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2020-12-14 華太師

明朝的官服圖案是從古至今、第一個敢將飛禽瑞獸視為官員品階代表的朝代。他們用服飾上的禽獸來看職位高低與官職所擔任的職務。《左傳》上記載過,東夷族以前就有這個習慣:把禽獸印在衣服上,以此來區分職別。那只是小規模的興起,而大規模的應用,則始於明朝。

一、從「十二章」制度看明朝禽獸圖樣在官服上的運用

中國古代官員服飾上的飛禽瑞獸最早源於「十二章」制度,他們源於舜,而更多發展於明朝。按當時明朝的說法,「十二章」就是指十二種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等圖案。

這些圖案不是誰都可以用的,在皇帝天子的衣服上,十二種圖案都齊全,而諸位大臣的衣服只能保留龍以外的其他八種圖案。到了秦時,就只能用藻以外六種圖案。以此算下來,到了平民階層的時候,就什麼圖案都沒有了,所以他們才會有素衣一說。

這種制度給大家帶來的好處是明顯的。因為他們可以把看到的服飾圖案,當做一種信息,即一個識人職務的信息。好比在街上看到儀表不凡的官宦,一些眼神好的平民們,就會馬上叫出他們的職務,從而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印象。

「十二章制度」中,龍與雉雞代表的是天子皇上,而在當時,龍與雉雞也算是飛禽瑞獸衣冠圖案中的一部分。「十二章」中,兩種飛禽瑞獸與其他元素圖案的地位區別相差不是很大,並沒有形成單獨的辨識制度。在這種圖案運用方式下,使天子與大臣諸侯卿相們,服飾之間的區別並不大。而唯一的區別還僅僅在於圖案的數量上,這也難怪這種圖案方案在後期被否決掉,從而重新設置新的服飾。

在明代之前,官員家中的服裝,基本只有顏色和圖案樣式的變化,花樣的翻新特別少。而想要在服飾上看級別差異,都是要靠服裝配飾與冠冕來區分。後期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大臣的官服顏色就被分隔了一下:三品四品是紫色衣袍,裝飾佩帶金魚袋;五品為緋色衣袍,裝飾佩帶銀魚袋;六品衣裝則為綠色衣袍,裝飾就沒有魚袋。這種靠服裝服色區分品級的方式到清代才被更換。

明朝洪武年期間,官員冠服系統才被大致確定下來。其中以烏紗帽、圓形團領衫、黑束帶視為公服。而公服同時又用花來區分:一品官員則用直徑為五寸的大獨科花樣式,二品則用小三寸的獨科花樣式。而八品和九品就沒啥花的樣式了。這些帶有「植物元素」的公服服裝,是朝廷官員上朝奏事與謝恩時穿的,像平時辦公時穿的叫衣服則叫做「常服」。

二、官服上的補丁元素也是官服傳遞官職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常服中最大的辨識被稱為「補丁」。「補丁」就是「補服」,它們相當於官員胸前衣服上的那一塊「大補丁」。「補丁」的源頭是由元代開始的,只是那時的補丁一般都以花卉為主要圖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花卉圖案就與後來的動物圖案有了相似之處。雖然它們都是官員服飾的重要辨識,但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服飾又被重新翻新定製,直到清朝,朝服與明代世界接軌。而此結果最終被定製為:

文官服飾圖案: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文雁、五品為白鷳、六品為鷺鷥、七品為鸂鵣、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以上是文官的服飾。因為文官給人斯文理智的印象,所以官服圖案一般都採用有著溫和印象的動物。

武官服飾圖案: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三品為豹子、四品為老虎、五品為熊羆、六品為彪獸、七品為犀牛、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七八品都是犀牛,雖然服飾一樣,但是在帽子上有所區別。因為武官徵戰沙場、性格剛烈,所以服飾上的動物都以才狼虎豹為多。

還有另外兩個職業,御史與諫官。他們身上服飾的圖案都是獬豸。

補丁用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職級,據傳言最早出現在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但是並沒有歷史來證明這一說,所以就擱置了下來。而明朝用禽獸來定製衣冠的補丁樣式,根據明朝《大學衍義補遺》中第九十八卷有記載說:「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採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

