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朝補服圖、紋與明朝禮法的關係及內涵

2020-12-24 百家號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在古代,有許多制度來維護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包括禮儀制度、服飾制度等等。《周易·繫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這裡有一個觀念是「上衣下裳」,區分了衣服的上下,天下就能大治,這就包含了要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等級制度的意思。

而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表現這一思想的,當屬明清時期文武百官的官服制度了。這種制度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正式提出,永樂年間發展成熟。文武百官根據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補子上的圖案紋樣也不一樣,通過官服上不同的補子可清楚穿著這種補服的官員的官職高低和社會地位高低,從而使這種上下尊卑的地位直接就展現在人們面前,此時的補子已經上升到了一個符號化的高度。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朝代,也是禮儀要求最嚴格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以程朱理學為統治國家的主要思想,他在總結兩宋興亡時認為,宋朝滅亡是重利忘義、禮法崩壞所致,並且元統治者入主中原時,以不平等的種族政策統治漢人,將國內人民分為四等,南方漢人地位尤其低下,華夏正統與狄夷之分成為社會矛盾最大的原因之一,國家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維持社會穩定的、為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意識形態。

因此,朱元璋舉兵推翻元朝統治後,就著意恢復漢文化、重視整頓和恢復禮制。首先是禁胡服,劃清民族界限,繼而又要求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早期就制定了諸多法律文獻如《大明律》、《洪武禮制》來規定全國官員百姓應當遵守的禮法要求以及懲罰制度,包括服飾、行為、言談等等諸多方面,尤其是文武百官的服飾。朱元璋認為官員應當是百姓的楷模,更應當遵守禮制,而官服是最為明顯的載體,所以明朝官服制度繁雜,朝服、公服、常服等數種服飾的形式、質地、顏色、圖案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並且不允許私自改變,違者「重罪不宥」。補服制度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

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明朝的補服以方形出現。底子多為紅色,不同品級的官員補子繡以不同的鳥獸。明朝規定,文官紋樣用禽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如文官自一品一下,依次用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鶒、黃鸝、鵪鶉,雜職練鵲; 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用自然界的等級尊卑來象徵官員官職、地位的高低是封建統治者將森嚴的等級制度與自然思想合為一體,追求自然的秩序在人間的具體化反映的一種體現。古人相信自然的規律是由上天規定的,所以明朝用自然界的等級高低來對應官職、地位的高低,這意味著等級制度是上天的制度在人間的對應,是合乎理法和不容改變的。明朝文武百官的官服上的補子深刻體現了這一思想。

明代官服上的補子是對唐代繡服的繼承與發揚。在唐武則天時期,首先使用了將文字繡於袍服背上,回文排列的裝飾方式,表明了皇帝對臣僚們的希望與要求,明朝官服吸收了唐代繡袍的意義,用不同的動物來象徵官職和地位的高低,把尊卑思想放置在不同的符號下面,從而把官服表現的高低尊卑提升到符號化的高度,高度概括地表現了文武百官的品級,使人們單從補子上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官吏制度和等級制度。同時,符號背後所蘊含的神話加深了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表明其神聖與合理。

一、太陽與鳥獸展示的等級觀念

在明代官員的官服中,有品級的官員的補子圖案主體都是太陽和鳥獸。不同的鳥獸表示不同品階的官員的地位,鳥獸的上方都有一輪太陽。不同地位的鳥獸對應著官職高低不同的官員,除此以外,補子還體現了文武官員的區分,文官為禽、武將為獸。按照明朝《大學衍義補遺》的解釋,禽與獸的劃分,取決於文武官員的特色,飛禽象徵文臣文採的華美,走獸象徵武將的勇猛。

補子制度充分體現了文官和武官的特色,使人通過官員所著的服飾即可想到官員所具有的內在特點,同樣的,高高在上的太陽則是帝王的化身。《萬曆野獲編》裡描述朱元璋登基前禱告上天時說: 「如臣可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至日,日光皎潔 ……上即位於南郊。」皇帝的登基要求上天的同意,這是要求與上天取得契合,而強調「日光皎潔」似乎也在驗證著上天的回應。

