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蘇秦開始,燕國已經埋下滅亡的種子,子之篡國,內亂外患終亡國

2020-12-15 小智慧吧

每一段歷史都是一篇血淚史,身處歷史之中的第一個人都抱著自己的信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終卻湮滅於歷史長河中。

是非對錯留給後世評說,戰國群雄紛爭,英雄輩出,傳奇也頗多,仔細讀過每個故事,就會感慨造化弄化,冥冥中一切仿佛都由天定。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是一位曾經在亂世之爭中非常有名的一位「謀士」——燕國的宰相。和張儀一樣,他也是鬼谷子老先生的弟子。

但是卻和張儀有著不一樣的政治主張,更服務於不同的國家、君主。但是在他的輔政下,雖然讓燕國有過一段時間的輝煌,但是卻為燕國埋下了一顆滅國的「種子」。

以至於隨後被人謀朝篡位,最後導致滅國。雖然不能說這都是蘇秦的過失,但是他還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麼這顆「種子」到底是什麼?

盾走齊國,實際有說不出的秘密

燕國的故事從蘇秦說起,燕文公去世之後,燕易王繼續王位。蘇秦有一日找到燕易王主動請纓,要求去齊國做間諜去刺探情報。

他對燕易王說,面對齊國的侵犯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需要主動出擊,不如派我去做間諜吧。

燕易王十分感動,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任務,蘇秦卻捨身取義,隻身赴齊,就答應了他的自薦。而蘇秦去齊國的主要原因卻不僅僅是這個堂而皇之的理由。

蘇秦急急的準備奔赴齊國,實際上是怕自己的醜事暴露之後性命不保。因為燕易王在位時,蘇秦與燕文公也就是燕易王的父親的夫人私通

此事若是暴露,蘇秦的罪過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以蘇秦的聰明,他想出這麼一個計策,既可以堂而皇之地逃到齊國。

又可以為自己積累功勞,即使萬一東窗事發,以他的勞功也許能換一個平安。燕易王直到死了也沒發現,還是齊國人發現了蘇秦的計謀,蘇秦在齊國被齊國人所殺。

不過蘇秦還是留下了一個人際脈絡,因他生前就與子之很好,所以弟弟蘇代與子之也是交好,之後蘇代獻計後,子之便心思活絡,有了謀反之心,這才讓燕國陷入困局。

蘇代旁敲側擊

時間推移到燕王噲執政之時,這時候子之已經是燕國的丞相,並且早已經想篡奪國王的位置。

子之篡國,正是蘇代推動的結果,因為子之曾經悄悄地將自己想稱王的想法和蘇代說了,讓蘇代助他。

果然有一天機會來了,燕王噲問蘇代齊宣王怎麼樣,這一問其實是國事探討,但是卻被蘇代利用,最終成就了子之。

蘇代回答燕王說,齊王這個人特不怎麼樣,他對待自己的臣子從來都不信任,以至於許多人才都被埋沒了。

做君王的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才是胸懷。齊王沒有這樣的胸懷,一定不會成就大事的。

蘇代這些話果然側面起到了作用,燕王將這些當成金玉良言,所以當蘇代離開燕國以後,燕王全面信任子之,朝政大事都交給他處理,對他十分信任。所以說是蘇代成就了子之的下一步。

子之最終篡奪君位

子之一直的篡奪之心都沒有放棄,燕王如此信任他,他卻也不滿足,一心一意只想當上燕王。

於是他又用了另外一個計策,他派自己的親信鹿毛壽去燕王噲那裡遊說,而一套說辭果然又起到了作用,最終達到了子之想要的結果。

鹿毛壽是怎麼說的呢?他勸燕王禪讓,說這是堯帝都做過的美名之舉,不如也效仿一下,畢竟子之這麼有才能。

他還說,子之這麼一個賢能的臣子,肯定也不會接受禪讓的。所以不如做個樣子,既有了賢君的樣子,也得了百姓的人心。

燕王噲居然同意了,還真的將自己的位子讓出,而子之也只是假意的謙讓了一下,就直接登上了君位

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定位,他接著遊說燕王噲,居然勸得燕噲收上來所有高等官吏的印信文書,讓子之管理。他想用此舉向子之表白自己對他的絕對信任。子之最終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燕王之位。

