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官貴人,達官,貴人。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為官者都不會窮,既是達官,那麼,就是貴人。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倒也不是如此,為官者不一定非富即貴,也可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
在明朝時期,官員的工資待遇確實是一般,官員們大都很窮,有多窮呢?在當時,位居正三品的大臣,在辭官還鄉之後,基本上就是「窮光蛋」了,甚至到了「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的地步,因為沒錢,連老家都回不去,只能將自己4歲的女兒給賣了湊路費,可以說是令人難以置信。當時的廉臣海瑞,在死的時候,更是悽慘,連口棺材都沒有,家裡面,就剩下了兩匹麻布,幾個破銅板......最後,他生前的那些門客,籌錢為他置辦了棺材,這才得以妥善安葬。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是受過苦的,所以,他深知3老百姓的苦楚,也明白在當時,那些官員是如何地貪腐,因此,在一開始建立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對官員的工資進行了明文規定。在當時,朝廷整個的官員被分成9品,且又細分為了18個檔,沒有個檔對應一個工資的發放標準,官位越高,工資越高,但是最高是正一品官員也不會超過87石(相當於現在的62000元左右)。
不過,這工資標準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最為重要的就是工資的「折色」。所謂「折色」,其實就是單位的換算。在當時,官員的工資是按「石」為單位的,要將這米的單位換成銀錢的話,這中間就得經過一系列的計算。不過,在當時,這工資的換算也不是表面上的那麼簡單,因為,朱元璋規定了,不同品級的官員,在工資換算的時候,這比例是不一樣的,品級越高,一個單位的米所還得的銀錢更多,反之則更少。
所以,雖說是在朝為官,但時,明朝的官員還是很窮的。尤其是在後期,因為物價是在變動了,當米價等漲高的時候,或者是紙幣貶值的時候,他們的工資就更加的打折扣了。另外,在明朝的時候,官員數量是相當多的,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有30000餘人,後來發展到萬曆年的時候,已經有80000餘人,人數實在是太多,國家又怎麼養得起這麼多的人呢,畢竟,在唐朝的時候,官員也就7000多個,對比一下就知道有多可怕了。所以,在如此龐大的官員群體情況下,明朝也就只能將官員們的工資縮水一下了。再加上官員的家眷多,其朝廷的稅收有限,所以入不敷出就極為正常了。
要說官員在什麼時期的工資最高,那便是在唐朝和宋朝的的時候了,當時,因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國庫飽實,官員們的待遇也隨之優越。在宋朝當官,算是最為幸福的了,當時的官員,除了每個月可以獲得自己的月俸祿之外,皇帝還會給他們發放各種各樣的補貼,比如說茶湯錢,煤炭錢等等,很是周全。所以,還是唐宋時期的官員最幸福。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用網絡化的語言,將明朝300多年的歷史娓娓道出,其中,關於明朝的歷史故事、人物等等,都有具體的描述。這本書,讓那些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給我們帶來的是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原價是158,現價128,一共有9本書,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