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吏被從三品降為正四品,為何焚香叩謝皇恩?高呼終於升官了

2020-12-11 大米嘚啵嘚歷史短文

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以故光祿太僕卿之升僉都御史,雖甚雄劇,然以從三轉正四,故有抬轎謝恩,騎馬到任之語。

這是《萬曆野獲篇·卷二十·京職·京官肩輿》記載的一個故事。

光祿卿

在明朝的官職中,光祿卿或太僕卿都是從三品的官職,而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職,為何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降為僉都御史,會非常高興呢?還是因為這兩個工作大有不同。

光祿卿是南朝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官職,名字聽起來很霸氣,但是從事的工作卻很有煙火氣,光祿卿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皇宮裡的膳食,以及各種祭祀活動。光祿卿這個職業級別很高,是從三品,但是負責的工作卻是皇帝和後宮妃嬪的吃喝,這個工作不僅辛苦,而且很容易受到皇帝的苛責,畢竟眾口難調,做的東西好不好吃,每個人的感受也有不同。

光祿卿的職責

哪一天皇帝心情不好,感覺光祿卿準備的食物不好吃,光祿卿就會首當其衝,被皇帝處罰。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風險很高,稍微一不注意,皇帝吃得不開心,光祿卿就可能會人頭落地。而且光祿卿不僅受禮部的管理,而且還要受宮中大太監的管制,十分不自由,很容易受夾板氣。

而這個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上撤換下來,改任僉都御史,就表現的很高興。他直接去往皇宮門口,叩謝皇恩。降職還能表現得如此開心,可見光祿卿這個官職有多受氣,而他改任的僉都御史並不簡單。

僉都御史

僉都御史這個官職雖然是正四品,明眼看是降職了,但是僉都御史的權力很大。僉都御史是都察院的頭頭,到了明朝時期,將元朝的御史臺改名為都察院,都察院的頭頭就是僉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朝最高檢察機關,都察院的職責重大,在《明史》記載中:

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勢必有"搏擊"之嫌,失大臣之體,極易為朝廷招怨。

在很多明朝的歷史中,都能看到都御史存在,他們彈劾貪官汙吏,很多明朝重大事件中都有都御史的存在,而都御史就屬於僉都御史管轄。在明朝時期,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是兩股重大的勢力,兩者在明朝輪換著當權,不是宦官當權,就是文官當權,皇帝則平衡著兩者的關係。在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爭鬥中,都御史因為朱元璋不斬言官的組訓,因此都是某些大事件中的導火索。他們幫文官參宦官,幫宦官打倒文官,是明朝人人都討厭,但是人人都要拉攏的對象。

都御史

除了上書的都御史,監察御史也歸僉都御史管理,都御史是監察京師官員的政績,而監察御史則是去往各地,考察外放官員的政績,在《明史》記載中:

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而僉都御史是都察院的頭頭,是都御史們和監察御史的老大,更是當時權臣的巴結對象。雖然官品是正四品,一品大員見了僉都御史,也要下轎打招呼,互相說點體己話。於是當一個處處受氣的光祿卿,被任命為人人巴結的僉都御史的時候,這個明朝官吏才會高呼萬歲,拜謝皇恩。