中國原始神話英雄的誕生都是感生的。葉舒憲認為,在神話思維中,死亡總是同黑暗、陰間地獄聯繫在一起,生命又總是同太陽之火聯繫在一起,所以非凡人物的降生往往被說成是因日而生。但是原始神話在先秦歷史文化運動中被人為地轉化為古史傳說,許多原始神話被當作歷史寫入史書。

司馬遷作《史記》時撰寫的五帝本紀、殷本紀和周本紀就是把原始神話的內容寫入史書,神話的歷史化傾向出現了。在漢代,感生神話的背景圖騰崇拜已經被政治意識形態所取代,漢代人編纂的神話譜系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原始神話變成了所謂的緯書政治神話。

感生( 異貌) 發生在誰身上,誰就是真命天子,是「奉天承運」的。歷代開國帝王( 包括中興、篡位等等) 都有諸多太陽的感生神話,比如《明史·太祖本紀》裡記載,朱元璋生母陳氏在生他的時候「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這是典型的感日而孕了。翻開中國的歷史,這種感日而孕的神話數不勝數,比如北漢皇帝劉淵妻子在懷劉聰時,「夢日入懷」,南燕慕容德「母公孫氏夢日入臍中,晝寢而生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母也是夢日入懷才有的身孕等等。

從這些感生神話中不難看出,古代統治者為了表明自己的神性,總是千方百計把自己打造成人間的太陽。所以在明朝的官服補子上鳥獸在太陽下寓意就是要臣服於他的統治之下,他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翻看明朝歷史,在明代中後期無論是宦官當權還是閣臣當權,所有的當權者都保持了對皇權的極大尊重,幾乎沒有當權者妄圖改朝換代,這不得不說是明朝君權神授、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的體現。

葉舒憲先生在《英雄與太陽》裡解釋帝王與太陽的聯繫時說,英雄是太陽神在人間的一個對應,英雄的出現是秉承太陽神的旨意。所以,封建社會的王朝更迭也應當如此,前一個朝代的統治昏聵,民不聊生之時上天派了一個英雄來解救人們,這個英雄就是後一個朝代的開國君主。

英雄——太陽的對應就成了帝王——太陽的對應了。這也是太陽崇拜的一個體現,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但是不會消亡,被視為自生的神,是永恒生命的象徵。封建帝王希冀自己的統治永遠持續,與太陽代表的永恒生命相類似。

二、雲氣紋表現得 「天人合一」觀念

明代補子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圖案中,除了代表不同官階的鳥獸圖案以外,還有許多修飾性的紋飾,比如雲氣紋、水紋等。

雲氣紋就是用一種變化的弧狀曲線來表現的雲朵狀的紋飾,雲氣紋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在許多器物上使用。可以說雲氣紋的使用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原始社會,先民在山林中看到群山被雲霧纏繞產生一種神秘的嚮往,並由此產生了對雲雨的崇敬之情,雲氣與太陽一樣,是原始人類對自然崇拜的體現。

中國人常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龍其實是一種圖騰,但是現實中卻沒有真實的龍,有人認為龍的產生是不同圖騰的原始部落之間的兼併形成的圖騰的重組。但是另一種說法似乎更有說服力,因為原始社會落後的生產力,作為農耕文化代表的中華民族的先民的勞動對氣候的依賴非常大,對降水的需求也很大。

而下雨之前天空總是有雲霧的,雲霧會幻化成不同的形狀,中華民族的先民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把降水看成是上天的意思,所以雲霧就成了降水的神。雲氣是沒有實體的,所以先民想像出龍的樣子。因此,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其實是原始農耕文明對發達生產力的崇拜。所以在後世的圖案中,雲氣紋幾乎總是伴隨著龍紋出現的,這就是認為龍為雲所幻化,二者都是降水的象徵,龍是司雨的神,是水神。所以在傳統文化中,龍的出現總是伴隨著雲氣。

