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2020-12-18 王福星

隋朝末年,瓦崗軍異軍突起。瓦崗軍有兩員大將,一個名叫秦瓊,另一個名叫徐世績。秦瓊,字叔寶。徐世績,字懋功,隋唐演義類小說裡面的徐茂公,正史原型人物就是他。

武德二年,徐世績投奔大唐王朝。李淵賜徐世績姓李,並且載入天子族譜,徐世績因此成了李世績。筆者為了行文方便,姑且用徐茂公稱呼李世績。

徐茂公在正史上,是勇猛無比、足智多謀的全能型將領。徐茂公初來乍到,李淵就給了他萊國公爵位。徐茂公立功之後,李淵給了徐茂公極高的禮遇。

圖為歐陽修雕像,拍攝於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沙溪鎮歐陽修中學。

歐陽修修撰的《新唐書》記載說:「平建德,俘世充,乃振旅還,秦王為上將,勣為下將,皆服金甲,乘戎輅,告捷於廟。

在李世民是第一功臣的情況下,徐茂公得到了第二功臣的榮譽。李淵給徐茂公如此崇高的禮遇,可謂是皇恩浩蕩了。

秦叔寶投奔大唐的時候,唐軍被尉遲敬德打的是落荒而逃,整個山西都丟了。當時的大唐,地盤只有山西和陝西。丟了山西,就是丟了半壁江山。關鍵時刻,秦叔寶「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

《新唐書》記載,李淵收到捷報之後,下詔獎勵秦叔寶曰:「如果朕的肉可以吃,朕就割一塊肉給愛卿吃,何況是賜愛卿美女金錢呢?。(使朕肉可食,當割以啖爾,況子女玉帛乎?)」

唐高祖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和秦叔寶,在李淵一朝都得到了極高的禮遇,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爭鬥的時候,徐茂公和秦叔寶都保持中立。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徐茂公根本就沒有出力。李世民取得勝利之後,逼李淵下詔讓十二衛府兵停止與天策府兵的戰鬥。秦叔寶作為雙方都信得過的人,拿著李淵的詔書,去當和事佬,制止了雙方的戰鬥。

秦叔寶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功勞可以忽略不計。《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沒有秦叔寶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記載。《舊唐書》則是一筆帶過曰:「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

玄武門的消極表現,讓秦叔寶和徐茂公,失去了李世民的聖眷。秦叔寶在貞觀朝,一直都是靠邊站的角色。秦叔寶去世於貞觀十二年,最高的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

秦叔寶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在貞觀朝,也是不受待見的角色。李世民打仗,會派徐茂公領兵。打了勝仗之後,徐茂公就得回太原。唐朝貴京官,徐茂公在太原待了十六年。由此可見,徐茂公也是靠邊站。

貞觀十七年初,李世民欽定凌煙閣功臣。秦叔寶敬陪末座,排在第二十四位。徐茂公比秦叔寶好一點,排在倒數第二的位置。瓦崗兄弟二人組的聖眷之衰,由此可見一斑。

徐茂公的命運轉折點,出現在貞觀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之後。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貶,晉王李治成了新太子。徐茂公一直擔任晉王府長史的職位,是李治的老師。

唐朝的禮制,太子的老師是太傅、太保、太師、少傅、少保、少師。親王的老師,是王府長史。徐茂公長期擔任晉王府長史,是李治如假包換的老師。學生當了太子,老師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

李世民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新唐書》記載,李世民即位之初,徐茂公就「拜并州都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如果沒有李治被立為太子的機遇,徐茂公的人生,就可能像秦叔寶一樣,當個正三品官階的十二衛大將軍,在并州了卻一生。

李治剛剛被冊封為太子,徐茂公就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職務。徐茂公還被李世民「授詹事,兼左衛率,俄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朝的禮制,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如假包換的宰相。李世民任命徐茂公為宰相之後,還對他說:「吾兒方位東宮,公舊長史,以宮事相委,勿以資屈為嫌也。