每種動物都能被繡到服飾中,他們也都有自己的解析。比如大雁。大雁是「飛行有序,春去秋來,佐天子四時之序」。而練雀,它的別名叫綬帶鳥,據說能報喜所以有吉祥的寓意。獅虎之類的兇猛獸,就好比是明朝的門神了。

所有文官服飾補丁上所對應的鳥類,其實都是在當時社會上存在的。惟一讓學者有爭議的是一種叫鸂鶒的鳥。它當時的解釋是「紫鴛鴦」,但學者卻認為它是秋沙鴨或者是鳳頭潛鴨。但是不管它的樣子怎麼變化,這種鳥都不是虛構出來的。

反而武官服飾中,所對應的好幾種動物都是縹緲的,它們要麼是神話動物,要麼是沒見過的奇珍異獸,比如「麒麟」、「彪獸」、「海馬」,注意這裡的「海馬」,它們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水獸似馬,水陸雙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的神獸,因為古代並沒有見過海馬,所以把它視為神獸。再比如獅子和犀牛,它們在古代是非常少見的所以被當成奇珍異獸。

就是因為圖案的多雜亂,所以間接地造成了一個好玩的後果,那就是一些文官的補子圖案,是大概可以判斷出是涉禽還是飛禽又或者是水禽的,但是武官衣服上的猛獸,卻被他們自己傳得十分粗糙,甚至讓人不忍直視,比如豹子老虎,這就讓他們自己人十分懷疑原型是不是貓咪,所以才有了「照貓畫虎」這個成語。

最呆萌可愛的莫過於七八品武官衣服上的犀牛了。因為上面繡出的的犀牛,完全沒有威猛霸氣的樣子,反而被繡成了一隻只的雙角小羊羔。

相比之下清朝就要嚴肅得多了。因為在皇帝之下、親王到伯爵這兩個等級上,基本上繡的都是龍與蟒,而在他們之下的官職,才開始實行服飾圖案制度。其中還有一個改革,那就是把所有八旗都提為一品武官,九門提督一職都升為二品武官,一等侍衛都冊封為三品武官,宮殿太監則都封為四品武官……

三、從「衣冠禽獸」一詞細說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代補子是為了繼承元朝文化才得來的。就像在內蒙古在羊群廟出土的明代石雕文物上,就有一些花卉紋的補子出現。同時學家也在一些元代墓葬中,找到了不少具有花卉形式的明代補丁服飾。這些服飾並沒有完整的出現,只有補丁被挖掘出,而且這些補丁圖案都是花卉狀,而花卉的代表,定型於明代。

從明代出土的官員補丁來看,布料大概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材料。早期的官員補丁尺寸是較大的,雖然尺寸大,但是製作卻十分精良,用色也細膩大膽。文官補丁用雙禽,有相伴而飛的寓意,而武官則是用單獸,它們的動作或立或蹲,樣式不一。

後來到了清代,補丁尺寸便被縮小,用色方面也過於保守單調。文官的補丁在後來只用了一隻立禽,各品級都有區別。明代的補丁大都織在衣袍上,所以明朝補丁前前後後都是一整塊的繡。而清朝補丁則是縫在相稱的褂子上,前片在中間割開,一整塊被分成兩個小半塊。

明朝的補丁大都以素色為主,衣底又大多為紅色,衣服上則用金線繡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五彩蟒是比較少見的,因為繡法很難。正常衣飾四周一般是不用邊飾的。所以明清官員所用額補丁都是以正方形出現的,與明朝補丁相比,清代的補丁太過小巧,而且小家子氣。前後對稱,前面的補丁一般是對開的,後面則是整片都織在一起,這主要是為了方便穿上。前面的補丁正好位於官服的前胸,所以為了方便解紐扣,清朝只能將前面的圖案對半分開。

由此可見「衣冠禽獸」在當時的朝代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詞語,本來禽獸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發展中變為了褒義詞。

順便一提,「衣冠禽獸」被變成貶義詞是在明朝中晚期,那時因為官場十分腐敗,一些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和衣服上的服飾越來越一致,所以老百姓就慢慢地把「衣冠禽獸」這個成語變成貶義詞來用。

參考文獻:

