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歷史都是一篇血淚史,身處歷史之中的第一個人都抱著自己的信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終卻湮滅於歷史長河中。
是非對錯留給後世評說,戰國群雄紛爭,英雄輩出,傳奇也頗多,仔細讀過每個故事,就會感慨造化弄化,冥冥中一切仿佛都由天定。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蘇秦,是一位曾經在亂世之爭中非常有名的一位「謀士」——燕國的宰相。和張儀一樣,他也是鬼谷子老先生的弟子。
但是卻和張儀有著不一樣的政治主張,更服務於不同的國家、君主。但是在他的輔政下,雖然讓燕國有過一段時間的輝煌,但是卻為燕國埋下了一顆滅國的「種子」。
以至於隨後被人謀朝篡位,最後導致滅國。雖然不能說這都是蘇秦的過失,但是他還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麼這顆「種子」到底是什麼?
盾走齊國,實際有說不出的秘密
燕國的故事從蘇秦說起,燕文公去世之後,燕易王繼續王位。蘇秦有一日找到燕易王主動請纓,要求去齊國做間諜去刺探情報。
他對燕易王說,面對齊國的侵犯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需要主動出擊,不如派我去做間諜吧。
燕易王十分感動,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任務,蘇秦卻捨身取義,隻身赴齊,就答應了他的自薦。而蘇秦去齊國的主要原因卻不僅僅是這個堂而皇之的理由。
蘇秦急急的準備奔赴齊國,實際上是怕自己的醜事暴露之後性命不保。因為燕易王在位時,蘇秦與燕文公也就是燕易王的父親的夫人私通。
此事若是暴露,蘇秦的罪過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以蘇秦的聰明,他想出這麼一個計策,既可以堂而皇之地逃到齊國。
又可以為自己積累功勞,即使萬一東窗事發,以他的勞功也許能換一個平安。燕易王直到死了也沒發現,還是齊國人發現了蘇秦的計謀,蘇秦在齊國被齊國人所殺。
不過蘇秦還是留下了一個人際脈絡,因他生前就與子之很好,所以弟弟蘇代與子之也是交好,之後蘇代獻計後,子之便心思活絡,有了謀反之心,這才讓燕國陷入困局。
蘇代旁敲側擊
時間推移到燕王噲執政之時,這時候子之已經是燕國的丞相,並且早已經想篡奪國王的位置。
子之篡國,正是蘇代推動的結果,因為子之曾經悄悄地將自己想稱王的想法和蘇代說了,讓蘇代助他。
果然有一天機會來了,燕王噲問蘇代齊宣王怎麼樣,這一問其實是國事探討,但是卻被蘇代利用,最終成就了子之。
蘇代回答燕王說,齊王這個人特不怎麼樣,他對待自己的臣子從來都不信任,以至於許多人才都被埋沒了。
做君王的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才是胸懷。齊王沒有這樣的胸懷,一定不會成就大事的。
蘇代這些話果然側面起到了作用,燕王將這些當成金玉良言,所以當蘇代離開燕國以後,燕王全面信任子之,朝政大事都交給他處理,對他十分信任。所以說是蘇代成就了子之的下一步。
子之最終篡奪君位
子之一直的篡奪之心都沒有放棄,燕王如此信任他,他卻也不滿足,一心一意只想當上燕王。
於是他又用了另外一個計策,他派自己的親信鹿毛壽去燕王噲那裡遊說,而一套說辭果然又起到了作用,最終達到了子之想要的結果。
鹿毛壽是怎麼說的呢?他勸燕王禪讓,說這是堯帝都做過的美名之舉,不如也效仿一下,畢竟子之這麼有才能。
他還說,子之這麼一個賢能的臣子,肯定也不會接受禪讓的。所以不如做個樣子,既有了賢君的樣子,也得了百姓的人心。
燕王噲居然同意了,還真的將自己的位子讓出,而子之也只是假意的謙讓了一下,就直接登上了君位。
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定位,他接著遊說燕王噲,居然勸得燕噲收上來所有高等官吏的印信文書,讓子之管理。他想用此舉向子之表白自己對他的絕對信任。子之最終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燕王之位。
總結:如此計謀獲得了君位的子之,實際上並沒有治理之才,燕國在子之統治的短短三年間就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內亂,百姓流離,國將不國。
燕國太子也開始了討伐子之地奪回王位之戰。齊國利用這個內亂的機會,趁機進攻燕國,燕國百姓對內亂已經恨之入骨,所以居然夾道歡迎齊國軍隊進入燕國。就這樣,齊國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燕國,燕國終被滅。子之的美夢也就做了幾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