古代帝王自稱天子,是上天派來統治人間的,所以帝王必然要為社會的生產做出貢獻,帝王是不事生產的,他們是上天派來的使者,在氣候惡劣的時候或是出現災害的時候,帝王要去與上天聯繫。所以,帝王自稱為真龍天子就是認為自己可以同上天交流來獲得風調雨順,這種功能類似於原始社會中巫師的功能。

弗雷澤在《金枝》裡談到,在原始社會,巫師為部落利益所做的各種事情中,最重要的是控制氣候,特別是保證有適當的降雨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掌握著與上天、神靈交流能力的巫師逐漸擁有能為人們的利益而控制自然的偉大能力。「他們當中的有些人……攫取到最高權力,從而高踞於那些易於取信的同胞之上……巫師們似乎常常發展成為酋長或國王。」

這在封建社會中依舊有表現,帝王依靠知識分子統治國家,但是祭祀祖先、求雨等活動都是由皇帝來完成或者由皇帝指定的人來完成,這裡隱含的意思就是帝王是巫師與部落首領的結合。也就是認為帝王是水神,即龍。在中國封建社會,帝王自詡為龍大約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 「高祖,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這是很明顯的以真龍天子自詡。歷代帝王莫不如此,延續了整個封建社會。

葉舒憲先生在《英雄與太陽》裡認為鳥頭龍身一足的夔是太陽神幻化而來的: 太陽每天從天空經過,與能夠飛翔於天空、並且具有定時出沒規律的鳥相似,兩者類比認同,從而統一。又因為太陽白天在天上,夜間在海底或地下,所以要具備 「潛淵」的本領,這正是龍蛇之類動物的專長,於是鳥頭龍身一足的生物正好符合太陽升天入地的本領,所以太陽神兼具了龍和鳥的特質,所以因鳥受孕和因龍受孕等實際上都是從感日而生的觀念中派生出來,太陽與龍有一種奇妙的聯繫。

中國古人以太陽神為始祖神,華夏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其實就包含了龍與太陽聯繫的一個事實。中國傳統神話中,炎黃二帝似乎都具有太陽神和龍的特質,《白虎通·五行》就說炎帝「太陽也」,何新在《諸神的起源》裡考證說黃帝的本義是太陽神。而黃帝的相貌是「日角龍顏」,炎帝的出身也有夢日而孕和感神龍而生的說法,這就帶有日神崇拜和龍圖騰崇拜的結合。

同樣,葉舒憲先生在《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裡通過對一組漢代祭祀的詩歌也得出一個結論: 一年四季的太陽叫做青陽、朱明、西顥、玄冥。玄冥本身有藏於地底的太陽的意思,所以引申為昏暗不明,又因地底是黃泉所在,是一片大水,所以又兼有水神的意義。《左傳· 昭公二十九年》說「水正曰玄冥」,說明身為太陽的玄冥也是水神,所以水神與太陽神便結合在一起,而帝王似乎正是這種結合在人間的對應。

這樣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帝王是作為水神的龍和作為日神的太陽的結合在人間的對應,日、龍意義的整合,從神話角度為「君權神授」做出了闡述。

雲氣紋出現的年代久遠,在漢代大量使用的,在以後的其他朝代並未有如此規模,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代人對升仙的崇尚和對自然的崇拜。朱存明教授在《漢畫像的象徵世界》裡認為,漢畫像是漢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呈現,漢畫像中的圖式不僅表現為人與現實世界的生活圖景,而且表現為人對死後世界的理想構建,雲氣就是連接現實世界與死後世界的階梯。

