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到底有多窮?正三品退休後賣女兒,正二品沒錢買棺材下葬

2020-12-18 讀文匯

達官貴人,達官,貴人。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為官者都不會窮,既是達官,那麼,就是貴人。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倒也不是如此,為官者不一定非富即貴,也可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

在明朝時期,官員的工資待遇確實是一般,官員們大都很窮,有多窮呢?在當時,位居正三品的大臣,在辭官還鄉之後,基本上就是「窮光蛋」了,甚至到了「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的地步,因為沒錢,連老家都回不去,只能將自己4歲的女兒給賣了湊路費,可以說是令人難以置信。當時的廉臣海瑞,在死的時候,更是悽慘,連口棺材都沒有,家裡面,就剩下了兩匹麻布,幾個破銅板......最後,他生前的那些門客,籌錢為他置辦了棺材,這才得以妥善安葬。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是受過苦的,所以,他深知3老百姓的苦楚,也明白在當時,那些官員是如何地貪腐,因此,在一開始建立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對官員的工資進行了明文規定。在當時,朝廷整個的官員被分成9品,且又細分為了18個檔,沒有個檔對應一個工資的發放標準,官位越高,工資越高,但是最高是正一品官員也不會超過87石(相當於現在的62000元左右)。

不過,這工資標準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最為重要的就是工資的「折色」。所謂「折色」,其實就是單位的換算。在當時,官員的工資是按「石」為單位的,要將這米的單位換成銀錢的話,這中間就得經過一系列的計算。不過,在當時,這工資的換算也不是表面上的那麼簡單,因為,朱元璋規定了,不同品級的官員,在工資換算的時候,這比例是不一樣的,品級越高,一個單位的米所還得的銀錢更多,反之則更少。

所以,雖說是在朝為官,但時,明朝的官員還是很窮的。尤其是在後期,因為物價是在變動了,當米價等漲高的時候,或者是紙幣貶值的時候,他們的工資就更加的打折扣了。另外,在明朝的時候,官員數量是相當多的,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有30000餘人,後來發展到萬曆年的時候,已經有80000餘人,人數實在是太多,國家又怎麼養得起這麼多的人呢,畢竟,在唐朝的時候,官員也就7000多個,對比一下就知道有多可怕了。所以,在如此龐大的官員群體情況下,明朝也就只能將官員們的工資縮水一下了。再加上官員的家眷多,其朝廷的稅收有限,所以入不敷出就極為正常了。

要說官員在什麼時期的工資最高,那便是在唐朝和宋朝的的時候了,當時,因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國庫飽實,官員們的待遇也隨之優越。在宋朝當官,算是最為幸福的了,當時的官員,除了每個月可以獲得自己的月俸祿之外,皇帝還會給他們發放各種各樣的補貼,比如說茶湯錢,煤炭錢等等,很是周全。所以,還是唐宋時期的官員最幸福。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用網絡化的語言,將明朝300多年的歷史娓娓道出,其中,關於明朝的歷史故事、人物等等,都有具體的描述。這本書,讓那些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給我們帶來的是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原價是158,現價128,一共有9本書,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值得一看。

