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服圖案是從古至今、第一個敢將飛禽瑞獸視為官員品階代表的朝代。他們用服飾上的禽獸來看職位高低與官職所擔任的職務。《左傳》上記載過,東夷族以前就有這個習慣:把禽獸印在衣服上,以此來區分職別。那只是小規模的興起,而大規模的應用,則始於明朝。
一、從「十二章」制度看明朝禽獸圖樣在官服上的運用
中國古代官員服飾上的飛禽瑞獸最早源於「十二章」制度,他們源於舜,而更多發展於明朝。按當時明朝的說法,「十二章」就是指十二種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等圖案。
這些圖案不是誰都可以用的,在皇帝天子的衣服上,十二種圖案都齊全,而諸位大臣的衣服只能保留龍以外的其他八種圖案。到了秦時,就只能用藻以外六種圖案。以此算下來,到了平民階層的時候,就什麼圖案都沒有了,所以他們才會有素衣一說。
這種制度給大家帶來的好處是明顯的。因為他們可以把看到的服飾圖案,當做一種信息,即一個識人職務的信息。好比在街上看到儀表不凡的官宦,一些眼神好的平民們,就會馬上叫出他們的職務,從而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印象。
「十二章制度」中,龍與雉雞代表的是天子皇上,而在當時,龍與雉雞也算是飛禽瑞獸衣冠圖案中的一部分。「十二章」中,兩種飛禽瑞獸與其他元素圖案的地位區別相差不是很大,並沒有形成單獨的辨識制度。在這種圖案運用方式下,使天子與大臣諸侯卿相們,服飾之間的區別並不大。而唯一的區別還僅僅在於圖案的數量上,這也難怪這種圖案方案在後期被否決掉,從而重新設置新的服飾。
在明代之前,官員家中的服裝,基本只有顏色和圖案樣式的變化,花樣的翻新特別少。而想要在服飾上看級別差異,都是要靠服裝配飾與冠冕來區分。後期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大臣的官服顏色就被分隔了一下:三品四品是紫色衣袍,裝飾佩帶金魚袋;五品為緋色衣袍,裝飾佩帶銀魚袋;六品衣裝則為綠色衣袍,裝飾就沒有魚袋。這種靠服裝服色區分品級的方式到清代才被更換。
明朝洪武年期間,官員冠服系統才被大致確定下來。其中以烏紗帽、圓形團領衫、黑束帶視為公服。而公服同時又用花來區分:一品官員則用直徑為五寸的大獨科花樣式,二品則用小三寸的獨科花樣式。而八品和九品就沒啥花的樣式了。這些帶有「植物元素」的公服服裝,是朝廷官員上朝奏事與謝恩時穿的,像平時辦公時穿的叫衣服則叫做「常服」。
二、官服上的補丁元素也是官服傳遞官職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常服中最大的辨識被稱為「補丁」。「補丁」就是「補服」,它們相當於官員胸前衣服上的那一塊「大補丁」。「補丁」的源頭是由元代開始的,只是那時的補丁一般都以花卉為主要圖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花卉圖案就與後來的動物圖案有了相似之處。雖然它們都是官員服飾的重要辨識,但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服飾又被重新翻新定製,直到清朝,朝服與明代世界接軌。而此結果最終被定製為:
文官服飾圖案: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文雁、五品為白鷳、六品為鷺鷥、七品為鸂鵣、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以上是文官的服飾。因為文官給人斯文理智的印象,所以官服圖案一般都採用有著溫和印象的動物。
武官服飾圖案: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三品為豹子、四品為老虎、五品為熊羆、六品為彪獸、七品為犀牛、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七八品都是犀牛,雖然服飾一樣,但是在帽子上有所區別。因為武官徵戰沙場、性格剛烈,所以服飾上的動物都以才狼虎豹為多。
還有另外兩個職業,御史與諫官。他們身上服飾的圖案都是獬豸。