這表明人的社會秩序是宇宙秩序的一種象徵表現,朱存明教授命名為「宇宙象徵主義」。這種思想與上文中提到的太陽、龍與帝王的關係是一致的。這樣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太陽是上天的象徵、鳥獸是人間的象徵、雲氣是聯繫天人之間的紐帶,總的來說還是在闡述封建帝國統治的神性和必然性,彰顯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哲學,這是封建社會顯性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從漢代史料可以得知,漢代人嚮往問道成仙,他們認為雲氣象徵陰陽二氣,是萬物的本元。宇宙的生成是元氣運行的結果,人的生命也是元氣運行的結果。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表述。但是隨著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在中國佔據壓倒性優勢,黃老之學不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封建統治日趨穩定的社會,求得顯赫地位和高官厚祿才是大多數人的追求,所以在補子圖案裡連接上下兩個世界的雲氣紋,一方面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則是向上爬的階梯的象徵,是明朝時期社會思想的集中體現。

此外,明代官服的下擺和補子圖案的下方處,有著相似的水紋飾。這種水紋飾是一種傳統的紋樣,叫做「江崖海水紋」。整個紋樣圖案的下方排列著代表水的曲線,在這裡被叫做水腳,水腳上裝飾的是波濤和巖石。海水有麗水、平水之分。立水指的是圖案最下擺條狀斜紋所組成的波浪紋樣,平水指的是江崖下面鱗狀的波浪紋樣。在古代,人們更願意叫海水為海潮,潮與朝同音,意喻官運亨通。

所以官服的紋樣都選用這種紋飾。而且這個紋樣的圖案中有山有水,寓意福山壽海。二者都是蘊含了祝福的意思。而江崖又稱江芽、姜芽,是說山頭重疊,和姜的芽一般,含有國土永固的意思。所以江崖海水紋是一種意喻美好的紋飾。在明代,不單是官員官服下擺使用這種紋樣,龍袍下擺、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瓷器、漆器等也多有使用。

官服補子圖案裡的紋樣大致也是巖石與波濤的組合,因而在補子圖案裡修飾的紋樣與官服下擺修飾的紋樣表達的涵義是相似的。海水象徵江河,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對江河的依賴性很強,而海水紋中的山石則和江河一起組成「江山」。海水江崖上多修飾祥雲,雲是龍所幻化,這是真龍天子主宰江山社稷的體現。上文說過,封建統治者將自己描述成上天在人間的對應,所以封建統治者樂於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來影響人民,將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與不可捉摸的宇宙自然思想結合在一起,追求天上的秩序在人間的具體反映。

三、總結

明朝統治者認為南宋為蒙古所滅是因為禮法崩壞、人心不古所致。所以歷代帝王都重視對禮制的要求和控制,統治者對禮儀的重視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如程朱理學在明朝非常盛行,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假託是朱熹後人。程朱理學宣揚「存天理、滅人慾、嚴教化」,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正是崇尚禮法的體現。

官服的補子是從明朝開始真正流行、並且有著嚴格的制度要求的。明代服飾是官民百姓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官民百姓的政治、社會地位的符號化象徵,是明朝官方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表達了人們的地位與身份,同時要求人人恪守本分,不得僭越。

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中,被統治者看作是「立國之經」的服飾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服飾是文化的顯性表露,服飾制度與禮制的結合是明朝理法的一大特點。在官服制度上,表現為十分重視恢復舊有的傳統,推崇古代的禮服; 在服飾色彩上,強調本色; 在服飾質地上,主張不應過分豪華,而應簡譜。這樣,服裝就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寓意: 服裝已經成為儒家思想與社會道德標準的載體。

就明朝而言,明代官服包含了濃厚的政治意味,官服被禮制所規範、制約,被賦予諸如天道倫理和身份地位尊卑高低等諸多涵義。這些禮制不只是通過官方思想的代表——理學來宣傳,還通過對與上天的契合等神話闡述來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從思想觀念上潛移默化地推行禮法思想。