把李世民的話翻譯一下,就是說:「我兒子剛剛當太子,愛卿是他的老師。東宮的事情,就拜託愛卿了。此事讓愛卿屈才了,希望愛卿不要介意。

自古以來,教太子讀書,都是很有前途的事情。太子一旦稱帝,他的老師就是宰相人選的主要來源。太子的老師,就算是當不了宰相,也是新皇帝的重臣。

徐茂公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作為李治的老師,在李治稱帝之後,馬上就「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遂為尚書左僕射。

李治覺得,老師在凌煙閣排名倒數第二,實在是不公平。李治下詔,打開凌煙閣大門,單獨把徐茂公的畫像掛進凌煙閣。李治還下詔,加封徐茂公為司空。

唐朝的禮制,宰相、十二衛大將軍、御史大夫直屬於皇帝,官階都是正三品。二品特進、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司空、司徒、太尉,都是榮譽職位。

徐茂公在唐高宗稱帝之後,先是被加封為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接著又被加封為一品司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是李治的老師。

唐高宗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大家別以為開府儀同三司和司空的榮譽職位很容易得到,那是非常難得的大唐榮耀。大唐軍神李靖,戰功在徐茂公之上,活著的時候,也就是二品特進職位,死了才被追封為一品司徒。

徐茂公的軍功和資歷,比李靖略遜一籌。若是沒有唐高宗老師的身份加持,頂多能混到特進的職位。秦叔寶到死也就官拜三品,李靖到死也就官拜二品。徐茂公能官拜一品,都是因為他教出一個好徒弟。

跟徐茂公相比,程咬金就有點時運不濟。李世民讓程咬金擔任過蔣王府長史。蔣王李惲是李世民不成器的兒子,程咬金非但沒有沾徒弟的光,還差點被蔣王連累了。

程咬金活著的時候,得到了從二品鎮軍大將軍榮譽職位。程咬金去世之後,被追封為從一品驃騎大將軍。我敢斷言,如果是蔣王被立為太子,程咬金肯定能官拜一品。由此可見,教出一個好徒弟,是多麼的重要。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鑑》《二十四史》。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版權公司籤約,委託版權公司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未經授權轉載者,版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

