯合中原,水陸並進,攻滅吳國!
  • 姜維死後80年,他給劉禪的密信才被人發現,後人:孔明可以瞑目了
    姜維他們之間相互之間爭鬥多年,最終被晉吞併。在蜀國後期,姜維是第一大主將,他秉承諸葛亮的政策,守住蜀國邊疆,多次打退魏國進攻,還主動發起過幾次攻擊。但最終由於鄧艾奇襲到成都城下,劉禪直接開城投降,導致了蜀國全面失敗。姜維至死沒有投降,姜維死後80年,他給劉禪的密信才被人發現,後人:孔明可以瞑目了。
  • 魏延和姜維誰更厲害,為何挑選接班人時,諸葛亮選了降將姜維
    劉備在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時,問魏延,將如何守住漢中,魏延回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沒有說大話,之後的十多年,他鎮守的漢中固若金湯,從來沒有讓曹魏攻破過,而他去世後,用他的思路防守的漢中,也沒有被攻破。與劉備對魏延的器重截然相反的是,諸葛亮和魏延之間存在矛盾。
  • 英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英國淪為丹麥領土,他領導英國人復國成功
    其實這個標準放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同樣適用,因為無論古今中外,能夠統一國家和光復國家的君主都是偉大的,因此筆者現在要介紹的歷史人物,是筆者認為的英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至少是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史稱懺悔者愛德華。
  • 姜維去世83年後,一份23字密檔在成都被發現,解開了三國謎團
    熟悉三國故事的人都知道,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繼承他遺志繼續北伐中原的人,並不是諸葛亮的兒子,而是諸葛亮的外姓傳人姜維。關於姜維的爭議有很多,而他去世83年後,一份23字密檔在成都被發現,解開了一個三國千古謎團。
  • 他真的想和姜維光復蜀漢嗎?
    司馬昭卻笑曰:「若蜀已破,遺民震恐,不足以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袛自滅族耳」。司馬昭認為,蜀漢若亡,蜀國人心已散,不足以成為謀反的依靠;魏軍滅蜀後,普遍思歸,也不會同鍾會作亂。但是司馬昭也做了相應的防範工作,「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逕入斜谷,屯樂城,自將十萬屯長安」,這種應對措施使得鍾會叛亂沒有出其不意的佔領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