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2020-12-14 清朝那些人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就具體官職而言,總督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統管某一地區經濟、軍事、行政的地區書記,而巡撫則基本相當於省委書記。

清代巡撫衙門

在省級領導設定中,清朝廢除了明朝時期的「都指揮司」,沿襲了「布政司」「按察司」的設置,將「三司」改成了「二司」

「布政司」的主管領導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簡稱「布政使」「按察司」的主管領導稱「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簡稱「按察使」;兩者作為督撫的屬官,同為省級領導。

嘉慶朝「布政使」札文

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對應於現今的行政級別,布政使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而按察使則只相當於省部級副職。

同為督撫屬官,同為省級領導,而且並稱為「二司」,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品級為何有著如此區別?

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僅能因為一項權力的差別!

布政使

《清史稿·職官志》有載,「布政使」的具體職權為:

掌宣化承流,帥府、州、縣官,廉其錄職能否,上下其考,報督、撫上達吏部。三年賓興,提調考試事,升賢能,上達禮部。十年會戶版,均稅役,登民數、田數,上達戶部。

簡單言之,「布政使」負責全省經濟建設、民政推廣、賦稅徵收、人事任免等各項工作。

按察使

《清史稿·職官志》對「按察使」的具體職權記載為:

掌振揚風紀,澄清吏治。所至錄囚徒,勘辭狀,大者會藩司議,以聽於部、院。兼領闔省驛傳。三年大比充監試官,大計充考察官,秋審充主稿官。

也就是說,「按察使」執掌全省的治安、司法、監察和刑獄工作,同時還負責一省郵驛工作。按照現在的說法,「按察使」基本屬於「公檢法一肩挑」

就具體職權而言,「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同時兼領省級公、檢、法機關的一把手。而「布政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府一把手——省長。就此來看,行政級別為省部級正職的「布政使」,自然要比省部級副職的「按察使」級別高、地位高。

除此之外,「按察使」「布政使」之間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一項特殊權利上。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除了各自的職權範圍外,「布政使」還擁有一項「按察使」並沒有的權利——「凡諸政務,會督、撫議行」。

清代「布政使」官契

也就是說,「布政使」能夠參與一省政務施行方針的制定,也就是能夠參加「省委常委會」,屬於「固定入常」職務。而「按察使」則不在「省委常委」名單之列,甚至連「可能入常」的資格都沒有。

就此具體權限來看,「布政使」也理應排在「按察使」之前,品秩自然要高一級別!

後記

在省級官制體系的具體施行中,「布政使」「按察使」均為權力巨大、地位崇高的省級領導,但並不具備「題報權」「考核權」。這兩項能夠直接影響「布政使」「按察使」升降調補的權力,掌握於督撫之手,因而受到督撫的絕對壓制。但自雍正皇帝開創「密折制度」以後,「布政使」「按察使」也擁有了直接向皇帝上奏的特殊權力,甚至可以直接彈劾督撫。由此,「布政使」、「按察使」和督撫之間又形成了良性的相互制約,有效制約了督撫權限,從而從根本杜絕了督撫做大,甚至造反的可能。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皇朝通典》