相關焦點

  • 從三品到正四品,坐轎到騎馬,明明待遇差了為什麼還狂喜?
    圖片:官員升官劇照在明朝沈德符所編撰的《萬曆野獲篇》中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明朝有規定,只有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在京城坐轎,其餘的大小官員只能騎馬代步。如果是要去參加早朝,必須騎馬到皇城外,在門口就得下馬,步行前往朝堂。
  •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一提到官場,有些人想到彎彎繞繞兜圈子就頭疼,但有些人的眼睛蹭的就亮了,一下子來了興趣,咱們今天要說的呀,就是這關於官銜的一個潛規則。這就要從明朝說起了,在明朝有這樣兩個官,一個是正三品的光祿卿,一個是正四品的僉都御史,按道理來說,這正三品的光祿卿怎麼著也要比這次正四品的僉都御史強?畢竟,官位品級擺在那,其實不然,甚至在明朝,要是有人從三品的光祿卿被降到四品的僉都御史,還得騎著馬抬著轎子趕去謝恩呢。看到這你可能不信,覺得這怎麼可能?聽我慢慢跟你道來。
  • 古時候官員從三品降至正四品,為何還會高興?換成你也高興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十分嚴明,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門任務的分配也是更加詳備,在那個時代以品來論及各位官員的職務的大小,按道理來說品級越高表示這個人的官位越高,但是有的人從三品成為正四品,不怒反喜,認為這是升官了,那麼具體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唐初的宰相最開始有三四個,即三省的最高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和侍中,其中尚書令是正二品,這個官職只有李世民擔任過,唐中期出現的那個就不提了。而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到了貞觀年間,尚書令就被束之高閣了,其副手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就成為宰相,這個時期的宰相有四位。
  • 明朝官吏被從三品降為正四品,為何焚香叩謝皇恩?高呼終於升官了
    光祿卿在明朝的官職中,光祿卿或太僕卿都是從三品的官職,而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職,為何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降為僉都御史還是因為這兩個工作大有不同。光祿卿是南朝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官職,名字聽起來很霸氣,但是從事的工作卻很有煙火氣,光祿卿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皇宮裡的膳食,以及各種祭祀活動。光祿卿這個職業級別很高,是從三品,但是負責的工作卻是皇帝和後宮妃嬪的吃喝,這個工作不僅辛苦,而且很容易受到皇帝的苛責,畢竟眾口難調,做的東西好不好吃,每個人的感受也有不同。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暗暗竊喜?網友:換作是你也高興
    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同時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總兵的助手是從二品的副將,再下是正三品的參將、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正六品的千總、正七品的把總等。對比明朝和清朝的千總,明朝千總的含金量明顯要高於清朝。
  • 一個官員能窮到什麼地步,明朝三位神仙級別的清官!
    導言很多人一提到明朝就會想到貪腐,這一點無可置疑,客觀來說是朱元璋超低的工資制度,但這並不能成為官員貪腐的藉口,內因才是最主要的,官員應該從自身找問題。這位仁兄實在是位天字號的正人,他幾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幹活,沒有什麼奢侈的享受(主要是沒錢),不該拿的錢他一分也不拿。在明朝,官員貪腐的必修技能就是火耗和淋尖踢斛,這兩個好處他一個都沒利用。每月就靠那點俸祿過活,家裡窮得叮噹響。
  •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什麼級別?正三品官階,堪比兵部侍郎
    也會在官員跟皇帝講課,貢士參加殿試,親王出行時負責保衛工作。到了朱元璋擔任皇帝的中後期,錦衣衛開始增加緝捕、刑獄的工作。雖然朱元璋後來廢除了錦衣衛這一方面的職權,但在朱棣繼位後,錦衣衛職權範圍開始重新擴大。並且範圍更廣。除了官員,錦衣衛還會被皇帝派往民間,偵緝民情。避免有人造反。錦衣衛機構職權的擴大,對錦衣衛指揮使而言,自然是有好處的。
  • 清朝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三品官員和市長差不多?
    說到古人當官,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官員的一品二品,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不容易分辨,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的比較大一些,哪種的比較小一些,那好我們現在就先了解一下清朝官職的排名情況。
  • 古代,官員工資最高與最低的朝代分別是哪兩個?這個朝代千萬別待
    等到老白混到了太子少傅時,他的工資待遇已經高的離譜了,「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人」。正因白居易享受著高薪,所以,他才有閒錢在退休時在洛陽購置一座大宅子養老。即便在養老時,他每月仍能從朝廷拿到「半薪」,這筆錢已足夠全家開銷,還有結餘。說完了唐朝,我們再來看看宋朝。
  • 作為正部級幹部的海瑞,死的時候身上只有8兩銀子,為何這麼窮?
    歷史記載明朝官員薪水是非常之低的,如正二品的海瑞,在死之前幾乎一家人都養不活,是海瑞作秀,還是真實境況呢?明朝官員的薪水真的是那麼低嗎?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朝官員薪水這麼低的呢?當然各朝的俸祿差別還是很大的,相對來說唐宋時期的薪水是最高的,而漢朝、明朝薪水是比較低的,尤其是明朝,薪水低到讓官員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僅僅低級別的官員薪水比較低,甚至一些二品官員薪水都比較低,比如當時二品的海瑞,相當於我們國家的正部級官員,平時的生活都很清貧。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正三品屬於絕頂級別這個說法並不對,當時一品與二品的職缺雖然多是虛銜,或者故意閒置,但也並非全部如此。首先,要弄清楚唐朝的官制,前三品階具體有哪些。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作為清代官員等級的最高級別,正一品官職在清朝並不多見,除了伊犁將軍、綏遠將軍這等邊疆地區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以外,幾乎全部為中央官職。細分下來,清代正一品官職主要有:三公、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偏偏這兩類官都屬於正二品級別,所以在沒搞清楚它倆到底誰更厲害這個問題前,很難判斷出地方官員在同時得到他們兩人發出的不同命令時,到底應該優先聽從誰的指令。 那麼,你知道清代的總督和清代的巡撫這兩類官到底誰更厲害嗎? 其實,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你直接往下看就行了,因為答案就在下面的內容中。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在正史中,秦瓊雖然沒有當過什麼天下督招討兵馬大元帥,但在李淵掌權的唐朝,那也絕對是超一流的高官,當年魏徵徐茂功程咬金的級別與他根本就沒法比,只有在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掌權後,秦瓊被「降級使用」,這才讓魏徵等人與他平起平坐甚至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代巡撫衙門在省級領導設定中,清朝廢除了明朝時期的「都指揮司」,沿襲了「布政司」和「按察司」的設置,將嘉慶朝「布政使」札文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二千石待遇,即秦漢時期官秩最高級別官員,大致相當於後世的「一品」(或者超品,這裡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對照。秦漢秩石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居其職而有其祿」,官秩改變而祿秩也隨之變化,官員出仕沒有固定的品級,這也是中華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