總結:如此計謀獲得了君位的子之,實際上並沒有治理之才,燕國在子之統治的短短三年間就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內亂,百姓流離,國將不國。

燕國太子也開始了討伐子之地奪回王位之戰。齊國利用這個內亂的機會,趁機進攻燕國,燕國百姓對內亂已經恨之入骨,所以居然夾道歡迎齊國軍隊進入燕國。就這樣,齊國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燕國,燕國終被滅。子之的美夢也就做了幾年而已。

相關焦點

  • 蘇秦死間齊國,戰國時代的無間道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機,發兵入侵燕國,並且攻破燕國都城,殺了燕王噲,子之逃跑後被處以醢刑,燕國幾乎亡國。但是齊軍在燕國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致使燕國臣民上下同心,群情激憤,誓死抵抗齊軍。最終齊軍撤退,趙武靈王護送在韓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
  • 才能突出的蘇秦,為什麼選擇最弱的燕國?最後,他又為什麼而死?
    不過他們在各自的國家,都受到了重用,不同的是張儀選擇的是實力強大的秦國,而蘇秦選擇的卻是最弱的燕國。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蘇秦這麼有實力的人,會選擇實力弱小的燕國。憑他的才能,到齊國、秦國等這樣的大國任職,也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為大國效力,自己的安全也會更有保障。
  • 他是蘇秦之弟,燕王之死、白起遇害、甘茂倖存,均與他有關
    燕王讓位的宰相子之是個超級野心家。 他把燕王摸得透透的,極力迎合他讓賢推能的心理,在燕王面前表現出獨到的才能和無上的賢德,使燕王對他既讚賞又佩服。 須不知,子之的賢都是裝出來的,為了獨攬大權,他在燕國統治集團內部培植自己的勢力,培養了一批專門勸燕王禪位的謀士。
  • 縱橫家蘇秦,為何在周王室和秦國,沒有實現抱負,最終投靠燕國
    後來,他根據自己所學,創立了縱橫家的學術流派,自此在其不懈努力下還下,這一流派開始生長壯大,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外交家。為現代的發展打擊基礎,而這一流派的人物也在戰國時期憑藉自身的才能,闖下了各自的一片天地。鬼谷子先生有四位得意弟子,包括蘇秦、張儀、孫臏和龐涓,今天要講的就是四大弟子之一,蘇秦,合縱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稱為「戰國時期第一縱橫家」。
  • 戰國時期:最該死的國家——燕國,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理由是:燕國與秦國各偏一隅,一個在最西邊,一個在最東邊,兵戎相見的情況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可就是這樣,與秦國無仇無怨的燕國依舊被秦國滅亡了。其實燕國的滅亡人們不應該感到惋惜,對於當時被秦國殲滅的六國而言,燕國早就該死了。如果沒有燕國,秦始皇嬴政都不一定能夠統一六國,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還得延長。
  • 戰國最奉行王道的弱國,何以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它就是燕國。燕國派遣間諜蘇秦,讓齊湣王利慾薰心滅了宋國,引起齊國滅國,如果不是田單復國,後來就沒有齊國了,然而,齊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復往日輝煌。而這,都出自燕昭王的報仇之舉。關於燕昭王報仇,我還是持有支持和同情態度的,畢竟,恩怨情仇,都必須一一分明。
  • 從蘇秦的教訓談知所先後,在戰國逐利的背景下,本末關係被忽視
    學成之後,他去了西邊的秦國,秦國剛發生商鞅變法,已經成為一個強國。蘇秦有一套自己的外交主張,稱為連橫。那個時候秦國當政的是秦惠文王。他就對秦惠王說:"秦國,西有巴、蜀、漢中的良田和資源,北有胡貉和一些稀有動物,南面有巫山、黔中作為屏障,東面有崤山和函谷關固若金湯的堅城和險關。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齊愍王在位期間,齊國四面楚歌,不但聯合秦國、韓國、魏國,在垂沙之戰中打敗了楚國,還聯合魏國、韓國,共同攻破了被秦國視為天險的函谷關,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第一次攻破函谷關,這場戰爭也是齊人領導、齊將匡章創設的。