參考文獻:《 中國服飾史》《萬曆野獲編》《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

相關焦點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首先來講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做的一系列政策就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明朝驛站頗有些如今高速公路的意思,一個驛站能輻射周邊方圓幾十裡,為這些地方帶來商業的發展。朱棣時期還重修了京杭大運河,作為水路驛站來使用,這些措施都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一些政策,更是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一、含著木湯匙出生的帝國 明朝卻是個例外,明朝的財政狀況自開國之初就不甚寬裕,永樂一朝國力還算強盛,但明朝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很快就陷入了危機
  • 明朝禁止尋常百姓罵人,但讀書人卻可以隨便罵人,皇帝也會被罵
    不過你可不要以為誰都可以罵皇帝的,在明朝就尋常百姓是沒有罵人的權力,而且尋常百姓罵人還要接受法律懲處。由於元朝時期國家管理寬鬆,又正好處於各種民族融合的時期,各種習慣風俗不一樣,大家聊起天來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進而觸發爭吵,從而演變成罵戰。社會風氣也變得很糟糕,發展到明朝初期,甚至發生了當街罵死人的案例。
  • 為何明朝對高麗的外交策略變化無常?
    而作為宗主的大明王朝在處理明麗關係時,也展現出與高麗小國不同的大國姿態與憂慮。本文將從明麗關係入手,淺析中國對外政策的邏輯問題。 一、明初與高麗的關係融洽且對其頗為照拂 1、防止北元與高麗勾連 在明朝之前,掌控中原的是蠻橫的蒙古人,為了謀取生存
  • 明朝那些事-近些年明朝電視劇的興起
    近年來,隨著《明妃女醫傳》、《錦衣之下》、《大明風華》等熱播劇興起,大家發現以明朝為背景的電視劇越來越火爆,似乎迎來了一個明朝電視劇的黃金期。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明朝電視劇的興起。二、明史的興起帶動了明朝電視劇的熱播因此,不難看出,明朝電視劇原來沒有形成一股熱潮,源自於觀眾對明朝歷史的不了解。漸漸地進入了21世紀,明朝歷史熱卻開始漸漸興起,明史開始在人群中興起。不得不提起一部現象級的書,徹底的把明朝歷史深入到了中國普通民眾。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因為明朝和西方的文藝復興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所以才創造出了不一樣的服飾文化發展。一、簡析哲學文化對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對明朝文化的影響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特徵,其實和其他文化現象也是一樣,簡而言之它們都受到了哲學思想的影響。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西域朝貢貿易是明朝的治邊策略,論明朝西域朝貢貿易政策的得失
    西域朝貢貿易是明朝中央政府與西域關係史當中的一項主要內容,也是明朝治理西北邊疆的重要策略之一。明朝中央政府通過與西域諸地的朝貢貿易,既樹立了明朝在西域地區的政治威懾和影響力,又防止和分化了蒙古瓦剌與西域諸地政治勢力的勾結,減輕了明朝西北邊疆的邊防壓力。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
    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案件」,是如何發生的?看完就知道了!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有意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卻遭到了官僚集團的反對,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不過,自古以來皇儲的選擇是有一定規矩的,並不是想立誰就立誰,更何況明朝所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但由於萬曆皇帝的皇后沒有兒子,因此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就是皇長子朱常洛的了。但此時皇帝居然要違背這一規則,選立自己喜愛的次子朱常洵為太子,這成何體統?
  • 清朝在明朝的滅亡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明朝是不是真的打不過清朝?