《明史》

《大明律》

《大學衍義補遺》

相關焦點

  • 官服文化:從飛禽走獸圖案紋樣入手,淺談明朝官服的文化意蘊
    那麼,歷史上的明朝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從明朝的官服(補服)入手,來聊聊明朝官服特色及其所寓意的文化。一、明朝官服的歷史演變早在古代,人們就非常重視服飾的禮儀交際作用,如漢應劭《風俗通·正失·葉令祠》 曰:「天帝獨欲召我!』
  • 淺析明朝補服圖、紋與明朝禮法的關係及內涵
    而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表現這一思想的,當屬明清時期文武百官的官服制度了。這種制度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正式提出,永樂年間發展成熟。文武百官根據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補子上的圖案紋樣也不一樣,通過官服上不同的補子可清楚穿著這種補服的官員的官職高低和社會地位高低,從而使這種上下尊卑的地位直接就展現在人們面前,此時的補子已經上升到了一個符號化的高度。
  • 我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與封建等級制度息息相關
    由於社會發展、民族融合,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的服飾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但等級觀念貫穿始終。可以說我國古代服飾的發展與封建制度等級觀念密不可分。夏商西周時期服飾等級制度初步形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的出現,服飾等級劃分已經開始明顯。考古發現,夏朝的喪葬用品等級已經十分懸殊。這一時期,中國並沒有嚴格的服飾等級劃分。但高級材質只有奴隸主以上的特權階級能夠使用。
  • 寬袍大袖:中國古代的官服,為何總是以寬袍大袖作為審美追求?
    現代的剪裁設計與古代相比存在很大區別,所以按照我們現代人的理解,就算是古代相對於比較修身窄袖的設計也會讓很多人感覺到肥大。根據出土的文物以及史實的考證,官服「寬袍大袖」的設計始於明朝年間,此類官服跨越了兩個朝代,存在幾百年歷史,那麼古人為何會將寬袍大袖作為其獨特的審美特點呢?
  • 中國傳統文化,絲綢織錦,北朝紋樣
    它不僅色澤豔麗,且圖案紋樣千姿百態,為世人所矚目。阿斯塔那古墓被譽稱「地下博物館」,考古工作者使深埋於地下的珍貴遺存重見天日,這些文化寶藏也隨之聲譽日隆。夔紋錦此錦相當於北朝時期 ,其中的「夔」字則是古代傳說中一種龍形獸類,夔紋則是紋樣中象徵龍一樣高深莫測的怪獸紋樣。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中國古代官服制度中國官服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由於等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相應的服飾也產生了明顯的等級差異。社會階層體系是皇帝為上,老百姓為下,皇帝和老百姓的關係也是對應著衣服和衣服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不能顛倒的。
  • 花器與紋樣|中國紋樣史上運用最活躍的裝飾紋樣——回形紋
    回形紋是中國紋樣史上最早進入裝飾領域的裝飾紋樣之一,也是中國紋樣史上運用最廣泛、最活躍的裝飾紋樣,寓意美好。傳承至今,回形紋的應用形式與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在如今的景觀花器設計領域也應用廣泛。審美多樣化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傳統的古典美,於是便出現了一批將傳統回形紋樣與現代景觀花器相結合的人,這些人我們稱之為:花器設計師。△回形紋紋樣在景觀花器上應用,設計by弘璟科技。回形紋紋樣作為裝飾語言,具有簡單、利落、乾脆又充滿古典氣息的美感。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
  • 中華傳統紋樣之花鳥昆蟲紋樣
    4、柿蒂紋 古代寓意紋樣。顧名思義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樣,四瓣或五瓣。《酉陽雜俎》一書寫道:「木中根固,柿為最。俗謂之柿盤。」建築圖案多用柿蒂紋,寓意建築物的堅固、結實。柿蒂紋起源極早,我國古代的陶器、青銅器上已可見到。在漢代的玉劍首上也常有發現,在漢代以後就不多見了。 5、蓮花紋 中國古代傳統紋飾之一。自南北朝後流行。多出現在瓷器上,作為裝飾。其變化豐富。