  • 北方有山其名為燕,其野有國以燕為名;我國歷史上的兩個燕國
    燕國最初統領有六邦土地和民眾,消滅了薊國、孤竹、令支、無終之後等勢力;此時燕國的領地主要包括今冀北、北京和遼寧西部的大凌河流域。她是當時眾多存在感較低的小國之一,比姬姓燕國的紀錄更少,唐代著名古籍專家孔穎達曾說:「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也,始祖為伯鯈,小國無世家,不知其君號也;但更無語的是,因北方燕國的逐漸強大而獨得燕國之名,她甚至漸漸失去名字而被稱為南燕;但明明她才是應該保留名稱的這一個啊, 據《左傳》記載南燕國的出現是要早於北燕的。
  • 齊桓公的霸主氣度,劃溝為界,直接贈給燕國五十裡國土
    如今接到燕國的求救請求,自詡「尊王攘夷」而又自信心十足的齊桓公自然不會拒人於千裡之外。他決定親率大軍出徵,既解救燕國於倒懸,又報當年的一箭之仇,而且防止燕國被滅,齊國唇亡齒寒。此時,山戎已進入燕國3個月有餘,一路燒殺搶掠,裹挾了大量的女子玉帛,貪慾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滿足。
  • 為什麼國家最終會滅亡在你手裡?亡國之恥該由誰承擔
    無論一個王朝達到過何等輝煌的高度,但是最終都會由盛而衰,直至滅亡。亡國之君一直被人看不起,使得國家敗亡,主要有兩種可能性。第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國家的敗亡,也是在不斷的消耗之中,當傳到「這個人」的時候,戛然而止。第二是前一任優秀,但是到這一任時候,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後鬧得家破人亡。
  • 《羋月傳》孟贏:為父為子犧牲一生,愛而不得成為羋月的參考
    《羋月傳》劇中,孟嬴由秦王的姐姐嬴夫人撫養長大,性格爽朗大方,和羋月性格相似,所以,和初入秦王宮的羋月一見如故,很快成為了好閨蜜,不僅多次救羋月於危難之中,還在羋月之弟——魏冉遇險時出手相助。可以說,羋月的大女主光環能閃耀,有這個耿直的孟贏公主的神助攻。
  • 為明年春天埋下了一顆「種子」
    睿呈時代事業部總經理 徐連偉 (右二)智能世界正加速到來,擁抱數位化變革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在可視化領域內,利用國外引擎,打造酷炫效果,似乎已經成為大家更傾向的快餐選擇。然而睿呈時代卻「另闢蹊徑」,走了自主創新之路。自成立之初,睿呈時代便注重技術與業務的深度結合,打造了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可視化平臺,經過十幾年的持續迭代更新,如今的睿呈大數據可視化平臺已然成為了業內最懂業務的大數據可視化平臺。
  • 暴秦桀宋:同樣進行改革,為啥前者掃滅六國後者不到40年迅速滅亡
    然而,32年後,宋國就被齊、楚、魏三國打敗、瓜分了土地,走向滅亡。同樣進行了改革,為什麼秦國逐步興盛而宋國迅速滅亡呢?秦國東面有函谷關和潼關,東南面有武關,西面有散關,西北面有蕭關,被稱為四塞之地。即使如此,由於忌憚趙國和鄰居燕國,齊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也不敢攻打宋國,直到蘇秦的出現。蘇秦允諾燕昭王,他可以作為死間到齊國做臥底,以宋國為誘餌,發動各大諸侯國共同伐齊。於是,燕昭王拜蘇秦為相國,封武安君,出使齊國。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亡國思潮,國家興衰、王朝更迭是必然還是偶然?
    西晉末年,亡國思潮已開始在社會上下蔓延。在亡國即將來臨時,社會上不同之人出現了不同的行為:一是積極策動,促使其滅亡。如王彌,「好亂樂禍」,開始起兵,並聯合胡人,攻打晉朝地方政府。二是積極挑戰西晉的合法性,如王浚,開始謀劃稱帝。三是到邊州任職,謀劃偏霸一方,如張駿等。四是發動叛亂,希望奪取政權,如陳敏、石冰等。五是一些士人,開始與胡人合作,以謀求富貴,如王猛等。六是避亂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