相關焦點

  • 清朝有一個地方官職叫「布政使」,這究竟是個什麼官
    不過實際上,在《皇朝文典》中有記載,清朝的省級官職除了總督和巡撫以外,還有提督學政、按察使和布政使這三個官職,皆是皇帝親自任命的省級要員,所以亦稱疆臣、疆吏。布政使這個官職最早是在明朝時期被設立的,是地方的行政長官,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也稱為藩司。明洪武九年(1376)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1人,與按察使同為一省的行政長官。
  • 明代「三司」之提刑按察使司,地方重要的監察機構
    提刑按察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是明代地方最高的監察機構,它的格局設置與中央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相同,與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三司」,是整個有明一代地方最重要的機構。提刑按察使司設按察使一人,品秩為正三品,它的主要職責為掌管一省的刑名案件,巡按糾劾之事,監察地方諸司,平冤獄,肅清風紀,澄清吏治。按察使之下設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均沒有固定的人員定額。它們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在各道巡察,兵備、安撫民眾、屯田、水利興修、監軍等由相關各道負責,並且還要分派官員巡視京畿地區。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但宰相併不是一個官職,而且它在唐朝的發展也是一步步逐漸走向成熟的。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官員,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官員之中。
  • 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沒有秦叔寶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記載。《舊唐書》則是一筆帶過曰:「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玄武門的消極表現,讓秦叔寶和徐茂公,失去了李世民的聖眷。秦叔寶在貞觀朝,一直都是靠邊站的角色。秦叔寶去世於貞觀十二年,最高的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
  • 明清時候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的官?
    布政使開始設立於明初朱元璋時期,一開始是名副其實的省長,後來慢慢變成了省政府辦公廳主任。一、行省制度和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在各省設立布政使這個官職的初衷,是要實行地方分權。朱元璋宣布,平章政事事務太繁雜了,朝廷不能讓他一個人那麼累,因此,在每個省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互不統屬,分別負責境內的行政、司法和軍事。而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的長官就叫做布政使,俗稱藩臺、藩司,秩正二品,後降為從二品。即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後來又規定一個省設置兩個布政使。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正三品屬於絕頂級別這個說法並不對,當時一品與二品的職缺雖然多是虛銜,或者故意閒置,但也並非全部如此。首先,要弄清楚唐朝的官制,前三品階具體有哪些。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首先說說建立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景泰年間,當時將道分為守道和巡道。「守道」是指布政使司衙門派人巡視某地之人,而「巡道」是指按察司衙門派人巡視某地之人。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
  • 清代部分「登萊青道員」的仕途簡析,升任按察使是常態
    按照《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道員,正四品,有糧道、河道、海管道、巡警道、勸業道、分守道等。其中,駐地在省城的道員,類似於現在省直部門;而駐地在外的道員,則如同省府派出的管理機構。道員(一般尊稱為道臺大人)雖然在業務上是知府的上司,但就品級來說,兩者相差並不大。
  • 明朝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它的權力會那麼大?
    這其實與趙王所在的工作地方,北鎮撫司有很大關係,那麼明朝政府機構中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他的權力會如此的大?明朝皇帝又為何要設立北鎮撫司?大明風華朱高燧在地方上還設有三司,分別是掌管民政的承宣布政使司,和負責刑獄的提刑按察使司,最後是統領軍政的都指揮使司。地方三司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制約。
  • 清朝「布政使」每年俸祿9000兩,相當於現在什麼官?你可能猜不到
    先來說說這個職務的含義,明代初年,朱元璋用「承宣布政使司」取代了元朝的行中書省,成為了新的地方行政機關,取自「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以下於有司」之意,而「左右布政使」成為了最高長官,共同經理全省事務。明太祖對這個職務,更是十分看重,將其稱之為「國家磐石、古之牧伯」並且定位為正二品官職。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唐高祖李淵是個很大方的皇帝,賞賜功臣的金銀財寶不是按幾斤幾兩算,而是以千百斤(匹)來算,實在算不過來,就裝滿一車送過去,以至於秦瓊到底得了多少金銀財寶,《新唐書》和《舊唐書》都無法準確統計,只好說「積賜金帛以千萬計」。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暗暗竊喜?網友:換作是你也高興
    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
  • 古時候官員從三品降至正四品,為何還會高興?換成你也高興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十分嚴明,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門任務的分配也是更加詳備,在那個時代以品來論及各位官員的職務的大小,按道理來說品級越高表示這個人的官位越高,但是有的人從三品成為正四品,不怒反喜,認為這是升官了,那麼具體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可根據《皇朝文典》、《清史稿》等歷史資料的記載,清朝的省級官員中,除了總督、巡撫,還有提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三個官職。提督學政,執掌一省教育、科舉事宜,因為一般由皇帝欽派,帶有「欽差」意思,所以排位靠前,僅次於一省巡撫;按察使,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執掌一省公、檢、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