監察御史

因此古代官職不只能看品級,還要看負責的事情,如果品級相同,事權越大,則地位更高,因此才出現了開頭「降職升官」的事情出現。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一提到官場,有些人想到彎彎繞繞兜圈子就頭疼,但有些人的眼睛蹭的就亮了,一下子來了興趣,咱們今天要說的呀,就是這關於官銜的一個潛規則。這就要從明朝說起了,在明朝有這樣兩個官,一個是正三品的光祿卿,一個是正四品的僉都御史,按道理來說,這正三品的光祿卿怎麼著也要比這次正四品的僉都御史強?畢竟,官位品級擺在那,其實不然,甚至在明朝,要是有人從三品的光祿卿被降到四品的僉都御史,還得騎著馬抬著轎子趕去謝恩呢。看到這你可能不信,覺得這怎麼可能?聽我慢慢跟你道來。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暗暗竊喜?網友:換作是你也高興
    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
  • 古時候官員從三品降至正四品,為何還會高興?換成你也高興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十分嚴明,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門任務的分配也是更加詳備,在那個時代以品來論及各位官員的職務的大小,按道理來說品級越高表示這個人的官位越高,但是有的人從三品成為正四品,不怒反喜,認為這是升官了,那麼具體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 從三品到正四品,坐轎到騎馬,明明待遇差了為什麼還狂喜?
    可見「升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值得大家所慶賀。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降職的人高興呢?大部分人都是很討厭降職的,但歷史上卻的確出現過那些「降官發財」的事情。圖片:官員升官劇照在明朝沈德符所編撰的《萬曆野獲篇》中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明朝有規定,只有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在京城坐轎,其餘的大小官員只能騎馬代步。如果是要去參加早朝,必須騎馬到皇城外,在門口就得下馬,步行前往朝堂。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另外,道上也有不管轄某一地區的人,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道等,正如現在的農業部、水利部等都是專職道員。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代,想做大官你不得不知道的規則
    各部均設尚書一名主管本部事物,正二品職銜;左右侍郎各一人,協助尚書處理本部事情,正三品職銜;六部下有設置數量不等的清吏司,戶部、刑部下設十三個清吏司,其他四部為四個清吏司,每個清吏司有郎中一人,主管本司事物,正五品職銜;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從六品,分別協助本司事物,另有雜官等不入流官吏,以非科舉出身的官吏充任。
  • 明朝官員到底有多窮?正三品退休後賣女兒,正二品沒錢買棺材下葬
    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為官者都不會窮,既是達官,那麼,就是貴人。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倒也不是如此,為官者不一定非富即貴,也可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在明朝時期,官員的工資待遇確實是一般,官員們大都很窮,有多窮呢?
  • 明朝的「給事中」官位情況
    這個六科的辦公場所非常特殊,明朝只有兩個部門的官署在皇宮內(這個皇宮不是現在的故宮,明代過了金水河,進了天安門就是皇宮了),一個是內閣的值房文華殿,另一個就是六科的值房了,因為六科的值房是一條長廊形的房子,俗稱「六科廊」,這就充分說明了六科的特殊。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一般明朝的京察,三品以下的官吏有吏部組織考察,三品以上由皇帝考察,但是作為最高官吏只有七品的六科給事中,卻是由皇帝直接考察的!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官員,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官員之中。唐初的宰相最開始有三四個,即三省的最高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和侍中,其中尚書令是正二品,這個官職只有李世民擔任過,唐中期出現的那個就不提了。而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代巡撫衙門在省級領導設定中,清朝廢除了明朝時期的「都指揮司」,沿襲了「布政司」和「按察司」的設置,將嘉慶朝「布政使」札文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
  •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什麼級別?正三品官階,堪比兵部侍郎
    這也是錦衣衛這個機構,可以熬過西廠、東廠、內廠,一直延續到明朝末期的重要原因。以錦衣衛指揮使的重要性,官階自然不會太低。而且,錦衣衛本身,其實就是一個衛所。所謂衛所,就是明朝軍隊的一種編制。這種編制內,從士兵到軍官都是世襲的,需要自己種田養活自己,為國庫減輕軍費負擔。作為衛所的指揮官,都是正三品官階。這個官階,其實不算太低。
  • 清朝的知府、道臺、提督、巡撫、總督,他們都是幾品官?
    我們先來說一下知府,知府這個官職的正式名稱,源於明朝,最初的時候,知府的官位品級是正四品,是作為市級的行政長官,後來到了明朝中期,由於巡撫取代了布政使的省級行政長官之職,布政使的官位品級由正二品下降到從二品,因此作為下一級的知府品級,也由正四品降為了從四品,知府管理整個市以及周圍的附屬縣,主要負責治理百姓,考核屬下官吏,徵收賦稅等一系列的事宜,知府這一官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兼市委書記
  • 清代有114個狀元,其中10個升官最快,而此人僅兩年就混到了從二品
    以清代為例,總計114名狀元,官至二品以上的有44人。而且這44人中,又有10升官最快。如何判斷清代114個狀元誰升官最快,其標準無非是看他們從點狀元到第一次跨上從二品這一臺階花了多少年。一般情況下,狀元大多都會經過內閣學士(從二品)的這個過程,所以就以升任內閣學士為標準,進行排列。 在入仕10年之內升至內閣學士(從二品)的共10人,按升遷速度依次是麻勒吉、莊有恭、呂宮、潘世恩、韓菼、傅以漸、崇琦、鄧鍾嶽、孫如僅、王傑。
  • 清朝1300多個知縣都是正七品,為何還有4個縣高配「正六品」知縣
    只是,在這些「知縣」中,卻也有4個較為特殊的所在——大興縣、宛平縣、曲阜縣、承德縣等四個縣的「知縣」,高配「正六品」,行政級別基本等同於副廳級減。這四個縣的「知縣」究竟有何特殊,為何能享受「正六品」高配呢?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同時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總兵的助手是從二品的副將,再下是正三品的參將、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正六品的千總、正七品的把總等。對比明朝和清朝的千總,明朝千總的含金量明顯要高於清朝。
  • 明朝四大組織:東西廠、錦衣衛和六扇門誰最厲害?最厲害是第五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封建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由於明朝的開國者朱元璋出身寒微,從小經受了很多苦難。所以登上皇位之後,對貪官汙吏十分痛恨,不僅廢除了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還設立了很多神秘組織,強化中央集團,監管審判官員。如東廠、錦衣衛、六扇門的建立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圖為歐陽修雕像,拍攝於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沙溪鎮歐陽修中學。歐陽修修撰的《新唐書》記載說:「平建德,俘世充,乃振旅還,秦王為上將,勣為下將,皆服金甲,乘戎輅,告捷於廟。」在李世民是第一功臣的情況下,徐茂公得到了第二功臣的榮譽。
  • 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後期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大臣的官服顏色就被分隔了一下:三品四品是紫色衣袍,裝飾佩帶金魚袋;五品為緋色衣袍,裝飾佩帶銀魚袋;六品衣裝則為綠色衣袍,裝飾就沒有魚袋。這種靠服裝服色區分品級的方式到清代才被更換。明朝洪武年期間,官員冠服系統才被大致確定下來。其中以烏紗帽、圓形團領衫、黑束帶視為公服。
  • 由科舉制衍生的遊戲升官圖,從唐代風靡到清代,你知道怎麼玩嗎?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制度,自它產生之後,不知有多少人深受其害。在科舉制的影響下,一種讓人平日都不忘升官的遊戲——升官圖便應運而生了。升官圖最早出現在科舉制剛剛確立的唐代,當時稱作「採選」或「採選格」。
  • 明朝皇權的鷹犬,皇帝的親衛隊,上傳下達只為皇權
    明朝皇帝出巡的《出警入蹕圖》錦衣衛的設立背景,上傳下達只為皇權錦衣衛的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來又改稱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錦衣衛衙門內|《繡春刀》劇照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錦衣衛這個機構的官職等級共有12個等級,分別為指揮使一人,正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