補丁用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職級,據傳言最早出現在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但是並沒有歷史來證明這一說,所以就擱置了下來。而明朝用禽獸來定製衣冠的補丁樣式,根據明朝《大學衍義補遺》中第九十八卷有記載說:「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採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
每種動物都能被繡到服飾中,他們也都有自己的解析。比如大雁。大雁是「飛行有序,春去秋來,佐天子四時之序」。而練雀,它的別名叫綬帶鳥,據說能報喜所以有吉祥的寓意。獅虎之類的兇猛獸,就好比是明朝的門神了。
所有文官服飾補丁上所對應的鳥類,其實都是在當時社會上存在的。惟一讓學者有爭議的是一種叫鸂鶒的鳥。它當時的解釋是「紫鴛鴦」,但學者卻認為它是秋沙鴨或者是鳳頭潛鴨。但是不管它的樣子怎麼變化,這種鳥都不是虛構出來的。
反而武官服飾中,所對應的好幾種動物都是縹緲的,它們要麼是神話動物,要麼是沒見過的奇珍異獸,比如「麒麟」、「彪獸」、「海馬」,注意這裡的「海馬」,它們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水獸似馬,水陸雙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的神獸,因為古代並沒有見過海馬,所以把它視為神獸。再比如獅子和犀牛,它們在古代是非常少見的所以被當成奇珍異獸。
就是因為圖案的多雜亂,所以間接地造成了一個好玩的後果,那就是一些文官的補子圖案,是大概可以判斷出是涉禽還是飛禽又或者是水禽的,但是武官衣服上的猛獸,卻被他們自己傳得十分粗糙,甚至讓人不忍直視,比如豹子老虎,這就讓他們自己人十分懷疑原型是不是貓咪,所以才有了「照貓畫虎」這個成語。
最呆萌可愛的莫過於七八品武官衣服上的犀牛了。因為上面繡出的的犀牛,完全沒有威猛霸氣的樣子,反而被繡成了一隻只的雙角小羊羔。
相比之下清朝就要嚴肅得多了。因為在皇帝之下、親王到伯爵這兩個等級上,基本上繡的都是龍與蟒,而在他們之下的官職,才開始實行服飾圖案制度。其中還有一個改革,那就是把所有八旗都提為一品武官,九門提督一職都升為二品武官,一等侍衛都冊封為三品武官,宮殿太監則都封為四品武官……
三、從「衣冠禽獸」一詞細說明朝官員們的官服補子
明代補子是為了繼承元朝文化才得來的。就像在內蒙古在羊群廟出土的明代石雕文物上,就有一些花卉紋的補子出現。同時學家也在一些元代墓葬中,找到了不少具有花卉形式的明代補丁服飾。這些服飾並沒有完整的出現,只有補丁被挖掘出,而且這些補丁圖案都是花卉狀,而花卉的代表,定型於明代。
從明代出土的官員補丁來看,布料大概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材料。早期的官員補丁尺寸是較大的,雖然尺寸大,但是製作卻十分精良,用色也細膩大膽。文官補丁用雙禽,有相伴而飛的寓意,而武官則是用單獸,它們的動作或立或蹲,樣式不一。
後來到了清代,補丁尺寸便被縮小,用色方面也過於保守單調。文官的補丁在後來只用了一隻立禽,各品級都有區別。明代的補丁大都織在衣袍上,所以明朝補丁前前後後都是一整塊的繡。而清朝補丁則是縫在相稱的褂子上,前片在中間割開,一整塊被分成兩個小半塊。
明朝的補丁大都以素色為主,衣底又大多為紅色,衣服上則用金線繡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五彩蟒是比較少見的,因為繡法很難。正常衣飾四周一般是不用邊飾的。所以明清官員所用額補丁都是以正方形出現的,與明朝補丁相比,清代的補丁太過小巧,而且小家子氣。前後對稱,前面的補丁一般是對開的,後面則是整片都織在一起,這主要是為了方便穿上。前面的補丁正好位於官服的前胸,所以為了方便解紐扣,清朝只能將前面的圖案對半分開。
由此可見「衣冠禽獸」在當時的朝代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詞語,本來禽獸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發展中變為了褒義詞。
順便一提,「衣冠禽獸」被變成貶義詞是在明朝中晚期,那時因為官場十分腐敗,一些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和衣服上的服飾越來越一致,所以老百姓就慢慢地把「衣冠禽獸」這個成語變成貶義詞來用。
參考文獻:
《明史》
《大明律》
《大學衍義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