相關焦點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一句了: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前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呢?這裡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官職,除了太子建成親王世民元吉等人,幾乎是最高的了,尚書僕射見了他也得行禮。唐高祖李淵是個很大方的皇帝,賞賜功臣的金銀財寶不是按幾斤幾兩算,而是以千百斤(匹)來算,實在算不過來,就裝滿一車送過去,以至於秦瓊到底得了多少金銀財寶,《新唐書》和《舊唐書》都無法準確統計,只好說「積賜金帛以千萬計」。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官員,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官員之中。唐初的宰相最開始有三四個,即三省的最高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和侍中,其中尚書令是正二品,這個官職只有李世民擔任過,唐中期出現的那個就不提了。而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正三品屬於絕頂級別這個說法並不對,當時一品與二品的職缺雖然多是虛銜,或者故意閒置,但也並非全部如此。首先,要弄清楚唐朝的官制,前三品階具體有哪些。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二千石待遇,即秦漢時期官秩最高級別官員,大致相當於後世的「一品」(或者超品,這裡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對照。秦漢秩石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居其職而有其祿」,官秩改變而祿秩也隨之變化,官員出仕沒有固定的品級,這也是中華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嘉慶朝「布政使」札文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
  • 尉遲恭程咬金的後代都是唐朝政界紅人,秦叔寶的後代為何官職卑微
    唐朝開國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能徵善戰的名將,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三人雖然出身經歷各有不同,秦程二人是瓦崗舊將,尉遲恭則是定楊可汗劉武周手下虎將,但都殊途同歸,成為唐朝的開國功臣。
  • 一代名相狄仁傑,雄韜偉略,可為何他至死也只是個三品官職?
    據《通典·秩品五》記載: "大唐官品:開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爵。" 這也就是說,在唐朝時期,幾乎不可能存在掌握實權的正一品官員。畢竟,權是權,官是官,二者不一定對等,這也都是帝王權衡之術。
  • 明朝官吏被從三品降為正四品,為何焚香叩謝皇恩?高呼終於升官了
    光祿卿在明朝的官職中,光祿卿或太僕卿都是從三品的官職,而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職,為何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降為僉都御史光祿卿這個職業級別很高,是從三品,但是負責的工作卻是皇帝和後宮妃嬪的吃喝,這個工作不僅辛苦,而且很容易受到皇帝的苛責,畢竟眾口難調,做的東西好不好吃,每個人的感受也有不同。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
  • 尉遲恭和程咬金的後人都在朝廷上當大官,為什麼秦叔寶的後代卻官職...
    而在這些人之中,尉遲恭和程咬金以及秦叔寶就是他們之中最有名的名將。這三個人的出身並不完全相同,秦叔寶和程咬金都是瓦崗的舊將,而尉遲恭原先在定楊可汗手下做事,不過最後他們都成為了唐朝的名將。這段歷史不僅為很多人稱道,將其影視劇化的也不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看看。
  • 清代有114個狀元,其中10個升官最快,而此人僅兩年就混到了從二品
    狀元是科舉時代的最高功名,相比較進士而言,在首次授官上享有優先待遇,可以不用參加朝考便可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實職。從歷朝歷代的狀元情況來看,狀元當上高官的概率比一般的進士高。以清代為例,總計114名狀元,官至二品以上的有44人。而且這44人中,又有10升官最快。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暗暗竊喜?網友:換作是你也高興
    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清朝有很多的官職,不過最令人熟悉的還是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這些官職,不過對於幾個官職,有一部分人經常會把它們弄混,那麼這些官職分別都是幾品官呢?為什麼會這樣設立官職呢?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從三品到正四品,坐轎到騎馬,明明待遇差了為什麼還狂喜?
    大部分人都是很討厭降職的,但歷史上卻的確出現過那些「降官發財」的事情。圖片:官員升官劇照在明朝沈德符所編撰的《萬曆野獲篇》中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明朝有規定,只有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在京城坐轎,其餘的大小官員只能騎馬代步。
  • 《覓長生》二品丹爐多少錢 二品丹爐全售價一覽
    導 讀 《覓長生》中各個地區的二品丹爐售價都是不太一樣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二品丹爐的所有售價到底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歷史塵埃」分享的二品丹爐全售價一覽
  •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一提到官場,有些人想到彎彎繞繞兜圈子就頭疼,但有些人的眼睛蹭的就亮了,一下子來了興趣,咱們今天要說的呀,就是這關於官銜的一個潛規則。這就要從明朝說起了,在明朝有這樣兩個官,一個是正三品的光祿卿,一個是正四品的僉都御史,按道理來說,這正三品的光祿卿怎麼著也要比這次正四品的僉都御史強?畢竟,官位品級擺在那,其實不然,甚至在明朝,要是有人從三品的光祿卿被降到四品的僉都御史,還得騎著馬抬著轎子趕去謝恩呢。看到這你可能不信,覺得這怎麼可能?聽我慢慢跟你道來。
  • 《覓長生》二品丹爐全售價一覽
    18183首頁 覓長生 《覓長生》二品丹爐全售價一覽 《覓長生》二品丹爐全售價一覽 來源:網絡 作者:阿姆斯特朗雷
  • 知否:明蘭口中的韓宮令,在皇宮裡是幾品女官,揭秘古代女官制度
    女官主管宮中具體事務,其職秩與外官相對。最高領導人內司,官比尚書令。其次是作司、大監、女侍中,官比二品。其三是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等,官比三品。其四是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官比四品。最下一等是青衣、女酒、女餉、女食、奚官女奴,官比五品 。
  • 三品官員和市長差不多?
    說到古人當官,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官員的一品二品,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不容易分辨,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的比較大一些,哪種的比較小一些,那好我們現在就先了解一下清朝官職的排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