  • 高清照片:清朝文官品級高低就看官服上這塊「補丁」,命婦也有
    補服上的那塊「補丁」稱為補子。補子上繡著禽獸紋樣和應景花卉,等級嚴明。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正所謂「衣冠禽獸」是也。今天我們以清朝文官為例,為大家展示不同品級官員補子的不同形式。 清朝中期以後,文官補服的色彩定為石青色,其不同之處就在於補子上繡的禽鳥。
  • 古代傳統紋樣裡,人家曾是C位擔當
    許多蝙蝠幾乎只吃昆蟲,還有蝙蝠以水果和花蜜為生,他們的存在幫助許多植物生存繁衍,還幫助人們一定程度上免於蟲災的困擾。 古時候蒲松齡寫過一首《驅蚊歌》:「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足以證明我們的祖先,對於蝙蝠的功勞,可是門兒清。 而且,在古代的各種吉祥圖案裡,蝙蝠是不可缺少的。
  • 海水江崖紋:古代龍袍必備的裝飾紋樣,寓意福山壽海江山一統!
    諸位讀者您好,今天為您介紹的是中華傳統紋樣之「海水江崖紋」,它小小一方圖案中寓意著福山壽海的美好希冀,更有一統江山的豪氣,常用作清代官服、嬪妃命婦吉服及皇帝龍袍下擺處,海水江崖紋在瓷器、文房四寶等方面也有應用,但本圖集主要介紹它在服飾上的效用。
  • 古代珍貴的「補丁」:清朝武官官服的補子為何「豹」高於「虎」?
    在這浩瀚無垠的歷史長河中,禮儀制度始終貫穿其中,其中在禮儀制度中服飾是非常典型且為極為重要的一環,所以,官員身穿的官服又著嚴格的等級劃分不僅僅是他們的工作服,還象徵著他們看重的身份地位。古代官員的官服還被區分為朝服,公服和常服。
  • 中國傳統紋樣——這很中國!
    畫紋樣的藝術,開啟於夏朝,世世代代由簡入繁,從以記載自然事物,到宗教的敬仰。今天鹿鳴給大家分享一些中國的傳統紋樣,希望能為熱愛繪畫的小畫家們帶來小小的靈感~  服飾紋樣  在歲月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嚮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圖案。
  • 中國傳統紋樣150張
    從服飾到玉器,每種紋樣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些中國服飾的傳統紋樣圖案巧妙地運用花卉、蟲魚、鳳凰、龍蟒等紋樣,實用美觀,藝術之光生生不息。
  • 古今之義,服為尤重:清朝「補子」制度下暗藏的等級觀念
    引言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中,服飾文化作為一項極為優秀的文化存在璀璨的長河中,每個時期的服飾文化都有代表著本時期的特色與風採。官服上的補子作為人們身份、等級與地位的象徵,是封建禮教制度在服侍方面的一個重要表現。
  • 你不了解的肚兜:不同的紋樣表達不同的意思,這幾種你見過嗎?
    同樣鮮豔明快的紅、藍、黃、綠放在同一個畫面裡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如圖 2.10 是運用濃烈的對比手法進行煽情的一個典型範例。而含蓄的調和手法是用相似或近似的色彩搭配通過面積和位置的變換體現溫情、含蓄、雅致且甜美的視覺感受,也就是利用同一顏色的深淺做成漸變層次達到暈染效果,給人以舒適的視覺過渡。
  • 人靠衣裝馬靠鞍,古代官員們的衣著都代表了什麼含義
    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由此可見,古人們在穿衣戴帽的問題上從來沒有含糊過。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佩戴什麼樣的衣著,戴什麼樣的帽子,那都是有詳細規定的。當時能從一個官員穿什麼樣的衣服,看出官員的身份高低。比如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紫袍配金魚符袋,五品以上穿紅袍配銀魚符袋,六品以下穿綠袍,不配魚符袋。上面這個設定在後來宋朝元朝的時候也基本的沿用著。
  • 中國古代的龍袍起源於什麼時候?從龍袍上的龍文化說起
    狹義的龍袍指的就是清朝時期被納入官服制的「龍袍」,但廣義的龍袍則是可以泛指古代帝王穿的朝服。這樣說來,關於龍袍的起源問題就複雜得多了。但是,不管怎麼樣,說到龍袍都繞不開中國的龍文化。孕育龍袍的溫床:中國古代底蘊深厚的龍文化紅山文化玉龍陶寺出土的蟠龍紋彩繪陶盤眾所周知的,從很早以前,古代帝王就聲稱自己是受命於天,是真龍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