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以故光祿太僕卿之升僉都御史,雖甚雄劇,然以從三轉正四,故有抬轎謝恩,騎馬到任之語。
這是《萬曆野獲篇·卷二十·京職·京官肩輿》記載的一個故事。

在明朝的官職中,光祿卿或太僕卿都是從三品的官職,而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職,為何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降為僉都御史,會非常高興呢?還是因為這兩個工作大有不同。
光祿卿是南朝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官職,名字聽起來很霸氣,但是從事的工作卻很有煙火氣,光祿卿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皇宮裡的膳食,以及各種祭祀活動。光祿卿這個職業級別很高,是從三品,但是負責的工作卻是皇帝和後宮妃嬪的吃喝,這個工作不僅辛苦,而且很容易受到皇帝的苛責,畢竟眾口難調,做的東西好不好吃,每個人的感受也有不同。

哪一天皇帝心情不好,感覺光祿卿準備的食物不好吃,光祿卿就會首當其衝,被皇帝處罰。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風險很高,稍微一不注意,皇帝吃得不開心,光祿卿就可能會人頭落地。而且光祿卿不僅受禮部的管理,而且還要受宮中大太監的管制,十分不自由,很容易受夾板氣。
而這個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上撤換下來,改任僉都御史,就表現的很高興。他直接去往皇宮門口,叩謝皇恩。降職還能表現得如此開心,可見光祿卿這個官職有多受氣,而他改任的僉都御史並不簡單。

僉都御史這個官職雖然是正四品,明眼看是降職了,但是僉都御史的權力很大。僉都御史是都察院的頭頭,到了明朝時期,將元朝的御史臺改名為都察院,都察院的頭頭就是僉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朝最高檢察機關,都察院的職責重大,在《明史》記載中:
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勢必有"搏擊"之嫌,失大臣之體,極易為朝廷招怨。
在很多明朝的歷史中,都能看到都御史存在,他們彈劾貪官汙吏,很多明朝重大事件中都有都御史的存在,而都御史就屬於僉都御史管轄。在明朝時期,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是兩股重大的勢力,兩者在明朝輪換著當權,不是宦官當權,就是文官當權,皇帝則平衡著兩者的關係。在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爭鬥中,都御史因為朱元璋不斬言官的組訓,因此都是某些大事件中的導火索。他們幫文官參宦官,幫宦官打倒文官,是明朝人人都討厭,但是人人都要拉攏的對象。

除了上書的都御史,監察御史也歸僉都御史管理,都御史是監察京師官員的政績,而監察御史則是去往各地,考察外放官員的政績,在《明史》記載中:
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而僉都御史是都察院的頭頭,是都御史們和監察御史的老大,更是當時權臣的巴結對象。雖然官品是正四品,一品大員見了僉都御史,也要下轎打招呼,互相說點體己話。於是當一個處處受氣的光祿卿,被任命為人人巴結的僉都御史的時候,這個明朝官吏才會高呼萬歲,拜謝皇恩。

因此古代官職不只能看品級,還要看負責的事情,如果品級相同,事權越大,則地位更高,因此才出現了開頭「降職升官」的事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