    首先遼東禍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但並非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末雖然難逃王朝三百年的定律,但明朝能苦苦支撐二百七十六年實屬不易,因為王朝滅亡的很大原因是土地兼併,而明朝的土地兼併在歷朝歷代中可謂是佼佼者。
  • 明朝鎧甲:美觀與安全性兼備,堪稱藝術品!
    元朝統治中國百年,所以對明朝的影響還是有的。明朝也並非全盤承襲元朝衣甲,而是在元朝盔甲基礎上加以改進,並逐步恢復了一些漢制元素,形成自己特色。比如明朝的環臂甲,就是從東亞傳入蒙古再被明朝加以改進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 徵服明朝需要多少士兵?西班牙:明朝很強大,起碼也得要10000人
    由於西班牙人對自己的海上艦隊十分有信心,因此縱使明朝強盛的名號他們有聽說過,但依舊決定將此作為自己的海外殖民地。那麼他們決定派出多少士兵前來攻打明朝?說出來不怕大家笑話,西班牙認為明朝很強,所以怎麼也得來個10000人。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10000人,在他們看來這10000人已經足夠徵服明朝。定下這麼個數字的人乃是阿隆索 桑切斯,這是一位西班牙籍貫的耶穌會士,他認為只有通過武力才能"勸化"中國。
  • 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種制式冷兵器,為何還要從日本進口倭刀
    而且中間那塊高碳鋼也並不簡單,並不只是一塊單純的百鍊鋼,尤其是明清時期雁翎刀中的極品「秋水雁翎刀」,其核心中的那塊採用「百鍊鋼」工藝的「高碳鋼」,更是採用了類似於「大馬士革鋼」一樣的將熟鐵和碳鋼放在一起混合摺疊鍛打的鑄造工藝,所以才形成了一層又一層界限分明的細密暗紋,「秋水」之名也正是因此而來。
  • 他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卻消極怠工三十年,明朝由盛而衰
    前言:明神宗萬曆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由此開始了明朝統治最長的一個朝代。幼年登基的小皇帝,離不開身後輔佐他的大臣,其中又以首輔張居正為主。作為天下之主的萬曆,登基之後與母親的關係也愈發疏離,昔日親密的母子關係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各種文章和附表所表達出的仁愛孝義。身處這種環境下長大的萬曆,很多事情都不由自己做主,大到國家大事,小到行為舉止。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創明朝之後,一方面知道防止侵略的最根本辦法,就是提高軍事實力;另一方面也知道,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還需要利用文臣的學識來管理。而最重要的,就是吸取歷代君王滅亡的經驗教訓,既要重用武將來增加軍事實力,也要廣納賢才,提升國家的管理水平。同時,還要想辦法平衡武將和文臣之間的關係。
  • 官服文化:從飛禽走獸圖案紋樣入手,淺談明朝官服的文化意蘊
    那麼,歷史上的明朝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從明朝的官服(補服)入手,來聊聊明朝官服特色及其所寓意的文化。一、明朝官服的歷史演變早在古代,人們就非常重視服飾的禮儀交際作用,如漢應劭《風俗通·正失·葉令祠》 曰:「天帝獨欲召我!』
  • 我在明朝當皇帝
    我在明朝當皇帝是一款十分有趣的模擬遊戲,在這款模擬當皇帝遊戲中,你可以擁有著自己無敵的江山,也可以自由地統治著自己的國家,在不同的遊戲氛圍中,你可以招募大量的文臣武將,讓他們為你所用,你也可以利用他們為自己排憂解難,讓自己的國家風調雨順。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明朝亡於小冰期自然不可靠。 可哪怕是這樣,明朝也堅持到了1644年,還要加上崇禎好心辦壞事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才導致明朝的滅亡。、積攢下來的底蘊都揮霍得差不多了,到了崇禎這一代已經積重難返,而且崇禎本人也並非雄才大略之人,明朝自然難逃一死。
  • 穿越明朝高質量小說
    說到明朝啊,那它的歷史可謂是波瀾壯闊。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根繩,說的就是明朝,它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今天給大家介紹幾本質量不錯的明朝小說。《崇禎八年》,豬豬的小說,完結了。主角穿越明朝成為崇禎皇帝,經過重重困難,各種改革,挽救明朝於水深火熱的歷史文。其中我個人覺得裡面把錦衣衛寫的非常不錯,各位可以放心閱讀。《史上最強崇禎》,完結。也是穿越崇禎的小說,節奏比較快,但是劇情都沒有拉胯,質量上乘。《我真不是木匠皇帝》,連載中。石頭的新書,他也是老作者了,質量可以保證。